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分类整理(共7类)
展开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一、朝代更迭 建立时间灭亡时间建立者都城民族灭亡原因隋朝581618隋文帝杨坚长安汉族农民起义唐朝618907唐高祖李渊长安汉族武将夺权五代十国907960 武将夺权辽10世纪初1125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契丹族被金灭亡北宋9601127宋太祖赵匡胤东京(开封)汉族被金灭亡西夏11世纪前期1227元昊兴庆府党项族被蒙古灭亡金11151234完颜阿骨打会宁女真族被蒙古灭亡南宋11271276宋高宗赵构临安汉族被元朝灭亡蒙古1206 成吉思汗铁木真乌兰巴托蒙古族 元朝12711368忽必烈大都蒙古族农民起义明朝13681644明太祖应天府—京师汉族农民起义清朝16361911皇太极京师满洲族 二、盛世局面1、隋朝——开皇之治(隋文帝)2、唐朝——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遗风(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3、清朝——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原因(启示、认识)①统治者励精图治,以民为本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③注重农业生产发展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三、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统治措施)趋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隋文帝: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2、唐太宗:治国思想/理念:①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魏征敢于直言进谏,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③以民为本(最重要)治国措施: 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⑤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3、武则天: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③继续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4、唐玄宗:①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经籍。5、北宋:[军事]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②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③实行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中央] ①增设宰相②增设机构(政事堂——行政权,枢密院——军事权,三司使——财政权)[地方] ①文臣任知州,三年一换(政治)②设置通判(政治)(通判的作用:分散权力,实行监督)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财权)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财权)[夺其权] 节度使权力——文臣担任知州,设置通判监督[制其钱] 地方财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收其兵] 节度使的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实行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中央设置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6、元朝:中央: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宣政院负责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地方:(1)腹里(山东、山西、河北),只属于中央的中书省(2)行省制度:①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②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③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7、明朝:(1)全面改革管制在地方:①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互不统属(布政使司·财政民政,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 ②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直接向皇帝负责。②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2)设立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合称“厂卫”(3)改革科举制度(八股取士):①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③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为“八股文”8、清朝:政治制度——基本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文化——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大兴文字狱,禁锢人们的思想。 四、边疆管理 东南(台湾)西南(西藏)西北(新疆)东北(黑龙江)元朝澎湖巡检司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 清朝1684台湾府,归福建省管1885台湾省驻藏大臣、噶厦《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伊犁将军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五、科举制度1、诞生: a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b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2、完善: a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c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3、发展: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b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加强皇权。4、废除:清朝废除科举制度。 六、中外交流的历史人物和平交往1、玄奘——唐太宗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取经 《大唐西域记》2、鉴真——唐玄宗时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唐招提寺) 3、郑和——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战争冲突4、戚继光——明朝中后期,抗倭英雄(戚家军,鸳鸯阵)5、郑成功——清初,收复台湾(被荷兰占据) 七、文学艺术繁盛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 经济繁荣奠定物质基础③ 科举制发展,促进了教育发展 ④ 民族交融、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文学唐诗盛唐李白飘逸洒脱、浪漫情怀“诗仙” 由盛转衰杜甫淳朴厚重“诗圣”“诗史”晚唐白居易通俗易懂 宋词北宋苏轼豪放派豪迈飘逸两宋之交李清照婉约派委婉、细腻、清秀南宋辛弃疾豪放派雄起阔大、气势磅礴元曲元朝关汉卿《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明清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结构宏伟,脉络细密,情节跌宕起伏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明朝中期吴承恩《西游记》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清朝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书法唐朝柳公权方折峻丽,笔力劲健(笔谏)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欧阳询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宋朝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元朝赵孟頫(fǔ)劲秀雄健,功力深厚 明朝董其昌 绘画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天王送子图》落笔雄劲,风格奔放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元代赵孟頫“神品” 明朝徐渭《墨葡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