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导入,作者介绍及解题, 诗文赏析,小结, 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教学目标1、体味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情怀。2、理解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3、送别诗的比较阅读 重难点1、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2、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方法朗读讨论分析法手段多 媒 体课时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 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及解题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三、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 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红色字的读音及音节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教 学 过 程 (二)整体感知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提问: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 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 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精彩? ( 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 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2)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教学理解与补充 教 学 过 程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 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和无限惆怅)。 2、 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教学理解与补充 教 学 过 程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运用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3、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板书)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板书)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六)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四、小结:诗歌赏析的方法1、注意题目。2、品味关键词。3、看修辞方法。4、关注背景资料。 5、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意境。 教学理解与补充 教 学 过 程 五、 拓展阅读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董庭兰 4。黄云:形容风沙漫天的景象 5,知己:了解自己的人 【诗意】满天黄云,太阳非常昏暗,北风吹来,大雪纷纷扬扬的飘落,大雁向南飞去。不要担心前途没有知己,天下的人谁不不知道您呀。 [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首句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风卷尘沙入云端的独特地域风光 。“白日曛”三字给辽阔的黄土高原增添了迷茫暗淡的色彩。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 ”,写出了送别的时令和气候。作者写天气骤变,也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朔(shuò)风劲吹,大雪纷飞,本来已经够凄凉的了,耳边又传来鸿雁的阵阵悲鸣,则更令人有孤寂无依感。雁总是群飞的,它使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感情氛围中,令人在鸿雁的悲鸣声中联想到友谊。 “莫愁前路无知己”是安慰董大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会遇到知心朋友 ;“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第三句的补充,又是对董庭兰的赞扬,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与《白雪歌》有什么相似之处? 2、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你还学过哪些送别诗? 板书设计 咏雪—— 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 渲染气氛 送别—— 依依离情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教学理解与补充作业资源 布置作业1、 背诵默写。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课 后 反 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诗的氛围,导入新课,研习课文,拓展深化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过零丁洋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背景,朗诵诗歌,整体感知,出示学习目标,联系生活,拓展延伸,谈收获,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初读——基础积累,再读——妙点寻踪,赏读——深解名句,巩固练习,结语,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