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展开(一)默写与运用(12分)
1. 默写
(1)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2)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四时之景不同,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5)小玥在校运会100米比赛中失利,又在之后的班委竞选中落选,她不由得用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自己的境遇。
【答案】 ①. 千里共婵娟 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③. 肯将衰朽惜残年 ④. 而乐亦无穷也 ⑤. 欲渡黄河冰塞川 ⑥. 将登太行雪满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婵娟、畔、衰、残、渡”等字的正确书写。
(二)(23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①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②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③敛棺槨皆所未具。公怃然,即撤宴席,厚赒④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缞绖(cuī dié):丧服。②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③赗(fèng):送给丧家送葬之物。④赒(zhōu):救济。
2. 【甲】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人名),即【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赗敛棺槨皆所未具( ) (2)使毕其事( )
4.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 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座的客人为有人哭泣而感叹。
B. 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流下眼泪的。
C. 坐着的客人感叹有人流下了眼泪。
D. 坐着的客人有感叹、流泪到坐席之下的。
6. 【甲】文作者以“________”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乙】文中他用________、________等行为(用自己的话概括)践行了这一思想。
7. 【乙】文中“寓居士人”遭遇令公心情“_________”,【甲】文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个词是“_________”。由此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2. ①. 范仲淹 ②. 范文正公
3. ①. 准备、具备 ②. 让
4. 不因外物和自身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5. B
6. ①. 古仁人 ②. 立刻撤下酒席 ③. 给了出殡的人很多钱
7. ①. 怃然 ②. 忧 ③. 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富有同情心) ④. 关心民生疾苦(体恤民情)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1)根据【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选文出自《岳阳楼记》,作者是范仲淹;
(2)根据【乙】文“范文正公”,回顾范仲淹谥号“文正”,可知是范仲淹和范文正公同一个人。
【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具:准备、具备;
(2)句意为:让他们办完丧事。使:让。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以:因为。物:外物(的好坏)。己:自己(的得失)。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乙】文画线句“坐客感叹有泣下者”的意思是: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其中“坐客”是“在座的人”,“有泣下者”是“有流下眼泪的”。说明当时在座的都都很感动,个别人还流下了眼泪。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甲】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可知,作者以“古仁人”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
(2)(3)根据【乙】文“公怃然,即撤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可知,他用立刻撤下酒席,并给了出殡的人很多钱等行为践行了这一思想。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人物形象理解。
(1)根据题干“‘寓居士人’的遭遇令公心情”的提示,找到【乙】文“公怃然”可得答案;
(2)根据【乙】文中“寓居士人”的遭遇令公心情“慨然”的提示,找到【甲】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可知此处填“忧”。
(3)根据【乙】文“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可知,他体恤民情;
(4)根据【乙】文“公怃然,即撤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可知,他富有同情心。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范仲淹在邠州任职的时候,一天有空闲率领下属登临楼阁,置办酒席。大家还没有开始酒宴的时候,看见几个人身穿丧服,带着葬礼的物品。范公急忙命令下属去询问情况,告知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邠州,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范公得知后很忧伤,立即撤下酒席,给了出殡的人很多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二、现代文(35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学会欣赏别人
①屠格涅夫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两岁丧母,七岁失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于是,屠格涅夫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
②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还说这位青年人如果坚持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本因为生活过于___①___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的寂寥,并无当作家的念头。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他一下子点燃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潜心创作,探索生活的真谛。他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屠格涅夫欣赏托尔斯泰,使托尔斯泰得到了鼓励,得到了发展。
③除此以外,欣赏别人还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美好。经常欣赏别人会发现身边有太多值得赞美的东西,生活也将因此充满七色阳光。经常欣赏别人,可以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一个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在一个无暇沟通的生活环境中,这样做了,人与人之间便会多一份融洽,少一点___②___。
④欣赏别人,不是作廉价的吹捧,不是作无原则的夸奖。欣赏别人,也不是一种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更不是一次卑躬屈膝的精神行贿。欣赏别人,应该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作出真实判断。
⑤要欣赏别人,我们还必须学会克服那种___③___的心态和阴暗的心理,应该培养大气派。一个始终想着一己得失的人,一个总用戒备和提防的心理去对待别人的人,永远不可能懂得欣赏别人,更谈不上去赞美别人。再说被别人欣赏不易而欣赏别人更加不易,你必须具备而且可以具备容人的气度,因为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8. 请将以下词语的选项填入文中横线处。
A狭隘 B.迷茫 C.隔阂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9. 根据文章①-③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10. 第④段和第⑤段的顺序不能颠倒,请分析原因。
【答案】8. ①. B ②. C ③. A
9. (1)要学会欣赏别人 (2)使他人得到鼓励、得到发展
(3)可以使自己生活充满阳光 (4)可以与他人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10. 第④段论述了欣赏别人应该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第⑤段论述了欣赏别人应该具备容人的气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层层递进。同时第⑤段的“还”字明确了是更进一层的意思,与第④段的内容形成照应。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①空:从“信笔涂鸦,打发心中的寂寥”“他一下子点燃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可知,此时的青年人是因为生活上的迷茫、没有目标而写作的,故此空选B;
第②空:“在一个无暇沟通的生活环境中,这样做了,人与人之间便会多一份融洽,少一点”这里是一个对称句,“多一份”与“少一点”相对应,此空就应该填写“融洽”的反义词——“隔阂”。故选C;
第③空:从“一个始终想着一己得失的人,一个总用戒备和提防的心理去对待别人的人,永远不可能懂得欣赏别人”可知,这里是在说面对别人的优点抱有的嫉妒、狭隘、阴暗的心态,故此空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点提炼。
文章标题“学会欣赏别人”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通过屠格涅夫欣赏托尔斯泰的事例,是要引出文章要论述的总观点。故第(1)空填写“要学会欣赏别人”;
从第②段“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屠格涅夫欣赏托尔斯泰,使托尔斯泰得到了鼓励,得到了发展”可知,欣赏别人,可以使他人得到鼓励、得到发展。故第(2)空填“使他人得到鼓励、得到发展”;
第(3)(4)两空隶属于“是自己的生活变得美好”这一分论点之下,所以要到第③段里面去寻找。从“经常欣赏别人会发现身边有太多值得赞美的东西,生活也将因此充满七色阳光”可知,经常欣赏别人,能够是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从“经常欣赏别人,可以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可知,欣赏别人还可以建议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故第(3)(4)两空填写“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可以与他人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第④段的论点是“欣赏别人应该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第⑤段的论点是“欣赏别人应该具备容人的气度”,在逻辑关系上,建立客观真实的基础是具备容忍气度的前提,如果做不到客观真实,那么容人也是无所依托的。所以第④段是第⑤段的前提条件,如果颠倒在行文逻辑上会不符合一般的认知。同时,第⑤段“要欣赏别人,我们还必须学会克服那种狭隘的心态和阴暗的心理”中,“还”字表明了第④段和第⑤段之间也是一个递进的逻辑关系。所以在顺序上不能颠倒。
(二)(1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煨暖了,你离开的背影
①孩子,我想起你的“四脚兽”时代。你十个多月时,你妈妈出公差,我把你托给楼下的余妈妈照看。我把你送到她家,看到余妈妈摆弄满桌子的玩具,吸引你注意。你看到五颜六色的玩具,咿咿呀呀地扭着小腰、伸出小手去抓。余妈妈偷偷转身,努起嘴、皱着双眉,那表情任谁看了都知道她正努力调动脸部所有肌肉,催促我“走、走,赶快走”。孩子,我走得急,仿佛余妈妈的表情真的挤出声音了。
②我回到七楼家里,望了眼楼下庭院。你一定不知道,你跟我的间隔只有短短半分钟,我却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把思绪转回写作方案。黄昏,我到余妈妈家接你,余妈妈正在厨房忙碌,上午吸引你注意的玩具散落一地,已无法提起你的兴趣。你坐在客厅深处,灯光稀微。你四处张望,欲哭的表情里满是孤独、失望。你看见我,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如一头奔驰的豹,朝我奔过来。两只手掌,一前一后,嗒嗒嗒地,声势与速度同等威猛。
③我大步上前,一把捞起你。
④孩子,我离开你之前,当然偷偷瞄你。你当时被玩具吸引,没有回头。我很好奇,假设你玩腻之后,会怎样搜寻我的背影。这让我想到我母亲。
⑤孩子,我很少与你说,小时候我也曾跟你一样,搜寻爸爸妈妈的背影。有一次,妈妈带我进城,我们到了堂姐的冰果店。我喜欢冰果店中陈列在玻璃后形形色色的冰品。我贪吃刨冰,沉迷在甜香中,压根忘了妈妈什么时候不在了。堂姐促狭地说:“你妈妈不要你了。”我慌慌张张,四处搜寻不到妈妈,竟相信了堂姐的话,凶猛地哭了。孩子,当时我相信妈妈是我的全部世界,就像你相信,我的胸膛是你永远的操场。孩子,你年岁渐长之后,是否渐渐感到亲情间的某种倾斜,总是长辈费心照看晚辈,晚辈偶一回眸,长辈就感谢涕零。
⑥下一回,凝望妈妈的背影时,我已经是“男人”了。
⑦高中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军人。新兵训练中,“五百米障碍”是最大的考验。它的工程有快跑、爬竿、跳壕沟、爬矮墙、持枪匍匐前进、通过低矮的铁丝网。一次操练,看见身高一米九的大个子,攀爬两公尺高的“矮墙”,竟蹬不过去,一米六多的矮个,反而飞跃而过。我和战友不禁窃笑。等轮到自己上阵,正式戴上钢盔、系上腰带、背上枪,通过“五百米障碍”时,却在“矮墙”前手软脚重过不了关。
⑧当时,每逢假日,妈妈会不顾舟车劳顿来看我。她带来零食,看着我狼吞虎咽。我常想,当时妈妈的心中,必定是两难:_________,_________。每次分别,我都目送妈妈走上交通车,凝望微胖的妈妈蹒跚上车的背影。车子开动了,我看见妈妈频频挥手,好似在说,别送了,回去吧。
⑨孩子,交通车离开以后,我没有回到营舍,而是来到五百米障碍场苦练。先持装备爬竿,再战矮墙,我一次一次地挑战它。几天后,测验成绩出色,我望着妈妈上车的地方,喘着粗气说:“妈妈,我做到了!”
⑩孩子,那一刻我的心情,多么像你,豹一般的四脚兽,快速奔向我。只是我已经站了起来,用一个儿子的独立姿态,轻轻煨⑴暖妈妈的背影。
【注释】①煨(wēi):用微火慢慢地煮。
11. 文章主要写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小时候被堂姐捉弄,以为妈妈不要“我”了而大哭。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请在第二和第三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按要求品析语言。
(1)我大步上前,一把捞起你。(分析加点词“捞”的语言表现力。)
(2)你看见我,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如一头奔驰的豹,朝我奔过来。(从修辞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选第_________句(填数字1或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下列对第⑩段的画线句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跨越了人生障碍,成为一个独立的“男人”。
B. “我”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羞愧,并想早日摆脱对母亲的依赖。
C. “我”想以此回报母亲,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爱。
D. 照应了标题,也暗含了“我”对“你”的期待与祝福。
14. 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第⑧段妈妈“两难”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文中第⑤段说“孩子,你年岁渐长之后,是否渐渐感到亲情间的某种倾斜,总是长辈费心照看晚辈,晚辈偶一回眸,长辈就感谢涕零。”请结合生活实例,说说你是否感受到了这种倾斜?并请站在晚辈的立场,谈谈对这种“倾斜”现象的看法。
【答案】11. ①. “我”把“你”托管在余妈妈家。 ②. “我”在新兵训练中苦练过关。
12. ①. (1)“捞”写出了“我”抱起孩子时的动作快且幅度大,说明“我”的心情急迫,对孩子的心疼怜爱。 ②.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你”向我爬来的速度快、声势威猛,表现了“你”渴望回到爸爸身边的急迫、欣喜之情。 13. B
14. ①. 例一:妈妈既心疼我挨饿受累,又期盼我坚强独立。 ②. 例二:妈妈既欣慰我的成长,又担忧我长大后远离她。(语言简洁,写出母亲的矛盾心理,言之有理即可)
15. 参考答案:我感受到了这种倾斜,例如放学回家,奶奶总是按时做好饭菜,她担忧饭菜做迟了饿着我,做早了饭菜会凉。我偶尔收拾一下餐桌,奶奶就在人前夸我懂事孝顺等等。我认为,作为晚辈,也许已经将这份倾斜视为理所当然,只习惯了享受爱,却没有学会理解爱、回报爱。希望长辈们可以将更多的信任和责任意识给我们,让我们走向成长和成熟。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文章主要写了三件事”和“‘我’小时候被堂姐捉弄,以为妈妈不要‘我’了而大哭”的提示,找到①段“孩子,我想起你的“四脚兽”时代。你十个多月时,你妈妈出公差,我把你托给楼下的余妈妈照看”至④段“孩子,我离开你之前,当然偷偷瞄你……”,可概括为:“我”把“你”托管在余妈妈家;
(2)根据题干“文章主要写了三件事”和“‘我’小时候被堂姐捉弄,以为妈妈不要‘我’了而大哭”的提示,找到⑦段“高中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军人。新兵训练中,‘五百米障碍’是最大的考验”至⑨段“我望着妈妈上车的地方,喘着粗气说:‘妈妈,我做到了!’”,可概括为:“我”在新兵训练中苦练过关。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从在第二和第三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按要求品析即可。
(1)要求分析加点词“捞”的语言表现力。③段画线句“我大步上前,一把捞起你”中的“捞”本意是 从液体里面取东西,结合⑤段“你年岁渐长之后,是否渐渐感到亲情间的某种倾斜”可知,此处生动和形象地写出了“我”抱起孩子时的幅度之大、动作之快,表现了“我”此时心情的急迫,蕴含着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无限怜爱之情。
(2)要求从修辞的角度品析。②段画线句“你看见我,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如一头奔驰的豹,朝我奔过来”,把孩子奔向母亲的动作比作奔驰的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孩子奔向“我”的速度快、声势猛,表现了孩子渴望回到爸爸身边的急迫和欣喜之情。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B.理解分析不恰当。第⑩段的画线句“只是我已经站了起来,用一个儿子的独立姿态,轻轻煨暖妈妈的背影”表现了“我”已独立,但对仍充满妈妈眷恋,而非“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羞愧,并想早日摆脱对母亲的依赖”。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察补写。
根据⑦段“等轮到自己上阵,正式戴上钢盔、系上腰带、背上枪,通过‘五百米障碍’时,却在‘矮墙’前手软脚重过不了关”可知新兵训练是非常劳累艰苦的。“每逢假日”母亲拿着零食来看“我”,“我”的表现为狼吞虎咽。母亲这个时候一定是非常心疼。但是如果不让“我”继续下去,“我”就不会有前途。据此分析填写出妈妈既心疼“我”又期盼“我”成长的“两难”心情即可。
示例:妈妈既心疼我吃苦受累、忍饥挨饿,又希望我接受磨砺尽快长大。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感受和看法。
第一问:应结合生活实例,谈感受到了这种倾斜即可。
示例:我感受到了这种倾斜。每天放学时,校园门口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无论多么恶劣的天气,都无法阻止他们的脚步,准时出现在校门口附近。我的父母也是如此。
第二问:站在晚辈的立场谈出自己的认识即可。
示例:我觉得作为晚辈,应感谢这种倾斜,但不应沉溺其中,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应当。如果你没有感受到这种倾斜,必然忽视了亲情;如果你没有感恩之心,习惯了享受爱,必然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不能独立生活。我们应该怀着感恩之心,回报这种倾斜。
三、综合运用(20分)
16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艾青诗选》的阅读激发了同学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为此晓风和晓雯的班级举行“由艾青诗选想到的……”主题研讨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活动一:我是推荐者
下面是晓雯为《艾青诗选》写的一段推荐语,请你完成填空。
艾青,以诗为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真实的历史画卷。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下雪的早上,他在狱中写下(1)《 》,抒发了对养育他长大的“乳母”的怀念和赞美之情。《我爱这土地》中,诗人以鸟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传达出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其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2) ……”引起了一代代人的情感共鸣。他的诗歌(3) ,我相信《艾青诗选》一定会带给你独特的感受!
(1)《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原作,补写下句( )
A. 我爱着这土地B. 我对这土地深深热爱
C.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D. 我深爱着这片土地
(3)以下哪一项不适宜填入空格(3)的横线处( )
A. 始终渗透着一种乐观昂扬的基调,我们称之为“艾青式的微笑”。
B. 挟着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对光明理想的不懈追求滚滚而来。
C. 充满艺术个性,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D. 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答案】(1)大堰河——我的保姆 (2)C (3)A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3年1月14日写的一首诗。全诗分为四部分,结合“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可知,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识记。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根据原作,“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补写的句子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故选C。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艾青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
其诗歌艺术特色:1.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2.具有忧郁的诗绪。3.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求外在形式的整齐,也不注重押韵,比以往某些自由体更自由。
A.“始终渗透着一种乐观昂扬的基调,我们称之为‘艾青式的微笑’”说法错误。“忧郁”渗透了诗人艾青的灵魂,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
故选A。
17. 活动二:我是朗诵者
晓风决定在这次研讨会中朗诵艾青的《太阳》,在准备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向你求助。
它以难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1)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使 河 流 带 着 狂 歌 奔 向 它 去
(2)朗诵这节诗应采用的语调是:( )
A. 舒缓B. 轻快C. 深沉D. 激昂
(3)请你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从语速的角度给晓风提出一条朗诵指导建议。
【答案】(1)使 河 流 /带 着 狂 歌 /奔 向 它 去 (2)D
(3)三句“使”读的时候应该语速逐渐变快,尤其读到“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的时候应该是最快的,更突出河流“狂”、“奔”的特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停顿。
分析句子可以看出,“使”之后的句子主语是“河流”,主谓之间要停顿;“带着狂歌”“奔向它去”构成两个并列短语,中间要停顿;由此可确定答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太阳》这首小诗带给万物希望和光明,使人兴奋和激动。由诗歌意象“太阳”,“难掩的光芒”和三个“使”构成的排比句可以看出,太阳威力巨大,势不可当,因此语调应该是“激昂”的;
故选D。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三句“使”构成排比,气势越来越壮,因此读的时候语速要越来越快,尤其最后要突出“狂”“奔”的重音,以使形象更高大,语调更激昂。
18. 活动三:我是创作者
同学们在聆听了晓风的朗诵后,都跃跃欲试,想要自己创作一首诗歌。写诗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请你也来试一试吧。
(1)下面四个选项中,不属于诗歌创作技巧的是( )
A. 要注意诗歌语言简洁、凝练B. 可借助意象传递主观的情感
C. 需要更理性客观地描绘现实生活D. 要关注节奏感和韵律美
(2)请为《奋斗是青春的模样》续写上第三小节,要求和之前的风格保持一致。
奋斗是青春的模样
我们用奋斗的姿态
让青春留下最出彩的自己
心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
我喜欢钻进泳池
让蓝蓝的池水
涤荡起我奋勇向前的梦想
我喜欢……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 ①. 如:我喜欢踏上演讲台, ②. 让激昂的文字,宣告我乘风破浪的决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创作技巧理解。
诗歌创作技:1、生动传神。诗歌感情的表达往往借助具体的形象,诗歌形象是融注了诗人情感的形象,称为意象。意即情感,象为形象。生活中的形象一旦入诗,就已经染上了诗人心中要表达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2、优美意境。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3、内容深刻。诗歌要感情真挚饱满,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要发人深省,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4、凝炼集中。诗歌讲究高度凝炼、概括性强。要讲求以少胜多,有以一当十的概括力。
根据诗歌用凝练语言借助意象和意境表达作者主观感情的特点,可知“需要更理性客观地描绘现实生活”不属于诗歌创作技巧。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
根据《奋斗是青春的模样》中“我喜欢钻进泳池/让蓝蓝的池水/涤荡起我奋勇向前的梦想”的示例,形式上用“我喜欢……,让……,(动词)……”的句式;内容上围绕“奋斗”主题,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风格与前面保持一致即可。
示例:我喜欢扑入绿茵场/让圆圆的足球,彰显我激情四射的力量。
四、写作(60分)
19. 题目:再遇见,又是另一番风景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再遇见,又是另一番风景
走在路上看到了小学的科学老师。
远远地看见那个迎面走来的熟悉的身影,很像他。我默默盯着发呆,终于看清了,没错,正是他——我小学的科学老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居然没怎么变,我开始忐忑起来,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不知道如何开始接下去的对白。不可以冷漠无视吧?那样太没礼貌了;不可以过于热情吧?那样会吓坏老师的。
终于走近了,我看着他那张酷似憨豆的脸,许多回忆涌上心头。
小学的时候,我是一个调皮又爱捣蛋的孩子,总跟着男生一起打打闹闹,班主任也拿我没办法,而他,只是一个科学老师。那时最主要的功课是语文和数学,对科学这门学科没什么概念,那个时候还不曾想过科学这个无名小卒会在将来的日子里分身成化学、物理和生物后把我打得落花流水。总之,那时的我应该对科学老师的印象不会比体育老师深。可是他却不一样,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那张憨豆一般的脸,大眼睛,大鼻孔,卷头发。然而,发现他整个人也像憨豆一样,呆呆的,憨憨的,反应总是慢半拍。那时不知出于什么心理,我总是和他唱反调,他说东,我偏往西;他瞪大眼睛对我说拿出课本,我就把笔扔到地上。对,他老爱拿大眼睛瞪我,一瞪,就更像憨豆了。老师这个样子还蛮可爱的嘛!那时我也许这么想过。
如今,时隔八年,从网上看到憨豆先生已经老得白发苍苍,叫人心疼,而面前这个“憨豆老师”却依旧大眼睛,大鼻孔,卷头发,双手抓着单肩背包的带子大步向前走。
就要擦肩而过了,我死死地盯住他的脸,他也许奇怪一个路人怎么对他这么大反应,也扭头来看我。盯了两秒钟,就收回了视线,于是,我们就真的这么擦肩而过了。是啊,毕竟八年过去了,我总会长大,老师也会认不出我了吧?也许早就忘记了吧?谁会和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计较那些呢?
我回头看,他依旧按他的步调大步大步向前走着,背居然显得有点驼了。心中有好多复杂的情绪,可是说不清也道不明。就算什么再大的纠葛,到最后也是一笑泯恩仇,何况仅是曾相识呢?生命中有太多太多来来往往的人,曾经深刻在心的,也会淡淡地遗忘。即使再相遇,也只是人群中的惊鸿一瞥。我也还是像老师那样,大步大步地前进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遇见”指两者的相逢,接触。结合“另一番风景”看,这里的“遇见”,并不是指一般的接触,而是指有了新的面貌或精神状态后的相遇。“再”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有第二次的意思。“另一番风景”另一个样子或面貌。“又是”,表判断,含有肯定和期盼之意。审题时,要在心中补出相遇的双方指什么。可以是人和人的相遇,如我和小学同学、老师等相遇、我和久别爷爷、奶奶等相遇;也可以是我和某物或景相遇,如我和故乡相遇、我和瘦西湖相遇等。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易写成记叙文。
(2)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明确再次“遇见”的双方是谁,如我遇见小学的同桌、航天员遇见太空站等,也可写成想象作文,我遇见十年后的故乡等。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行文时,重点写“另一番景象”的样子,可使用对比法,与前一次遇见相较来描绘。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自己对“另一番风景”惊喜和喜爱之情。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现代文(38分),综合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现代文,综合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