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3年秋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课后训练(25份)
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5课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5课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一课一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下面是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社会结构表。由此可以推知,印度( )
A.佛教对种姓制度的发展推波助澜
B.当时社会矛盾较为尖锐
C.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D.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已出现不同的社会阶层,且不同阶层之间界限明显,说明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项正确;佛教的出现冲击了印度的种姓制度,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B项;仅根据题干材料不能推知印度是否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排除C项。
2.古代印度文化丰富多彩,对周边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是( )
A.象形文字 B.佛教文化
C.印度史诗D.种姓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B项正确,排除C、D两项;象形文字是古代埃及文字,排除A项。
3.下列关于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说法正确的是( )
A.集中反映了种姓制度的内涵
B.都源自民间口头创作
C.内容源自“吠陀时代”
D.是古代印度祭司们使用的经书
答案:B
解析:《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约定型于2—4世纪。两部史诗都源自民间口头创作,后经人加工而成,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故选B项。
4.朝鲜的《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宗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答案:C
解析: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说明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唐律》超越国界,对亚洲诸国的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C项;A项“各国”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5.朝鲜与中国隔江相望,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下列关于古代朝鲜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丽史》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B.朝鲜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C.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
D.在学习字母文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答案:C
解析: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排除A项;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这些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故C项正确;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排除D项。
6.9世纪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具有浓厚的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
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日本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因此出现了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浮世绘,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D项正确;题干材料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无关,排除A项;文明开化指日本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等,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文化的信息,排除C项。
7.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写本被……焚毁,祭司遭受掳杀,仅有部分作品传之后世。”这反映了玛雅文化( )
A.延续不断地发展
B.受殖民侵略而衰落
C.属于工业文明
D.对殖民侵略具有抵制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玛雅文化衰落,故选B项。
8.在神秘的北纬30度附近产生了诸多的文化现象,如美洲玛雅文化、埃及金字塔、中国三星堆、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下列选项中对上述现象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A.地理环境的影响
B.文化传统迥异使然
C.文明交流的结果
D.生产方式相同所致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神秘的北纬30度附近产生了诸多的文化现象”,可知这些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关,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自然的毁灭力量给予古代印度居民以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还无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之时,这种恐惧情绪自然地表现为宗教性的崇拜,将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奇化起来,想象它为各种的神,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话和传说。
——摘编自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纲要》
(1)根据材料,分析古代印度自然环境与宗教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
参考答案:(1)关系: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的信仰强烈,古代印度的统治阶级借此利用宗教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2)特点:古代印度文明受宗教影响大,许多文化成就与宗教有关。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史诗《罗摩衍那》中写道:“从来没有不事火的婆罗门,没有婆罗门不祭祀布施好善,在阿逾陀这一座城市里面,从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上述内容可作为原始史料来( )
A.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学创作
B.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
C.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阶级关系
D.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史诗涉及的社会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因此题干材料可作为考察古代印度社会制度的原始史料,故B项正确。
2.唐朝时期,新罗频繁更换年号。根据考古专家的发现,在新罗宫殿园林遗址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郡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反映了( )
A.新罗年号与唐朝年号相同
B.唐朝与新罗政府关系密切
C.新罗接受了唐朝中央政府的册封
D.新罗和唐朝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新罗受唐朝的影响,学习和借鉴了唐朝的年号,反映了两国政府关系密切,故B项正确。
3.根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主要原因是( )
A.日本人民好学
B.中华文化具有先进性
C.中日交往密切
D.中日疆域临近、交通便利
答案:B
解析:《源氏物语》中大量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具有先进性,B项正确;日本人民好学、中日交往密切和中日疆域临近、交通便利,都是客观因素,不是“中国古典文学典籍”在这本书中大量被引用的主要原因,A、C、D三项均排除。
4.阿兹特克历法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该历法为依据。这表明( )
A.太阳神在阿兹特克人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阿兹特克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C.阿兹特克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关
D.阿兹特克历法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该历法为依据”,可知阿兹特克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00年到公元800年左右是玛雅文化最兴盛的时期。玛雅人在这个地区发展了数百座城市,蒂卡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在最高峰时,此城有10万~20万居民。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的、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字塔和伴随它们的皇宫。其他重要的遗迹还有雕刻石版,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版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帕伦克是古典时代最美丽的玛雅城市,以至人们甚至将它誉为“美洲的雅典”。
——摘编自张铁成《玛雅千年预测书》
材料二 羽蛇神金字塔
材料三 文化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指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玛雅文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玛雅人建造金字塔的作用。
(3)结合古代美洲的相关史实,理解材料三中的观点。
参考答案:(1)成就:农业、城市建设、建筑、文字等。
(2)作用:玛雅人在金字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在塔上观察天象。
(3)理解:美洲印第安文化一度繁荣,但是美洲文化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的阶段,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因此文明发展相对缓慢。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及婆罗门教的政治理想及宗教美术,给东南亚各小国带来了国王的神圣化、阶层秩序观念、行政法典、梵文以及技术高超的建筑、雕塑和音乐等,这对土著君主统治的正统化以及整合和发展他们的国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罗圣荣等主编《东南亚概论》
材料二 中印两国自古以来,一直是相互学习,彼此交流。几十年来,季先生对此作了大量细致认真的研究,他上承前代之余绪,下开一世之新风,独辟蹊径,发前人之未发,有不少很有历史价值的著作问世,其影响巨大。他还身体力行,做了很多有关中印文化交流的实事,他不愧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
季先生一向重视文化交流的研究,他说:“我们研究文化交流,绝不是为研究而研究。除了学术意义,还有现实意义——全世界各国人民都时时刻刻生活在文化交流中,都从文化交流中既得到物质利益,也得到精神利益。”
——摘编自王树英《季羡林与中印文化交流》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印度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两个阶段,并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印文化交流的史实。
参考答案:(1)两个阶段: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5世纪时,古代印度文化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影响: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各国巩固君主统治和社会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2)史实:从东汉到南北朝时期,陆续有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并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佛学多年;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会
结构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贱民
成分及
职责
宗教
祭祀
统治和保
卫国家
普通劳
动者
服务于
前三种
不可接
触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5课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后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5课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测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5课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历史上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国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