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3版新教材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全册课时作业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课时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稳态是生命系统的显著特征,5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为部分学生做的一系列实验,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时,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不是很明显
B.“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说明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
C.“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时,HCl有腐蚀性,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D.“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时,缓冲液的pH变化与自来水相同
2.某同学进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部分结果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生物材料均表现出一定的维持pH稳定的能力
B.加入0.1 ml/L的NaOH的实验结果与上图基本相同
C.据结果推测生物体可能通过缓冲物质维持pH的稳定
D.机体维持pH的稳定有利于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3.下列关于“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实验每组都进行了前后自身对照,不必再进行重复实验
C.实验开始时无需对水、缓冲液、生物材料的pH进行检测
D.根据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必须以pH为横坐标
4.[2023·湖北武汉第一中学校考模拟]人体在户外长时间运动或高强度劳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中暑、头昏眼花、口渴、饥饿或者手上脚上出水泡、小腿抽筋或浮肿等症状,只要休息一段时间,或者补充一些成分,这些症状基本就会消失,但也有些特殊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或住院治疗,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恢复。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短时间内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H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不变、CO2、H2CO3
D.不变、乳酸、NaHCO3
5.支气管、肺部疾病的患者,由于体内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导致患者血浆 pH下降,严重的甚至引起酸中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 pH 过低将影响细胞正常代谢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可以保证 pH 不变
C.血浆 pH 的维持,与其中的 HCO eq \\al(\s\up1(-),\s\d1(3)) 、H2CO3 等物质有关
D.借助呼吸机辅助通气、使用碱性药物等可以缓解酸中毒症状
6.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
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
7.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C.包括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
D.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8.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C.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维持恒定的状态
D.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9.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
B.血液运输氧气和废物
C.将食物残渣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D.血浆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10.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马拉松长跑是赛程超过40 km的极限运动,人们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与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Na+和K+
B.运动过程中,内环境中的丙酮酸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C.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缓冲物质Na2CO3发生中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
11.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态是机体在体液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B.稳态主要是机体内的细胞通过复杂、有序的酶促反应来维持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静止状态的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2.金鱼能在pH=10的水中生活较长时间,而金鱼的细胞在pH=10的培养液中培养会很快死亡。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使生物适应多变的环境
B.内环境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C.内环境稳态就是指pH等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D.离体细胞缺少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1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来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会使人生病,但不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人体内环境中的每种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C.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D.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14.稳态是生命系统的显著特征。下列关于稳态及其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细胞水平上的稳态受到破坏
B.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稳定
C.内环境稳态在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即可实现
D.贝尔纳提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15.(不定项)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1.在“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B.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
C.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都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血浆中的一对缓冲物质是H2CO3/CO eq \\al(\s\up1(2-),\s\d1(3))
2.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与内环境稳态有关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新冠肺炎”说明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高原地区的人体内血红蛋白含量高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
C.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
D.一次性摄入过多蛋白质会引起组织水肿
3.[2023·陕西宝鸡高二校联考模拟]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哪一事实不支持这一观点( )
A.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B.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C.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D.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痛乏力、血压升高
4.对维持内环境稳态不起作用的是( )
A.肝脏适时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
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被破坏会对机体的生命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机体患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引起内环境稳态被破坏的因素不仅仅是环境因素
B.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一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C.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D.新冠肺炎病人伴随高烧不退的症状是内环境稳态调节失衡的表现
6.下列与人体稳态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B.CO2是细胞呼吸的产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C.人吃进酸性或碱性的食物,一定会使血浆pH发生紊乱
D.内环境中某种成分高于参考值,机体可能处于不健康状态
7.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战
B.高温下户外作业导致中暑,体温升至38.5 ℃
C.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B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分化
D.剧烈运动后,血浆pH由7.42降至7.13又升至7.40
8.内环境稳态对机体健康至关重要,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D.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时,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
9.(不定项)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1。取上清液等量分装到两支试管中,分别向其中滴加0.1 ml/L的HCl和0.1 ml/L的NaOH,同时用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上清液的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其中的蛋白质
B.图2实验中的自变量是HCl、NaOH的滴数和浓度
C.图2实验结果表明绵羊血浆中具有缓冲物质
D.图2中b为生理盐水的pH变化曲线
10.(不定项)“酸碱体质理论”有两种错误观点:其一,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维持健康;其二,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类食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pH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HCO eq \\al(\s\up1(-),\s\d1(3)) 、HPO eq \\al(\s\up1(2-),\s\d1(4)) 等离子有关
C.多吃“碱性食物”如苏打饼干等可以改善处于亚健康的现代人的弱酸性体质
D.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但人体的pH不会发生剧烈变化
11.为了解运动时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研究人员测定了15名女子自行车运动员运动前与运动后的血乳酸浓度和血浆pH。运动前的血乳酸浓度为1.37 mml/L±0.51 mml/L,血浆pH为7.42±0.02;在全力快蹬功率车60 s后的血乳酸浓度为12.96 mml/L±1.51 mml/L,血浆pH为7.13±0.07。休息一段时间后,血浆pH又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请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运动后血浆pH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缓冲对HCO eq \\al(\s\up1(-),\s\d1(3)) /H2CO3为例,说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对pH稳定的作用及其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阐述呼吸系统在调节内环境pH稳定中的作用,分析呼吸运动较弱和呼吸运动过强时,机体酸碱平衡将可能发生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利用局部与整体相统一、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等观念,说明为什么HCO eq \\al(\s\up1(-),\s\d1(3)) /H2CO3是人体血浆内最重要的缓冲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中医学倡导的“阴阳平衡”实质上就是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人体肝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______________保持动态平衡,其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若外界变化过于剧烈,人体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说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_。
(3)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但不会导致pH明显变化,与其中含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血浆正常pH范围是______________。
(4)医生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药物给患者输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成分。为验证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
(1)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滴管等。
材料用具中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①设计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
②先向A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依次滴入等量乳酸,测量pH并记录入表。
③向B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________,测量pH并记录入表。
(3)结果预测:
A组: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降低,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D
解析:由于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物质,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不是很明显,A、B正确;HCl有腐蚀性,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以免腐蚀皮肤或眼睛,C正确;与自来水相比,缓冲液的pH变化较慢,D错误。
2.答案:B
解析:蛋清稀释液和马铃薯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均表现出一定的维持pH稳定的能力,A正确;加入0.1 ml/L的NaOH的实验结果是缓冲液、马铃薯匀浆pH稍微升高,而自来水pH明显升高,与题图不相同,B错误;生物组织样液调节pH变化的趋势与缓冲物质调节结果相似,据此推测生物体可能通过缓冲物质维持pH的稳定,C正确;机体维持pH的稳定有利于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因为pH的变化会对酶活性造成影响,D正确。
3.答案:A
解析:盐酸和氢氧化钠都具有腐蚀性,在实验过程中,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以确保安全,A正确;实验过程中每组实验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也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以避免实验结果出现偶然性,B错误;在实验开始需要分别对水、缓冲液、生物材料的pH进行检测,以免影响实验结果,造成误差,并且做到前后对照,方便推测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方式,C错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必须以pH为纵坐标,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D错误。
4.答案:B
解析:人体在户外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酸碱度短时间内有点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使血液pH维持在7.35~7.45之间;碱性的NaHCO3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来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A、C、D错误,B正确。
5.答案:B
解析:pH影响酶的活性,所以内环境 pH 过低将影响细胞正常代谢,A正确;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不是恒定不变的,B错误;血浆pH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缓冲物质,其中主要是HCO eq \\al(\s\up1(-),\s\d1(3)) 、H2CO3等物质,C正确;呼吸机帮助人吸收氧气,排出CO2,碱性药物可以中和人体的酸,缓解酸中毒症状,D正确。
6.答案:D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不是恒定不变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细胞代谢过程的进行,内环境稳态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正确;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不同个体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因此化验单上的正常值都有一个正常范围,C正确;该报告单中的参考值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内环境是一个动态平衡而非稳定不变的,并非实验误差,D错误。
7.答案:A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 pH 等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体温的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A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 pH 等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也包括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B、C正确;内环境稳态通过人体自身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D正确。
8.答案:B
解析: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只调节了pH的相对稳定,A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正确;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温度、渗透压和pH)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作用,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9.答案:C
解析:人体通过汗液和尿的形式排泄代谢废物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液运输氧气和代谢废物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B正确;人体内粪便的形成与排出是通过消化道完成的,由于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其不属于内环境,所以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血液中的CO2增加,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排出更多的CO2,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10.答案:D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Na+和Cl-,A错误;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B错误;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NaHCO3发生中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具体表现是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D正确。
11.答案:D
解析:稳态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不仅是体液调节,也不仅是机体内的细胞通过酶促反应来维持,其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A、B错误;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C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会被破坏,D正确。
12.答案:C
解析: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内环境,在多变的外界环境中,可通过内环境稳态调节,使生物体内的细胞生活的环境维持相对稳定,所以内环境的稳态是生物对多变环境的适应,A正确;渗透压是指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内环境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仅属于理化性质,C错误;金鱼能在pH=10的水中生活较长时间,而金鱼的细胞在pH=10的培养液中培养会很快死亡,说明离体细胞缺少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D正确。
13.答案:C
解析:外来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会使人生病,也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如引发人体发烧,A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指人体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以及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B错误;人体调节机体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稳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是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直接参与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共同参与调节而实现的一种稳定状态,D错误。
14.答案:D
解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A错误;内环境稳态指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错误;人们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最初是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提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D正确。
15.答案:ABC
解析: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因此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正常生命活动需要一定的理化条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如尿毒症等,C正确;血液的成分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其稳定时,人也可能会患病,如遗传病,D错误。
能力素养综合练
1.答案:B
解析: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因为酸碱变化为自变量,pH的改变为因变量,A错误;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不同组之间存在相互对照,B正确;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只通过体液调节,C错误;血浆中的一对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D错误。
2.答案:A
解析:“新冠肺炎”发生时,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说明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A正确;血红蛋白为细胞内的物质,其含量高不是内环境失稳的表现,是人体自我适应性调节的表现,B错误;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不是由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C错误;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催化水解成小分子的氨基酸后被吸收进入毛细血管,不会直接进入组织液中,因而不会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3.答案:B
解析: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中暑是高温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A不符合题意;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明显加强是机体通过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符合题意;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是外界环境引起的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C不符合题意;到青藏高原后出现头痛乏力、血压升高的一系列症状,属于因缺氧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D不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维持内环境血糖的平衡,A不符合题意;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维持内环境O2与CO2的相对稳定,B不符合题意;肾脏不断把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C不符合题意;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是补充人体内血细胞,与内环境稳态无关,D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可能是外界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细胞的内部因素引起的,例如代谢异常也会导致内环境稳态被破坏,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内环境稳态不仅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还包括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温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新冠肺炎病人发烧是稳态调节失衡的表现,D正确。
6.答案:D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范围,A错误;CO2是人体细胞呼吸的产物,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其可以促进细胞呼吸,CO2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B错误;由于人体含有缓冲物质,故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因此人吃进酸性或碱性的食物,不一定会使血浆pH发生紊乱,C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指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中某种成分高于参考值,机体可能处于不健康状态,D正确。
7.答案:B
解析:寒冷时产生的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过分析、综合和处理,发出神经支配骨骼肌的活动,进而出现寒战,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这是正常调节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A错误;高温下户外作业导致中暑,体温升至38.5 ℃,高于正常范围,因此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正确;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B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属于免疫调节,因此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错误;剧烈运动后,血浆pH由7.42降至7.13又升至7.40,但仍属于正常范围,因此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8.答案:A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B正确;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C正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时,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D正确。
9.答案:ABD
解析:经离心后原细胞外液中的成分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其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Na+和Cl-,A错误;实验中 HCl、NaOH 的滴数和种类为自变量,而浓度是无关变量,B错误;图2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C正确;图2中b为血浆的pH变化曲线,D错误。
10.答案:ABD
解析: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比如温度、pH等),因此,内环境pH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A正确;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有关,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有HCO eq \\al(\s\up1(-),\s\d1(3)) /H2CO3、HPO eq \\al(\s\up1(2-),\s\d1(4)) /H2PO eq \\al(\s\up1(-),\s\d1(4)) 等离子,B正确;内环境中有缓冲物质,因此多吃“碱性食物”如苏打饼干等并不能改善处于亚健康的现代人的弱酸性体质,C错误;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但血浆中有缓冲物质,能使人体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不会因食物的酸碱性而剧烈变化,D正确。
11.答案:(1)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浆
(2)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对血浆的pH稳定具有一定作用;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
(3)呼吸运动较弱时,机体的pH可能降低;呼吸运动过强时,机体的pH升高
(4)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二氧化碳可由呼吸系统排出,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相统一、功能与结构相适应
解析:(1)运动后,由于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肌肉中产生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导致血浆pH降低。(2)内环境中存在缓冲对HCO eq \\al(\s\up1(-),\s\d1(3)) /H2CO3等缓冲物质,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对血浆的pH稳定具有一定作用;但该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3)若呼吸运动较弱时,会导致二氧化碳不能排出,机体的pH可能降低;若呼吸运动过强时,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可能引起机体的pH升高。(4)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而二氧化碳可由呼吸系统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相统一、功能与结构相适应。
12.答案:(1)组织液 血浆、组织液
(2)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有一定限度的
(3)HCO eq \\al(\s\up1(-),\s\d1(3)) /H2CO3、HPO eq \\al(\s\up1(2-),\s\d1(4)) /H2PO eq \\al(\s\up1(-),\s\d1(4)) (或酸碱缓冲物质) 7.35~7.45
(4)生理盐水是人体体液的等渗溶液
解析:(1)人体肝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毛细血管浸浴在组织液中,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2)内环境稳态的具体内容是指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目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但若外界变化过于剧烈,人体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这说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3)由于内环境中存在HCO eq \\al(\s\up1(-),\s\d1(3)) /H2CO3、HPO eq \\al(\s\up1(2-),\s\d1(4)) /H2PO4等缓冲对,因此,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乳酸进入内环境后不会导致pH明显变化,人体血浆正常pH范围是7.35~7.45。(4)医生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药物给患者输液,这是因为生理盐水是人体体液的等渗溶液,能维持渗透压平衡,不会对组织细胞的正常形态造成影响。
13.答案:(1)Na2CO3溶液和乳酸
(2)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 Na2CO3溶液
(3)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升高,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4)动物血浆可以维持pH的稳定,说明动物血浆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解析: (1)Na2CO3为碱性物质,乳酸为酸性物质,根据实验目的,因此本实验中以Na2CO3、乳酸两种物质进行模拟。(2)②本实验中要使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先向A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乳酸,测量pH并记录入表。③向B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Na2CO3溶液,测量pH并记录入表。(3)A组: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降低,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B组:结果是蒸馏水的对照组pH值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即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升高,而缓冲液组和血浆组中的pH值的变化不大,即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4)从实验现象可以看出蒸馏水对血浆pH值的稳定没有维持作用;而缓冲液与家兔血浆都有缓冲作用,可以得出的结论为动物血浆可以维持pH的稳定,说明动物血浆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知识点2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知识点3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能力素养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精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课后作业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达标测试,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