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过关检测
展开第6章过关检测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比较胚胎干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相同的是( )
A.线粒体的功能
B.发育的全能性
C.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D.内质网上核糖体的数量
答案A
解析胚胎干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内的线粒体都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项正确;胚胎干细胞发育的全能性高于胰腺腺泡细胞,B项错误;胚胎干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选择性表达的基因有所不同,其细胞膜上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完全相同,C项错误;与胚胎干细胞相比,胰腺腺泡细胞需合成分泌胞外蛋白,因而其内质网上核糖体的数量应高于胚胎干细胞,D项错误。
2.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动物细胞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染色单体分开
B.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C.细胞核消失
D.在赤道板位置上出现细胞板
答案D
解析末期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玉米体细胞中含有20条染色体,当姐妹染色单体为40条时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 )
A.后期、末期、间期
B.间期、前期、中期
C.间期
D.间期、末期
答案B
解析玉米体细胞有20条染色体,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一直到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离,变成染色体。所以在间期、前期、中期染色单体数都可能为40条。
4.图A表示一个细胞周期所用的时间,图B表示连续分裂的细胞相邻的两个细胞周期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乙→甲→乙的全过程 ②在高等植物细胞内,两组中心粒之间发射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发生在甲→乙过程 ③c、d两段都要消耗ATP ④b段的主要变化是DNA散乱分布于纺锤体中央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高等植物细胞内不存在中心体;c、d两段分别表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c段要消耗ATP用于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段消耗ATP用于染色体的移动等;b段是分裂期,在分裂的前期,散乱排列的是染色体,不是DNA。
5.下图是一学生绘制出的某高等植物的细胞分裂图像,其中错误的是( )
A.a和b B.c和d
C.b和d D.e和f
答案C
解析图中的b细胞分裂时细胞膜向内凹陷,是动物细胞分裂末期的特点;植物细胞应在末期形成细胞板,进而形成细胞壁把细胞质分成两部分;d细胞为高等植物细胞,不应有中心粒。
6.下列除哪项外,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都会发生?( )
A.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B.分裂中期染色体分布在赤道板上
C.在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
D.细胞分裂末期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
答案D
解析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扩展后形成新的细胞壁,将细胞一分为二,而动物细胞在分裂末期细胞膜向内凹陷将细胞一分为二。
7.下列四幅图表示人体细胞的生命现象,其中一定属于细胞分化的是( )
答案D
解析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细胞分化,其结果是细胞的种类增加。图中A属于细胞生长,B属于细胞分裂,C属于受精作用,D属于细胞分化。
8.下图是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F点之前进行DNA复制
B.GH段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
C.KJ段染色体数目下降一半是由于染色体平均进入两个子细胞
D.FG段一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分子
答案D
解析FG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含两个DNA分子。
9.下列关于实验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尖上的盐酸,避免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反应
B.用甲紫溶液是为了将细胞核中染色体染成紫色
C.压片可将根尖细胞压成单层,使之不相互重叠
D.当看到一个中期细胞时,要注意观察它如何进入后期、末期
答案D
解析观察到的装片上的细胞都是死细胞(因为在解离时,细胞已被杀死),不会再继续变化,故D项错误。压片时,只有将根尖细胞压成单层,才能看清细胞中的结构,准确确定其所处时期。
10.下列有关细胞正常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图能表示细胞分化的实质
B.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A、B、C、D、E等遗传信息没变
C.神经细胞和唾液腺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都相同
D.不同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不同
答案C
解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细胞的遗传信息不会改变,A、B两项正确;神经细胞和唾液腺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细胞器的种类相同,但数量会有差异,C项错误;不同细胞表达的遗传信息不同,合成的蛋白质有差异,D项正确。
11.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等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的遗传有贡献
B.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
C.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通过组织培养可将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
答案B
解析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而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是有丝分裂,A项正确;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已经分化的多能干细胞,B项错误;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在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合成特异性蛋白质的过程,即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项正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借助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将离体的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D项正确。
12.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能形成完整个体,因此全能性最高
B.细胞全能性表达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组织培养繁育花卉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D
解析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项错误。
13.下列有关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能观察到纺锤体 ②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了赤道板 ③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 ④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内陷形成两个子细胞 ⑤如果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是1∶2,则它一定不是高度分化的细胞
A.③⑤ B.②④
C.①⑤ D.④⑤
答案D
14.下列有关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B.细胞坏死是细胞正常代谢受损或中断引起的损伤和死亡
C.凋亡细胞中可以发现与细胞凋亡有关的酶
D.细胞凋亡过程失控可以延长生物体的寿命
答案D
解析细胞凋亡过程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细胞凋亡失控不利于延长生物体的寿命。
15.若图甲、乙、丙是某同学做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是在低倍镜下所观察到的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图像
B.将图甲转为图乙的操作步骤是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视野亮度→转动粗准焦螺旋
C.图丙是根尖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后,在高倍镜下所观察到的图像
D.制作装片的过程是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答案C
解析图甲细胞呈长方形,应为根尖伸长区的细胞图像,A项错误;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B项错误;图丙中能看到有丝分裂的各时期,说明在制作的过程中已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C项正确,D项错误。
二、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下图是自由基学说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①过程引起的作用效果属于负反馈调节
B.若③过程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将引起白化病
C.若③过程使细胞膜上葡萄糖的载体受损,葡萄糖将难以进出细胞
D.④过程可能导致细胞膜上某些蛋白质数量增加
答案CD
解析图中自由基可以攻击磷脂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即②①过程引起的作用效果属于正反馈调节,A项错误;若③过程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头发变白,B项错误;若③过程使细胞膜上葡萄糖的载体受损,葡萄糖将无法进出细胞,C项正确;④过程可导致基因突变,进一步引起细胞癌变,结果可能导致细胞膜上某些蛋白如甲胎蛋白数量增加,D项正确。
17.科学家发现,溶酶体参与的自噬作用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下图表示某种自噬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自噬体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膜的功能特性
B.自噬作用的产物有的可再利用
C.自噬作用可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D.肺炎双球菌可通过形成自噬体更新细胞结构
答案AD
解析据图分析,自噬体是膜将受损的线粒体包起来形成的,利用了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A项错误;自噬作用的产物部分被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作为营养物质被细胞再利用,B项正确;自噬作用分解细胞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可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C项正确;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只有核糖体一种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没有溶酶体等其他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所以不可能形成自噬体,D项错误。
18.下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对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生物可能是低等植物
B.甲、丙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核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2
C.间期中心体复制,前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D.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答案BCD
解析由于该生物体细胞不含细胞壁,因此,该生物不可能是低等植物,A项错误;甲、丙两细胞中,细胞核中均含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含两个核DNA,故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比例为1∶2∶2,B项正确;中心体在间期已复制完成,C项正确;甲细胞染色体散乱分布为前期,乙细胞染色体着丝粒分裂为后期,丙细胞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为中期,D项正确。
19.下图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变化曲线和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曲线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核DNA含量上升的原因是DNA复制
B.GH段核染色体数量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
C.CD段核DNA含量下降一半是由于DNA平均分配到2个细胞核中
D.FG段1条染色体含2个DNA分子
答案ABC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左图中AB表示DNA分子复制,CD表示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进入两个细胞核中;右图GH表示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AB段DNA含量上升的原因是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导致的,A项正确;GH段染色体数量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导致的,B项正确;CD段核DNA含量下降一半是由于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DNA平均分配到2个细胞核中,C项正确;FG段每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因此1条染色体含2个DNA分子,D项正确。
20.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
B.制片之前要通过漂洗洗去碱性染料,便于显微镜下观察
C.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
D.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的动态连续变化是观察的主要内容
答案AC
解析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制片之前要通过漂洗洗去碱性染料,便于染色而不是观察;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
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3分)图甲表示某生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内染色体数的动态变化,图乙表示该生物细胞处于某一分裂时期的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
(2)从图乙可以判断该生物属于动物还是植物? 。你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
(3)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的比例是 。
(4)如图丙所示,AB为间期,BC为前期,CD为中期,DE为后期,EF为末期,则纵坐标代表的是 。
(5)请在下图中画出图乙细胞进入下一个分裂时期的图像。
答案(1)EJ (2)动物 有中心体而无细胞壁 (3)1∶2∶2 (4)一个细胞中核DNA的含量 (5)图略。(提示:有丝分裂后期图,注意染色体形态特征)
解析图甲为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含量变化,由CD段或HI段推出为后期,所以EJ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图乙有中心体无细胞壁,可判断为动物细胞,此时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2∶2。图丙中曲线在间期加倍,后期结束时下降,可推出纵坐标代表的是一个细胞中核DNA的含量。
22.(10分)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稳机制,它通过溶酶体途径对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细胞器或入侵的病原体等进行降解并回收利用,其局部过程如下图。
(1)衰老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细胞的 。细胞内由 形成一个双膜的杯形结构, 从杯口进入,杯形结构形成双膜的小泡。
(2)细胞中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 。自噬溶酶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 。由此推测,当环境中营养物质缺乏时,细胞的自噬作用会 (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3)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由于突变蛋白质在神经细胞中堆积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失调症。研究发现,提高细胞的自噬能力能治疗该类疾病,这是因为细胞自噬能 。
(4)酵母菌液泡内富含水解酶,科学家在研究液泡与自噬的关系时,以野生型酵母菌为对照组,以液泡水解酶缺陷型酵母菌为实验组,在饥饿状态下, 酵母菌细胞中出现自噬泡大量堆积现象。
答案(1)有氧呼吸(能量供应) 内质网 衰老线粒体 (2)核糖体 排出细胞或在细胞内被利用 增强 (3)清除细胞内突变的蛋白质 (4)(液泡水解酶)缺陷型
解析(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所以衰老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细胞的有氧呼吸(能量供应)。题图显示:细胞内由内质网形成一个双膜的杯形结构,衰老线粒体从杯口进入,杯形结构形成双膜的小泡。(2)细胞中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自噬溶酶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排出细胞或在细胞内被利用,由此推测,当环境中营养物质缺乏时,细胞的自噬作用会增强。(3)已知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由于突变蛋白质在神经细胞中堆积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失调症。而细胞自噬能清除细胞内突变的蛋白质,所以提高细胞的自噬能力能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4)当营养物质缺乏时,细胞的自噬作用会增强,所以在饥饿状态下,与野生型酵母菌相比,液泡水解酶缺陷型酵母菌细胞中,会出现自噬泡大量堆积的现象。
23.(13分)图甲表示洋葱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表示洋葱根尖处于细胞周期中,一个细胞核中DNA的相对含量变化,图丙呈现的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某一物质的形态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②③④细胞形态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2)图丙中①→②表示的遗传物质变化过程发生在图乙的 (填字母),②→③表示的生理变化过程发生在细胞周期的 期。图乙曲线的获得是选择图甲中的 (填序号)区细胞为材料。
(3)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操作步骤是: → → → ,我们发现即使操作正确,也难以看到很多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主要原因是 。
答案(1)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b 前 ③ (3)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 细胞分裂间期在细胞周期中持续时间长,分裂期持续时间短
解析图甲中①→④分别是成熟区(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根冠;图乙中a+b+c是间期,d是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图丙是间期染色质复制后进入前期变为染色体的过程。(1)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细胞形态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图丙中①→②表示染色质复制,发生在图乙的间期中的S期(即b时期),②→③表示染色质变为染色体,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前期。图乙曲线的获得是选择图甲中的分生区细胞为材料,其他区细胞无分裂能力。(3)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操作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分裂间期在细胞周期中持续时间长,分裂期持续时间短,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间期的细胞数量最多。
24.(9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12月5日,“中中”的妹妹“华华”也顺利诞生。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克隆猴的简易流程图
(1)该实验操作时不选择完整的动物细胞而是将动物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重组细胞发育成子代“中中”和“华华”,说明重组细胞具有 ,这样操作及全能性得以表达的原因是:
①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但受到 的限制,所以动物体细胞全能性不能像植物细胞那样易于表达。
② 可激发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2)“中中”和“华华”的产生是重组细胞经 和 的结果。“中中”和“华华”的性别及性状几乎完全相同,反映了细胞核是 。
(3)时至今日,已经有超过20种哺乳动物的克隆由全球多个生物医学机构相继实现。不过,真正让全世界顶尖科研团队紧紧盯住的目标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灵长类动物——猴。为什么克隆领域的金字塔塔尖是克隆猴呢?
答案(1)全能性 ①细胞内物质 ②去核卵细胞内的物质 (2)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生物遗传的控制中心 (3)因为灵长类的进化跟人类非常接近,所以对认识人类的大脑、脑认知功能和脑疾病有非常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比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疾病等这些都没有很好的动物模型。(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其他合理解释均可)
25.(10分)为了研究从植物中提取的可可碱是否可以作为除草剂,某科研小组开展了可可碱对鬼针草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探究,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根尖细胞有丝分裂 | ||||
分裂期细胞占比/% | ||||
前期和 中期 | 后期和 末期 | |||
0 | 3.73 | 3.04 | 0.69 | 81.5 |
0.1 | 2.90 | 2.16 | 0.74 | 68.1 |
0.5 | 2.10 | 1.72 | 0.38 | 18.6 |
1.0 | 1.96 | 1.72 | 0.24 | 2.3 |
注: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观察细胞的总数×100%
(1)本实验需要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片过程中根尖解离需要用到的试剂是 。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部分细胞图像,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分裂期的 期。
(2)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可可碱浓度达到1.0 mmol/L时,在分裂期的细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相对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3)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 。
答案(1)盐酸(或盐酸和酒精) 中 (2)减少 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降低
解析(1)根尖解离需要用盐酸(盐酸和酒精)。图中箭头所指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正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2)对照组中,分裂期细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所占比例为0.69/3.73≈0.18,可可碱浓度为1.0 mmol/L时该值为0.24/1.96≈0.12,低于对照组。根据题目中“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可知,原因可能是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3)根据图、表可知,种子发芽率随可可碱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