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广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题(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题(原卷版),文件包含单元质量评价六第6章试卷教师版2023-2024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docx、单元质量评价六第6章试卷学生版2023-2024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再用 2B 铅笔把对应考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涉及作图的题目,用2B 铅笔画图.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不允许使用涂改液、涂改带等进行涂改,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i 28 K 39 Mn 55
第 I 卷( 共 42 分)
一、 选择题 ( 每小题 3 分, 共 42 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 下列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 纸张能燃烧B. 酒精易挥发
C. 石墨能转化成金刚石D. 牛奶在夏天易腐败
2.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 二氧化碳B. 石油C. 液氧D. 高锰酸钾
3. 下列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A. 加入碳酸钠粉末B. 倾倒稀盐酸
C. 加热液体D. 洗涤试管
4. 如图所示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A. B.
C. D.
5. 校园直饮水机内水处理的过程如图所示。直饮水机采用了先进的超滤膜净水技术,超滤膜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藻类、细菌等不溶性杂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自来水属于混合物
B. 步骤①炭罐中的活性炭可除去水中异味
C. 步骤②中超滤膜可降低水的硬度
D. 步骤③的作用是进行杀菌消毒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B. 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C. 加高化工厂烟囱排放废气,防止形成酸雨
D. 纸箱着火用水浇灭原理是降低纸箱的着火点
7. 燃油汽车发动机排出的气体中含有 CO 和 NO 等,安装催化转化器可减少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CO 和 NO 在经过催化转化器时相互反应,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B. CO 和 NO 按个数比 1:1 进行该反应
C. 该反应中两种生成物的质量比为 11:7
D. 安装了催化转化器汽车,尾气中也含 CO 和 NO
8. 硝酸铵(NH4NO3)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它是一种白色易溶于水固体、受热易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储存硝酸铵时应密封放置于阴凉处,并注意防潮
B. 硝酸铵中氮、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1 :4 : 3
C. 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D. 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80g
9. 2022年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托举升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以偏二甲肼(C2H8N2)和X作推进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是
A. N2O4B. NOC. N2O3D. N2O5
10. 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11. 下列关于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由空气分子构成
B. 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 78%
C.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 液氮用作冷冻剂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2. 下列关于碳及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预防 CO 中毒
B. CO2 含量高会影响人体健康是因为 CO2有毒
C. 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内部的碳原子不同
D. CO 可以燃烧,CO2不能燃烧是因为其分子的构成不同
13. 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14. 由下列实验及现象可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A. AB. BC. CD.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48 分)
二、填空题 (本题有 6 个小题,共 48 分,注意答案写在答卷上)
15.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体现化学学科特征的思维方法。
(1)写出下列化学符号的名称或化学式:
(2)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其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上述微观示意图中,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编号)。
A.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氧气
B.该反应生成了3种生成物
C.镁带引起的失火,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D.该反应中所有元素均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6.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材料密切相关。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解码智慧冬奥:
①2022 年北京冬奥会,碲化镉发电玻璃成为绿色和科技办奥交汇的创新点。 如图是碲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编号)
A.碲是非金属元素 B.碲的中子数为 52
C.相对原子质量为 128 D.碲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
②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冬奥会“飞扬”火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依据是________;
③国家游冰中心使用“水冰转换”技术,使水立方变冰立方,适合冰壶运动。“水冰转换”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冰壶的成分有二氧化硅(SiO2),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2)新型陶瓷材料 Si3N4 的熔点高、硬度大、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发动机的制造。Si3N4中硅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工业上常采用氢气作保护气,在高温条件下使 SiCl4 与 NH3反应生成,同时得到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Bi2Te3)/纤维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蓝牙耳机、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该过程是__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
17. 氧气和水都是身边常见的物质。
(1)工业制取氧气主要流程为:
①氧气的沸点___________ (填“高”或“低” 或“等”)于-196℃;
②通过上述流程分析可得,工业制取氧气属于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水。
①如图1是活性炭净水器的示意图,水从下方进入上方出来的目的是___________,对出水口所得的水,生活中可以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②电解水实验如图2所示,电源的正极是_______ (填 A 或 B),产生的气体为________。
③72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与___________g过氧化氢中所含氢元素的质量相同。
18.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1中的集气瓶水面以上分为5等份,并做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
(1)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该实验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现象是_________。
(3)集气瓶中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该实验说明氮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写 1 条)。
(4)若将红磷换成木炭粉,该实验不能成功,其原因是________。
(5)下图中能正确反映瓶内气压(P)随反应时间(t)(打开止水夹之前)变化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B. C.
(6)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改进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胶头滴管中的水接触生石灰一段时间后,白磷开始燃烧,待白磷熄灭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根据图中数据计算,注射器活塞最终停在_______mL 刻度处(白磷燃烧产物及现象与红磷相同)。
19. 实验室制取气体是化学学习者的必备技能。
(1)实验室里现有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石灰石和稀盐酸,以及下列仪器:
①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较干燥的二氧化碳,要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填编号),药品是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②若补充试管,再选择上述仪器中的________ ( 填编号)和药品_________(填名称)还可以制取氧气,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要制得1.6g氧气,要用托盘天平称取_________g所选药品。
(2)图2是实验室制取某气体的装置图。
①结合装置判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_____(填编号);
A.反应物是固体
B.该反应在常温下也能迅速进行
C.该反应肯定是分解反应
D.生成的气体易溶于水
E.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②实验前检查图2装置气密性,按图连接装置,先_________,再用手握紧试管,若观察到__________,说明气密性良好。
20. 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对比实验有助于辨别变化的影响因素。
(1)下列实验中,实验(Ⅰ)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是_______(填编号)。
(2)由下图一的实验现象可以推出,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下图二的实验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由此可以推出,燃烧需要的另一项条件是________。
(3)小明同学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发现伸入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伸入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他对燃着的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猜想 1: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 CO2的含量高。
猜想 2: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 O2的含量低。
①由实验 A 和 B 可得出猜想 1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②由实验_________(填编号)可得出猜想 2 成立;
③若把燃着木条伸入体积比为 1:1 的 O2和 CO2混合气体中,推测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④生活中常用 CO2而非 N2灭火,你觉得合理吗?说出你观点并阐述理由:________。选项
性质
用途
A
石墨很软
石墨做电池电极
B
金刚石硬度大
金刚石做玻璃刀
C
木炭具有吸附能力
木炭用于冶炼金属
D
氧气具有助燃性
氧气作火箭燃料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干冰升华
分子的体积变大
B
端午节粽飘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一滴水中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质量、体积都很小
D
钠原子和钠离子化学性质不同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检验氢气的纯度
点燃氢气时没有声音
氢气较纯
B
向装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 1/3 体积的水,迅速盖紧瓶盖
塑料瓶变瘪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
称量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的质量
反应前后称量结果不同
参加该反应的反应物质量总和不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
D
用 木 炭 还 原 氧 化 铜
黑色粉末变红,石灰水变浑浊
木炭具有还原性
化学符号
P2O3
_________
_________
名称
_________
碳酸钠
3 个硫原子
序号
A
B
C
D
实验操作
空气
O2和 CO2的体积比 1:4
O2和 N2体积比1:7
O2和 N2体积比1:9
实验现象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熄灭
燃着的木条熄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原卷版),文件包含单元质量评价六第6章试卷教师版2023-2024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docx、单元质量评价六第6章试卷学生版2023-2024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原卷版),文件包含单元质量评价六第6章试卷教师版2023-2024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docx、单元质量评价六第6章试卷学生版2023-2024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原卷版),文件包含单元质量评价六第6章试卷教师版2023-2024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docx、单元质量评价六第6章试卷学生版2023-2024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