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6.导体和绝缘体教案及反思
展开课题
导体和绝缘体
单元
2
学科
科学
年级
4
教材分析
《导体和绝缘体》是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的第6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在这一课中,他们会发现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导体是一种允许电流通过它们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质。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将探究物体导电性能,教学内容主要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使用电路检测器规范地来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以及一些安全用电事项。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能提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者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在实际过程中,如果让他们完成独立的计划,稍有困难,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做完整实验计划。四年级学生往往会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判断甚至想象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有些学生甚至只会凭借经验不加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为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实证意识的培养,每一种检测都要达到两次以上。四年级学生合作分工意识还不够强,本节课会继续在小组分工提供帮助策略。
学习
目标
1.科学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科学探究
检测身边物体的导电性,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重点
通过检测区分常见物体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难点
理解从物体构成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回顾:一个简单的电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明确:
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
2、在连接电路时,为什么要把导线两端的塑料包皮剥开?
明确:
铜丝容易让电流通过,塑料包皮不易让电流通过。
3、生活中,哪些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物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回顾
交流
回答
回顾学过知识,聚焦课堂问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探索
1、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检测物体的导电性?
明确:
电路检测器。
2、选取身边的几种物体,用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它们的导电性,并记录下来。
(1)温馨提示:
①测试物品可以是老师提供的,也可以自备。
②材料从工具盒内拿出,待检测完后需将材料放回工具盒内。
(2)提供检测物体
铅笔芯、塑料尺、竹签、铝箔纸、铁钉、橡皮、瓷勺、木筷、玻璃、硬币
(3)检测过程
A、先检查电路检测器能否正常工作
用两个检测头的金属部分相互接触,若小灯泡亮了说明电路检测器是好的,若小灯泡没亮说明电路检测器是坏的。
B、预测
①这些物体用了哪些材料?
②哪一种材料在电路中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③填写在记录表中。
实验记录表
C、检测
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物体的两端,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做好记录。
检测提示:
①为防止偶然失误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要重新再检测一次。
②检测时必须确保接触良好。
③注意安全。
统计汇报
◆我们小组共检测了_____种材料。
◆检测中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材料有_____种,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检测中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材料有_____种,它们是 ______________ 。
◆我们小组预测正确的材料有______种,我们小组预测错误的材料有______种。
D、归类
将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物体放在一边,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放在另一边。
①观察提示:
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异同吗?
明确:
不同:大小、形状、颜色、材料
相同:都具有导电性(或不具有导电性)
②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明确:
导体:铅笔芯、锡箔纸、铁钉、硬币
绝缘体:塑料尺、竹签、瓷勺、木筷、玻璃、橡皮
二、研讨
1、下图中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
展示图片。
明确:
电池盒的金属片、电池锌壳和铜帽、灯座的金属片、灯泡的螺丝口、开关的金属片、插头金属片是由导体材料制成。容易导电,让电流顺利通过。
电池盒的塑料外壳、电池外层、灯座的塑料底座、灯泡的玻璃泡、开关的塑料底座和按钮、插头和电线的外皮是由绝缘材料制成。不易导电,不能造成触电事故。
2、小结
凡是需要传输电流的地方,都应该用导体,通常还需要在导体外加上绝缘体。
3、安全提示
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将成为导体。如果我们触及了家中使用的电路,电流就会通过人体而危及生命。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电器的绝缘部分,不能触摸导体部分,还要注意不要把水溅到电器上。
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用导线把灯泡、电池和四种物品分别相连, 灯泡定不发光的是( )
2、 如图,连接电路时,要从小灯泡中的“A ”“B”两点接出两根导线。所以,我可以推测“C”处黑色部分的材料是( )
(二)判断题
1.在有些条件下,绝缘体也是可以转化成导体的。( )
2.插座和插头外部的塑料属于绝缘体,内部的金属属于导体。( )
3. 橡皮擦和塑料尺是绝绿体,铅笔芯和回形计是导体。( )
4.小灯泡内只有导体,没有绝缘体。( )
5.人体、大地和水都是导体。( )
四、拓展提高:人体是导体吗?
我们用验电球做实验。
1、操作方法
两只手分别接触到球上的两个触点。
2、操作过程
首先单个同学验证人体是导体,然后小组几个人手拉手验证人体是导体。
五、作业布置
教室里哪些地方用的是导体,哪些地方用的是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
回答
准备物体
检查检测器
预测物体导电性
检测物体导电性
统计汇报
按导电性能大小分类
阅读教材回答
看图回答
归纳
阅读教材
认真听
独立完成
实验操作
能正确使用检测器检测身边物体的导电性能大小。
明确导体和绝缘体的科学概念。
明确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安全用电意识
完成达标测评
了解人体也是导体的科学道理。
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为了人生安全,我们要保护好绝缘体。
总结课堂
板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从课堂上的反馈情况看,导体与绝缘体这两个科学概念学生以前可能都听说过,但是在认识上是比较模糊的。学生在以前的探究活动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为什么导线的外面用塑料皮,而里面用铜丝?为什么小灯座、电池盒的有些部分用铜来做,有些部分用塑料来做?教材通过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20种(甚至更多)物体能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在检测前让学生先作出预测,并强调重复几次)的实验,凸显了探究活动的价值,强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概念、内化概念。如果说起初的概念是模糊的话,那么,活动后的概念将是深刻的、影响深远的。
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8.岩石、 土壤和我们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a href="/kx/tb_c16169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8.岩石、 土壤和我们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索,研讨,合作探究,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7.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a href="/kx/tb_c16169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7.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索,研讨,合作探究,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a href="/kx/tb_c16169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a>,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