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潜江市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湖北省潜江市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1. 我们认识了不少生物,也学会了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 机器人 B. 电脑病毒 C. 鹅卵石 D. 珊瑚虫
2. 下列实例中,不能反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A. 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 B.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C. 毒蛇体表色彩斑斓的花纹 D. 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
3.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4. 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取材前在载玻片中央滴加的一滴液体是( )
A. 纯净水 B. 酒精 C. 生理盐水 D. 蒸馏水
5.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是指( )
A. 地球表面上下1000米的圈层 B. 整个地球
C. 地球表面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 D. 地壳内部
6. 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被观察的材料一定要( )
A. 清洁干净 B. 染色 C. 薄而透明 D. 形状规则
7. 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物像由图1转换到图2时,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A. 移动装片 B. 转动转换器 C. 转动粗准焦螺旋 D. 换较大光圈
8. 下列有关光合作用过程的实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和氧气 B.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释放氧气
C.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和二氧化碳 D. 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释放氧气
9. 为了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对该种植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大棚 | 甲 | 乙 | 丙 |
二氧化碳浓度 | 0.03% | 0.1% | 0.1% |
温度 | 30℃ | 30℃ | 20℃ |
A. 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B. 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C. 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 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10. 如果将树皮剥去,树会死亡。其中涉及到的关键结构及其所属组织类型是( )
A. 筛管、分生组织 B. 导管、输导组织 C. 导管、营养组织 D. 筛管、输导组织
11. 绿色开花植物体通常有六大器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花属于生殖器官,具有繁殖后代的功能
B. 果实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属于营养器官
C. 根和茎属于营养器官,叶属于生殖器官
D. 六大器官包括根、茎、枝、叶、花和果实
12. 某同学在做“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时所看到的菠菜横切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是叶脉,有输导作用
B. ②中的气孔要比④中的多
C. ③中的细胞可进行光合作用
D. ⑤可以张开或闭合
13. 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选择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为白色)做实验材料,适宜研究下列哪一个实验假设?( )
A.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 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D. 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14. 如图为探究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描述正确的是( )
A. 此实验目的在探究呼吸作用是否生成二氧化碳
B. 甲、乙的瓶内的温度会始终保持相同
C. 甲、乙做对照的目的是观察二者是否生成氧气
D. 甲瓶放入点燃的蜡烛立刻熄灭说明里面的氧气被呼吸作用消耗了
15.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施肥过多会出现“烧苗”现象,因为施肥过多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 )
A. 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 B. 小于根毛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
C. 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 D. 小于根毛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
16. 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其结构不包括( )
A. 胚芽 B. 子叶 C. 胚乳 D. 胚根
17. 农业生产提倡合理密植,主要遵循的原理是( )
A. 呼吸作用 B. 光合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吸收作用
18. 农业生产中,人们采取的下列措施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
A. 水淹后的农田要及时排涝,是为了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B. 准备移栽的茄子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是为了避免水分的散失
C. 夜晚农民常把塑料大棚掀开使冷空气进入,是为了减弱农作物的呼吸作用
D. 春天作物播种前要松土,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19.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设计了如图的三个装置:植物、培养液、隔板、光照等条件都相同。请回答:
(1)甲、乙两组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 。为了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前应该对植物进行 处理。
(2)把装置放到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后,分别将甲、乙的叶片取下,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进行 (填“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使叶片脱色。
(3)甲、乙的叶片脱色后滴入碘液,变蓝的叶片是 ,说明此叶片进行了 产生了淀粉;不变蓝的叶片是 ,是因为装置中缺乏 。
(4)根据甲、乙两组实验得出结论,并应用于温室里的植物栽培。为了促进植物的生长,应 该适当增加温室里的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增产措施? (请列举1项)。
(5)把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发现甲、乙、丙中培养液的水分分别减少了100mL、95mL、95mL。通过对甲、乙、丙中培养液减少的缘故对比分析,说明甲培养液比乙、丙培养液多减少的水分用于了植物的 。
20. 综合运用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要理解此诗的意境,需要有一定的生物知识,如图甲示黄豆种子的结构图,图乙示黄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图,图丙示黄豆受精过程示意图,图丁示豆荚和黄豆的形成图。请据图回答([]内填序号或字母,横线上填文字)
(1)图甲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______]______中。图乙幼苗中的结构a是由图甲种子中的[______]______发育而来的。
(2)据甲图推断,黄豆属于 ______植物。
(3)图丁中有多粒F,说明丙图中C结构中有多枚[______]______。
(4)同学们在吃毛豆时,经常发现豆荚中有缺粒现象,主要的原因是 ______。
21. 甘蔗味道清甜,兼有清热利尿、益血补肝功效等独特优点而深受人们喜爱。甘蔗适合栽种于降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种植甘蔗时,选择大田生长较好,没有病虫危害(尤其是棉蚜虫)的新植蔗梢作种。请回答:
(1)甘蔗适合栽种于降雨量充沛、冬夏温差大、阳光充足的地方,这说明非生物因素中的 和阳光对甘蔗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甘蔗味道清甜,构成甘蔗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甘甜可口的甘蔗汁主要存在于 结构中。
(3)吃甘蔗要先把甘蔗“皮”削去,削去的“皮”属于 组织,它与人体的 组织具有相似的功能。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BC.机器人、电脑病毒、鹅卵石都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不符合题意。
D.珊瑚虫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属于生物,符合题意。
故选:D。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答案】D
【解析】解:A、竹节虫的形态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竹节虫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不符合题意;
B、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故不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毒蛇有醒目的体色或斑纹,目的是威慑、警告其它动物,不要靠近,属于警戒色,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是生物蚯蚓对环境的影响,D符合题意。
故选:D。
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也能影响环境。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3.【答案】B
【解析】解: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一种复杂反射。
故选:B。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4.【答案】C
【解析】解: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不至于因吸水而膨胀,或失水而皱缩,应向载玻片上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因而制作人体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细胞原有的形态。
故选:C。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有:擦、滴、刮、涂、盖、染。解答即可。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制作人体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和要求。
5.【答案】C
【解析】解: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地球表面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
故选:C。
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6.【答案】C
【解析】解: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成像的,光线必须通过观察材料反射到物镜、目镜、眼内才能形成物像。因此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如观察材料不透明就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
故选:C。
本题考查显微镜的操作使用,只有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才能解答本类题目。
掌握显微镜对观察材料的要求。
7.【答案】C
【解析】解:图1转换到图2,细胞变大了,说明是低倍镜换高倍镜。低倍镜换到高倍镜的步骤是:①移动装片,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②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更明亮;④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因此不需要移动显微镜的调节粗准焦螺旋。
故选:C。
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显微镜的使用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等主要步骤。
熟练掌握显微镜操作中低倍镜换高倍镜的步骤。
8.【答案】B
【解析】解: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物质转化是指将简单的无机物转化为复杂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能量转化是指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同时,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的过程。总之,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释放氧气。
故选:B。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
9.【答案】C
【解析】解: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正确;
B、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正确;
C、甲丙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不唯一,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错误;
D、甲乙丙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正确。
故选:C。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
10.【答案】D
【解析】解:保护组织主要分布在叶、茎和果实的表皮,有保护作用;
输导组织,具有输送物质的功能,主要由导管和筛管组成,主要分布在叶脉、根、茎和果柄中。
营养组织,具有制造、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分布在叶肉中;
分生组织,具有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功能,分布在根尖和茎顶。
树皮中还有筛管,筛管是输导组织,能够运输有机物。
故选:D。
组织是由众多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近的细胞连接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体。植物的组织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等。
红墨水溶于水中,能够辨认运输水分的结构在导管里。
11.【答案】A
【解析】解:A、花属于生殖器官,具有繁殖后代的功能,正确。
B、果实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属于生殖器官,错误。
C、根、茎、叶都属于营养器官,错误。
D、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错误。
故选:A。
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根、茎、叶称作营养器官.花、果实和种子称作生殖器官。
掌握绿色植物的六大器官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B
【解析】解:A.①是叶脉,里面有筛管和导管,有输导作用,正确。
B.④下表皮中的气孔要比②上表皮中的多,错误。
C.③叶肉由大量的叶肉细胞构成,内含大量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正确。
D.⑤气孔由成对的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可以张开或闭合,正确。
故选:B。
图示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①是叶脉,②是上表皮、③是叶肉,④是下表皮、⑤是气孔。
掌握叶片的结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C
【解析】解:由光合作用的概念可知: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淀粉等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银边天竺葵叶的银边部分不含叶绿体,因此叶的银边部分和绿色部分就以叶绿体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用来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故选:C。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掌握对照实验的变量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D
【解析】解:A、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吸收瓶内的氧气,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煮熟的种子已没有生命力,不再进行呼吸作用,瓶内的氧气不会减少,因此此实验目的在探究呼吸作用消耗氧气,A错误。
B、甲杯装的是已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所以甲杯的温度计度数上升,B错误。
C、甲、乙做对照的目的是验证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C错误。
D、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燃烧的蜡烛放入甲杯会熄灭,说明里面的氧气被呼吸作用消耗了,D正确。
故选:D。
(1)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此题比涉及的知识点也较多,解答时要认真分析图示,理解图示的设计意图,然后解答。
15.【答案】A
【解析】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给植物一次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即出现烧苗现象。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植物吸水、失水的知识,以及合理施肥的内容,思考判断。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
16.【答案】C
【解析】解:胚包括胚根、胚轴、胚芽、子叶。其中胚芽最终发育成茎和叶;胚根最终发育成幼苗的主根;胚轴最终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分;它们最终发育成幼苗,所以胚最终发育成新植物的幼体,胚乳是单子叶植物种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
故选:C。
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能发育成新植物体.
明确植物种子的结构和成分即能正确答题.
17.【答案】B
【解析】解: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题目的叶片互不遮挡,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分有效利用这片土地上的光能,来提高产量。如果过度密植,植物的枝叶会互相遮挡,其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会过多的被呼吸作用所消耗,所以会造成作物减产。
故选:B。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合理密植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是个重要的考点。
18.【答案】B
【解析】解:A.植物的根也需要呼吸,水淹后的农田要及时排涝,从而促进根部的呼吸,A正确。
B.准备移栽的茄子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提高成活率,B错误。
C.到了晚上,农民常把塑料大棚掀开一小角,使冷空气进入以降低室温,低温能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分解,利于增产,C正确。
D.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农田播种前要及时松土,保证土壤中有较多的氧气,从而有利于种子的呼吸作用。所以,春天作物播种前要松土,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D正确。
故选:B。
(1)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带土移栽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
(3)温度降低,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就会减弱。
(4)种子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此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解答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答题。
19.【答案】二氧化碳 暗 水浴加热 甲 光合作用 乙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适当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 光合作用
【解析】解:(1)甲组装置与乙组装置的区别是甲里面是清水,乙里面是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清水没有此功能,故甲、乙两装置唯一变量是二氧化碳。实验前要对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如果叶片内残留有以前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实验结果就会不明显,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放到黑暗处一昼夜,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原来的淀粉消耗完后,就不会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2)把植物放到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后,分别将甲、乙、丙的叶片取下,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进行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3)甲装置内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所以滴加碘液变蓝。由于乙装置,使植物所处的环境没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乙装置内的植物由于缺乏原料而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因此遇碘不能变蓝色。
(4)为了促进植物的生长,应该适当增加温室里的二氧化碳浓度,还有适当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
(5)通过比较只有甲装置内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消耗水分。因此甲培养液比乙、丙培养液多,减少的水分主要用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暗。
(2)水浴加热。
(3)甲;光合作用;乙;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适当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
(5)光合作用。
(6)二氧化碳。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此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我们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解答本题。
20.【答案】⑤ 子叶 ④ 胚芽 双子叶 D 胚珠 传粉不足
【解析】解:(1)黄豆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⑤子叶中。黄豆幼苗中的结构a是茎和叶,由种子的④胚芽发育而来。
(2)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两片子叶,无胚乳,据甲图推断,黄豆属于双子叶植物。
(3)房将来发育成果实,胚珠将来发育成种子,图丁中有多粒F种子,说明丙图中C子房中有多枚D胚珠。
(4)经常发现毛豆的豆荚中有缺粒现象,主要原因是传粉不足,可采取人工传粉的措施避免减产。
故答案为:(1)⑤子叶;④胚芽。
(2)双子叶。
(3)D胚珠。
(4)传粉不足。
1、图甲中,①胚轴、②胚根、③种皮、④胚芽、⑤子叶;图乙中,a茎和叶、b子叶、c胚轴;图丙中,A柱头、B花柱、C子房、D胚珠;图丁中,E果皮、F种子。
2、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掌握大豆种子的结构及种子萌发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1.【答案】水、温度 细胞 液泡 保护 上皮
【解析】解:(1)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甘蔗适合栽种于降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这说明非生物因素中的水、温度和阳光对甘蔗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所以,构成甘蔗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植物细胞的液泡中,溶解着一些酸甜苦辣的物质和色素,因此甘甜可口的甘蔗汁主要存在于液泡中。
(3)甘蔗皮处在最外面,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它与人体的上皮组织具有相似的功能。
故答案为:(1)水、温度
(2)细胞;液泡
(3)保护;上皮
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它们各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掌握动植物的结构层次及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潜江市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潜江市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潜江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潜江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3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一株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包括, 细胞分裂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俗语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