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提能作业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8.荷花淀玄黑结婚节选党费提能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综合测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0.苏武传提能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提能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综合测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单元 9.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嫉妒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污染C.举贤以自佐 佐:辅佐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祖先【解析】 D项,“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意思是“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祖:效法。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 ①何,疑问代词,什么。②何,疑问代词,为什么。③以,介词,用。④以,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故选B项。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平伐其功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C.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D.形容枯槁【解析】 A项,伐:古义,自夸,炫耀;今义,讨伐。B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时间名词,今年的下一年。C项,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D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忠而被谤 B.故内惑于郑袖C.是以见放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解析】 A项,被动句,“被”表被动;B项,被动句,“于”表被动;C项,被动句,“见”表被动;D项,定语后置句,应为“察察之身”。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_推此志也__,_虽与日月争光可也__”。(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离骚》的内容是“_明道德之广崇__,_治乱之条贯__,_靡不毕见__”。(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离骚》的文风特点是“_其文约__,_其辞微__”。6.适当增删词语,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答案】 _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_7.下面是某同学的作文片段,其中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受刑,世传《史记》。可见,人们只有身处逆境,才会燃起改变现状的渴望;而当他有了美好的愿望,自然就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相反,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会使人们丧失前行的动力。①身处逆境,未必就会燃起改变现状的渴望。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_①有了美好的愿望,未必就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__②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未必就会使人们丧失前行的动力__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吴王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乱。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自卫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眜立。四年,王余眜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乃立王余眜之子僚为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十三年春,光使专诸弑王僚,遂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哭僚墓,复位而待。(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B.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C.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D.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解析】 “曹君”作“不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嗣”作“义”的宾语,且“谁”作后文的主语,应在“嗣”后断开,排除D项。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摄行事当国”的“摄”指代理,古文中“假”“署”“知”“权”都有相似含义。B.聘,是古时候诸侯国之间交往的礼仪,文中指季札奉命担任使臣出访各友好国家。C.“北过徐君”的“过”指拜访,与《促织》中“裘马过世家焉”的“过”意思不同。D.上国,文中指中原各国。春秋时吴、楚等诸侯国称齐、晋等中原诸侯国为“上国”。【解析】 A项,“……‘知’……都有相似含义”错误,“知”意思是管理、主持。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季札贤良仁义。从寿梦到余眜四位国君都曾授命死后传位给季札,但季札一一拒绝,甘愿选择侍奉君主。B.季札有政治远见。季札出使齐国时预测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晏子听从季札建议,最终得以免遭栾高之乱。C.季札重视情谊。季札当初因故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君,后来虽然徐君已死,但他仍以剑系于徐君冢树而去。D.季札顾全大局。阖庐派人刺杀王僚,夺取了王位,季札从先王、百姓、国家的角度考虑,接受了事实。【解析】 A项,“从寿梦到余眜四位国君都曾授命死后传位给季札”错误,诸樊曾“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眜立”,余祭依诸樊遗言,传位给了余眜。文中未提及传位给季札。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译文:_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就违背我的心愿呢!(2)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译文:_我能怨恨谁呢?(也只能)哀叹死者,侍奉生者,来听从天命的安排。12.季札出使时给晏子、子产、叔向的建议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 _建议晏子交出封邑和官职来避祸;建议子产要谨慎地以礼治国;建议叔向要慎思如何免于祸患。__【参考译文】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眜,四子叫季札。季礼贤能,寿梦想让他继位,但季札推辞不答应,于是让长子诸樊继位,代理处置事务、执掌国政。王诸樊元年,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想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您作为长子本是合理的继承人,谁敢触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希望符合子臧那样的义举。”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他舍弃了家室去当农民,吴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十三年,吴王诸樊死去,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一定要把国位传至季札为止,来符合先王寿梦的遗愿,又赞赏季札之节义,兄弟们都能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这样就能渐次传到季札身上。四年,吴王派季札到鲁国出访。季札离开鲁国,就出使到齐国。劝说晏子说:“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职。没有这两样东西,你才能免于祸患。齐国的政权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国家祸乱不会平息。”于是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与官职,因此在栾高之乱中得以避免灾祸。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奢纵,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谨慎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从卫国到了晋国,对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说:“晋国政权将要集中到这三家了。”临离开晋国时,对叔向说:“你要勉力而行啊!晋国国君奢侈而又多良臣,大夫很富有,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你为人刚直,定要慎思如何免于祸患。”季札刚出使时,北行时造访徐国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嘴里没敢说,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出使中原各国还要用到宝剑,所以没把宝剑献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徐国,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树木之上才离开。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那宝剑还给谁呀!”季札说:“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十七年,王余祭去世,他的弟弟余眜继位。四年后,王余眜去世,欲传授王位给弟弟季札。季札谦让,逃离了。于是拥立王余眜的儿子僚为王。公子光,是王诸樊的儿子。十三年春季,公子光派专诸弑杀了王僚,最终代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庐。季札回到吴国,说道:“只要对先王的祭祀没有废绝,人民不会没有君主,社稷的神得到供奉,那么他就是我的君王。我能怨恨谁呢?(也只能)哀叹死者,侍奉生者,来听从天命的安排。祸乱并非由我而生,谁被立为君王我就顺从谁,这是先人的原则啊。”季札去了吴王僚墓前哭祭一番,然后回到自己岗位等待阖庐安排。(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戚姬幸,立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吕后为人刚毅能断,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鸩赵王,断戚夫人手足为“人彘”。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歃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十一月,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有删改)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B.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C.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D.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解析】 “臣不如君”与“君亦不如臣”句式对称,句意相关,且主谓宾俱全,各自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A、B两项;“夫”是句首发语词,不能单独成句,排除D项。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崩,驾崩,也称作山陵崩,是从周代开始专门用以表示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B.戊寅,和《登泰山记》“戊申晦”中“戊申”一样,都是用“干支纪元法”来纪日。C.称制,指古代由皇后、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皇权。D.垂拱,垂衣拱手,形容统治者不费力气统治天下。后多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解析】 C项,“称制”解释错误。称制:皇帝即位执政,也指代行皇帝职权。其中包括由皇后、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皇权。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吕后是高祖年轻时娶的妻子,在高祖称帝之后,她为了帮助儿子孝惠帝稳固太子地位,诛杀了一些有异议的大臣。B.孝惠帝去世,吕后虽哭却没有眼泪,张辟强年少却理解其意,建议丞相主动提出迎吕氏亲族进入朝廷把持朝政。C.吕后打算封自己的亲族为王,王陵义正辞严地反对,太后怀恨在心,任命王陵做皇帝的太傅,剥夺了他的实权。D.吕后的主要功绩体现在刘邦死后,为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司马迁对此持肯定的态度。【解析】 A项,“她为了帮助儿子孝惠帝稳固太子地位,诛杀了一些有异议的大臣”错误,原文为“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这里提到的“高祖”是刘邦,不是孝惠帝,且此处并没提到诛杀大臣的原因。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译文:_高帝曾杀白马,和大臣们立下誓约,“不是刘氏子弟却称王的,天下共同诛讨他”。现在如果封吕氏为王,是违背誓约的。__(2)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译文:_吕后以女主身份代行皇帝职权,施政不出门户,天下却也安然无事。刑罚很少使用,犯罪的人也很少。百姓专心从事农耕,衣食富足起来了。__17.根据材料,概述吕后的“刚毅能断”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 _帮助刘邦平定天下,诛杀大臣;为稳固儿子帝位,鸩杀赵王;立诸吕为王,夺权王陵。__【参考译文】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太后。孝惠帝为人仁惠柔弱,高祖认为不像自己,常想废掉他。戚姬得到宠幸,戚姬的儿子如意被立为赵王,好几次险些取代了太子的地位,靠着大臣们的极力诤谏,以及留侯张良的计策,太子才没有被废掉。吕后为人刚强坚毅,做事果断。辅佐高祖平定天下,诛杀的大臣也多有吕后之力。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高祖在长乐宫驾崩后,太子继承皇位。吕后最恨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就派人毒死赵王,斩断戚夫人的双手双足,做成“人彘”。七年秋季八月戊寅日,惠帝逝世。发丧时,太后只是干哭,没有眼泪。留侯张良的儿子张辟强任侍中,只有十五岁,对丞相陈平说:“太后只有惠帝这一个儿子,如今去世了,太后只干哭而不悲痛,您知道这里的原因吗?”陈平问:“是什么原因?”辟强说:“皇帝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顾忌的是你们这班老臣。如果您请求太后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二军,并请吕家的人都进入宫中,在朝廷里掌握重权,这样太后就会安心,你们这些老臣也就能够幸免于祸了。”丞相照张辟强的办法做了。太后很满意,才哭得哀痛起来。太后行使皇帝的职权之后,召集大臣商议,打算立诸吕为王。先问右丞相王陵。王陵说:“高帝曾杀白马,和大臣们立下誓约,‘不是刘氏子弟却称王的,天下共同诛讨他’。现在如果封吕氏为王,是违背誓约的。”太后很不高兴。又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周勃等人回答:“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太后大喜,于是退朝。王陵责备陈平、周勃:“当初跟高帝歃血盟誓时,你们难道不在吗?如今高帝去世,太后是临朝执政的女主,却要封吕氏子弟为王。你们竟然纵容她的私欲,迎合她的心愿,违背与高帝立下的誓约,将来还有什么脸面见高帝于黄泉之下呢?”陈平、周勃说:“如今在朝廷上当面反驳,据理诤谏,我们比不上您;而要保全大汉天下,安定刘氏后代,您又比不上我们。”王陵无话可答。十一月,太后想要罢免王陵,拜王陵为皇帝的太傅,剥夺了他的相权。于是让左丞相陈平担任右丞相,让辟阳侯审食其担任左丞相。太史公说:孝惠皇帝和吕后在位的时候,百姓得以脱离战国时期的苦难,君臣都想通过无为而治来休养生息,所以惠帝垂衣拱手,安闲无为,吕后以女主身份代行皇帝职权,施政不出门户,天下却也安然无事。刑罚很少使用,犯罪的人也很少。百姓专心从事农耕,衣食富足起来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2 玩偶之家(节选)课后作业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复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8.3 *党费课后测评,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