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课后测评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2一、单选题(共16题)1.月球表面覆盖有深厚的月壤,促使月壤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作用 C.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2.杭州湾以南以及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岸线曲折,地势险峻,坡陡水深。其地貌类型属于( ) A.流水地貌 B.海蚀地貌 C.海积地貌 D.喀斯特地貌3.下列与冲积扇形成外力作用相同的是( ) A. 海蚀崖 B. 雅丹地貌 C. 三角洲 D. 峡湾4.埃及白沙漠中分布着众多的形如蘑菇的岩石,形成这种蘑菇状岩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 B. 风力堆积 C. 流水侵蚀 D. 流水堆积5.右图为某研学小组在野外拍摄到的某河流局部景观图。从图中河流地貌形态可以推知,该河段( ) A. 以遭受侧蚀为主 B. 堆积作用强盛 C. 溶蚀作用强烈 D. 地转偏向力增强6.右图中的景观属于( ) A. 风成地貌 B. 河流地貌 C. 喀斯特地貌 D. 海岸地貌7.某同学利用水盆、沙子、小旗子等实验器材开展“河流曲流形成”的模拟实验(如下图)。据此,可以推断( ) A. 甲处是凹岸,旗子会倒 B. 甲处是凸岸,旗子会倒 C. 乙处是凹岸,旗子会倒 D. 乙处是凸岸,旗子会倒 8.“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诗对照图5回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曲流东岸是侵蚀岸B. “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C. 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D. 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9.形成黄土高原及其千沟万壑地表的主要原因,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A. 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B. 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C. 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D. 流水侵蚀,植被不良 10.下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该图中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 A. 冲积扇 B. 河流沿岸平原 C. 河边滩地 D. 河流三角洲 11.下列属于喀斯特沉积地貌的是( ) A. 石芽 B. 峰林 C. 天坑 D. 钙华 12.“牛轭湖”是“河迹湖”的一种,由河流某处演变成的湖泊,形成过程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题。 关于牛轭湖形成的地质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处常发生河岸崩塌现象 B. 乙处可见大量鹅卵石C. ②到③可能发生于某次洪水过程 D. 丙处可能发生了一次滑坡13.贵州省被称为“世界桥梁博物馆”,众多桥梁建在峰林、峰丛之间,当地的地貌类型为( ) A. 风成地貌 B. 黄土地貌 C. 海岸地貌 D. 喀斯特地14.新疆哈密有国内分布最为集中的雅丹地貌群,它东西长达 400 公里,南北宽达 20公里, 整个地貌千奇百怪,宛如城堡一般的矗立在黄沙遍野的戈壁滩上,成为塞外戈壁上的一处奇景。形成雅丹地貌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冰川侵蚀 D. 海浪侵蚀15.下图是我国东部某河流的剖面示意图,河水自西向东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岸易侵蚀 ②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岸易堆积③北岸河床受到明显侵蚀,是凹岸 ④南岸有大量的泥沙淤积,是凸岸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二、综合题(共4题)17.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省三亚进行的,你认为学生甲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________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活动所到地区海拔最高的。”据此判断,属于学生乙绘制的是____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 (3)学生丙说道:“这次我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学生丙绘制的是________两图。这里的气候降水稀少,昼夜温差________,大多数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属________(外流/内流)河。 18.喀斯特地貌是我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在我国亦称为岩溶地貌。下图为我国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简述该地区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________ (2)说明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滋养着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保护好这条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1)黄河两岸,分布着大片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分别说出甲、乙、丙三地沙质沉积物的成因。 (2)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自________(填“上”“中”或“下”)游的________(填“流水”或“风力”)侵蚀,黄河中游乙地的地貌特点表现为________。 (3)在黄河入海口处,因河流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请描述其形成的过程。 ________ 20.下图是我国某地河谷局部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年降水量650mm,集中于夏季,冬春季节多大风。P沙丘爬升到岸上近百米处,N处有聚落和农田。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描述M江心洲的形成过程。 (2)简述P沙丘的形成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 A 【解析】【分析】月球表面由于大气层的缺失,昼夜温差极大,使得月球岩石的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形成月壤,A正确;月球表面环境恶劣,没有大气层、水和生物,不存在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和生物作用,B、C、D错误。故答案为:A。 2.【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岸线曲折,地势险峻,坡陡水深,是侵蚀作用形成的,又位于沿海地区,应该是不断受海浪的击打和侵蚀的结果,所以为海蚀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杭州湾以南以及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为海蚀地貌,杭州湾以北的沿海地区为海积地貌,B正确,C错误。流水地貌多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峡谷、河曲、三角洲是典型代表,A错误。喀斯特地貌多出现在石灰岩广布地区,我国西南各省最突出,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有三种:冲蚀作用、磨蚀作用与溶蚀作用。海蚀多发生在基岩海岸。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亦有重要影响。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3.【答案】 C 【解析】【分析】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海蚀崖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主要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三角洲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峡湾为外力侵蚀作用的产物,所以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外力作用总的来说是不断地起着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4.【答案】 A 【解析】【分析】据图可知,石蘑菇分布在埃及沙漠中,该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较少,是由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风化物,并将侵蚀的物质带离原地,最终形成风蚀蘑菇,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5.【答案】 A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该河流曲度较大,主要受到河流侧向侵蚀为主,A项正确;图示并未显著体现堆积作用对河床的抬升,河道的淤积等典型特征地,虽有河漫滩的出现,但不能反映该河段堆积作用的强烈程度,B项错误;溶蚀作用多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地区,地表崎岖不平,该图示河段地形平坦开阔,与喀斯特地表形态不同,C项错误;转偏向力只与所处纬度和运动速度有关,并不会随着河流形态的改变而改变,D项错误。综上所述A项正确。 【点评】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包括沟谷、侵蚀平原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研究河流地貌,掌握河流的演变过程,预测河流的变化趋势,对水利、交通、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6.【答案】 A 【解析】【分析】图示景观有骆驼和沙丘,根据所学知识沙丘为风力沉积地貌,为风成地貌;常见的河流地貌有峡谷、三角洲、冲积扇等,与图示景观不符,故B错误;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分为地上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与景观不符,故C错误;海岸地貌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常见地貌有海蚀崖、海蚀拱桥等,与景观不符,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点评】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7.【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河道特征可知,甲处是凸岸,乙处是凹岸,AD错误;凸岸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泥沙不断淤积,所以旗子不会倒,B错误;凹岸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所以河岸不断遭到侵蚀,岸边的旗子会随着地表物质的流失而倒下,C正确。故本题选C。 【点评】曲流河岸凹入的部分称为凹岸,凸出的部分称为凸岸。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在有深厚松散堆积物的平原上,多形成能自由摆动的自由曲流,在自由曲流的发展过程中,河道愈来愈弯曲,上下凹岸间的曲流颈逐渐弯窄,一旦曲流颈被洪水冲决,就产生自然的裁弯取直,被截去的河弯形成牛轭湖,而裁直的新河段,以后又可能发展新的弯曲。8.【答案】 B 【解析】【分析】结合指向标,曲流的东岸是凸岸,是堆积岸,A错。 “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是河流的凸岸,面积随着泥沙堆积不断扩大,形成新的住处,B对。曲流的侵蚀岸流速快,C错。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整体上为自东北流向西南,D错。 【点评】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9.【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黄土高原的形成是由于风力沉积而形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地貌是由于流水侵蚀而形成的。C正确。 【点评】外力作用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10.【答案】 A 【解析】【分析】该农业区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所在的地形属于洪积扇,A对。河流沿岸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B错。河边滩地位于中下游主河道两侧河岸,C错。河流的三角洲位于入海口处,D错。故答案为:A。 【点评】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11.【答案】 D 【解析】【分析】石芽、峰林、天坑是喀斯特侵蚀地貌,钙华是喀斯特沉积地貌,故D正确,选D。 【点评】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12.【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可知,甲为河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A错;乙处为河流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所以不可能看到大量鹅卵石,B错;②到③河流“裁弯取直”,可能发生于某次洪水过程,使得河流流速快,导致河道改成直线,C正确;丙地地形平坦,不会发生滑坡现象,D错。 故答案为:C。 【点评】牛轭湖形成过程:①河流摆动形成弯曲;②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③河曲愈来愈弯;④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⑤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⑥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13.【答案】 D 【解析】【分析】A风成地貌主要位于干旱地区,贵州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A错误; B.黄土地貌主要位于我国黄土高原,B错误; C.贵州并不临海,无海岸地貌,C错误; D.贵州位于我国西南,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地表崎岖不平,为方便联系,建造了众多桥梁,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14.【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风力作用显著,雅丹地貌主要是受风力侵蚀形成,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15.【答案】 D 【解析】【分析】河水自西向东流,仅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岸容易受到侵蚀,形成凹岸,北岸出现堆积,形成凸岸,与图示不符,①②错误。由图可知,南岸出现堆积,为凸岸,北岸出现侵蚀,为凹岸,③④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河岸凹入的部分称为凹岸,凸出的部分称为凸岸。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在有深厚松散堆积物的平原上,多形成能自由摆动的自由曲流,(如长江中游的下荆江河段),在自由曲流的发展过程中,河道愈来愈弯曲,上下凹岸间的曲流颈逐渐弯窄,一旦曲流颈被洪水冲决,就产生自然的裁弯取直,被截去的河弯形成牛轭湖,而裁直的新河段,以后又可能发展新的弯曲。二、综合题16.【答案】 (1)B (2)C;冰川侵蚀 (3)A、E;大;陆地内循环;内流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所绘景观典型特征可知,五幅景观图依次是风蚀蘑菇(风蚀地貌)、海蚀柱等(海水侵蚀地貌)、刃脊等(冰川侵蚀地貌)、三角洲(流水堆积地貌)、沙丘(风积地貌)。该问中“海南的三亚”是关键信息,这里靠海,海水侵蚀地貌最常见,应为B图。 (2)“最高海拔”是关键信息,我国海拔最高的地区在青藏高原,高原内部有大量山脉,从五幅图中判断应为C,该图体现的是冰川侵蚀地貌。(3)本题中“暑假”和“冒着高达40 ℃的高温”是关键信息,说明这里是炎热的内陆沙漠地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最常见,应为A、E两图。该地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温度低,因此昼夜温差大。该地为内流区,河流多为内流河,参与陆地内循环。【点评】水循环原理的运用: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其循环过程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其他自然要素产生重要影响。常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湖泊性质 湖泊根据湖水性质可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从水循环过程看,注入湖泊的河水从陆地上带来盐分,如果没有河水或者地下水的排盐作用,湖水经过强烈的蒸发之后就是咸水湖;如果有河水或者地下水常年流出,起到排盐作用,就属于淡水湖。 (2)分析水土流失强弱 水土流失强弱与水循环的地表径流有着直接关系。受地表植被、地形坡度、降水量的大小等影响,如果地表径流水量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就重,相反就轻。如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人类活动,都是为了减小地表径流的水量和流速,以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 (3)分析沼泽湿地的形成 影响沼泽湿地的环节有降水、蒸发、下渗和地表径流等,例如高纬地区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包括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有河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等的汇入,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存在地下冻土不易下渗,蒸发量小等。17.【答案】 (1)西南地区(云贵高原);条件:地表岩石多为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流水作用强(2)在地表沉积作用下形成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在流水作用下不断溶蚀。形成溶沟;溶沟进一步发展,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洼地底部平坦,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状耸立,形成峰丛、峰林。 【解析】【分析】(1)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有:一、地表多可溶性岩石,比如石灰岩;二、温暖湿润的气候流水溶蚀作用明显。 (2)图中所示为地上喀斯特地貌,其形成过程是:在地表沉积作用下形成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在流水作用下不断溶蚀。形成溶沟;溶沟进一步发展,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洼地底部平坦,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状耸立,形成峰丛、峰林。18.【答案】 (1)甲|风积作用;乙:风积作用;丙:流水沉积作用(2)中;流水;沟壑纵横(3)三角洲;挟带着泥沙的河流,在河流入海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20.【答案】 (1)①该地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地表起伏大;②滥砍、滥伐、滥牧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汇入河谷;③本河段落差小,流速慢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江中沙洲(2)①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②大风对出露的河床沙洲进行侵蚀,并把沙尘吹向岸边;③受岸边山坡阻挡,风力减小,搬运能力下降,风沙沉积,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精品第2课时课堂检测,共9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课后测评,共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