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测试题
展开第一单元 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眼科门诊一连来了几名特殊患者,都是晚上熬夜看手机,第二天早上看不见东西了,这种疾病被称为“眼中风”。“中风”一词原指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被引入眼科。临床上,眼科医生把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类缺血性眼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出血性眼病统称为“眼中风”。“眼中风”是眼科临床急症之一,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
① 。第一种是中央动脉阻塞,会造成患者视力丧失,甚至永久失明。第二种是分支动脉阻塞,视力下降程度不像第一种那么严重,多表现为视野缺损。第三种是睫状动脉阻塞,② ,经过治疗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视网膜动脉阻塞时,③,对视功能危害越大。缺血超过90分钟,视网膜光感受器组织损害不可逆;缺血超过4小时,视网膜就会出现萎缩,即使恢复了血供,视力也很难恢复,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内接受治疗,并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表现为眼底出血,并由此导致视物模糊变形、视野缺损或注视点黑影等,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严重后果。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①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 ②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微 ③视网膜缺血时间越久
2.“眼中风”因和脑血管疾病“中风”有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打笔仗”源自“打仗”。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答案:(含义)“打笔仗”由“打仗”化用而来,打仗是指进行战争、进行战斗等,一般情况下,需要用到战争武器。而“打笔仗”则是将“打仗”引入文学中,指文人在对话题、宗旨、派别、尊崇主义等交流争论时以笔为武器,在文章作品中进行切磋。
(缘由)通过运用文字来进行辩论,文字语言激烈程度与“打仗”相仿,为了驳倒对手,经常你来我往,交锋不断,也与两军对垒互有攻守相似,所以习惯把人们用写文章来互相辩驳称为“打笔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最迟不超过4小时内”改为“最迟不超过4小时”;二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并”改为“才”;三是前后主语不一致,将“尽可能”改为“有可能”。
答案: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接受治疗,才有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7题。
我就等拆迁
伍中正
宋玉生的房子低、矮,逢雨必漏。他对自己的房子特别不满意,一心盼望着拆迁。那年,宋玉生30岁。
有天早上,宋玉生从门前的枫树上的高音喇叭里听到了一个让他振奋的消息。在离宋村三十里开外的地方要建一个大型变电站,那地方有十多户人家要搬迁,并且,那十多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统一修建后,再分给他们。也就是那天早上,宋玉生就萌生了一个希望:将来哪一天,自己的房子也能名正言顺地拆迁。
不到一年,变电站建好。宋玉生去看变电站。除了变电站,宋玉生最关心的是那些拆迁户。他跑到统一安置的住房一看,一栋栋房屋果真整齐漂亮。回来的路上,他就想,自己的房子有那么漂亮就好了。
好不容易到来的一次拆迁机会却与他擦肩而过。宋玉生那年40岁。
那一年,从葛洲坝输往广州的高压线路经过宋村。测量线路时,宋玉生拉着一位测量员问,路线经过不经过他的房屋?他那破屋碍事不碍事?测量员说,还说不准,要等整个线路的测量数据都计算好再定。
等吧。宋玉生不再犹豫。
后来,宋村有3户人家的房屋需要拆迁。那3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出钱修建,3幢房子建好,在丽日蓝天下格外漂亮。
宋玉生开始埋怨:那条线路怎么就不经过自己的房屋?
50岁那年,宋玉生的身体再没有以前健康,时常咳嗽,还伴随头晕。可是一听到要拆迁的消息,他就会强打精神。
那一年,县里要在宋村修建一个农药厂。整个村里,再没有比宋玉生更兴奋的。宋玉生逢人便说,只要项目一开工,自己就可以拆迁,就可以享受到政府修建的好房子。他经常出现在人堆里,开口闭口就是拆迁。
这个项目让宋玉生兴奋了一年。那一年,宋玉生的咳嗽和头晕仿佛减轻了很多。
一年后,农药厂的建设没有一点儿动静。
后来他才明白,建农药厂是县长的想法,没经过科学论证。有专家提出,在宋村坚决不能修建农药厂,专家还列出了不能建厂的8条理由。
宋玉生的病情慢慢加重。他的房子越来越破败。
村主任宋家宝每次见到宋玉生就说,玉生老爹,村里愿意出钱翻修你的房子,房子拆迁,说不定等上好多年呢。
宋玉生说,不翻修,我就等拆迁,愿意等。
60岁那年,宋玉生大病了一场。宋家宝领着村医去看宋玉生。村医拿出听诊器搁在宋玉生胸口,还摸着宋玉生的手,辨别着他的脉象。
听完看完,村医给了宋玉生一些药,叮嘱他怎么吃。
临走,宋家宝说,今年,宋村将引来市里的公墓建设项目,需要宋村几座山,说不定,你的房屋将被拆迁。
真的!宋家宝肯定。
不久,宋玉生用颤抖的手在房屋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签完字的那天晚上,宋玉生一阵猛咳,一口气没接上来,就走了。那年他61岁。
宋玉生走的时候,手里紧紧抓着那份拆迁协议。宋家宝说。
宋家宝在村委会上提议,一直单过的宋玉生用不着分房子了。他的钱,放在宋村的账户上,往后,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拿出一部分作为学费。
宋家宝的建议很好,村干部都答应,村民也答应。
2011年春,宋家宝讲了同族人宋玉生的故事。我一直没有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按辈分,宋玉生,我应该叫他叔。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命运跟宋玉生紧紧地连在一起。我还知道,村里其他孩子的命运还将与他连在一起。
我就是拿着宋村,也就是宋玉生的钱念完大学的。这是一个老人等了半辈子却没有享用的房屋拆迁费用。
大学毕业,我选择留在宋村小学。每次上课,我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用心学习,考上大学,村里就会有一个人为你们提供学费。那个人是谁,我没有告诉孩子们,孩子们也没有问。
每年清明,我都领着宋村小学的孩子们在宋玉生的坟头放上一挂长长的鞭炮。
空旷的天空下,宁静山野中,那一挂鞭炮清脆激越的声音,传播得很远,很远。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2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关注社会生活,贴近生活实际。“拆迁户”一夜之间可以变成“暴发户”的现实,是小说主人公“就等拆迁”的心理支点。
B.宋玉生等拆迁等了一辈子,最后却在签完拆迁协议后突然去世,这样的情节安排,体现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厌恶和鄙夷,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C.通过劝宋玉生修缮房屋、领着村医给宋玉生看病、提出用拆迁款给村里的孩子提供学费等情节可以看出,宋家宝是一个关爱百姓、重视教育的基层干部。
D.“我”用宋玉生的拆迁款念完大学后,选择留在宋村小学教书,体现了“我”的高尚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B项,“体现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厌恶和鄙夷,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错误,作者对宋玉生这个人物更多的是同情,讽刺意味不强,也并没有厌恶和鄙夷。
答案:B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形象地表现了“拆迁”给主人公带来的精神刺激。
B.小说使用顺叙的叙述方式,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了宋玉生的一生,情节发展自然流畅,脉络分明。
C.文章结尾处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自然环境的优美,暗示了乡村以后的美好未来,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文章以《我就等拆迁》为题,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等拆迁”是主人公宋玉生的“人生主旋律”,以之为题与文章内容较为契合。
解析:C项,“暗示了乡村以后的美好未来,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过度解读,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并没有暗示乡村美好未来的作用。
答案:C
6.请概括宋玉生的性格特点。
答案:①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他对自己的房子特别不满意,却只是一心盼望着拆迁。②爱炫耀:当他得知自己的房子有可能被拆迁时,经常出现在人群里谈论此事,兴奋无比。③固执、执拗,不懂变通:当等了很多年房子依然没有被拆迁时,村主任提出帮助他修缮房屋,但他坚决不同意。
7.在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叙述人称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②运用补叙,通过“我”交代了宋玉生死后的故事,使文章情节完整;③“我”的成长经历及“我”对孩子们的教育,真实地表现了“我”及后代人生活的变化,有助于凸显文章的主旨。
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综合训练题,共6页。
语文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巩固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