





所属成套资源: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优质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优质学案设计,文件包含12内环境的稳态教师版-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12内环境的稳态学生版-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目标导航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稳态的实质
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温度、渗透压、PH 等)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
知识点02 稳态调节的机制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知识点03 内环境稳态的失调
稳态失衡原因:
(1)理化性质失调
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体温失调:发热
(2)内环境化学成分含量失衡
失水过多
蛋白质含量降低
代谢废物增多
O2不足
血Ca不足或过多
血糖失调
知识点04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新陈代谢包括了许多酶促反应,而酶促反应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如温度、PH 等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进行。
知识点05 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生物体细胞代谢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生物体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本实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相同于非缓冲液,如自来水等,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
能力拓展
考点01 内环境的稳态及失调
稳态概念及延伸
概念:
延伸:
随着控制论和其他生命科学的发展,稳态已不仅指内环境的稳定状态,也扩展到有机体内极多的保持协调、稳定的生理过程,例如:生命活动功能以及正常姿势(直立以及行路姿势)的维持等;也用于机体的不同层次或水平(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社会群体)的稳定状态;以及在特定时间内(由几毫秒直至若干万年)保持的特定状态。稳态不仅是生理学,也是当今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它对控制论、遗传学(基因的稳态调节)、心理学(情绪稳态等)、病理学、临床医学等多种学科都有重要意义。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1)内环境的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3)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3.调节机制:主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神经调节:调节的主要方式,如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
(2)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机体进行调节,其中主要是激素调节。
(3)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意义: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例如温度、pH等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例如,当血液中钙、磷的含量降低时,会影响骨组织的钙化,这在成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在儿童则表现为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等疾病。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温度、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几种失调情况
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等。
③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④温度失调——发热、中暑等。
【误区】
1.内环境稳态应澄清的两种误区
(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
(2)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如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
【扩展】组织水肿
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下降,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分渗透到组织液中引起的。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毛细血管血压增高:由于毛细血管血压增高,使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而又阻碍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这样就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当其超过淋巴的代偿回流时,就出现水肿。如心力衰竭时引起的全身性水肿。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形成水肿。这种水肿常为全身性的。
(3)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正常毛细血管壁仅允许水分、Na+ 、葡萄糖等和少量蛋白质通过。但在病理情况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渗出到组织液中。一方面血浆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发生水肿。炎症引起的水肿,就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4)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除了大部分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外,少部分还从淋巴管回流入血。当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时,就可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称为淋巴水肿。如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等。
(5)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从而会导致组织水肿。
(6)肾小管重吸收增强:这是大多数全身性水肿引起水、钠积留的重要环节。造成肾小管重吸收增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它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当醛固酮增多时,就能引起钠积留。钠积留又使血液中晶体渗透压增高,反射性地刺激垂体后叶,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这样过多的水积留于体内。
(7)过敏性物质引起过敏性水肿
过敏反应时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
(8)营养不良引起组织水肿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当摄入的蛋白质较低时,人体缺少必需氨基酸,体内的蛋白质减少,细胞中的水渗出、积累在组织液中,而血浆的吸水能力下降,组织液中的水不能及时被运输走,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典例1】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①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②人吃酸性食品会导致体内的pH降低
③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是保持不变的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⑤严重腹泻、呕吐,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不用补充Na+
A. ①②④⑤B. ②③⑤C. ①②③⑤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①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离子等含量有关,①错误;
②人体血浆中含有调节pH的多对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等,所以人体吃酸性食品不会导致体内的pH降低,②错误;
③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③错误;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内环境稳态就会被破坏,④正确;
⑤严重腹泻、呕吐时,在失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的无机盐,因此需要补充足够的淡盐水,Na+必须补充,⑤错误。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无机盐离子含量不影响血浆渗透压
B. 吃酸性食品后,人体内的pH随之降低
C. 健康人的体温在每天不同时段是有波动的
D. 严重腹泻、呕吐,补充足够的水即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以及理解能力。
【解答】
A.无机盐离子含量影响血浆渗透压,A错误;
B.吃酸性食品后,由于人体内存在缓冲物质,pH不会有明显变化,B错误;
C.健康人的体温在每天不同时段是有波动的,C正确;
D.严重腹泻、呕吐,不仅要补充足够的水还要补充无机盐,D错误。
故选C。
2.下图是一张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
B. 内环境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A.据图分析,A表示体液调节,B表示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它器官或系统也有关,如酸碱度与呼吸系统有关,C正确;
D.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 B。
3.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缺镁会影响光合作用,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
B. 细胞中的大多数无机盐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
C. 生物体内无机盐浓度的大小会影响细胞的吸水或失水
D. 血浆中的 HCO3-、HPO42-等对维持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解答】
A.镁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植物缺镁会影响光合作用,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A正确;
B.细胞中的大多数无机盐都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B错误;
C.生物体内无机盐浓度的大小会影响细胞的吸水或失水,C正确;
D.血浆中的等对维持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B。
4.内环境的稳态破坏,必将引起( )
A. 细胞代谢紊乱B. 心脏病
C. 糖尿病D. 内环境中pH升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对于内环境稳态概念和意义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是细胞代谢过程顺利进行的保障。
【解答】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细胞代谢过程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内环境稳态失调,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
BCD、内环境稳态失调,可能引起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也可能引起内环境pH升高或降低,BCD错误;
故选:A。
5.下列状态下,不会造成人体稳态失调的是()
A. 人到高原后出现头痛、血压升高B. 病毒感染引起体温稳定在39℃
C. 健康人在冬季室外打寒战D. 细菌感染引起严重腹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这一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健康。
【解答】
A.人到高原后由于缺氧会出现头痛、血压升高等现象,造成人体稳态失调,A不符合题意;
B.人体的正常温度在37℃左右,病毒感染引起体温稳定在39℃,已经造成人体稳态失调,B不符合题意;
C.健康人在冬季室外打寒战,可以增加机体产热,有利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C符合题意;
D.细菌感染引起严重腹泻,会造成内环境中大量水和无机盐的丢失,经造成人体稳态失调,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利于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
D.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对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知识点,主要考查稳态的生理意义,属于识记内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解答】稳态的实质就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内环境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
A.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利于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
B.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可能会生病,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动态平衡,而不是保持不变,C错误;
D.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对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C.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单项选择题
1.分别向20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PH值的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解答】
血浆pH的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缓冲物质指能调节溶液的pH值,使溶液的pH值在加入一定量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时保持恒定或小范围变化的一种物质。弱酸和与其对应的弱酸盐(或弱碱和与其相对应的弱碱盐)可以形成一对缓冲对,当溶液中加入少量酸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碱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当溶液中加入少量碱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酸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故滴加少量酸或碱其PH值基本不变,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滴加了过量的酸或碱,则滴加过量碱是PH值会升高,滴加过量酸时PH值会降低。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某人腹泻,一朋友给他注射食用盐兑开水的浓盐水进行治疗,并以为“盐水越浓消炎效果越好”,结果导致他的手肿胀流脓。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浓盐水未经灭菌处理,会导致局部细胞感染坏死
B. 浓盐水会引起局部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可能使细胞坏死
C. 此人恢复健康需要药物治疗及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参与
D.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A.浓盐水未经灭菌处理,可能会导致局部细胞感染坏死,A正确;
B.高浓度盐水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失水使细胞坏死,B正确;
C.恢复健康需要药物治疗及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参与,C正确;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但不会引起体液中蛋白质大量丢失,D错误。
故选D。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静脉端进入血液
B. 血浆蛋白参与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调节,但不参与免疫调节
C. 食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
A、组织液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也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A正确;
B、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血浆中的抗体对于免疫调节具有重要功能,B错误;
C、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发生反应,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4.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图中Ⅰ、Ⅱ、Ⅲ、Ⅳ代表不同器官,①②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毛细血管壁,内环境和Ⅰ即可完成气体交换
B. Ⅱ中的营养物质只能通过内环境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
C. 下丘脑产生的某种激素对过程②具有调节作用
D. 人体产生的热量都是通过器官Ⅳ散失到体外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分析图解可知,Ⅰ代表肺、Ⅱ代表肠胃等消化器官、Ⅲ代表肾、Ⅳ代表皮肤,①代表消化吸收、②代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内环境和Ⅰ完成气体交换需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A错误;
B.机体的少数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
C.②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该激素是由下丘脑产生的,C正确;
D.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呼吸、泌尿等系统也会散失一部分能量,D错误。
故选C。
5.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常规治疗时需要注意水盐平衡,维持内环境稳态,并定时监测血液中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肺炎患者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大可导致肺水肿
B. 组织液与血浆中的蛋白质、无机盐含量基本相同
C. 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D. 血氧饱和度正常有利于细胞有氧呼吸的正常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生理意义等基础知识,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态的状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A.肺炎患者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外渗导致出现肺水肿现象、A正确;
B.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多,而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B错误;
C.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C正确;
D.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D正确。
6.如图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 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B. 葡萄糖、蛋白质、尿素在乙中不能全部找到
C. 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D. NaHCO3 能与乳酸反应,使乙的pH 维持在7.35~7.4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甲、乙、丙所代表的成分以及所参与的调节过程。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图中甲、乙、丙分别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氧气运输过程中,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细胞,故O2浓度逐渐减小;乙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要通过一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和一层肝细胞膜,所以共3层细胞膜;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pH稳定则依赖于缓冲物质的调节。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A.氧气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组织细胞,故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A正确;
B.葡萄糖、蛋白质、尿素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故在乙血浆中均能找到,B错误;
C.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正确;
D.乳酸是由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 能与乳酸反应,使乙的pH 维持在7.35~7.45,从而维持PH值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7.养生是人们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图中 A、B、C 代表细胞或结构, 1、2、3、4 代表体液,请据图回答:
(1)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2)组成内环境的各组分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一般情况下,三者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1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1 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3)组织细胞所需的气体通过________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血液中的O2 被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利用需要通过 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___________(填序号)的 O2 浓度最低;
(4)若图示代表肝脏局部结构模式图,饥饿时,与 A 端液体相比,B 端液体葡萄糖的含量会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不变)。
(5)养生,就是科学合理地运用_________________ 的调节机制使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达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目的,因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 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答案】(1)组织液和血浆
(2) ;较多的蛋白质;无机盐和蛋白质
(3)循环系统、呼吸系统;6;2
(4)增加
(5)神经-体液-免疫;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
(1)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2)组成内环境的各组分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情况下,三者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1血浆中有较多的蛋白质,1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组织细胞所需的气体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血液中的O2 被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利用需要通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红细胞膜1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线粒体2层膜);2的O2浓度最低;
(4)若图示代表肝脏局部结构模式图,饥饿时,由于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与 A 端液体相比,B 端液体葡萄糖的含量会增加。
(5)养生,就是科学合理地运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机制使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达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目的,因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单选题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 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C. 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D. 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内环境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A.单细胞动物是单个细胞构成的生命体,即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选项正确;
B.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膜是细胞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B选项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一旦失调,细胞代谢就会紊乱,C选项正确;
D.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例如蛙的皮肤细胞可以直接从外界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D选项错误。
故选D。
如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B.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C. ①代表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
D. 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组织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为人体的内环境,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
【解答】
A.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A正确;
B.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B正确;
C.①代表血浆,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C错误;
D.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组织液,D正确。
故选C。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C. 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D. 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组织水肿产生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解答】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组织液的渗透压大于血浆,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A不符合题意;
B.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血浆渗透压大于组织液,不会造成组织液增多,不能引起组织水肿,B符合题意;
C.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使血浆渗透到组织液增多,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C不符合题意;
D.淋巴管阻塞,淋巴循环受阻,组织液转变成淋巴减少,使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
B. 内环境的稳态有利于细胞内酶促反应的进行
C. 剧烈运动后,机体产生大量的乳酸导致血浆至弱酸性
D. 内环境中O2浓度下降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组织水肿的原因、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
A.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A正确;
B.内环境的稳态有利于细胞内酶促反应的进行,B正确;
C.剧烈运动后,由于缓冲物质的作用,机体产生大量的乳酸不会导致血浆至弱酸性,C错误;
D.内环境中O2浓度下降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D正确。
故选C。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并非恒定不变
B. 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可通过毛细淋巴管进行相互转化
C.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有效配合对维持内环境稳态至关重要
D. 人体某部位组织液短时间增多过快可能与淋巴管堵塞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和稳态,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
A.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并非固定不变,A正确;
B.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是单向流动的,不能相互转化,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
D.淋巴管堵塞,组织液进入淋巴受阻,组织液会增多,D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体液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填字母),属于内环境的是________ (填字母)。
(2)B与C在成分上的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
(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正常情况下A的渗透压一般________ (填“>”“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12内环境稳态教师版-高二生物同步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x、12内环境稳态学生版-高二生物同步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学案及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梳理,自学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