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品见“奇巧”,悟读“灵怪”,小结内容,储备文体知识,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奇巧”。
2.深入理解文意,悟懂“灵怪”。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多层面的“奇巧”。
教学难点:理解文意,体悟“灵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组织学生谈论自读课文的收获。
然后,小结自学方法:快速默读,借助注释和小组合作。
二、品见“奇巧”
1.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与核舟来历有关的两个人物?
(王叔远)尝 贻 余 核舟 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根据学生情况,补充讲解重点字词:
贻:赠送 一:数量,补
2.作者对王叔远的评价如何? “奇巧”
3.这二字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小组讨论并分析概括。
a.首段总括略写:径寸为之,能雕百物,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尺寸小) (内容多) (效果佳)
b.核舟详细描绘:
舟之小巧:首尾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长不盈寸
舟之形态:(结构齐全:舱、篷、窗、栏、头、尾、背)
体小物多:5人神态各异,8窗暗含主题,6物件样样齐全
34字(了了文字,丹墨相印)
场景生动:细节传神
小结:技艺之奇巧
4.这样生动的“大苏泛赤壁”事件,是王叔远亲眼所见,录实事所雕刻吗?
引导分析构思之奇巧
a.取材历史真实 (窗上之字、船头之人)
b.融入恰当想象 (携友同行,品茗论道)
c.精心设计细节 (横卧一楫、佛印之态)
5.那么,如此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是如何走近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呢?
品悟作者文笔之奇巧
简洁严密 展现核舟之美
相映于文 印证好友之构思、技艺
生动传神 大量描写 静中取动——眼前之静物 脑中之动态
三、悟读“灵怪”
借助魏学之妙笔,我们欣赏到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构思的奇巧,仿佛也随着大苏泛舟于赤壁,去感受了旷达洒脱,不同凡俗的意境之美,此刻你想借用文中的哪句话来表达一下心声呢?
“嘻,技艺灵怪哉!”由衷赞叹(加重语气)
请大家齐诵三次,抒发我们和作者一样的赞颂之情。
四、小结内容
这节课我们见证了“奇巧”,也品悟了“灵怪”。这样一篇气韵生动的“记”与本单元前两篇“记”是一模一样的“一家人”吗?
五、储备文体知识
记:古代文体之一,形式自由,内容多样,学习中应根据内容及写法来综合选定学习重点。
《桃花源记》记事抒理想
《小石潭记》写景抒真情
《核舟记》 状物表赞颂
六、作业
1.为课后练习三的3个句子各找一个同类句。
2.课后阅读《满井游记》,看他与谁最相近。
【点评】
这节微型课教学设计,以探讨“奇巧”为重点,悟读“灵怪”为提升,言文并重,重点突出,并且最后能拓展到文体知识上去,与本单元学过的两篇“记”类文章作比较,具有单元整体意识,是一篇很不错的设计案例。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设计,共6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5),第三部分(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