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学霸满分】2023-2024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专题提优训练(人教版)
- 专题12.1 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之六大考点-【学霸满分】2023-2024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专题提优训练(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2.3 解题技巧专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之三大思想-【学霸满分】2023-2024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专题提优训练(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之六大考点-【学霸满分】2023-2024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专题提优训练(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3.1 等腰三角形易错题训练-【学霸满分】2023-2024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专题提优训练(人教版) 试卷 1 次下载
- 专题13.2 解题技巧专题: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作辅助线及构造等腰三角形之六大题型-【学霸满分】2023-2024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专题提优训练(人教版) 试卷 2 次下载
专题12.4 全等模型专题: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五大解题模型-【学霸满分】2023-2024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专题提优训练(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2.4 全等模型专题: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五大解题模型-【学霸满分】2023-2024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专题提优训练(人教版),共5页。
目录
TOC \ "1-3" \h \u \l "_Tc30003" 【典型例题】 PAGEREF _Tc30003 \h 1
\l "_Tc10619" 【解题模型一 四边形中构造全等三角形解题】 PAGEREF _Tc10619 \h 1
\l "_Tc1545" 【解题模型二 一线三等角模型】 PAGEREF _Tc1545 \h 8
\l "_Tc13214" 【解题模型三 三垂直模型】 PAGEREF _Tc13214 \h 15
\l "_Tc4814" 【解题模型四 倍长中线模型】 PAGEREF _Tc4814 \h 23
\l "_Tc26725" 【解题模型五 旋转模型】 PAGEREF _Tc26725 \h 30
【典型例题】
【解题模型一 四边形中构造全等三角形解题】
例题:(2023春·广东梅州·八年级校联考开学考试)已知如图,四边形中,,,求证:.
【答案】见解析
【分析】连接,已知两边对应相等,加之一个公共边,则可利用判定,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即可证得.
【详解】证明:连接,
,,,
.
.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及运用,常用的判定方法有,,,等.
【变式训练】
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于点B,于点D,点E,F分别在AB,AD上,,.
(1)若,,求四边形AECF的面积;
(2)猜想∠DAB,∠ECF,∠DF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答案】(1)48
(2)∠DAB+∠ECF=2∠DFC,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连接AC,证明△ACE ≌△ACF,则S△ACE=S△ACF,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得S△ACF与S△ACE,根据S四边形AECF=S△ACF+S△ACE求解即可;
(2)由△ACE ≌△ACF可得∠FCA=∠ECA,∠FAC=∠EAC,∠AFC=∠AEC,根据垂直关系,以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DFC+∠BEC=∠FCA+∠FAC+∠ECA+∠EAC=∠DAB+∠ECF.可得∠DAB+∠ECF=2∠DFC
(1)
解:连接AC,如图,
在△ACE 和△ACF中
∴△ACE ≌△ACF(SSS).
∴S△ACE=S△ACF,∠FAC=∠EAC.
∵CB⊥AB,CD⊥AD,
∴CD=CB=6.
∴S△ACF=S△ACE=AE·CB=×8×6=24.
∴S四边形AECF=S△ACF+S△ACE=24+24=48.
(2)
∠DAB+∠ECF=2∠DFC
证明:∵△ACE ≌△ACF,
∴∠FCA=∠ECA,∠FAC=∠EAC,∠AFC=∠AEC.
∵∠DFC与∠AFC互补,∠BEC与∠AEC互补,
∴∠DFC=∠BEC.
∵∠DFC=∠FCA+∠FAC,∠BEC=∠ECA+∠EAC,
∴∠DFC+∠BEC=∠FCA+∠FAC+∠ECA+∠EAC
=∠DAB+∠ECF.
∴∠DAB+∠ECF=2∠DFC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是解题的关键.
2.(2023春·山西太原·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已知:如图1,四边形中,平分,和都是直角.
(1)试说明:.
(2)若将原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都是直角”改为“和互为补角”,其余条件不变,如图2,猜想:边和邻边的长度是否一定相等?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
(2)边和邻边的长度一定相等,理由见解析
【分析】(1)连接,由平分得到,由和都是直角得到,根据即可得到结论;
(2)过点C作于点E,过点C作交的延长线于点F,证明,则,再证明,即可得到.
【详解】(1)解:连接,
∵平分,
∴,
∵和都是直角,
∴,
又∵,
∴,
∴.
(2)解:边和邻边的长度一定相等,理由如下:
过点C作于点E,过点C作交的延长线于点F,
则,
∵平分,
∴,
又∵,
∴,
∴,
∵, ,
∴,
又∵,,
∴,
∴
【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3.在四边形ABDC中,AC=AB,DC=DB,∠CAB=60°,∠CDB=120°,E是AC上一点,F是AB延长线上一点,且CE=BF.
(1)试说明:DE=DF:
(2)在图中,若G在AB上且∠EDG=60°,试猜想CE,EG,BG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所归纳结论.
(3)若题中条件“∠CAB=60°,∠CDB=120°改为∠CAB=α,∠CDB=180°﹣α,G在AB上,∠EDG满足什么条件时,(2)中结论仍然成立?
【答案】(1)见解析;
(2)CE+BG=EG,理由见解析;
(3)当∠EDG=90°-α时,(2)中结论仍然成立.
【解析】
【分析】
(1)首先判断出,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方法,判断出,即可判断出.
(2)猜想、、之间的数量关系为:.首先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方法,判断出,即可判断出;然后根据,可得,,再根据,判断出,据此推得,所以,最后根据,判断出即可.
(3)根据(2)的证明过程,要使仍然成立,则,即,据此解答即可.
(1)
证明:,,,
,
又,
,
在和中,
,
.
(2)
解:如图,连接,
猜想、、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证明:在和中,
,
,
,
又,
,,
由(1),可得,
,
,
即,
,
在和中,
,
,
又,,
;
(3)
解:要使仍然成立,
则,
即,
当时,仍然成立.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此题是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能根据题意推出规律是解此题的关键.
【解题模型二 一线三等角模型】
例题:(2023春·七年级课时练习)【探究】如图①,点B、C在的边上,点E、F在内部的射线上,分别是、的外角.若,,求证:.
【应用】如图②,在等腰三角形ABC中,,,点D在边上,,点E、F在线段上,,若的面积为9,则与的面积之和为.
【答案】探究:见解析;应用:6
【分析】探究:根据,,得出,根据,得出,再根据证明即可;
应用: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进而得出,根据,的面积为9,得出,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探究
证明:∵,,
又∵,
∴,
∵,
∴,
在和中,
∴;
应用
解:∵,
∴,
∴,
∵,的面积为9,
∴,
∴与的面积之和为6,
故答案为:6.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
1.(2023春·广西南宁·七年级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校考期末)(1)问题发现:如图1,射线在的内部,点B、C分别在的边、上,且,若,求证:;
(2)类比探究:如图 2,,且.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3)拓展延伸:如图3,在中,,.点E在边上,,点D、F在线段上,.若 的面积为,,求与的面积之比.
【答案】(1)证明见详解;(2)成立,证明见详解;(3)
【分析】(1)根据即可得到,,从而得到,即可得到证明;
(2)根据得到,即可得到,即可得到证明;
(3)根据 的面积为,,即可得到,,结合可得,,根据,得到,即可得到,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1)证明:∵,
∴,,,
∴,
在与中,
∵,
∴;
(2)解:成立,理由如下,
∵,
∴,,
∴,
在与中,
∵,
∴;
(3)解:∵ 的面积为,,
∴,,
∵,
∴,,
∵,
∴,,
∴,
在与中,
∵,
∴
∴,
∴;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及同高不同底三角形的面积,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内外角关系得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2023春·广东佛山·七年级校考期中)如图,是经过顶点C的一条直线,,E、F分别是直线上两点,且.
(1)若直线经过的内部,且E、F在射线上.
①如图1,若,,试判断和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如图2,若,请添加一个关于与关系的条件______,使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2)如图3,若直线经过的外部,,请提出关于,,三条线段数量关系的合理猜想,并说明理由.
【答案】(1)①;②
(2)
【分析】(1)①由,,可得,从而可证,故;
②添加,可证明,则,根据可证明,即可得证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2)题干已知条件可证,故,,从而可证明.
【详解】(1)解:①,理由如下:
∵,
∴,
∵,
∴,
∴,
∵,
∴,
∴;
②添加,使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
∵,
∴,
∵,
∴,
∵,
∴,
∴,
∴,
∵,,
∴,
∴;
故答案为:;
(2),理由如下:
∵,
∴,
∵,
∴,
∴,
∵,,
∴,
∴,,
∴,
即.
【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的综合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是解题的关键.
3.在直线上依次取互不重合的三个点,在直线上方有,且满足.
(1)如图1,当时,猜想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
(2)如图2,当时,问题(1)中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应用:如图3,在中,是钝角,,,直线与的延长线交于点,若,的面积是12,求与的面积之和.
【答案】(1)DE=BD+CE
(2)DE=BD+CE仍然成立,理由见解析
(3)△FBD与△ACE的面积之和为4
【解析】
【分析】
(1)由∠BDA=∠BAC=∠AEC=90°得到∠BAD+∠EAC=∠BAD+∠DBA=90°,进而得到∠DBA=∠EAC,然后结合AB=AC得证△DBA≌△EAC,最后得到DE=BD+CE;
(2)由∠BDA=∠BAC=∠AEC=α得到∠BAD+∠EAC=∠BAD+∠DBA=180°﹣α,进而得到∠DBA=∠EAC,然后结合AB=AC得证△DBA≌△EAC,最后得到DE=BD+CE;
(3)由∠BAD>∠CAE,∠BDA=∠AEC=∠BAC,得出∠CAE=∠ABD,由AAS证得△ADB≌△CAE,得出S△ABD=S△CEA,再由不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底的比,得出S△ABF即可得出结果.
(1)
解:DE=BD+CE,理由如下,
∵∠BDA=∠BAC=∠AEC=90°,
∴∠BAD+∠EAC=∠BAD+∠DBA=90°,
∴∠DBA=∠EAC,
∵AB=AC,
∴△DBA≌△EAC(AAS),
∴AD=CE,BD=AE,
∴DE=AD+AE=BD+CE,
故答案为:DE=BD+CE.
(2)
DE=BD+CE仍然成立,理由如下,
∵∠BDA=∠BAC=∠AEC=α,
∴∠BAD+∠EAC=∠BAD+∠DBA=180°﹣α,
∴∠DBA=∠EAC,
∵AB=AC,
∴△DBA≌△EAC(AAS),
∴BD=AE,AD=CE,
∴DE=AD+AE=BD+CE;
(3)
解:∵∠BAD<∠CAE,∠BDA=∠AEC=∠BAC,
∴∠CAE=∠ABD,
在△ABD和△CAE中,
,
∴△ABD≌△CAE(AAS),
∴S△ABD=S△CAE,
设△ABC的底边BC上的高为h,则△ABF的底边BF上的高为h,
∴S△ABC=BC•h=12,S△ABF=BF•h,
∵BC=3BF,
∴S△ABF=4,
∵S△ABF=S△BDF+S△ABD=S△FBD+S△ACE=4,
∴△FBD与△ACE的面积之和为4.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题模型三 三垂直模型】
例题:问题1:在数学课本中我们研究过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ACB=90°,AC=BC,BE⊥MN,AD⊥MN,垂足分别为E、D.图中哪条线段与AD相等?并说明理由.
问题2:试问在这种情况下线段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来,不需要说明理由.
问题3:当直线CE绕点C旋转到图2中直线MN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问题1,AD=EC,证明见解析;问题2:DE+BE=AD;问题3:DE=AD+BE,证明见解析.
【分析】(1)由已知推出∠ADC=∠BEC=90°,因为∠ACD+∠BCE=90°,∠DAC+ACD=90°,推出∠DAC=∠BCE,根据AAS即可得到△ADC≌△CEB,即可得出AD=EC;
(2)由(1)得到AD=CE,CD=BE,即可求出答案;
(3)与(1)证法类似可证出∠ACD=∠EBC,能推出△ADC≌△CEB,得到AD=CE,CD=BE,即可得到DE、AD、BE之间的等量关系.
【详解】解:(1)AD=EC;
证明:∵AD⊥MN,BE⊥MN,
∴∠ADC=∠BEC=90°,
∵∠ACB=90°,
∴∠ACD+∠BCE=90°,∠DAC+∠ACD=90°,
∴∠DAC=∠BCE,
∵∠ADC=∠BEC,AC=BC,
∴△ADC≌△CEB,
∴AD=EC;
(2)DE+BE=AD;
由(1)已证△ADC≌△CEB,
∴AD=EC,CD=EB,CE=AD
∴CE=CD+DE=BE+DE=AD
即DE+BE=AD;
(3)DE=AD+BE.
证明:∵BE⊥BC,AD⊥CE,
∴∠ADC=90°,∠BEC=90°,
∴∠EBC+∠ECB=90°,
∵∠ACB=90°,
∴∠ECB+∠ACD=90°,
∴∠ACD=∠CBE,
∵∠ADC=∠BEC,AC=BC,
∴△ADC≌△CEB,
∴AD=CE,CD=BE,
∵CD+CE=DC,
∴DE=AD+BE.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邻补角的意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能根据已知证出符合全等的条件是解此题的关键,题型较好,综合性比较强.
【变式训练】
1.(2023春·河北邯郸·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已知:,,,,垂足分别为D,E.
(1)如图1,把下面的解答过程补充完整,并在括号内注明理由.
①线段CD和BE的数量关系是:;
②请写出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解:①结论:.
理由:∵,,
∴,
∴,,
∴( )
在ACD和CBE中,,
∴,( )
∴.
②结论:.
理由:∵,
∴,
∵,
∴.
(2)如图2,上述结论②还成立吗?如果不成立,请写出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①;同角的余角相等;,,;;②
(2)不成立,,见解析
【分析】(1)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全等三形的判定方法角角边分析处理;
(2)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全等三形的判定方法角角边分析处理,注意观察图形,得出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详解】(1)∵,,
∴,
∴,,
∴( 同角的余角相等 )
在ACD和CBE中,,,,
∴,( )
∴.
②结论:.
理由:∵,
∴,
∵,
∴.
(2)不成立,结论:.
理由:∵,,
∴,
∴,,
∴
在和中,,
∴,()
∴,,
∴.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能够由图形的位置关系得出线段之间、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在△ABC中,∠BAC=90°,AC=AB,直线MN经过点A,且C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A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度;
(2)求证:DE=CD+BE;
(3)当直线MN绕点A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试问DE、C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答案】(1)90°
(2)见解析
(3)CD= BE+ DE,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BAC=90°可直接得到90°;
(2)由CD⊥MN,BE⊥MN,得∠ADC=∠BEA=∠BAC=90°,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到∠DCA=∠EAB,根据AAS可证△DCA≌△EAB,所以AD=CE,DC=BE,即可得到DE = EA+AD = DC+BE.
(3)同(2)易证△DCA≌△EAB,得到AD=CE,DC=BE,由图可知AE = AD +DE,所以 CD= BE + DE.
(1)
∵∠BAC=90°
∴ ∠EAB+∠DAC=180°-∠BAC=180°-90°=90°
故答案为:90°.
(2)
证明:∵ CD⊥MN于D,BE⊥MN于E
∴ ∠ADC=∠BEA=∠BAC=90°
∵ ∠DAC+∠DCA=90°且 ∠DAC+∠EAB=90°
∴ ∠DCA=∠EAB
∵在△DCA和△EAB中
∴△DCA≌△EAB (AAS)
∴ AD=BE且EA=DC
由图可知:DE = EA+AD = DC+BE.
(3)
∵ CD⊥MN于D,BE⊥MN于E
∴ ∠ADC=∠BEA=∠BAC=90°
∵ ∠DAC+∠DCA=90°且∠DAC+∠EAB=90°
∴ ∠DCA=∠EAB
∵在△DCA和△EAB中
∴△DCA≌△EAB (AAS)
∴ AD=BE且AE=CD
由图可知:AE = AD +DE
∴ CD= BE + DE.
【点睛】
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旋转前后两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所夹的角等于旋转角,也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
3.如图,已知:在中,,,直线经过点,,.
(1)当直线绕点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
(2)当直线绕点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
(3)当直线绕点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直接写出这个等量关系:____________.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DE=BE-AD
【分析】(1)由已知推出∠ADC=∠BEC=90°,因为∠ACD+∠BCE=90°,∠DAC+∠ACD=90°,推出∠DAC=∠BCE,根据AAS即可得到答案;
(2)结论:DE=AD-BE.与(1)证法类似可证出∠ACD=∠EBC,能推出△ADC≌△CEB,得到AD=CE,CD=BE,即可得到答案.
(3)结论:DE=BE-AD.证明方法类似.
【详解】解:(1)证明:如图1,
∵AD⊥DE,BE⊥DE,
∴∠ADC=∠BEC=90°,
∵∠ACB=90°,
∴∠ACD+∠BCE=90°,∠DAC+∠ACD=90°,
∴∠DAC=∠BCE,
在△ADC和△CEB中,
,
∴△ADC≌△CEB(AAS);
(2)如图2,∵BE⊥EC,AD⊥CE,
∴∠ADC=∠BEC=90°,
∴∠EBC+∠ECB=90°,
∵∠ACB=90°,
∴∠ECB+∠ACE=90°,
∴∠ACD=∠EBC,
在△ADC和△CEB中,
,
∴△ADC≌△CEB(AAS),
∴AD=CE,CD=BE,
∴DE=EC-CD=AD-BE.
(3)DE=BE-AD;
如图3,∵∠ACB=90°,
∴∠ACD+∠BCE=90°
∵AD⊥MN,BE⊥MN,
∴∠ADC=∠CEB=90°,
∴∠ACD+∠DAC=90°,
∴∠DAC=∠ECB,
在△ACD和△CBE中,
,
∴△ACD≌△CBE(AAS),
∴AD=CE,CD=BE,
∴DE=CD-CE=BE-A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余角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能根据已知证明△ACD≌△CBE是解此题的关键,题型较好,综合性比较强.
【解题模型四 倍长中线模型】
例题:(2023秋·山东滨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的中线,,,求中线的取值范围.
【答案】
【分析】延长到,使,证明两边之和大于,两边之差小于,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到线段相等,等量代换得.
【详解】解:如图,延长至,使,连接,
∵为中点,
∴,
在和中,
∴,
∴,
在中,,即,
∴,
∴,
∴.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变式训练】
1.如图,在中, 是边上的中线.延长到点,使,连接.
(1)求证:;
(2)与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
(3)若,猜想与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答案】(1)见解析
(2),
(3),证明见解析
【分析】(1)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即可证得;
(2)由,可得,,据此即可解答;
(3)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可证得,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1)证明:是BC边上的中线,
,
在与中
,
;
(2)解:,
,,
,
故答案为:,;
(3)解:
证明:,
,,
,
在和中,
,
.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和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我们规定:有两组边相等,且它们所夹的角互补的两个三角形叫兄弟三角形.如图,OA=OB,OC=OD,∠AOB=∠COD=90°,回答下列问题:
(1)求证:△OAC和△OBD是兄弟三角形.
(2)“取BD的中点P,连接OP,试说明AC=2OP.”聪明的小王同学根据所要求的结论,想起了老师上课讲的“中线倍长”的辅助线构造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按照这个思路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在图中通过作辅助线构造△BPE≌△DPO,并证明BE=OD;
②求证:AC=2OP.
【答案】(1)见解析
(2)①见解析;②见解析
【分析】(1)证出∠AOC+∠BOD=180°,由兄弟三角形的定义可得出结论;
(2)①延长OP至E,使PE=OP,证明△BPE≌△DPO(SAS),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E=OD;
②证明△EBO≌△COA(SAS),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OE=AC,则可得出结论.
【详解】(1)证明:∵∠AOB=∠COD=90°,
∴∠AOC+∠BOD=360°-∠AOB-∠COD=360°-90°-90°=180°,
又∵AO=OB,OC=OD,
∴△OAC和△OBD是兄弟三角形;
(2)①证明:延长OP至E,使PE=OP,
∵P为BD的中点,
∴BP=PD,
又∵∠BPE=∠DPO,PE=OP,
∴△BPE≌△DPO(SAS),
∴BE=OD;
②证明:∵△BPE≌△DPO,
∴∠E=∠DOP,
∴BEOD,
∴∠EBO+∠BOD=180°,
又∵∠BOD+∠AOC=180°,
∴∠EBO=∠AOC,
∵BE=OD,OD=OC,
∴BE=OC,
又∵OB=OA,
∴△EBO≌△COA(SAS),
∴OE=AC,
又∵OE=2OP,
∴AC=2OP.
【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新定义兄弟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3.阅读理解
在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的问题中,有一种典型的方法是倍延中线法.
如图1,是的中线,,,求的取值范围.我们可以延长到点,使,连接,易证,所以.接下来,在中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求得的取值范围,从而得到中线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类比应用
如图2,在四边形中,,点是的中点.若是的平分线,试判断,,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拓展创新
如图3,在四边形中,,与的延长线交于点,点是的中点,若是的平分线,试探究,,之间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答案】阅读理解:
类比应用:
拓展创新:
【分析】阅读理解:由全等的性质推出,再根据,可得结论.
类比应用:延长,交于点F,先证得,再由是的平分线知,从而得,据此知,结合可得答案.
拓展创新:延长,交于点,根据平行和角平分线可证,也可证得,从而可得,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阅读理解:由题可知,,
∴.
∵,.
∴,
∴,
∴.
故答案为:.
类比应用:.理由如下:
如图1,延长,交于点.
∵,
∴.
在和中,
∴,
∴.
∵是的平分线,
∴,
∴,
∴.
∵,
∴.
拓展创新:如图2,延长,交于点.
∵,
∴.
在和中,
∴,
∴.
∵是的平分线,
∴,
∴,
∴.
∵,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的综合问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中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等知识点,综合性比较强,有一定的难度,通过作辅助线,倍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解题模型五 旋转模型】
例题:如图,,,.
(1)求证:;
(2)若,试判断与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
(3)若,求的度数.
【答案】(1)见详解;(2)BD=CE,BD⊥CE;(3)
【分析】(1)根据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SAS证明两三角形全等即可;
(2)由(1)△AEC≌△ADB可知CE=BD且CE⊥BD;利用角度的等量代换证明即可;
(3)过A分别做AM⊥CE,AN⊥BD,易知AF平分∠DFC,进而可知∠CFA
【详解】(1)∵∠CAB=∠EAD
∴∠CAB+∠BAE=∠EAD+∠BAE,
∴ ∠CAE=∠BAD,
∵AB=AC,AE=AD
在△AEC和△ADB中
∴ △AEC≌△ADB(SAS)
(2)CE=BD且CE⊥BD,证明如下:
将直线CE与AB的交点记为点O,
由(1)可知△AEC≌△ADB,
∴ CE=BD, ∠ACE=∠ABD,
∵∠BOF=∠AOC,∠=90°,
∴ ∠BFO=∠CAB=∠=90°,
∴ CE⊥BD.
(3)过A分别做AM⊥CE,AN⊥BD
由(1)知△AEC≌△ADB,
∴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故AM·CE=AN·BD
∴AM=AN
∴AF平分∠DFC
由(2)可知∠BFC=∠BAC=
∴∠DFC=180°-
∴∠CFA=∠DF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以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正确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
1.如图,在△ABC中,AB=BC,∠ABC=120°,点D在边AC上,且线段BD绕着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20°能与BE重合,点F是ED与AB的交点.
(1)求证:AE=CD;
(2)若∠DBC=45°,求∠BFE的度数.
【答案】(1)证明见解析;(2)∠BFE=105°.
【分析】(1)根据旋转的性质证明△ABE≌△CBD(SAS),进而得证;
(2)由(1)得出∠DBC=∠ABE=45°,BD=BE,∠EBD=120°,最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1)证明:∵线段BD绕着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20°能与BE重合,
∴BD=BE,∠EBD=120°,
∵AB=BC,∠ABC=120°,
∴∠ABD+∠DBC=∠ABD+∠ABE=120°,
∴∠DBC=∠ABE,
∴△ABE≌△CBD(SAS),
∴AE=CD;
(2)解:由(1)知∠DBC=∠ABE=45°,BD=BE,∠EBD=120°,
∴∠BED=∠BDE=(180°﹣120°)=30°,
∴∠BFE=180°﹣∠BED﹣∠ABE
=180°﹣30°﹣45°=105°.
【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利用旋转的性质证明是解题的关键.
2.问题发现:如图1,已知为线段上一点,分别以线段,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连接,,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位置关系为_______.
拓展探究:如图2,把绕点逆时针旋转,线段,交于点,则与之间的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答案】问题发现:,;拓展探究:成立,理由见解析
【分析】问题发现:根据题目条件证△ACE≌△DCB,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答案;
拓展探究:用SAS证,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得.
【详解】解:问题发现:延长BD,交AE于点F,如图所示:
∵,
∴,
又∵,
∴(SAS),
,
∵,
∴,
∴,
∴,
,
故答案为:,;
拓展探究:成立.
理由如下:设与相交于点,如图1所示:
∵,
∴,
又∵,,
∴(SAS),
∴,,
∵,
∴,
∴,
∴,
即,依然成立.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手拉手模型,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手拉手模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3.(2023春·贵州贵阳·八年级统考期中)如图所示,∠DBC=90°,∠C=45°,AC=2,△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DBE,连接AE.
(1)求证:△ABC≌△ABE;
(2)连接AD,求AD的长.
【答案】(1)见解析;(2).
【分析】(1)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DBE=∠ABC,∠EBC=60°,BE=B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2)连接AD,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DE=AC,∠BED=∠C,DE=AC=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EA=∠C,AE=AC=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1)证明:∵△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DBE,
∴∠DBE=∠ABC,∠EBC=60°,BE=BC,
∵∠DBC=90°,
∴∠DBE=∠ABC=30°,
∴∠ABE=30°,
在△ABC与△ABE中,,
∴△ABC≌△ABE(SAS);
(2)解:连接AD,
∵△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DBE,
∴DE=AC,∠BED=∠C,DE=AC=2,
∵△ABC≌△ABE,
∴∠BEA=∠C,AE=AC=2,
∵∠C=45°,
∴∠BED=∠BEA=∠C=45°,
∴∠AED=90°,DE=AE,
∴AD=AE=2.
【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旋转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4.在Rt△ABC中,∠ACB=90°,CA=CB,点D是直线AB上的一点,连接CD,将线段CD绕点C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CE,连接EB.
(1)操作发现
如图1,当点D在线段AB上时,请你直接写出AB与BE的位置关系为 ;线段BD、AB、EB的数量关系为 ;
(2)猜想论证
当点D在直线AB上运动时,如图2,是点D在射线AB上,如图3,是点D在射线BA上,请你写出这两种情况下,线段BD、AB、EB的数量关系,并对图2的结论进行证明;
(3)拓展延伸
若AB=5,BD=7,请你直接写出△ADE的面积.
【答案】(1)AB⊥BE,AB=BD+BE;(2)图2中BE=AB+BD,图3中,BD=AB+BE,证明见解析;(3)72或2
【分析】(1)首先通过SAS证明△ACD≌△BCE,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等量代换即可得出答案;
(2)仿照(1)中证明△ACD≌△BCE,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3)首先求出BE的长度,然后利用S△AED•AD•EB即可求解.
【详解】解:(1)如图1中,
∵∠ACB=∠DCE=90°,
∴∠ACD=∠BCE,
∵CA=CB,CD=CE,
∴△ACD≌△BCE(SAS),
∴AD=BE,∠CBE=∠A,
∵CA=CB,∠ACB=90°,
∴∠A=∠CBA=45°,
∴∠CBE=∠A=45°,
∴ABE=90°,
∴AB⊥BE,
∵AB=AD+BD,AD=BE,
∴AB=BD+BE,
故答案为AB⊥BE,AB=BD+BE.
(2)①如图2中,结论:BE=AB+BD.
理由:∵∠ACB=∠DCE=90°,
∴∠ACD=∠BCE,
∵CA=CB,CD=CE,
∴△ACD≌△BCE(SAS),
∴AD=BE,
∵AD=AB+BD,AD=BE,
∴BE=AB+BD.
②如图3中,结论:BD=AB+BE.
理由:∵∠ACB=∠DCE=90°,
∴∠ACD=∠BCE,
∵CA=CB,CD=CE,
∴△ACD≌△BCE(SAS)
∴AD=BE,
∵BD=AB+AD,AD=BE,
∴BD=AB+BE.
(3)如图2中,∵AB=5,BD=7,
∴BE=AD=5+7=12,
∵BE⊥AD,
∴S△AED•AD•EB12×12=72.
如图3中,∵AB=5,BD=7,
∴BE=AD=BD﹣AB=7﹣5=2,
∵BE⊥AD,
∴S△AED•AD•EB2×2=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并分情况讨论是关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轴对称图形2.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同步训练题,文件包含专题10模型构建专题“手拉手”模型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之三大类型原卷版docx、专题10模型构建专题“手拉手”模型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之三大类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上册1.2 全等三角形巩固练习,文件包含专题04模型构建专题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七种解题模型原卷版docx、专题04模型构建专题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七种解题模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4.3 模型构建专题: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之五大考点-【学霸满分】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专题提优训练(北师大版),文件包含专题43模型构建专题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之五大考点原卷版docx、专题43模型构建专题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之五大考点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