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达标检测英语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达标检测英语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什克洛夫斯基十分关注小说家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他在阐述“陌生化”理论时,以托尔斯泰在小说《耻辱》中对鞭笞的陌生化描写为例,指出:“托尔斯泰通过避免直接指称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的办法,使事物变得新奇陌生。他的描写使人觉得是初次见到事物,或者感觉到某事为初次发生的那样。”什克洛夫斯基这里所强调的“初次”,就是事物的新鲜感,也就是“陌生化”的新奇效果。此外,什克洛夫斯基还提到托尔斯泰在《霍尔斯托密尔》中以一匹马为叙事者,通过这匹马的叙事视角,使得故事的内容和场景显得陌生,以动物的无是无非的眼光无声地披露了人类社会的自私和贪婪。
视角问题是小说叙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美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曾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到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的调节。”20世纪以来,出现了各种有关视角问题的分类。传统小说大多采用上帝般超然的全知叙事视角,全知叙事者的目光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叙事者对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件了若指掌,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亦能明察秋毫。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物有限视角,叙事者转用故事中或故事外某个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对事件的发展知之甚少,对人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作品因而充满了悬念。英国新批评的代表人物I·A·理查兹曾将语言分为指称性的实用语言和非指称性的诗歌语言,诗歌语言是对实用语言的陌生化,人物有限视角则是对全知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全知叙事视角将事件、人物的过往和将来娓娓道来,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盘托出,其结果往往是纷至沓来的信息使读者流于无意识的、被动的阅读。在这样的作品里,事件得到了强调,而读者对事件的感受则被自动化、机械化。采用人物有限视角叙事的作品则相反,事件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物对事件的感受。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受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有限视角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渐进过程,读者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物,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这既延长了读者感受的时间,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
福楼拜堪称自觉在创作中采用人物有限叙事视角的第一位作家。例如,在《包法利夫人》“马车里的沦落”一节中,包法利夫人和她的情人赖昂在奔驰的马车上纵情寻欢,然而叙事者并不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对马车内的场面作细致入微的描写,而是让读者置身于车夫和市民的有限视角,展示马车外发生的画面,这些画面都是运用非指称性的语言来描写的,即人们似乎第一次看见这样一系列画面。有限叙事视角在这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元可 家 威杏 MXSJ663 里的运用,使人们熟悉的对象陌生化了,延长了读者的审美体验并激发了读者进行有效阅读、填充文本空白的积极性。
(摘编自邓建英《“陌生化”与小说叙事视角》)
材料二:
“陌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一文中提出的:“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见的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识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这里的“反常化”即是“陌生化”。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言谈、动作、行为等,一旦成为一种习惯性的东西,便变得带有机械性,沉入人的无意识中而无法引起人的注意。“事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它,却对它视而不见。”而文学的功能则在于使人摆脱这种麻木、迟钝的状态,唤起人对生活的新鲜、强烈的感受。为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陌生化”。也就是说,“文学中所表现的事物应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以一套新鲜的语词突出出来”。从研究角度看,陌生化不仅表现于叙事文本结构中有限叙事视角,更主要集中于诗歌语言分析。诗歌语言分析方面,研究者认为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语音层面,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词相对于诗,白话诗相对于古典诗词等都在音节、押韵等方面构成了“陌生化”;二是语法层面,主要是语法上的不合规则构成“陌生化”效果;三是语义层面,主要是词语所指的改变。有不少学者从作品研究的角度,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如辛弃疾词中大量典故,折射出词人的主体品性之美,组织结构方式也十分巧妙,正是对于前人词作的“陌生化”;又如盛唐诗歌在“入神”“天然”的诗美方面,后人再难企及,因此,宋诗的尚“逸”求“奇”就是对唐诗的“陌生化”。
(摘编自陈静《近十年“陌生化”理论研究评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人物有限视角或非指称性诗歌语言进行表述,是取得陌生化效果的有效途径。
B. 全知叙事视角往往会减少文学作品独具魅力的空白与悬念,影响读者的审美体验。
C. 有限视角贴合人们生活中感知新事物的渐进过程,更易于准确表现作品思想主题。
D. 文学的“陌生化”可以激发人们因为生活的机械重复而变得麻木迟钝的初始感受。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霍尔斯托密尔》以马为叙事者取得“陌生化”效果,方能披露人类社会的自私贪婪。
B. 非指称性诗歌语言不以准确指示目标对象为目的,其意在引发人们对事物的新鲜感,追求艺术效果的创设。
C. “陌生化”文本能增强感受难度,延长感受时间,使读者在充分体验事物的新颖别致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
D. 作家们在追求“陌生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突破前人形成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发展。
3. 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论证“陌生化”理论观点的一项是( )
A. 《城南旧事》以英子的口吻讲述故事,呈现出儿童固有的直觉性和非理性特征,赋予小说浓厚的儿童色彩,带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B. 《红楼梦》以一块通灵石头讲述其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与世态炎凉的故事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神奇神秘的茫茫宇宙、渺渺乾坤。
C. 《三国演义》内容驳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在千头万绪中,作者刻意突出对军事斗争的描绘,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战略思想。
D.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字,将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打破寻常语法规则,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4. 材料二第一自然段中,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是从哪些方面阐释这一观点的?
5. 请结合材料观点,简要分析下面文段是如何体现“陌生化”效果的。
刘姥姥只听得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锣柜筛面一般,不免东瞧西瞧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地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答案】1. C 2. A 3. C
4. ①观点:艺术的存在在于唤起人们对事物的感受。②分三层进行阐释:一是强调这种感受是非理性认知;二是说明这种感受依靠“反常化”手法实现;三是点明这种感受重在体验。
5. ①叙事上,采取有限视角,借未见世面的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去认识、感受贾府的种种新奇,从而使读者获得“陌生化”的审美体验;②语言上,选用“打锣柜筛面”“秤砣”等平常物、通俗语来描述当时的舶来品、奢侈物挂钟,二者之间形成巨大反差,给人新颖别致之感,进而唤起读者对事物的新鲜独特感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更易于准确表现作品思想主题”错。材料一原文“有限视角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渐进过程,读者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物,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这既延长了读者感受的时间,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有限视角与准确表现作品思想主题没有直接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方能”不合逻辑。“《霍尔斯托密尔》以马为叙事者取得‘陌生化’效果”与“方能披露人类社会的自私贪婪”二者不能构成充分条件。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陌生化”理论观点说的是用有限视角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渐进过程,读者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物,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这既延长了读者感受的时间,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
C.《三国演义》中,作者刻意突出对军事斗争的描绘,只是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战略思想,并不能读者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物,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由“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提出观点:艺术的存在在于唤起人们对事物的感受。
②由原文“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见的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识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这三个分句可知,作者分三层进行阐释:一是强调这种感受是非理性认知;二是说明这种感受依靠“反常化”手法实现;三是点明这种感受重在体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原文“有限视角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渐进过程,读者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物,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这既延长了读者感受的时间,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可知,叙事上,采取有限视角,借未见世面的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去认识、感受贾府的种种新奇,从而使读者获得“陌生化”的审美体验。如“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可见刘姥姥没见过世面。
②由材料二原文“为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陌生化’。也就是说,‘文学中所表现的事物应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以一套新鲜的语词突出出来’”可知,语言上,选用“打锣柜筛面”“秤砣”等平常物、通俗语来描述当时的舶来品、奢侈物挂钟,二者之间形成巨大反差,给人新颖别致之感,进而唤起读者对事物的新鲜独特感受,反衬了刘姥姥初入贾府的心情,渲染环境氛围。这一细节描写十分高明,以刘姥姥从未见过的“匣子”和她的心理描写,衬出贾府的华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
莫美
斜阳西照,流云依稀。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
牛,和人在耙田。
牛,是老黄牛,老了,力气衰了,走得慢,很吃力。人,是年轻人,三十出头,身强力壮,但手艺生疏,有点忙乱,有点急躁。
啪的一声,年轻人抽了老黄牛一鞭。
“又打牛了!会用牛的人,不动鞭子。”
是一位老人的声音。老人坐在田埂上,眯缝着眼,抽烟。
年轻人是老人的儿子。
儿子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屁股一拍,闯荡去了。开初几年,叫花子一样,慢慢地混得人模狗样了,却又荡回来捣鼓。他和几个同龄人商量,要成立什么专业合作社,搞产供销一条龙;还要参加竞选,想当村委会主任。老人对那些新鲜玩意不感兴趣,但对儿子虚心学干农活儿很高兴。农民嘛,会干农活儿,不管世道如何变化,都有饭吃,不会饿死。所有农活儿中,最难掌握的就是犁耙功夫。不会犁耙的农民,只能称为半个农民。春耕开始。老人便手把手地教儿子犁田耙田。草子田要三犁三把,现在已是三耙了,耙过之后就可以插秧。这次耙田,虽不是最费力气的,却是最见功夫的。要做到泥烂如浆,田平如镜,确实不容易。好在儿子悟性好,肯卖力,只是有点急躁,沉不住气。
“不要飘,压耙,带泥走!”老人大声叫道,“把泥带到前面的水凼里。”
儿子便双手用力压耙。耙前便堆满了泥。老黄牛走得更慢了。
儿子又抽了牛一鞭。
“又打牛了!”老人说,“牛通人性。你老是打牛,牛就会反抗,就会怨恨。你要把牛当人看待,多和它讲话,它听得懂的。我只要哼一声,它就晓得是什么意思。”
儿子不吭声,终于把泥带到父亲指定的水凼里。
“上来抽筒烟吧!”老人说。
儿子便吆住牛,刚上田埂,老人便递上一筒卷好的喇叭烟,儿子接过,老人又为儿子点火。儿子狠狠地吧了几口,咳嗽两声。
“我看呢……”老人眯缝着眼,笑着说,“你不要去参与村主任的竞选。别人家族势力大,乡里县里都有靠山,你赢不了他。”
“我知道赢不了。”儿子说,“但估计我得票也不会太少。给他一点压力也好,也许他会收敛一些,不那么为所欲为了。”
老人说:“他选上后,会卡你害你。”
儿子说:“我不偷不抢,不犯法,他奈何不了我。”
老人不再说话。儿子抽完烟,又下田了。
“压耙,带泥走!”老人又在教导。
儿子便双手用力压耙,耙前堆满了泥,老黄牛走得更慢了。
儿子又抽了老黄牛一鞭。
老黄牛挨了鞭子,并未加快步伐,而是回头望望,眼里盈满痛苦与无奈。
老人心疼了,对着儿子吼道:“只晓得打牛!老教不改!”停了停,老人又说:“好在牛不晓得它的力气有多大,不然的话,人还驾驭不了它呢!”
儿子望了老人一眼,停住了。老人忽然觉得自己的话很有哲理。
儿子又望了老人一眼,瓮声瓮气地说:“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别人也奈何不了你呢!”
老人立马收了笑容,呆住了。儿子吆喝一声,又耙田了。
收工了,儿子把牛赶到田边,扛着耙先走了。
老人走进田里,用手舀水,在牛身上反复擦洗。老黄牛很是温顺,耷拉着脑袋,偶尔抬眼望望老人,满腹委屈的样子。
牛,和人,往家走。牛,走得很慢。
牛,走得实在太慢了。看来春耕以后,只能杀了。但老人舍不得杀。他和这牛的感情实在太深了。那就卖了。但卖后呢?还不照样被杀?老人想想他的老黄牛,又想想他自己,心中忽然涌起一种悲怆感,眼睛潮潮的。
山脚下,小河边,田埂小道上,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没动,其实在动。夕阳西沉,红霞满天。
(选自《湖南日报·湘江副刊》2015年8月28日)
文本二:
“五四”以后,伴随现代小说观念的转型,自然描写作为现代小说重要的理论要素被提到写作与批评的日程上来,这种追求显著地改变了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而要创造现代小说散文化的叙事效果,传统散文的描写技法就不可避免地在现代小说中得到广泛运用,这便是小说创作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散文特征,自然描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某种意义上,以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人物情感,以描绘自然景物组织作品的结构框架,并通过自然描写创设美好的意境,从而将人物心理情感的抒发、哲理的思考与分析和对客观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融情、景、意为一体的新小说是现代小说最为重要的审美特征。
(节选自石现超《自然描写与现代小说的叙述特征》)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父亲非常心疼老水牛,但是儿子不听父亲的喝令,仍要鞭打水牛,是要表现父亲的善良和儿子的残忍。
B. 文中有多次关于老黄牛“走得慢”的细节描写,老黄牛走得很慢主要是因为它“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
C. 老人为儿子递上喇叭烟,并为儿子点上火,是想调和与儿子因“打牛”引起的矛盾,为劝说儿子营造良好氛围。
D. 文中老人“心中突然涌起一种悲怆感”,主要是因为老黄牛快到生命的尽头,他同情老黄牛辛酸可怜的一生。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八段叙述了一些儿子过去的经历和老人的心理,为下文父子间的对话做了铺垫。
B. 小说没有刻意塑造精彩的人物和描写曲折的情节,而以平实自然的语言传达出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感受。
C. 故事写的是农村两代人的悲剧。老人的一生像牛一样,是个悲剧;从父子间的对话来看,儿子未来不会顺畅,也将会是一个悲剧。
D. 小说大量描写父子间十分简省的对话,叙述简洁、平缓,看似单调。实则为描写父子之间的意识冲突营造出了十分恰当的氛围。
8. “牛”在文中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9. 结合文本二的理论,简要赏析文本一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描写的艺术匠心。
【答案】6. C 7. C
8. ①老黄牛象征着父辈老农民。二者都是勤劳忠诚的,但都老实隐忍,缺乏自我觉醒,只能任命运摆布,过得艰辛劳苦。②牛和牛耕方式也是老式农业社会的象征,“老了,力气衰了,走得慢,很吃力”,在新的形势和历史进程中,很不适应,它将很快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走向终结。
9. ①从结构框架上看,两段都运用了自然景物描写,很有镜头感,前后照应,使结构有回环之美。首段由面到点,以“斜阳”和初显的“红霞”将“儿子”和“牛”引导出场,尾段由面到点再到面,以“父亲”和“牛”在“夕阳”和满天的“红霞”下回家收篇。②从意境创设上看,两段均运用了白描,分别描绘出从下午和傍晚乡村田间的平静沉寂的景象,实际上也写出了中国乡村千百年来难以变化的缓慢节奏和单调、陈旧的气象。首段为故事营造了一种较为沉闷的氛围,尾段“红霞满天”又给这种氛围增加了一丝爽朗和亮色。③从思想情感上看,两段中都有“似乎未动,其实在动”的描写,蕴含作者对农村陈旧的气象正悄然改变的观察和思考。首段“斜阳西照,流云依稀”暗示陈腐将去,变化隐约可见,含蓄表达了对农村陈旧气象的否定;尾段“夕阳西沉,红霞满天”暗示旧新陈代谢,明天将是晴朗的日子,含蓄表达了对农村新变化期待和信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是要表现父亲的善良和儿子的残忍”错误,不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善良和儿子的残忍,老父亲心疼是因为他和老黄牛有深厚感情,惺惺相惜。儿子鞭打牛主要为表现年轻人的手艺生疏及急躁、冲动劲。
B.“因为它‘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错误,根据“牛,是老黄牛,老了,力气衰了,走得慢,很吃力”可知,牛走得慢主要因为它衰老了。
D.“主要是因为老黄牛快到生命的尽头,他同情老黄牛辛酸可怜的一生”错误,根据“老人想想他的老黄牛,又想想他自己,心中忽然涌起一种悲怆感,眼睛潮潮的”可知,“悲怆”主要是因为老人感受到自己和黄牛一样命运可怜。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儿子未来不会顺畅,也将会是一个悲剧”错误,老人的命运是个悲剧,但儿子不是,他有想法有行动,还有灿烂明天,就像文章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红霞满天”暗示的一样,第二天会很晴朗(农谚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中物象的含义的能力。
儿子耙田时多次抽打牛,牛没有反抗,勤恳犁地,“好在牛不晓得它的力气有多大,不然的话,人还驾驭不了它呢”“老黄牛很是温顺,耷拉着脑袋,偶尔抬眼望望老人,满腹委屈的样子”;父亲叫儿子“不要去参与村主任的竞选”,因为“别人家族势力大,乡里县里都有靠山,你赢不了他”“他选上后,会卡你害你”,父亲和牛都老实隐忍,任命运摆布,老黄牛象征着父辈老农民。
“牛,是老黄牛,老了,力气衰了,走得慢,很吃力”,所以儿子老是用鞭子抽它,想让他耙田更快一些,这种牛耕方式是老式农业社会的象征。根据文中儿子“要成立什么专业合作社,搞产供销一条龙”可知,社会形势在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跟不上新形势,最终会被淘汰,走向终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以及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可以根据材料二中“以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人物情感,以描绘自然景物组织作品的结构框架,并通过自然描写创设美好的意境,从而将人物心理情感的抒发、哲理的思考与分析和对客观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融情、景、意为一体的新小说是现代小说最为重要的审美特征”来分析材料一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描写。
根据“以描绘自然景物组织作品的结构框架”分析:第一段先描写“斜阳西照,流云依稀”最后写到“一头牛,一个人”,由面到点;最后一段由“山脚下,小河边,田埂小道上”写到“一头牛,一个人”再写到“夕阳西沉,红霞满天”,由面到点再到面。两段都运用了自然景物描写,镜头感强,前后照应。
根据“通过自然描写创设美好的意境”分析,两段都选取“山”“河”“人”“牛”“夕阳”等意象,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从下午和傍晚乡村田间的平静沉寂的景象,“斜阳西照,流云依稀”营造了一种较为沉闷的氛围,“红霞满天”又给这种氛围增加了一丝亮色,给人一种希望。
根据“以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人物情感”分析,两段中“似乎未动,其实在动”是暗示了当时社会气象正悄然。“斜阳西照,流云依稀”,暗示社会变化不大,如父亲劝儿子不要参加竞争,怕遭到报复,当时这种隐忍、任命运摆布的思想根深蒂固,含蓄表达了对农村陈旧气象的否定;“夕阳西沉,红霞满天”,含蓄表达了对农村新变化期待和信心,体现在:儿子出去闯荡,“要成立什么专业合作社,搞产供销一条龙”,别人势力大,有靠山,他仍然敢于参与村主任的竞选。两段描写都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成功,初名森,福建南安人。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诸父兄中,近远皆属目。父芝龙,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兵。顺治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四年,成功谋举兵,兵寡,如南澳募兵,得数千人。会将吏盟,仍用唐王[注]隆武号,自称“招讨大将军”。以洪政等分将所部兵,移军鼓浪屿。九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俄而,上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成功。十二年,左都御史龚鼎孳请诛芝龙,佟国器亦发芝龙与成功私书,乃夺芝龙爵,下狱。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荷兰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余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恶锦与乳媪通生子,遣泰就杀锦及其乳母。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诸将执而囚之,拥锦,用芝龙初封称平国公,举兵拒命。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
(节选自《郑成功传》,有删改)
[注]唐王:南明第二个皇帝朱聿键,世称“唐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
B. 九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
C. 九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
D. 九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总兵,明清两代领兵官官名。明代总兵本无品级、无定员,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兵,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清代为汉绿营高级武官,掌理本镇军务。
B. 贝勒,全称“多罗贝勒”,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在亲王、郡王之上,是清代贵族的世袭封爵。
C. 祖,“祖有功而宗有德”,带“祖”的庙号一般用于开国皇帝,但也有例外,如文中“圣祖”就是指清朝的第四个皇帝康熙。
D. 朔,表时间,指农历每月初一,如本文。也可表方位,指北方,如《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中的“朔”。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成功年少成名,有文韬武略。他年轻有为,出类拔萃,远近闻名;谋划起兵,亲自去南澳招兵;召集将军和官吏盟誓,自称为“招讨大将军”。
B. 郑成功面对威逼利诱,讲究策略。他对父亲郑芝龙受命传达皇上旨意“阳诺”,对定远大将军济度招降“依违答之”,最终没有投降。
C. 郑成功抓住良机,登陆台湾。他率军到达时,港口鹿耳门水位突然上涨,且荷兰人并未防备,他的军队顺利进入海岛。
D. 郑成功怒病交加,英年早逝。他误听周全斌谗言,直接导致陈豹投降清政府、众将拥立郑锦。他大怒,又正值生病,三十九岁时突然去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
(2)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
14. 简要概括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建设台湾?
【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济度驻扎在泉州,发公文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不接受,(济度)改用书信招降,郑成功语气模糊地回复了他。
(2)郑成功派使者对荷兰人说:“土地是我国本来所有,理当归还我们;珍宝任凭你们载运回国。”
14. ①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②招来大陆百姓,开荒种地,屯田聚粮。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顺治九年,皇帝让郑芝龙写信劝郑成功和鸿逵投降,许诺赦免他们的罪行并且会授予官职。郑成功假装答应,顺治就下诏命令金砺等人返回浙江。
“书谕”对象不仅仅是郑成功还有鸿逵,“及”在这里是连词“和”,郑成功和鸿逵中间不能断开,“书谕”的具体内容是“降”,也不能断开;排除ACD;
“诏” 的主语是顺治,不能放在“诺”后,应在“诏”前断开,排除A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地位在亲王、郡王之上”错,在亲王、郡王之下。皇太极改元称帝后,重新建立了宗室的爵位制度,并且将爵位划分为了九个等级,分别为一等和硕亲王、二等多罗郡王、三等多罗贝勒、四等固山贝子、五等镇国公、六等辅国公、七等镇国将军、八等辅国将军、九等奉国将军。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众将拥立郑锦”的直接原因并不是“误听周全斌谗言”,而是“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于是“值全斌自南澳还,诸将执而囚之,拥锦”。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次”,驻扎;“檄”,发公文;“纳”,接受。
(2)“土地我故有”,判断句;“故”,本来;“恣”,任凭,随意。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中“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可概括出: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
根据“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菜,兴屯聚”可概括出:招来大陆百姓,开荒种地,屯田聚粮。
参考译文:
郑成功,原名森,是福建南安人。郑成功年轻时文武兼备,在他的父辈和兄弟中出类拔萃,远近闻名,引人瞩目。父亲郑芝龙,因抓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打荷兰军有功,多次升职直至总兵。顺治三年,清朝贝勒博洛的军队从浙江南下福建,郑芝龙撤出了驻守仙霞关的军队并不防备清军。博洛的军队驻扎在泉州,写信招降郑芝龙,郑芝龙率领自己的军队投降清朝,郑成功规劝他不要投降也不听从。顺治四年,郑成功谋划起兵抗清,但兵士很少,(于是)前去南澳招兵,招到几千人。他召集将军和官吏盟誓,沿用唐王隆武年号,自封为“招讨大将军”。 他派洪政等人分别率领属下部队,移军到鼓浪屿。顺治九年,皇帝让郑芝龙写信劝郑成功和鸿逵投降,许诺赦免他的罪行并且会授予官职。郑成功假装答应,顺治就下诏命令金砺等人返回浙江。不久,皇帝命令郑亲王世子济度担任定远大将军,率领军队讨伐成功。顺治十二年,左都御史龚鼎孳请求顺治诛杀郑芝龙,佟国器也揭发郑芝龙与郑成功私通书信,顺治因此削去了郑芝龙的爵位,把他关进监狱。济度驻扎在泉州,发公文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不接受,(济度)改用书信招降,郑成功语气模糊地回复了他。顺治又让郑芝龙在狱中写信招降他,还威胁郑成功说如果不投降就诛其九族,郑成功始终没有答应。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自江南战败而归,深知进入内地发展不容易,并且形势一天天地困窘,于是谋划夺取台湾。台湾是隶属于福建省的海中岛,被荷兰红毛人占领。荷兰人在台湾修建了两座城,一个是赤嵌,一个是王城。它的港口叫作鹿耳门。荷兰人仗着鹿耳门港口的水浅不能够渡船,因此没有防备。郑成功的军队到了,鹿耳门水位突然上涨了一丈多,大小战船首尾相接,直接进入海岛。(于是)荷兰人弃赤嵌城而走,退守王城。郑成功派使者对荷兰人说:“土地是我国本来所有,理当归还我们;珍宝任凭你们载运回国。”围攻经历了七个多月,荷兰人只剩下了一百多名。城被攻下,(荷兰人)都被遣送回国。郑成功于是把台湾命名为东都,他让陈永华负责出谋划策,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台湾四周方圆千里,土地富饶肥沃,郑成功招来了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地的百姓,开荒种地,屯田聚粮。这一年,圣祖康熙皇帝即位,杀了郑芝龙和他的儿子们。郑成功占领台湾后,他的部将陈豹驻守南澳,郑成功命令自己的儿子郑锦驻守思明州。康熙元年,郑成功听信周全斌的谗言,派兵突袭陈豹,于是陈豹率领自己的全部人马进入广州投降清政府。郑成功厌恶儿子郑锦与乳母私通,生了个儿子,就派遣儿子郑泰去杀郑锦和他的乳母。恰逢有传言说郑成功要杀光留驻在厦门的各位将领,刚好周全斌从南澳返回厦门,众将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来,拥立郑锦,沿用郑芝龙当年平国公的封号,起兵抗拒郑成功。此时,郑成功身患疾病,听到这个消息,大怒,痛心得咬指头。五月初一,郑成功还依靠在胡床上接受各位将领的朝拜,几天后,突然去世,享年三十九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舍弟题书堂
杜荀鹤①
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
岩泉遇雨多还闹,溪竹唯风少即凉。
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
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
【注释】①杜荀鹤(约846—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属安徽省石台)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上下句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为兄弟们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所以修缮读书堂以勤奋学习,等待机遇。
B. 颔联写山泉欢畅,溪竹送爽,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写出书堂周边环境静谧清幽、舒适恬淡的特点。
C. 颈联用互文结构,诗人“藉草”“傍山”,或“闲步”,或“醉吟”,置身自然,内心悠闲自在,个性得以彰显。
D. 全诗以反问语气结尾,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态度,也传达出对舍弟的劝慰与祝福之情。
16.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诸多自我满足之感,请结合诗句谈谈诗人自我满足的原因。
【答案】15. A 16. ①由首联可知,对兄弟们能够自我约束、读书上进而自得;
②由颔联颈联可知,为有这样舒适的读书环境和清闲自在的生活而感到自得;
③由尾联可知,为家人团聚、精神生活富足而自得。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因为兄弟们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等待机遇”错。此句是说兄弟们都知道努力上进,在战乱中仍然不废读书。此处读书是加强自我修养,并非等待机遇出仕。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能力。
首联“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是说兄弟们都知道努力上进,在战乱中仍然不废读书。表达了对兄弟们能够自我约束、读书上进的自得。
中间两联“岩泉遇雨多还闹,溪竹唯风少即凉”“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描写读书堂周围的环境,因为刚刚下过雨,山泉泉水变多,从山上流淌下来显得十分欢闹,稍微有点风,这片溪边竹林就十分凉爽,写出环境的清幽怡人;颈联写自己悠闲自在的生活,醉后吟咏花草,傍晚闻着药香在山边散步。这两联写出诗人为这样舒适的读书环境和清闲自在的生活而感到自得。
尾联“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不必为物质的富足而奔忙,只要能够一家团圆就是人生最大的乐事。写出了作者为家人团聚、精神生活富足而自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屈原文章文平意深、言近旨远的特点。
(2)高适《燕歌行》中,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能让善弹箜篌的神仙求教;乐声感物至深,致使“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 大漠穷秋塞草腓 ④. 孤城落日斗兵稀 ⑤. 梦入神山教神妪 ⑥. 老鱼跳波瘦蛟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指”“迩”“腓”“妪”“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8月,美军在喀布尔无人机袭击行动中误杀了10名阿富汗平民,美国空军“监察长”却称此行为未违反包括战争法在内的任何法律,没有人要对此负责。美国一直宣称最为重视民主和人权,如果诚如其所言,就不该______阿富汗人的生命和人权。而现在这10名阿富汗平民白白丧生,美国却_______,这与其标榜的尊重民主、保护人权的理念_________,又一次暴露了美方在人权问题上的傲慢虚伪和双重标准。美方的调查结果是对3200多万饱受战火蹂躏的阿富汗民众最冷酷无情的“判决”。事实上,在过去20年间,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等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80万人死亡,其中平民约33.5万。国际社会迄今未看到美国对此进行调查,更无人为此承担责任,这是国际人权史上无法抹去的污点。美方应彻底纠正打着民主、人权旗号_____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 )。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漠视 百般推脱 南辕北辙 任意
B. 漠视 强词夺理 背道而驰 肆意
C. 忽视 百般推脱 背道而驰 任意
D. 忽视 强词夺理 南辕北辙 肆意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权,防止侵犯人权的事件再次发生,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权
B. 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权,防止侵犯人权的事件再次发生,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权
C. 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权,防止侵犯人权的事件再次发生
D. 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权,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权,防止侵犯人权的事件再次发生
20. 请简要分析材料是如何使用归谬法(反证法)来驳斥美国宣称重视人权的。
【答案】18. B 19. C
20. ①先提出美国重视人权的假定,②然后推出美国应该重视阿富汗人的生命和人权的结果,③最后以美国杀害阿富汗平民的事实否定了美国重视人权的假定。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漠视:冷淡地对待;不在意。忽视:不注意;不重视。根据语境,美国误杀平民且不肯为此负责,是对于“生命和人权”的冷漠对待,故选“漠视”。
第二空,百般推脱:想尽或用尽一切方法推卸。强词夺理:本来没有道理,硬说成有道理。根据前文,美国“称此行为未违反包括战争法在内的任何法律,没有人要对此负责”,这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没有道理硬说自己没有任何责任,故选“强词夺理”。
第三空,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根据语境,“其标榜的尊重民主、保护人权的理念”与误杀平民而不负责的行为是完全相反的,但“南辕北辙”指举动和意图相反的景象,但美国发动战争,其意图本身就不是其理念所说的“尊重民主、保护人权”,故用在此处不妥,应选“背道而驰”。
第四空,任意:没有拘束,不加限制,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任何条件的。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多含贬义。语境对美方干涉他国内政的态度显然是贬义,故选“肆意”。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句子内部看,“特别是……”是递进关系复句的第二个分句,不应该放在句首,排除AD。
“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权”应该是“尊重和保护人权”的进一步阐释,其语序应在“尊重和保护人权”后,排除B。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归谬法是指先提出跟定理中的结论相反的假定,然后从这个假定中得出跟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来,这样就否定了原来的假定而肯定了定理。
文段中先提出“美国一直宣称最为重视民主和人权”的假设,由此推出“如果诚如其所言,就不该漠视阿富汗人的生命和人权”,即美国应该重视阿富汗人的生命和人权的结果。然而事实却是“美军在喀布尔无人机袭击行动中误杀了10名阿富汗平民”“却称此行为未违反包括战争法在内的任何法律,没有人要对此负责”,假设的结果与已知事实相矛盾。最后再指出“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等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80万人死亡,其中平民约33.5万……无人为此承担责任”的更多事实,从而否定了美国重视人权的假定。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职业紧张也被称为职业应激,是指在某种职业环境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失衡所致的心理问题。那么, ① ?应该如何应对和化解职业紧张?
造成职业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常见的外部因素是噪声和高温。在噪声环境下,因工作休息易被打扰,会使人产生不快感、烦躁感。特别是强脑力劳动者工作时需集中注意力,而噪音会分散注意力,对于他们的干扰相当明显。同时,高温环境可以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减弱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 ② ,职业紧张与人格特征、应对外界的方式等因素都有关系。研究显示,成就动机强、有好胜心、对工作极为投入的人,更易因被打扰而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也更少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当他们遭遇莫名紧张时,或无法有效应对并从容化解。
③ 从职场人自身角度来说,一方面,要保持良好沟通,合理安排工作,遇到困扰及时向家人、朋友倾诉;另一方面,要改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饮食,强化社会支援网络。如果压力长期持续,而且症状严重、自我放松无效,务必就医或向专业机构求助。
21. 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处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匆匆赶来的李明远满身是汗水。
B. 是活他都肯干。
C. 《阿Q正传》的作者是周树人。
D. 冬至前后的这场雪来得是时候。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C 22. ①诱发职业紧张的因素有哪些 ②从内部因素来看 ③应对和化解职业紧张(意对即可)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C项与文中加点的“是”,均表示判断或解释。
A.“是”表示存在。
B.“是”表示“任何”的意思。
D.“”表示适合。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问号提示这是一个问题,下句“应该如何应对和化解职业紧张?”问题是在上问基础上的发问,下文“造成职业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提示问题与造成职业紧张的原因有关,此处应填:诱发职业紧张的因素有哪些。
②前文提到造成职业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后面先说外部因素,此处是说内部因素,应填:从内部因素来看。
③上段主要是说造成职业紧张的原因,本段从不同角度分析应对和化解的办法,此处是段首句,具有总括性,应填:应对和化解职业紧张。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杨绛:“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易经·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意思是君子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谄媚,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不轻慢。
《新闻联播》主持人:“我们无需仰视,也拒绝被俯视,平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作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以上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
通读三则材料可知,其共同的观点是:我们不必仰视,也不该俯视,而是要选择“平视”。
材料中的“仰视”“俯视”“平视”实际是三种生活的态度,即“自卑”“轻慢”“正确认识自己”。“仰望”,在形态上是向上看,包含有敬畏、仰慕、渴望之意;“俯视”的目光可以是居高临下的,也可以是充满悲悯的。三则材料都对“仰视”“俯视”予以了否定,实际否定的是“自卑”“轻慢”的生活态度。
那么自卑什么?轻慢的缘起又是什么能?答案就可以是作文的角度。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杨绛先生的“台阶”中得到启示,“台阶”可以是人的地位、名声,也可以是学问、成就,还可以是人生的修为、境界等等。而“平视”则意味着:不与别人比地位、名声、财富,甚至是成就、修为,要正确认识自己,按照自己节奏、步调从容淡定地成长。当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因为总有人在你前面;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也不要妄自菲薄,因为总有人在其他方面羡慕你,做到“仰视”而不自卑,“俯视”而不自得,才能从容淡定的生活、成长。
考生写作的时候可找准一个角度,也可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
【立意】1.正视自己,脚踏实地;
2.平视他人,不卑不亢;
3.永远向上,永远谦卑;
4.调整心态,方能淡然从容;
5.不与他人比较,做真正的自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吕梁市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签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九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PDF版含答案含听力原文).pdf2023-2024学年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九年级(上),共6页。
这是一份山西省吕梁市吕梁市大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英语试题,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