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苏科版数学初一下学期课件PPT全套
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12.2 证明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12.2 证明集体备课课件ppt,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回顾,通过说理,基本事实,新知探索,a∥b,∵a⊥c,∴∠1=90°,∴a∥b,垂直的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能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出发,证明“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并能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简单的问题,2.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数学家们早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人类对数学命题的研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一个数学的结论的正确性是如何确认的呢?
回忆下列2个命题的学习过程,你会说明它们是正确的吗?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根据已知的真命题,确定某个命题真实性的过程叫做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通过实践,是基本事实.
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基本事实吗?
(1)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5)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直线平行;
(6) 两边和它们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7)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8)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下面,我们从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问题一 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条件: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
结论:这两条直线平行.
问题二 你能根据命题的条件画出相应的图形吗?
问题三 你能根据命题的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对应的已知、求证吗?
已知:如图,在直线a、b、c中,a⊥c,b⊥c.
∵b⊥c (已知),∴∠2=90 (垂直的定义).
∵∠1=90°,∠2=90°(已证),
∴∠1=∠2(等量代换).
∵∠1=∠2(已证).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证明过程必须做到言必有据,证明过程通常包含几个推理.
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一般有以下步骤:
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一般的步骤是什么呢?
(1)根据命题,画出图形;
(2)根据命题的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例1 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MG平分∠EMB,NH平分∠END.求证:MG∥NH.
MG平分∠EMB,NH平分∠END
∴∠EMB =∠END
∴∠EMG =∠ENH(等量代换).
∴MG∥NH(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例2 如图所示,已知AD⊥BC于点D,EG⊥BC于点G,∠1=∠E.求证:AD平分∠BAC.
∵AD⊥BC,EG⊥BC(已知),∴∠ADC=∠EGC=90°(垂直的定义),∴AD∥E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BA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AD=∠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 ∠1=∠E(已知),∴∠BAD=∠CAD(等量代换),∴AD平分∠BAC(角平分线的定义)
2.根据已知的真命题,确定某个命题________的过程叫做证明.经过证明的________称为定理.
1.下列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中,是基本事实的是( )A.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证明: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也和另一条直线垂直.
解:已知:如图,直线a∥b,a⊥c.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a⊥c (已知),
∴ ∠1=90°(垂直的定义).
∴ c⊥b (垂直的定义) .
∴ ∠2=90°(等量代换).
4. 已知:如图,EF∥AD,∠1=∠2.求证:DG∥AB.
证明:∵EF∥AD(已知),∴∠2=∠BA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已知),∴∠1=∠BAD(等量代换),∴DG∥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我对“证明” 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2.我还有一些疑惑: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命题不一定是定理,定理一定是命题B.定理不可能是假命题C.真命题是定理D.如果真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就是定理
2.如图,下列推论及所注依据正确的是( C )
A. ∵ ∠1=∠B,∴ DE∥B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 ∵ ∠2=∠C,∴ DE∥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 ∵ ∠BAE+∠B=180°,∴ DE∥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D. ∵ ∠4=∠1,∴ DE∥BC(对顶角相等)
3. 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进行折叠,若∠CAB=30°,则∠ACB的度数是( )
(1) ∵ ∠1=∠2(已知),∴ DF∥ C ( 内错角相等,平行_____);
(2) ∵ ∠2+∠DEC=180°(已知),∴ ∥ ( 同旁两直线平行 _____);
(3) ∵ ∠C+∠DEC=180°(已知),∴ DE∥ AC( 同旁内角___互补,两直).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 如图,给出下列三个论断:①∠B+∠D=180°;②AB∥CD;③BC∥DE.请你以其中两个论断作为已知条件,填入“已知”栏中,以剩下的论断作为结论,填入“结论”栏中,使其成为一道由已知可得到结论的题目,并说明理由.已知:________,结论:________.
符合题意的有3种情况,即:①②→③;①③→②;②③→①,选其中一种即可.
解:答案不唯一,如①②→③.理由:因为AB∥CD(已知),所以∠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因为∠B+∠D=180°(已知),所以∠C+∠D=180°(等量代换),所以BC∥DE(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2章 证明12.2 证明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结构,互逆命题,命题的结构,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假命题,已知事项,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12.2 证明教案配套课件ppt,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3写出证明过程,知识回顾,平角180°,新知探究,已知△ABC,不同点取点不同,新知归纳,新知巩固,例题讲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2章 证明12.2 证明说课ppt课件,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情境创设,请你当判官,归纳总结,探索交流,数学实验室,新知巩固,比较或度量可知,结论AB<BC,224+2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