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二单元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
展开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社会变化:封建经济和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阶段特征:武将擅权,政权分立 ·周世宗改革 后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决心统一全国,可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周世宗的改革使后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课标: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兵变“得”天下——北宋的建立及局部统一集权“安”天下——北宋强化中央集权以文“治”天下——重文轻武的政策以变“救”天下——王安石变法目录兵变“得”天下——北宋的建立及局部统一 赵匡胤(927-976),北宋开国皇帝。960年,赵匡胤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行至汴京东北陈桥驿时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时间:人物:都城:事件:960年赵匡胤(yìn)(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封(东京、汴京)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北宋的建立北方南方辽国割据政权在这两大问题中,你会首先解决哪一个?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观察地图,如果你是宋太祖,你认为有哪些问题需要去解决?“先南后北,先易后难”2、统一策略:对比北宋与唐朝的疆域图,说说有什么变化?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局面,但是多个政权并存。979年,宋太祖之弟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但在北宋周边还存在着辽、西夏、大理等政权。说明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只是局部统一。角色扮演爱卿!朕近来总是夜不能寐!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是啊,想当年安禄山身兼三地的节度使,拥兵18万有余,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权力大过皇帝,实在是令人头疼啊!P32课后活动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1、赵普所说的“权”“钱”“兵”,分别指哪方面?2、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权”——政治上 “钱”——经济上 “兵”——军事上宋太祖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集权“安”天下——北宋强化中央集权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防止武将专权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材料二:枢密(院)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百三十年无兵变也。 ——《宋名臣奏议》将1将2将3换将换将换将驻 地驻 地驻 地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利: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弊:削弱了军队战斗力。1、军事上:集军权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2、政治上:集行政权(中央)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①宰相与副宰相各设若干人,共同议政;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二府三司制军政行政财政利: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弊:造成中央冗官、冗费。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2、政治上:集行政权(地方)措施:①派文臣担任各地知州;②三年一换,频繁调动州县长官;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知州通判我说了算!不行,我得同意。说多了都是泪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3、经济上:集财权(1)措施:②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 。①取消 收税权利节度使转运使中央(2)影响:利: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弊: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利: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弊: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宋)曹翰《退将诗》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VS唐朝武将宋代文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以文“治”天下——重文轻武的政策叁(一)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也是引起祸患的原因...地方势力集军事、行政和财权于一身,对于中央来讲,地方已尾大不掉。一场兵变使唐室不能复振。及至宋代,割除唐朝弊端,抑制武将而由文人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吕思勉《中国通史》思考:重文轻武的目的或原因?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视招兵养兵(二)措施:①重用文臣,抑制武将 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材料一:“从宋太宗起文臣成为宰相和正副枢密使得主要人选,宋太宗一朝,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 ——赵毅《中国古代史》发展科举制的影响:A.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二)措施: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材料一: 宋太宗在位22年,举行8次科举考试,共取中6000余人。任用的宰相9人,科举出身的占6人。两宋300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三、重文轻武的政策3、影响: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①军队战斗力减弱(冗兵);②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冗官);③增加朝廷的财政支出(冗费)。归纳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积贫积弱以变“救”天下——王安石变法p32知识拓展庆历新政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面对北宋社会危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庆历三年(1043年)提出改革措施,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得到宋仁宗支持。范仲淹主持的这场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因反对派阻挠只施行了短短几个月,但北宋统治局面已经为之焕然一新,开了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四、王安石变法①行政效率低下;②边疆战事屡战屡败,被迫赔款;③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④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据变法内容,说说哪些条款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募役法,方田均税法4、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5、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 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失败原因: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勇于创新。宋朝的政治特点拓展延伸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是北宋政治最明显的特点)(分权是宋太祖指定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大。)(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北宋的政治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重点)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加强兵权(“兵”)加强行政权(“权”)—中央、地方加强财政权(“钱”)文臣统兵发展科举文教事业课堂小结背景措施结果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