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多份合集)2024
苏教版5上-第4单元第15课-雨和雪-教案合集2024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5上-第4单元第15课-雨和雪-教案合集2024,共14页。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单元 15. 雨和雪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课题15.雨和雪课时1核心概念10.地球系统学习内容及要求10.1天气和气候 10.2水循环 5~6年级①知道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科学思维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探究实践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态度责任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教师: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培养皿、热水、冰块、火柴。学生:记录本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地球。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问题导入(预设5分钟) (一)导入:激发兴趣,形成初步猜测,引入后续模拟实验。1.聚焦问题:下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下雨前的天气通常会有什么样的特征呢?2.提问:根据大家的交流,你们能推测雨是怎么形成的吗? 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4.师:那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通过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特征,结合前面学到的云的形成,引导学生猜测雨是云的小水滴里降落下来而形成的,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探究新知(预设30分钟) (二)模拟实验,认识雨的形成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2.播放实验方法视频:(1)烧杯中倒入半杯热水。(2)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在火焰上方约二厘米处不断晃动,均匀加热玻璃片。(3)加热约一分钟后用热的玻璃片盖住烧杯,观察玻璃片的底部是否有水珠。(4)接着在玻璃片上放置冰块,观察玻璃片底部有什么变化。每隔三十秒左右连续三次观察玻璃片底部的变化。3.师:请同学们在实验中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简单地记录下来,同时小组内思考讨论记录单下面的问题。实验记录单 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热玻璃片底部 有冰块的玻璃片底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思考:(1)放入冰块后玻璃片的底部出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2)在玻璃片上放冰块起什么作用?(3)在实验中烧杯里的水、玻璃片分别模拟了大自然中的什么?4.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5.全班交流实验现象和思考的问题。7.提问:经过了刚刚的模拟实验和讨论,现在谁能来说说雨是怎么形成的吗?8.观看雨的形成视频。(三)认识雪的形成,了解其他降水形式1.谈话: 天空中除了常见的下雨有时还会下雪,想一想雨和雪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你能根据雨的形成来推测一下雪是怎么形成的吗?2.根据书本示意图了解雪是怎么形成的,同时思考雨和雪的形成有什么不同点。3.学生讨论、交流。4.师:谁来说说雨和雪的形成有什么不同呢?5.提问:看来天上下雨还是下雪跟什么有关系?雪是在什么温度下形成的?6.谈话:大自然中除了下雨、下雪还有其他的降水形式吗?7.学生讨论,观察图片。在雨的模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重点有两个:一是观察水蒸气遇到热玻璃和冷玻璃后的不同变化;二是连续三次观察冷玻璃底部水蒸气凝结后小水滴的变化,从而了解天空中的云里水蒸气不断碰撞、结合变大的过程。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边观察实验现象,一边会自然地对实验现象产生疑问或思考,在实验记录单下面设计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雨产生的原因。 视频的播放可以把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中推测出的雨形成原因进行具象化,帮助学生从模拟实验中的水滴形成具象到大自然中的雨滴形成过程,也为认识雪的形成打下基础。 学生在前一课露和霜中已经直观地观察到了水蒸气凝结成水或冰晶的差异在于温度的区别,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可以比较容易认识雪的形成。示意图是一种抽象概括的方式系统了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三、拓展与应用(小结)(预设5分钟) 1.谈话:大自然很奇妙,看,如果把雪花放大一万倍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欣赏。2.课后作业:思考雪花为什么大多是六角形的?美丽的雪花受到学生天然的喜爱,放大镜下雪花的形状不仅让学生大开眼界,规则的形状必定也让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 四、练一练一、判断题1.只要有云,就会下雨。( )2.只要天气足够冷,就可以形成冰雹。( )3.世界上的每一片雪花都是不一样的。( )4.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作蒸发。( )5.冰雹是固体,所以不属于降水。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1.下列关于雨和雪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雨是云层冰晶融化后形成的 B.冰晶落下,就是雪C.雨和雪的形成,离不开上升气流 D.以上都不对2.雨和雪的相同之处是 ( )。A.都是液体 B.都是固体 C.都是水 D.都是气体3.雪花的基本形状是( )A.三角形 B.五角形 C.六角形 D.梯形4.以下是固态水的是 ( )A.露 B.雨 C.冰 D.都不是5.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雹多发生在夏季或春夏之交 B.冻雨出现在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C.雨夹雪天气发展到最后一定变成雪 D.都不对答案:1.C 2.C 3.C 4.C 5.C在线练习:http://edu.ainiu360.com 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雨和雪 云 对流 六角形 七、课堂反思 注:爱牛组织老师在课堂实践后的反思,大部分是使用了爱牛配套材料,部分观点仅代表反思老师人个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一、教材分析本课与前两课是并列关系,将雨、雪这两种天气现象放进一课是因为它们都是云中的水点或是冰晶降落所致,也是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的天气现象。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是一种经验层面的认知,聚焦研究的主题,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也是对接下来探索雨雪形成的原因作铺垫。第二个活动是模拟雨的形成,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一个主体活动,为雨和雪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提供直观感性认识。第三个活动是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这是抽象概括的学习,是一种图表学习方式。模拟实验与抽象概括的示意图两者结合,能更好地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第四个活动是观察雪花的形状,说说不同的降水形式的特点。这些都是直观的图片观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二、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课堂教学构成了新的预设与生成关系,一方面生成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另一方应对必须的生成(结果)来说,必须的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师核验反馈信息和促进学生下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预设为主的,但有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意外生成问题。当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是置之不理呢还是随之改交教学策略我觉得只要课前功夫到,准备充分,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前的预设能够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的。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研究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景,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我在执教《比较水的多少》时,为了能灵活应对生成问题,我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探究。如何比较水的多少,我试教了好几次。第一次我是请学生说了两种常见的方法,请学生选其中的一种进行实验,这样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第二次我是请学生把所有的方法都说出来,然后比较那一种最简单,让全班同学用同一种方法来实验,这样扼杀了学生的意愿,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个性。第三种我请学生把各种方法都说出来,为了让学生能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探究,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就请学生选取最喜欢的一种进行探究。可想而之,第三次的教学效果最佳。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进取思维就是磨灭,这样的学生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也是采取进取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是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在研究。比如有个同学说比较水的多少能够用称来称,我没有打断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 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学生提出来的并且是有价值的,我都会很重视,并且会和学生一齐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
15.雨和雪 【教材分析】本课与前两课是并列关系,将雨、雪这两种天气现象放进一课是因为它们都是云中的水点或是冰晶降落所致,也是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的天气现象。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是一种经验层面的认知,聚焦研究的主题,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也是对接下来探索雨雪形成的原因做铺垫。第二个活动是模拟雨的形成,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一个主体活动,为雨和雪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提供直观感性认识。第三个活动是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这是抽象概括的学习,是一种图表学习方式。模拟实验与抽象概括的示意图两者结合,能更好地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第四个活动是观察雪花的形状,说说不同的降水形式的特点。这些都是直观的图片观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学生分析】学生对雨和雪已经有直观的生活感受,只是对于雨和雪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缺乏专业科学的认识,另外对雨和雪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认识的不全面,学生实验动手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在认识了雨和雪后,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体验形成过程,并做好对人类影响的各方面的总结。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2.能够解释雨、雪和冰雹的成因。3.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雨的成因提出有根据的猜测。2.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积极交流和分享自己对雨、雪和冰雹成因的观点和思考。2.能够大胆质疑,当与其他同学意见不一致时,能够以事实为依据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探究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利用科学技术可以降低自然灾害的危害。【教学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培养皿、热水、冰块、火柴。【教学过程】一、比较雨和雪的异同1.播放视频:清新雨景、实拍雪景。师:刚刚两个视频是什么天气?生:下雨和下雪。师:雨和雪这两种天气现象与水有关,你对这两种天气了解多少?生:春夏秋冬都可以下雨,下雪一般是在冬天。师:雨和雪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生:雨是液体,雪是固体,但雪可以化成水。它们都是从云中降下来的。生:下雪时的温度很低。师:下雨天你有怎样的感受?下雨天需要注意什么?生:下雨天需要带雨伞。师:下雪天呢?生:下雪天可以玩雪。[设计意图:引入新课,聚焦本节课的学习主题,雨和雪的不同之处有很多,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典型的降水形式,都是由云中降下的水,为下面解析雨和雪的形成原因做铺垫。]二、模拟雨的形成1.师:雨是怎样形成的?要寻找某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相同的现象中去发现规律。大家都经历过很多下雨的天气,想一想,下雨前的天气有什么共同特点?(出示下雨前的图片)生: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现象。下雨时,乌云密布,天空灰沉沉的。2.师:同学们的回答互相补充之后,我们有共同的发现,在下雨之前天上都会出现厚厚的云层,说明雨的形成跟云有关系。云是由什么构成的?生: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师:你能推想出雨滴可能是由什么变成的吗?生:由云朵中的小水滴、小冰晶降下来形成的。师:同学们的推想很有道理,在生活中大家看见过类似下雨的现象吗?生:自由表达。5.师: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提出了有依据的推测,老师为你们点赞。那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生:(根据前两课的经验设计实验)表达想法。师:同学们设计的和教材的实验差不多。那就让我们一起进行实验吧。要注意安全使用酒精灯。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结果。6.师:在实验中看到“降雨”现象了吗?你们组的实验是怎样的?生:加热烧杯里的水时,一部分液态水会变成水蒸气,当遇到冷的培养皿时,会在底部凝结成小水珠。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变大,一旦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掉下来。7.师:为什么培养皿底部会形成小水珠?生: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碰到冷的培养皿,会在培养皿底部凝结成小水珠。8.师:在培养皿中放冰块起什么作用?生:放入冰块会使培养皿的温度更低,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快。[设计意图:这是典型的实验室模拟雨的形成过程的实验,形象直观,将大自然中难以觉察的宏观现象或缓慢过程微缩进课堂,有利于学生建构雨的形成过程的概念。]三、雨、雪形成示意图1.师:自然界中的雨和雪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看懂教材上的示意图吗?生:表达交流。2.总结: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3.观看视频:雨、雪的形成过程。4.注意:并不是在云中形成小冰晶就能形成降雪,只有低空气温较低,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融化,才会形成雪花,如果融化了就是雨或雨夹雪了。[设计意图:雨的形成在小学课堂比较容易模拟,但如果从原理及现象层面模拟雪的形成则很难,所以借助示意图来描述雨、雪的形成过程。同时,雨、雪的形成是有共性且相关联的,将它们整合在一张图上便于比较认识。]四、观察雪花形状,交流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1.师:同学们,你知道雪花是什么形状的吗?生:六角形。师:其实雪花的形状有很多,书上就显示了几种。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但基本形状是六边形。2.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跟降水有关的天气。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比如雨和雪。你还知道哪些降水形式?师:出示三张降水形式的图片,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降水形式?生:冰雹、雨夹雪、冻雨。播放视频:冰雹是怎样形成的、雨夹雪视频、人工降雨。资料: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同雨和雪一样,是从云里掉下来的。它是从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物。多发生在夏季或春夏之交。雨夹雪是雨水与部分融化的雪混合并同时降落而形成的一种特殊降水现象。这种天气现象的发生过程是比较短暂的,常处于由雨转变为雪的阶段,或者是相反的阶段。冻雨由冰水混合物组成,由雨滴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而成,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设计意图:学生头脑中的雪花都是六角形的,但六角形雪花具体为何物学生头脑中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选择不同的雪花图片丰富学生的认知。 降水包括水平降水与垂直降水。教材里呈现的这三张图片都是垂直降水,符合小学生头脑中关于降水的认知。列举的这些降水基本涵盖了出现在孩子们身边的降水形式。]五、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15.雨和雪雨的特点人造雨雪的特点雨和雪的形成
《雨和雪》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本课与前两课是并列关系,将雨、雪这两种天气现象放进一课是因为它们都是云中的水点或是冰晶降落所致,也是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的天气现象。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是一种经验层面的认知,聚焦研究的主题,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也是对接下来探索雨雪形成的原因作铺垫。第二个活动是模拟雨的形成,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一个主体活动,为雨和雪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提供直观感性认识。第三个活动是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这是抽象概括的学习,是一种图表学习方式。模拟实验与抽象概括的示意图两者结合,能更好地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第四个活动是观察雪花的形状,说说不同的降水形式的特点。这些都是直观的图片观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二、学习目标 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 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难点: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四、教学准备: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培养皿、热水、冰块、火柴。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兴趣,形成初步猜测,引入后续模拟实验。1.聚焦问题:下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下雨前的天气通常会有什么样的特征呢?2.提问:根据大家的交流,你们能推测雨是怎么形成的吗? 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4.师:那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意图解析】通过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特征,结合前面学到的云的形成,引导学生猜测雨是云的小水滴里降落下来而形成的,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模拟实验,认识雨的形成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2.播放实验方法视频:(1)烧杯中倒入半杯热水。(2)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在火焰上方约二厘米处不断晃动,均匀加热玻璃片。(3)加热约一分钟后用热的玻璃片盖住烧杯,观察玻璃片的底部是否有水珠。(4)接着在玻璃片上放置冰块,观察玻璃片底部有什么变化。每隔三十秒左右连续三次观察玻璃片底部的变化。【意图解析】在雨的模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重点有两个:一是观察水蒸气遇到热玻璃和冷玻璃后的不同变化;二是连续三次观察冷玻璃底部水蒸气凝结后小水滴的变化,从而了解天空中的云里水蒸气不断碰撞、结合变大的过程。3.师:请同学们在实验中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简单地记录下来,同时小组内思考讨论记录单下面的问题。实验记录单 观察到的现象热玻璃片底部 有冰块的玻璃片底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思考:(1)放入冰块后玻璃片的底部出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2)在玻璃片上放冰块起什么作用?(3)在实验中烧杯里的水、玻璃片分别模拟了大自然中的什么?【意图解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边观察实验现象,一边会自然地对实验现象产生疑问或思考,在实验记录单下面设计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雨产生的原因。4.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5.全班交流实验现象和思考的问题。7.提问:经过了刚刚的模拟实验和讨论,现在谁能来说说雨是怎么形成的吗?8.观看雨的形成视频。【意图解析】视频的播放可以把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中推测出的雨形成原因进行具象化,帮助学生从模拟实验中的水滴形成具象到大自然中的雨滴形成过程,也为认识雪的形成打下基础。(三)认识雪的形成,了解其他降水形式1.谈话: 天空中除了常见的下雨有时还会下雪,想一想雨和雪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你能根据雨的形成来推测一下雪是怎么形成的吗?2.根据书本示意图了解雪是怎么形成的,同时思考雨和雪的形成有什么不同点。3.学生讨论、交流。4.师:谁来说说雨和雪的形成有什么不同呢?5.提问:看来天上下雨还是下雪跟什么有关系?雪是在什么温度下形成的?【意图解析】学生在前一课露和霜中已经直观地观察到了水蒸气凝结成水或冰晶的差异在于温度的区别,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可以比较容易认识雪的形成。示意图是一种抽象概括的方式系统了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6.谈话:大自然中除了下雨、下雪还有其他的降水形式吗?7.学生讨论,观察图片。(四)课堂小结,欣赏雪花,拓宽知识。1.谈话:大自然很奇妙,看,如果把雪花放大一万倍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欣赏。2.课后作业:思考雪花为什么大多是六角形的?【意图解析】美丽的雪花受到学生天然的喜爱,放大镜下雪花的形状不仅让学生大开眼界,规则的形状必定也让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