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四营养级,B正确;,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长治市上党区一中高二期末考试卷
    生物
    一、选择题
    1. 海藻糖是由两个葡萄糖结合而成的非还原性二糖,其结构稳定,能帮助酵母菌度过不良环境。在无生存压力的状态下,葡萄糖的代谢产物G6P等可抑制海藻糖的合成,同时细胞会水解已经存在的海藻糖。在有生存压力的状态下,转运蛋白将细胞内合成的海藻糖运至膜外,结合在磷脂上形成隔离保护,能有效防止蛋白质分子变性失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海藻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不能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B. 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可能影响酵母菌细胞中海藻糖的合成与分解
    C. 海藻糖水解产物进入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
    D. 干酵母在温水中活化时,细胞内的海藻糖含量可能逐渐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详解】A、海藻糖是由两个葡萄糖结合而成的非还原性二糖,因此,海藻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不能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A正确;
    B、无生存压力下,细胞中的海藻糖的合成会受到抑制,且已经存在的海藻糖会被降解,海藻糖含量减少,有生存压力状态下,细胞中葡萄糖会转化为海藻糖从而含量减少,海藻糖结合在磷脂上形成隔离保护,可见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可能影响酵母菌细胞中海藻糖的合成与分解,B正确;
    C、海藻糖水解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内进行彻底氧化分解,而需要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中进行氧化分解,C错误;
    D、干酵母活化过程中,其生存压力减小,G6P含量会增多,进而抑制海藻糖的合成,D正确。
    故选C。
    2. 物质W能作为抑制剂与甲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可将物质甲水解)结合,影响酶促反应。在适宜条件下,将一定量的甲酶与物质W混合液均分为若干份,分别加入等量的不同浓度的物质甲溶液,检测发现,一定范围内,物质甲的水解速率随物质甲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酶的合成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且消耗多种氨基酸
    B. 物质W与甲酶结合后使甲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能力增强
    C. 甲酶与物质W结合后,甲酶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失去活性
    D. 提高底物浓度一定能缓解物质W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酶的生理作用是催化,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详解】A、甲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合成时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翻译过程中要消耗多种氨基酸,A正确;
    B、酶是生物催化剂,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物质W与甲酶结合后改变酶的活性,使甲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能力减弱,B错误;
    C、甲酶和物质W结合后,不同底物浓度下,水解反应均在进行,甲酶的空间结构并未遭到破坏,C错误;
    D、依题意可知,一定范围内提高底物浓度可缓解物质W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超过该范围则不一定有用,D错误。
    故选A。
    3. 研究发现,直肠癌患者体内存在癌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用姜黄素治疗会引起癌细胞中BAX蛋白等凋亡蛋白高表达,从而诱发癌细胞凋亡;而肿瘤干细胞膜上具有高水平的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从而逃避凋亡,并增殖分化形成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体细胞和肿瘤干细胞中都有控制ABCG2蛋白合成的基因
    B. 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对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无效
    C. 与正常细胞相比,直肠癌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细胞分裂速度也较快
    D. 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1、癌细胞的特点: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正常体细胞和肿瘤干细胞是同一个体细胞,原来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因此都含有控制ABCG2蛋白合成的基因,A正确;
    B、据题意可知,肿瘤干细胞膜上具有高水平的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从而逃避凋亡,说明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姜黄素不能排出细胞,能引起细胞中BAX蛋白等凋亡蛋白高表达,从而诱发细胞凋亡,B错误;
    C、与正常细胞相比,直肠癌细胞能无限增殖,因此它细胞周期缩短,细胞分裂速度也较快,C正确;
    D、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黏着性降低,使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D正确。
    故选B。
    4. ecDNA是正常人体细胞中不参与构成染色体的一种环状DNA,ecDNA上带有一定量与癌变有关的基因,且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广泛存在于多种癌细胞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ecDNA中的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一个或两个磷酸基团相连
    B. 癌细胞分裂时,ecDNA分配到子细胞中的量不一定均等
    C. ecDNA、抗利尿激素与胰蛋白酶等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 ecDNA携带的与癌变有关的基因不会在正常细胞中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详解】A、ecDNA为环状DNA,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ecDNA中的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两个磷酸基团相连,A错误;
    B、ecDNA是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属于细胞质遗传物质,因而在癌细胞分裂时,ecDNA是随机分配的,分配到子细胞中的量不一定均等,B正确;
    C、ecDNA是正常人体细胞中不参与构成染色体的一种环状DNA,ecDNA和胰蛋白酶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无法确定ecDNA携带的与癌变有关的基因不会在正常细胞中表达,D错误。
    故选B。
    5. 下图1为某高等动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图2表示该动物的一个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AH段表示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B. 图1中HI段无同源染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n
    C. 图2细胞中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对应图1中的CD段
    D. 图2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染色体①②③将进入同一精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为某高等动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其中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EF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此时形成的子细胞;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和减数分裂结束;图2中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1中AH段表示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全过程,HI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A错误;
    B、图1中HI段无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2n,此时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图2细胞中含有0对同源染色体,此时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图1中的HI段,C错误;
    D、图2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结合图示中染色体的走向可知,染色体①②③将进入同一精细胞,D正确。
    故选D。
    6. 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其上有3个tRNA结合位点,其中A位点是新进入的tRNA结合位点,P位点是延伸中的tRNA结合位点,E位点是空载tRNA结合位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翻译时,核糖体上三个tRNA结合位点中的tRNA不断被替换
    B. 参与翻译过程的RNA有两种,且都是以DNA为模板转录的产物
    C. 图示mRNA翻译过程中所需的tRNA数量与氨基酸的种类数一定相等
    D. 原核生物中基因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详解】A、结合题意可知,E是空载tRNA位点,且随着核糖体的移动,E位点上的tRNA离开,随后原来的P位点上的tRNA占据E位点,A位点上的tRNA占据P位点,这样A位点腾空,随后携带有氨基酸的tRNA进入A位点,可见翻译时,核糖体上三个tRNA结合位点中的tRNA不断被替换,即tRNA的移动顺序是A位点→P位点→E位点,A正确;
    B、参与翻译过程的RNA有三种,分别为rRNA、mRNA和tRNA,都是以DNA为模板转录的产物,B错误;
    C、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即相同的氨基酸可以被不同的tRNA转运,可见翻译过程中所需的tRNA数量与氨基酸的种类数未必相等,C错误;
    D、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其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D错误。
    故选A。
    7. 染色体拷贝变异(CNV)是人类染色体变异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覆盖的染色体范围广,可引起人群中巨大的遗传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性状。正常人的基因成对存在,即2份拷贝,若出现1或0份拷贝即为缺失,大于2份拷贝即为重复,在拷贝过程中还会出现倒位、易位等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生CNV的细胞中相应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一定出现变化
    B. 发生CNV的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不会出现四分体
    C. 染色体片段在非同源染色体间的交换通常不会改变“拷贝”的数量
    D. 六个碱基重复的拷贝数增加使细胞内转运氨基酸的tRNA种类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染色体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详解】A、染色体拷贝数目变异(CNV)在拷贝过程中出现倒位、易位等情况,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不一定发生改变,A错误;
    B、发生染色体拷贝数目变异(CNV)过程中可能出现大于2份拷贝即为重复,存在同源染色体,故发生染色体拷贝数目变异(CNV)的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会出现联会现象,进而出现四分体,B错误;
    C、染色体片段在非同源染色体间的交换属于易位,通常不会改变“拷贝”数量,C正确;
    D、六个碱基重复的拷贝数增加会使细胞内转运氨基酸的tRNA种类减少,因为该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的密码子种类减少了,D错误。
    故选C。
    8. 用一段离体的神经纤维,两个电极和一个电表,分别按下图a和图b进行连接,并在图中箭头所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可以观察到电表上的指针发生偏转。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不给图a神经纤维施加刺激,则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膜电位与图中一致
    B. 若给图a神经纤维施加适宜刺激,则电表指针会先向右偏转,再向左偏转
    C. 若不给图b神经纤维施加刺激,则该神经纤维膜上不存在离子运输过程
    D. 若给图b神经纤维施加适宜刺激,则其电表上的指针会发生一次向左偏转
    【答案】C
    【解析】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题图分析,图a中电流表的电极都存在与膜外,测的是相邻部位膜电位的变化情况,图b测的是膜内外电位差的变化。
    【详解】A、图a的两个电极都连在膜外,如果不施加刺激,则由于两个电极处没有电位差,因此电表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此时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与图中一致,A正确;
    B、在图a的神经纤维外施加适宜刺激后,电表指针先向右偏转、再向左偏转,因此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C、图b的两个电极一个在膜外、一个在膜内,不施加刺激则电表的偏转值代表静息电位,此时神经纤维膜内的K+会外流,C错误;
    D、在图b的箭头处施加适宜刺激后,使神经纤维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电表上指针会发生一次向左偏转,D正确。
    故选C。
    9. 实验一:摘除大鼠的垂体,该大鼠甲状腺萎缩,甲状腺激素含量显著减少;再给该大鼠注射垂体的提取物,可以部分地恢复甲状腺的大小。实验二:向动物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若向该动物的垂体中注射微量的甲状腺激素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降低。根据上述实验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一证明垂体提取物中含有促进甲状腺形态恢复的物质
    B.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能直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C. 实验二证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D. 实验二证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能够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促甲状腺激素可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导致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下降。
    【详解】A、实验一证明垂体提取物中可能含有促进甲状腺形态恢复的物质,A正确;
    B、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它需要通过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去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实验二中向动物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增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的量,说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正确;
    D、实验二中向该动物的垂体中注射微量的甲状腺激素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水平会明显降低,说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能够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正确。
    故选B。
    10.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的部分免疫应答反应如图所示,①~⑨表示相关过程。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 细胞b、c分别是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
    B. 物质甲和物质乙都是具有免疫活性的信息状病毒分子
    C. 图示细胞都能够识驯抗原并产生相应免疫过程
    D. ②④过程都表明细胞间能够直接进行信息交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细胞a表示吞噬细胞,细胞b表示辅助性T细胞,细胞c表示B细胞,细胞e表示浆细胞,细胞d表示记忆细胞。
    【详解】A、细胞b、c分别是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A错误;
    B、物质甲是细胞因子,属于信息分子,物质乙是抗体,不属于信息分子,B错误;
    C、图示细胞e为浆细胞,不能够识别抗原,C错误;
    D、过程②中,抗原呈递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相互接触,过程④中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相互接触,都说明细胞间能直接进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D。
    11. 科学研究发现,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有多条合成途径,其中主要合成途径为色氨酸(Trp)依赖型,该合成途径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是在植物细胞内由色氨酸经一系列转化合成氨基酸
    B. 嫩叶和发育种子的细胞中能高效表达TAA基因和YUC基因
    C. TAA基因和YUC基因的过量表达可以促进赤霉素的合成
    D. IAA从合成部位只能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作用部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详解】A、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化而来的吲哚乙酸等,吲哚乙酸不是氨基酸,A错误;
    B、芽、嫩叶和发育的种子是植物合成生长素的主要部位,推测这些部位的细胞能高效表达TAA基因和YUC基因,B正确;
    C、TAA基因和YUC基因的过量表达会导致IAA含量偏高,过高含量的生长素可以促进乙烯的合成,C错误;
    D、IAA从合成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运输方向表现为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其中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是被动运输,D错误。
    故选B。
    12. 科研人员在野外考查时,发现了A,B两株矮生突变型拟南芥幼苗。为探究A,B两株突变型形成的原因,研究人员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A、B植株幼苗后,其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A. 赤霉素在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起到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B. A植株可能是赤霉素受体缺失,B植株可能是赤霉素合成缺陷
    C. 若将赤素溶液换成适宜浓度乙烯溶液,则突变型B植株高度高于n点
    D. 若将赤霉素溶液换成适宜浓度的脱落酸溶液,则野生型植株高度高于m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1、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含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2、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3、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4、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含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各部分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A、赤霉素在植物的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起到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A错误;
    B、赤霉素处理前,A、B植株幼苗比野生型生长慢,植株较矮;赤霉素处理后,突变型A的生长速度没有明显变化,表明其对赤霉素不敏感,可能是赤霉素受体缺失型,而突变型B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表明其对赤霉素敏感,可能是赤霉素合成缺陷型,B正确;
    C、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且B植株是赤霉素合成缺陷型,若将赤霉素换成适宜浓度的乙烯,则B植株高度一定低于n点,C错误;
    D、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分裂,若将赤霉素换成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则野生型植株高度低于m点,D错误。
    故选B。
    13. 多种环境因素都能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并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B. 受到光照射时,被激活的光敏色素直接进入细胞核影响基因的表达
    C. 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植物代谢,从而调节植物生命活动
    D. 植物根冠中的平衡石细胞能够感受重力,使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地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1.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①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②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在受到光照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2.光敏色素引起的生理变化为:光信号→细胞感受光信号→光敏色素被激活,结构发生变化→信号转导→细胞核接受信号→调控特定基因表达→产生特定物质→产生生物学效应。
    【详解】A、光作为一种信号,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能感受光刺激的存在,进而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影响并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全过程,A正确;
    B、在受到光照射时﹐被激活的光敏色素经过信息传递系统,将信息传递到细胞核,影响有关基因的表达,B错误;
    C、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细胞中进行的生理过程离不开酶的催化,因此,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植物代谢,从而调节植物生命活动,C正确;
    D、植物茎、植物根冠中的平衡石细胞能够感受重力,使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地生长,D正确。
    故选B。
    14. 某科研小组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期间,为了比较诱饵防护和隔离带对捕获效果的影响,在调查面积为2公顷的区域同时开展了四种不同捕捉实验。部分数据如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分组
    改进方式
    初捕标记数
    平均再捕个体数
    平均再捕个体中标记数
    成功率
    1
    诱饵防护+隔离带
    60
    40
    24
    0.73
    2
    诱饵防护
    60
    27
    18
    0.42
    3
    隔离带
    60
    24
    12
    0.28
    4
    无改进
    60
    18
    12
    0.07

    A. 标记符号过于醒目可能增大松鼠被天敌捕食的概率
    B. 诱饵防护与隔离带同时使用时对松鼠的捕获效果最好
    C. 小组成员初步估算调查地区松鼠的种群密度为50只/公顷
    D. 松鼠在被捕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1、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详解】A、调查期间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过于醒目可能增大被天敌捕食的概率,A正确;
    B、诱饵防护与隔离带同时使用时成功率最高,效果最好,B正确;
    C、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可知,诱饵防护+隔离带的种群数量为60×40÷24÷2=50只/公顷,诱饵防护的种群数量为60×27÷18÷2=45只/公顷,隔离带的种群数量为60×24÷12÷2=60只/公顷,无改进的种群数量为60×18÷12÷2=45只/公顷,该地区松鼠种群的密度平均为50只/公顷,C正确;
    D、松鼠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使重捕的标记个体数减少,所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高,D错误。
    故选D。
    15. 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所有昆虫种群密度的调查
    B.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可用抽样检测法
    C. 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一定都是1m2
    D. 调查车前草的种群数量时,应计数样方内及所有线上个体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详解】A、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A错误;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计数时可用抽样检测,B正确;
    C、样方大小对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影响,样方面积不一定都是1m2,如乔木一般是100m2,灌木一般16m2、草本一般1m2,C错误;
    D、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统计样方内及相邻两线上的个体,若统计样方内和所有线上个体数,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D错误。
    故选B。
    16. 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数量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增长速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种群在t2时刻数量达到最大值
    B. 在t3时刻,乙种群的增长速率等于甲种群
    C. t3时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不同
    D. 乙种群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时可能对应不同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图中所示为甲种群的数量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增长速率变化”,判断甲种群的增长曲线为“J”形曲线,乙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形曲线。
    【详解】A、乙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形曲线,t2时刻表示的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A错误;
    B、图示为种群甲的数量变化曲线和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曲线,t3时无法比较二者的增长速率大小,B错误;
    C、t3时,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仍在增多,其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C错误;
    D、乙种群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在“S”形曲线中,K/2前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K/2后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因此在K/2两侧,种群数量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D正确。
    故选D。
    17. 生态位不仅包括生物占有的物理空间,还包括它在群落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温度、湿度、土壤和其他生存条件中的位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
    B. 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
    C. 在同一群落中,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
    D. 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
    【详解】A、同一物种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到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处于动态变化中,A正确;
    B、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B正确;
    C、在同一群落中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自然界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最终重叠的生态位会被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的物种所占有,故在同一群落中一般不存在两个物种长时间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C错误;
    D、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这减少了生物之间的竞争,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
    故选C。
    18. 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活动,不同地块中获得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种群数量的单位为只)。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蚯蚓
    马陆
    蜘蛛
    鼠妇
    蜈蚣
    线虫
    蜗牛
    ……
    物种数
    甲地
    9
    5
    4
    17
    2
    28
    7
    ……
    47(种)
    乙地
    3
    1
    6
    5
    0
    8
    2
    ……
    38(种)
    丙地
    14
    8
    3
    16
    5
    37
    9
    ……
    54(种)

    A. 甲地的线虫可能属于该地区土壤中的优势种群
    B. 在统计丰富度时,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和样方法
    C. 实验利用了土壤小动物避光、趋热的特点
    D. 调查结果表明丙地的物种丰富度和各种群密度均比乙地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A、据表所知,乙地的线虫数量较其他物种的数量多,所以可能是该地区土壤中的优势种群,A正确;
    B、在统计丰富度时,通常采用计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错误;
    C、“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特点,C错误;
    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丙地的物种丰富度比乙地大,但丙地的蜘蛛的种群密度比乙地小,D错误。
    故选A。
    19. 荒漠群落由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占优势的一类生物群落,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干旱区,往北可延伸到温带干旱区。下列有关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荒漠生物群落中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 动植物种类稀少,导致群落丰富度低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
    C. 荒漠生物群落生物种类较少,不具有垂直结构,但有水平结构
    D.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间进行光合作用释放CO2,有利于减少水分散失
    【答案】A
    【解析】
    【分析】荒漠群落含水量低故植被以抗旱的灌木为主,荒漠中仙人掌为减少水分散失,白天关闭气孔仅进行光反应,夜间打开气孔完成剩余反应。
    【详解】A、爬行动物为变温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A正确;
    B、荒漠群落丰富度低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含水量,B错误;
    C、荒漠群落由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组成,故存在垂直结构,C错误;
    D、仙人掌减少水分散失,白天关闭气孔,在夜间进行部分光合作用O2,D错误。
    故选A。
    20. 海星是常见的海洋生物,其腕、体盘受损或自切后能够自然再生。2019年,长棘海星在南海三沙海域爆发,严重威胁岛礁生态平衡。2021年多棘海盘车在青岛胶州湾疯狂掠食,使养殖产业损失惨重。如图表示长棘海星和多棘海盘车参与构成的部分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包含了12条食物链
    B. 多棘海盘车在该食物网占据两个营养级
    C. 适当增加法螺和掠食鱼类可以减轻蛤蜊养殖损失
    D. 长棘海星爆发的短时间内会使该地区的蛤蜊数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长棘海星的捕食对象为珊瑚,其捕食者为法螺和掠食鱼类,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制约。
    【详解】A、浮游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顶级营养级为法螺和掠食鱼类,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浮游动物的食物链共6条,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蛤蜊的食物链共2条,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珊瑚的食物链共4条,共12条,A正确;
    B、多棘海盘车存在于多条食物链中,在该食物网占据两个营养级,分别是第三、四营养级,B正确;
    C、适当增加法螺和掠食鱼类,减少多棘海盘车的数量,进而减少多棘海盘车对蛤蜊的捕食,可以减轻蛤蜊养殖损失,C正确;
    D、长棘海星爆发的短时间内会使该地区的珊瑚数量下降,法螺和掠食鱼类数量增加,多棘海盘车数量下降,蛤蜊数量增加,D错误。
    故选D。
    21. 植食性动物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存在食入量,未食入量;同化量、未同化量;有机物质积累量、呼吸代谢消耗量等不同形式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未食入量和未同化量最终都通过有机物的形式流入分解者,被分解者利用
    B. 用有机物质积累量/食入量可计算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
    C. 在同化量相同的情况下,恒温动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要少于变温动物
    D. 有机物质同化量/食入量的值越大,说明同样的饲料能够让动物的生长量更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下一营养级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流入某营养级的能量去路主要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
    【详解】A、植食性动物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包含存在食入量、未食入量,食入量包含同化量、未同化量,未食入量、未同化量都会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入分解者,被分解者利用,A正确;
    B、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下一营养级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生产者的同化量/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B错误;
    C、恒温动物需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维持体温恒定,故在同化量相同的情况下,恒温动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要少于变温动物,C正确;
    D、食入量是生物吃进去的食物的能量,而同化量是生物利用吸收进来的能量转化为自身的能量,同化量/食入量的值越大,说明同样的饲料能够让动物的生长量更多,D正确。
    故选B。
    22. 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碳中和”指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碳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的“零排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会导致森林火灾频发
    B.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的危害
    C. 碳元素在全球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D. 通过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答案】C
    【解析】
    【分析】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造成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更多地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纸张,不使用一次性木筷等,来减缓温室效应。
    【详解】A、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会导致气温升高,可引起森林火灾频发,A正确;
    B、二氧化碳被认为是效果最显著的温室气体,实现碳中和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减缓全球气温上升,B正确;
    C、碳元素在全球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C错误;
    D、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
    故选C。
    23. 科研者分别研究了海南5个地区的橡胶林和热带雨林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如图所示,土壤微生物分解纤维素作用的强度采用埋纸片法进行测定,用纸条失重的百分数来表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研究地段需要随机取样并计算平均值
    B. 旱季和雨季的取样地点必须一致
    C. 橡胶林对纤维素的分解作用高于热带雨林
    D. 热带雨林湿度增大有利于纤维素的分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分离目的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刚果红染料,若观察到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即可初步筛选到目的菌。
    【详解】A、为了减少误差,在取样的时候应该做到随机取样,并计算平均值,A正确;
    B、为了减少误差,无关变量保持一致,则旱季和雨季的取样地点必须一致,B正确;
    C、据图可知,无论是旱季还是雨季,橡胶林对纤维素的分解作用都高于热带雨林,C正确;
    D、图示分析可知,雨季相对旱季湿度大,但是纤维素的分解强度小于旱季,故热带雨林湿度增大不有利于纤维素的分解,D错误。
    故选D。
    24. (1)抹香鲸在洄游过程中能发出230分贝的声音,便于和家庭成员沟通,或通过回声定位描绘海底地图。(2)海蛞蝓受惊释放紫色液体,以迷惑或麻醉天敌。(3)蜜蜂在发现蜜源后,以舞蹈动作“告诉”其他蜜蜂去采蜜。上述三个实例分别属于( )
    A. 行为信息、物理信息﹑物理信息 B.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C. 物理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D. 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物理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分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详解】(1)抹香鲸在洄游过程中能发出230分贝的声音,便于和家庭成员沟通,或通过回声定位描绘海底地图,声音属于物理信息;
    (2)海蛞蝓受惊释放紫色液体,以迷惑或麻醉天敌,紫色液体为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3)蜜蜂在发现蜜源后,以舞蹈动作“告诉”其他蜜蜂去采蜜,蜜蜂的舞蹈动作是一种行为表现,属于行为信息;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5. 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从2020年1月1日期实行“十年禁渔”制度,全面禁止捕捞。农业农村部决定调整黄河禁渔期制度,规定黄河干流青海段、四川段和甘肃段等从2022年4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实行全年禁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类过度捕捞等活动降低了长江和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
    B. 实行禁渔制度有利于恢复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
    C. 禁渔期间市民垂钓或小范围捕捞鱼类不会影响渔业可持续发展
    D. 禁渔期开放后长江和黄河流域可以开展小规模的生产性捕捞
    【答案】C
    【解析】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详解】A、人类过度捕捞等活动是具有破坏性的,降低了长江和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A正确;
    B、实行禁渔制度,减少鱼类的捕捞量,有利于恢复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B正确;
    C、禁渔期间市民垂钓或者小范围捕捞鱼类可能会影响渔业可持续发展,应进行规范化管理,C错误;
    D、禁渔期开放后长江和黄河流域生产性捕捞应该合理适度,避免进一步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 埃博拉病是由埃博拉病毒(EBO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疲劳,肌肉疼痛、头痛,伴随呕吐﹑腹泻,皮疹及肝肾功能损伤,病死率高达50%。埃博拉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目前已知有6个亚种病株,均有致病性。回答下列问题:

    (1)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在激发特异性免疫之前,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会抵御多种病原体的攻击,这两道防线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答2点)。
    (2)埃博拉病毒能刺激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这两种免疫过程的免疫细胞有___________,参与这两种免疫过程的免疫活性物质有____________。埃博拉病毒有多个亚种病株,原因是___________。
    (3)初次感染埃博拉病毒并痊愈后,若再次感染相同的埃博拉病毒,患者一般不会出现很严重的症状,原因是___________,在图中画出两次感染埃博拉病毒后机体内抗体浓度曲线___________。
    【答案】(1)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 ①. 抗原呈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 ②. 细胞因子 ③. 埃博拉病毒单股负链RNA病毒,容易发生基因突变,且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3) ①. 机体内存在针对埃博拉病毒的记忆细胞,在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更强烈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②.
    【解析】
    【分析】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这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
    【小问1详解】
    人体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小问2详解】
    即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参与这两种免疫的免疫活性物质是细胞因子。埃博拉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容易发生基因突变,且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导致埃博拉病毒有多个亚种。
    【小问3详解】
    初次感染埃博拉病毒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埃博拉病毒的记忆细胞,在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更强烈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再次接触同种病原体,记忆B细胞会迅速分化成浆细胞,同时也会进行体液免疫过程,所以第二次抗体浓度更高,两次感染埃博拉病毒后机体内抗体浓度曲线为: 。
    27. 寒冷、干旱等逆境条件下,植物叶片会脱落,该过程中叶柄的基部会出现一个特化的区域称为离层,离层细胞的凋亡直接导致了叶片的脱落。研究发现,植物叶片的脱落与多种植物激素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是由______________经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成,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当叶片接近脱落时脱落酸和乙烯的含量会升高,促进离层区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两种酶名称)引起细胞壁水解,导致叶柄与茎相互分离。
    (3)实验证明去除叶片后的叶柄会很快脱落,若用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处理去除叶片的叶柄,叶柄会延迟脱落,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进一步研究叶片脱落与生长素的关系,科研人员分别对去除叶片的叶柄近基端和远基端(如图1所示)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观察叶柄脱落的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据此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会加速叶柄脱落。
    (4)叶片的脱落除了受生长素和乙烯的调控外,还与脱落酸的作用有关,某实验小组欲探究乙烯和脱落酸对植物叶片脱落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的实验思路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色氨酸 ②. 抑制
    (2)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3) ①. (叶片产生的)生长素能抑制叶片脱落 ②. 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小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或远基端生长素浓度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高)
    (4)将实验分为四组,A组用适宜浓度脱落酸处理,B组用等量的适宜浓度乙烯处理,C组用等量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和适宜浓度的乙烯共同处理,D组用等量蒸馏水处理观察四组叶片脱落情况
    【解析】
    【分析】脱落酸是一种有机物,是一种抑制生长的植物激素,因能促使叶子脱落而得名。可能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除促使叶子脱落外尚有其他作用,如使芽进入休眠状态促使马铃薯形成块茎等。对细胞的延长也有抑制作用。
    【小问1详解】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小问2详解】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当叶片接近脱落时脱落酸和乙烯的含量会升高,促进离层区细胞分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引起细胞壁水解。
    【小问3详解】
    实验证明去除叶片后的叶柄会很快脱落,若用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处理去除叶片的叶柄,叶柄会延迟脱落,这说明生长素能抑制叶柄的脱落。
    据图2可知,近基端在低浓度生长素不脱落,生长素浓度适中时脱落,高浓度生长素加速脱落;远基端生长素浓度低时,叶片加速脱落,高浓度不脱落。总的来说远基端生长素浓度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高时会加速叶柄脱落。
    【小问4详解】
    欲探究乙烯和脱落酸对植物叶片脱落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的实验思路:设置对照试验,分别为:适宜浓度脱落酸组、适宜浓度乙烯组、适宜浓度脱落酸+适宜浓度乙烯组、等量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相同时间,观测4组叶片脱落的数量。
    28. 为探究氧气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某实验小组分别将酵母菌置于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下进行实验,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结果如甲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________;图甲中a点种群增长速率________b点种群增长速率。b点后,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减少和细胞呼吸产生的代谢废物使培养液的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2)图甲中曲线Ⅱ的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曲线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造成酵母菌增殖速率较慢。
    (3)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连续3天取样计数;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底部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③将培养液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2处错误。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测得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24个酵母菌,则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约为_____________个。
    【答案】(1) ①. Ⅰ ②. 大于 ③. 理化性质(pH)
    (2)无氧呼吸产生的ATP较少;酒精的毒害作用
    (3) ①. 取样前应振荡试管 ②. 先盖上盖玻片,再在盖玻片一侧滴加培养液
    (4)6×109
    【解析】
    【分析】某实验小组分别将酵母菌置于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下进行实验,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快速繁殖,故曲线Ⅰ为有氧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Ⅱ为无氧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
    小问1详解】
    酵母菌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能释放更多的能量,因此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快速繁殖,其种群密度较大,因此曲线Ⅰ为有氧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图甲中a点种群密度在持续增大,b点时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减少、细胞呼吸产生的代谢废物使培养液的理化性质或pH发生改变,使得种群数量下降,故而a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b点种群增长速率。

    【小问2详解】
    图甲中曲线Ⅰ为酵母菌有氧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Ⅱ为酵母菌无氧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与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产生的ATP较少,且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会对酵母菌产生毒害作用,造成酵母菌增殖速率较慢,使曲线Ⅱ的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曲线Ⅰ。

    【小问3详解】
    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2处错误分别是:②取样前应先振荡试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以减小实验误差;③滴加酵母菌培养液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在盖玻片一侧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自行渗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中。
    【小问4详解】
    据题意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是: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mm×1mm×0.1mm。由图乙可知,每个中方格中有16个小方格,即该计数室中一共有400/16=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内有24个酵母菌,则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24×25)/0.1×103=6×106个,则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6×106×103=6×109个。
    29. 金合欢树是东非大草原的珍贵乔木,为保护该树种,生物学家在6片金合欢树林周围架起电栅栏,防止长颈鹿、大象等采食。十年后发现,电栅栏内的金合欢树日渐枯萎、死亡,而未被保护的树木却生机盎然。进一步研究发现,褐色举腹蚁将家安在金合欢树的哨刺中,并以其叶片基部蜜腺分泌的汁液为食。被保护的金合欢树分泌的蜜汁少了,褐色举腹蚁就饲养一种能分泌蜜汁的介壳虫解馋,这种介壳虫对金合欢树的生长极为不利,同时天牛的幼虫也会在金合欢树干上钻孔危害金合欢树。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在金合欢树上的褐色举腹蚁可看做一个______,东非草原还有两种举腹蚁(一种颜色偏黑,一种黑头红腹)也以金合欢的哨刺为家,但一棵金合欢树上只能生活一种蚂蚁,说明不同种类的蚂蚁之间存在______关系。
    (2)金合欢树及其周围的全部生物构成一个______。影响金合欢树生长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
    (3)金合欢树林不同高度所生活的主要生物种群有所差别,这属于生物群落的______。金合欢树林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和______。
    (4)结合资料,分析电栅栏内金合欢树日渐枯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种群 ②. (种间)竞争
    (2) ①. 群落 ②. 大象、长颈鹿捕食;蚂蚁原始合作;介壳虫和天牛幼虫的危害等
    (3) ①. 垂直结构 ②. 栖息空间 ③. 食物条件
    (4)金合欢树因缺少动物啃食,生长速度减缓,为蚂蚁提供的栖息空间和食物减少,导致蚂蚁饲养介壳虫使介壳虫数量增加,同时天牛等数量增加,危害加重
    【解析】
    【分析】阅读材料,分析信息。
    种群概念: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群落概念:一定空间中所有生物;
    群落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小问1详解】
    种群是指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生活在金合欢树上的褐色举腹蚁可看做一个种群;
    东非草原还有两种举腹蚁(一种颜色偏黑,一种黑头红腹)也以金合欢的哨刺为家,但一棵金合欢树上只能生活一种蚂蚁,两种蚂蚁竞争同一空间,说明不同种类的蚂蚁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小问2详解】
    群落是指一定空间中所有生物,因此金合欢树及其周围的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阅读材料分析,影响金合欢树生长的生物因素有大象、长颈鹿捕食;蚂蚁原始合作;介壳虫和天牛幼虫的危害等。
    【小问3详解】
    金合欢树林不同高度所生活的主要生物种群有所差别,这属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金合欢树林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小问4详解】
    结合资料,分析电栅栏内金合欢树日渐枯萎的原因是金合欢树因缺少动物啃食,生长速度减缓,为蚂蚁提供的栖息空间和食物减少,导致蚂蚁饲养介壳虫使介壳虫数量增加,同时天牛等数量增加,危害加重。
    30. 嘉峪关地处戈壁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嘉峪关中含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它们共同构成食物链(网),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下表是各种群的同化量(单位相同)。
    种群





    能量(kJ)
    226.50
    10.30
    12.80
    3.56
    0.48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种群中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其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除表格中所列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包括_________。
    (2)若没有其他的人工能量输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3)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来源于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某种植物必须接受每天9小时以上的光照才能正常开花,由此说明信息传递的功能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甲 ②. 自养型 ③.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 ①. 226.50kJ ②. 15.4%
    (3) ①. 非生物环境、生物个体和群体 ②.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生物群落,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营养关系是食物链,由多条食物链形成复杂的食物网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2、由于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因此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小问1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由表格内容可知,因为甲含有的能量最高,所以甲是生产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除表格中所列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小问2详解】
    若没有其他的人工能量输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即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即甲中的能量226.50kJ,根据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知乙和丙为第二营养级,丁为第三营养级,所以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56÷(12.8+10.3)×100%=15.4%。
    【小问3详解】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包括光、声、湿度、温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和群体,该生态系统中的某些植物必须接受每天9小时以上的光照才能正常开花,该过程中的光照属于物质信息,这一现象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相关试卷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三阶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长治上党区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长治上党区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