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十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十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十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十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十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十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课外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期中测试
    本试卷共六道大题,试题第1页至第8页,答题纸第1页至第3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书写并填涂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试卷中所有题目答案均需对应题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的答题纸交回。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6小题,共42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层林尽rǎn( ) jú( )子洲头 怅liáo kuò( )
    cāng( )茫 浪è( )飞舟 zhēng róng( )岁月
    xià( )隙 挥斥方qiú( ) páng huáng( )
    xī( )利 gān gà( ) niǔ ní( )
    yì( )或 甘lín( ) wǎn( )转
    通xùn( ) jī( )鸟 qián( )诚
    chóu( )怅 shàn( )溪 万户 hóu( )
    【答案】 ①. 染 ②. 橘 ③. 寥廓 ④. 苍 ⑤. 遏 ⑥. 峥嵘 ⑦. 罅 ⑧. 遒 ⑨. 彷徨 ⑩. 犀 ⑪. 尴尬 ⑫. 忸怩 ⑬. 抑 ⑭. 霖 ⑮. 婉 ⑯. 讯 ⑰. 羁 ⑱. 虔 ⑲. 惆 ⑳. 剡 ㉑. 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①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②“橘”,不能写成“桔”
    ③“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寥廓”不能写成“辽阔”,“辽阔”形容空旷而宽广。
    ④“苍茫”形容广阔无边的样子。
    ⑤“浪遏飞舟”指浪花之大,阻止了飞快前行的船只。
    ⑥“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⑦“罅隙”缝隙,注意“罅”的写法。
    ⑧“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⑨“彷徨”表示徘徊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也表示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⑩“犀利”形容言词尖锐明快,目光锐利。
    ⑪“尴尬”是指处境困难,窘迫,不知所措,不好处理。
    ⑫“忸怩”有羞愧、踌躇,犹豫、退缩不前之意。形容羞愧或不大方的样子。
    ⑬“抑或”用于疑问句,表示猜测,相当于“还是”、“或者”。
    ⑭“甘霖”指久旱之后下的雨。
    ⑮“婉转”意思是说话含蓄、曲折而温和。
    ⑯“通讯”是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详细记叙新闻人物和事件。
    ⑰“羁鸟”出自“羁鸟恋旧林”,指关在笼子里的鸟。
    ⑱“虔诚”是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注意“虔”的写法。
    ⑲“惆怅”意思是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
    ⑳“剡溪”出自“送我至剡溪”,水名,为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境内主要河流。
    ㉑“万户侯”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来泛指高官贵爵。注意“侯”不能写成“候”。
    2. 给加点的汉字写拼音。
    慰藉( ) 包扎( ) 百舸( ) 铆( )钉
    脊( )梁 商贾( ) 花蕾( ) 迸( )涌
    摈( )弃 讷( )讷 三匝( ) 间( )关
    颤( )动 纤( )细 脂( )膏 磕绊( )
    半晌( ) 搭讪( ) 皱褶( ) 窸窸窣窣( )
    【答案】 ①. jiè ②. zā ③. gě ④. mǎo ⑤. jǐ ⑥. gǔ ⑦. lěi ⑧. bèng ⑨. bìn ⑩. nè ⑪. zā ⑫. jiàn ⑬. chàn ⑭. xiān ⑮. zhī ⑯. bàn ⑰. shǎng ⑱. shàn ⑲. zhě ⑳. s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注意:“包扎”的“扎”、“商贾”的“贾”、“间关”的“间”、“颤动”的“颤”、“纤细”的“纤”均为多音字,要根据词义来进行判断。
    3.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1)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________
    (2)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_____
    (3)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________
    (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_____
    (5)凡六百一十六言 凡:________
    (6)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_______
    (7)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_______
    (8)对酒当歌 当:________
    (9)枉用相存 枉:_______相:_______存:_______
    (10)山不厌高 厌:_________
    (11)但为君故 但:_________
    (12)桃李罗堂前 罗:________
    (1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______
    (14)俟我于城隅 俟:______
    (15)采之欲遗谁 遗:______
    (16)雕栏玉砌 砌:________
    (17)洵美且异 洵:_______
    (18)暮去朝来颜色故 颜色:________
    【答案】 ①. 的确、实在 ②. 有时 ③. 超出 ④. 于是 ⑤. 总共 ⑥. 随便 ⑦. 突然 ⑧. 对着 ⑨. 枉驾、屈驾 ⑩. 我 ⑪. 问候 ⑫. 满足 ⑬. 只 ⑭. 排列 ⑮. 光景 ⑯. 等待 ⑰. 送给 ⑱. 台阶 ⑲. 确实 ⑳. 容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句意:在烟波浩渺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信:的确、实在。
    ②句意: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或:有时。
    ③句意: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拔:超过。
    ④句意: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因:于是。
    ⑤句意:一共有六百一十六字。凡:总共。
    ⑥句意: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等闲:随便。
    ⑦句意:像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暂:突然。
    ⑧句意:一边喝酒一边高歌。当:对着。
    ⑨句意:屈驾前来探望我。 枉:枉驾、屈驾。相:偏指一方,这里指“我”。存:问候。
    ⑩句意: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厌:满足。
    ⑪句意: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但:只。
    ⑫句意: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罗:排列。
    ⑬句意: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次第:光景。
    ⑭句意:约我等在城角楼上。俟:等待。
    ⑮句意:采来想要送给谁。遗:送给。
    ⑯句意:用彩画装饰成的栏杆,用玉石砌成的台阶。 砌:台阶。
    ⑰句意:荑草确实美好又珍异。洵:确实。
    ⑱句意: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 颜色:容貌。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集《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其中的作品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凤凰涅槃》等。闻一多则在《红烛》中歌颂了奉献精神。
    B. 《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其诗风格朴素平易而意境深远,内容多为歌咏田园风光,被称为田园诗。
    C. 唐诗在体例上既继承和完善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如《琵琶行》《登高》等,又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两种新诗体,即近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D. 唐代诗坛,“李杜”中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杰出代表;“小李杜”则指杜牧和李商隐。宋代词坛“苏辛”是豪放派,李清照是婉约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C.“五言七言古体诗,如《琵琶行》《登高》等,……两种新诗体,即近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举例有误,《登高》应属近体诗中的律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应和《琵琶行》一样,都为古体诗。
    故选C。
    5.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吃了不少苦头。没有实践经验,不通人情世故,办事教条化,难免书生意气。
    B. 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事重重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C. 诚然,犹豫不决确实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是,做事情如果一味地瞻前顾后,一定不会成功。
    D. 秦观《鹊桥仙》表达了对爱情的独到见解: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书生意气”,形容意气风发,年少轻狂。也指年轻人只懂“书”,不懂“事”的意思。语境强调刚毕业的时候办事不知通融,使用正确。
    B.“心事重重”,心中挂念的事情极多,而致忧愁烦心。语境形容台儿沟的姑娘们心里挂念着事情而吃饭不专心,应用“心不在焉”。使用错误。
    C.“瞻前顾后”,原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到。后多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语境指做事的时候顾虑太多,使用正确。
    D.“黯然神伤”,指心神悲沮的样子。语境强调不要因为不能相守而沮丧悲伤。使用正确。
    故选B。
    6. 在下列语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短语,正确的一项是( )
    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_________,又悄悄地_______,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了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___________,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①冲向又一道山梁 ②试探着前进 ③盘旋在山腰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②③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一处,联系前文“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视角在近处;再对应“勇敢地”,所以此处应该填入“③盘旋在山腰”。
    第二处,对应前后文“悄悄地”“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了台儿沟脚下”,此处是说铁路顺应山势而建的特征,所以此处应该填入“②试探着前进”。
    第三处,对应前后文“钻进幽暗的隧道”“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视角在远处,所以此处应该填入“①冲向又一道山梁”。
    故选C。
    二、(每空0.5分,共12分)
    7. 根据原文填空。
    (1)____________,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
    (3)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
    (4)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
    (5)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7)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8)_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9)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10)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雄姿英发。
    (13)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四十三年,___________,烽火扬州路。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来风急。
    (16)____________,美人之贻。
    (17)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
    (18)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答案】 ①. 鹰击长空 ②. 契阔谈讌 ③. 暧暧远人村 ④. 狗吠深巷中 ⑤. 渌水荡漾清猿啼 ⑥. 迷花倚石忽已暝 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⑧.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⑨. 千呼万唤始出来 ⑩.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⑪. 同是天涯沦落人 ⑫. 相逢何必曾相识 ⑬. 江州司马青衫湿 ⑭. 遥想公瑾当年 ⑮. 小乔出嫁了 ⑯. 一尊还酹江月 ⑰. 赢得仓皇北顾 ⑱. 望中犹记 ⑲. 三杯两盏淡酒 ⑳. 怎敌他 ㉑. 匪女之为美 ㉒. 同心而离居 ㉓.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㉔. 两情若是久长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鹰”“契”“讌”“暧”“吠”“渌”“暝”“事”“繁”“鬓”“幽”“沦”“瑾”“樽”“酹”“赢”“匪”。
    三、课外诗文阅读(16分)
    (一)(7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①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②,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③!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④。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释:①此词是作者在杭州通判任上与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②芙蕖,荷花的别名。 ③遣谁听,意思是令人不忍卒听。 ④湘灵,湘水女神。
    8.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头三句交待了此游的天气特点与时间,写出了西湖雨后风清水净、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
    B. 上片后三句对飞来的白鹭进行了拟人化描写,表现了白鹭情意绵绵、双双飞舞的娉婷姿态。
    C. 下片先写筝曲哀伤动人,令人不忍卒听;继而想像,仿佛是乘云驾雾下凡的湘水女神在弹奏。
    D. 全词以优美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览西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意境优美,含蓄隽永。
    9.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这首词表现出的是____________的词风。
    10. 本词作者在聆听弹奏后想见弹奏者,却是“人不见,数峰青”。这样结尾的妙处是什么?
    【答案】8. B 9. ①. 词牌 ②. 婉约派(婉约)
    10. ①听罢抬头,弹筝女已不见踪影,只有苍翠默立的群峰;②因为“不见”,更见弹筝女之神秘美好,写出作者听曲的入迷,从而侧面衬托了音乐的效果、弹筝女技艺的高超;③首尾呼应,“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风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④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深化诗歌的意境。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B.“拟人”“双双飞舞的娉婷姿态”错误,不是拟人,“如”字表明这几句只是诗人的猜想;句意是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可见“娉婷”是修饰“慕”的对象,不是写白鹭的。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词的特点及风格的能力。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江城子”即是此词的词牌。
    本词笔触优美细腻,写景明丽,最后三小句写曲终人散,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感情含蓄缠绵,属于婉约派词风。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最后三句的意思是:一曲终了,想探寻弹奏者,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回荡在山间水际。这三句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山间水际。
    “人不见,数峰青”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地使弹奏者技巧的高超跃然纸上。因为“不见”,更见弹筝女之神秘美好,写出作者听曲的入迷,从而侧面衬托了音乐的效果、弹筝女技艺的高超。
    同时,“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可谓言尽而味永。
    弹琴佳人已经远去,只留下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营造出了音乐仍在山峰飘荡,余音绕梁的意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充分凝结在景色当中。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景结情,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二)(共9分)
    阅读下面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 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①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
    (取材于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注释】①此诗题为《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上报疾状 上报:上复。复人来信的敬语。
    B. 危惙之际 危惙:病危
    C. 封题其上曰 封题:在书札的封口上签押
    D. 便请以代书 代书:代替书信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危惙之际,不暇及他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C. 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雕栏玉砌应犹在
    D.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13. 有人说,“惊坐起”三字是《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诗中的妙笔,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A 12. B
    13. 用一“惊”字生动明了地表达出作者震惊的心情,而“坐起”与该句中“垂死病中”相呼应,表达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因震惊而以至于坐了起来,更加表明了二人友谊之深。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A.“上报”应指首先写。句意: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的。句意:病危的时候,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B.“其”:表感叹,怎么/代词,这个。句意: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
    C.“犹”:还,依然。句意:到现在每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
    D.“是”:代词,这。句意: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炼字的能力。
    “惊坐起”三字中,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该句中“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参考译文: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叙述您生病时的心情,最后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信上还说:“病危的时候,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
    四、(共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做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讼师改称“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礼治秩序的性质,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意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难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城市是个陌生人社会,人们之间无法用乡土社会里熟悉社群里的“礼”来规范生活,要有一个普遍性的规则对大家一律平等,就是法律。而都市生活又是大规模的复杂体系,一个人不可能对各种法律如知礼一样熟悉,就需要专门学习法律的律师帮助了。
    乡土社会里的“知礼”,更多的是说道德伦理,违规也多从道德问题上来说是非曲直。而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这些权利的维护不再是靠“良心”,而是靠国家法律和相关的机构来保护。在执法上,法官判案要讲证据。法治社会的法庭是根据法律辨别权利的地方,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事实上,在法治社会里也不是动不动就打官司的。可以法庭外调解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去打官司的,庭外调解依然是很重要的途径。至少在成本上,庭外调解要低得多。在一定条件下,大家也会选择庭外调解,除非双方达不成一致了。
    法治社会也是要有传统的,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结合情理与法治的信访制度不失为可以选择的——已经为实践所检验的——不错的制度。通过信访机构的调解可以把好多民众的问题解决、吸纳掉。接待上访的人要有很好的策略,有好多信息(包括法律知识),经过接访员的一番解读,上访的人通常就会把怒气和问题化解了。信访制度,如果实行得好,恰好把传统的情理和现代法治结合在一起,作为庭外调解的一个途径,确实是值得重视的。
    当然,重大的权利问题,必须要法律来解决。接访员毕竟不是律师。在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坚持法治的精神和实践,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法治就会形成扎了根的文化传统。经过了现代的华丽转身,“律师”成了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不再是令人嫌弃的拨弄是非的“讼师”了。
    (取材于陈心想《走出乡土》)
    14.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刀笔吏:掌管文案的官员。
    B. 折狱:落入监狱。
    C. 服膺:衷心信服。
    D. 克己:提高自我。
    15.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律师的出现,促使乡土礼治社会逐渐转变为都市法治社会。
    B. 乡土社会中,人们认“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
    C. 在维持社会秩序上,地方官的作用类似足球比赛的裁判官。
    D. 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16.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法治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提是需要有对大家一律平等的普遍性的法律。
    B. 不再相信人有良心而是靠法律和相关机构维护。
    C. 并非所有的问题矛盾都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D. 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信访这种庭外调解制度。
    17.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准则,在乡土社会是礼法,在都市社会是法律。
    B. 判决执法上,乡土社会靠权威主观的判断,都市社会靠客观的证据。
    C. 儿子犯了罪,父亲也得跟着受刑罚,这在法治社会中是不会出现的。
    D. 法治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所以当前的社会仍然是以礼治制度为主。
    【答案】14. C 15. A 16. B 17. D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刀笔吏”代办文书的小吏。
    B.“折狱”指判断案子。
    D.“克己”指克制和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错误,于文无据,根据原文“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可知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更强调知“礼”,而没有说“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选项说法没有根据。
    C.“地方官的作用类似足球比赛的裁判官”错误,根据原文“礼治秩序的性质,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叫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可知“礼治”的作用类似足球比赛的裁判官。
    D.“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错误,根据原文“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应该是“理想的礼治”。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B.“不再相信人有良心”错误,原文是“这些权利的维护不再是靠‘良心’”,而不是“不再相信人有良心”,选项内容偷换概念。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态度和推断的能力。
    D.“所以当前的社会仍然是以礼治制度为主”错误,原文是“经过了现代的华丽转身,‘律师’成了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不再是令人嫌弃的拨弄是非的‘讼师’了”可见社会制度已经逐渐转变为法治社会了。
    故选D。
    五、(共18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弟弟的来信
    1999年,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些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
    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
    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
    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
    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车票,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是爹!”
    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爹,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
    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
    18. (1)弟弟的若干次来信从内容(态度)上看是有所变化的,请分条概括(每项不超过15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小说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待的地方”,被爹一顿好骂,又被爹用棒子撵回去;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乡小学,却哭着回来,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并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菜。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说明爹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说明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弟弟最后“决定了,不回去”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作答。
    21. 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如用水在黑板上写字、吃蛇肉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 小说的内容都是通过弟弟的来信传达出来的。这种正面描写的手法是这篇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
    C. 小说结尾景物描写既实写乡村春天的自然风光,某种意义上又是弟弟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D. 小说先写弟弟哭了,后来又写爹哭着回来。这两处哭令人动容,都表达了父子亲情和相互理解。
    E. 小说叙事方式巧妙,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使情节波澜起伏而又前后呼应,引人入胜又令人深思。
    【答案】18. ①. 对清泉乡恶劣环境的不满和厌恶; ②. 对乡亲热情友好态度的感动; ③. 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的欣喜; ④. 对事业的理解和对未来的信心。 ⑤. 弟弟的来信和弟弟思想感情的变化
    19. ①. 要求儿子极严,又十分疼爱儿子。 ②. ①使爹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信;②衬托清泉乡条件恶劣,进而表现弟弟热爱乡村教育的高尚品质。
    20. (1)爹的严格要求;(2)乡亲们的关爱;(3)农村对知识的渴求;(4)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的鼓舞;(5)对事业的理解与对未来的信心。 21. B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情感变化以及文章线索的能力。
    (1)“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表现弟弟对清泉乡恶劣环境的不满和厌恶之情;
    “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表现弟弟感动于乡亲的热情友好;
    “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表现弟弟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的欣喜;
    “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表现弟弟对事业的理解和对未来的信心。
    (2)小说一共写到了弟弟的七次采信,其中第一次,二、三次,四至六次及第七次,内容各有所侧重。“弟弟的来信”以及他的情感变化也就成了小说的线索。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①当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待的地方”时,被爹一顿好骂,又被爹用棒子撵回去,说明爹对儿子要求极其严格,是一个严父;
    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乡小学,最后哭着回来,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并且要求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菜,说明爹心疼儿子,怕儿子在那里受苦。
    ②作用:一开始爹撵弟弟去学校,是以为弟弟为了不去而撒谎,所以生气。后来要弟弟回家种菜挣钱,是因为亲眼见那里的环境恶劣艰苦之甚,心疼儿子。这样父亲这一形象就显得更加贴近现实,更为真实可信。
    父亲心疼儿子,哭着回来,衬托出那里环境的恶劣,百姓生活的困苦,从侧面衬托弟弟的高尚品质,表明弟弟对乡村教育的热爱。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待的地方”,被爹一顿好骂,又被爹用棒子撵回去,爹对于弟弟要求十分严格;
    “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清泉乡的乡亲们对于弟弟很是关爱;
    “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农村人对于知识十分渴求;
    “……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的鼓舞;
    “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某种意义上是弟弟对事业的理解以及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B.“正面描写”错误,小说正面写弟弟的文字很少,弟弟思想感情的变化,都是从他的来信中侧面反映出来的,故应是“侧面描写”;
    D.“都表达了父子亲情和相互理解”错误,弟弟的哭,是得知爹的夸奖后很感动;爹哭着回来,是因为清泉乡条件确实太差,小儿子日子过得很艰难。

    故选BD。
    六、作文(50分)
    22. 请以“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命题式作文题。
    灯是照明工具,其功能是照亮视野、驱散黑暗,由此易联想到灯的象征意义:指引方向、标注理想、引领前行、点亮希望、带来光明。因此,“灯”是一种关怀者、庇护者、指导者、被依靠者、被信任者的形象,它能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可以是永远接纳、保护我们的美丽家园,可以是人生道路上带领、帮助我们的父母师长,可以是震撼心灵的一本书籍、一首诗词,可以是一种在迷茫时提供思考方向、穿破重雾的精神力量,可以是激励奋斗、鼓舞前进的人生理想……总之,构思时,要围绕“灯”的作用进行合理联想,将具象的“灯”上升到精神的层面。
    例如,考生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看作“灯”,可以选择两三件具体事例,安排好详略后进行叙写。如自己在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时,从父母处得到明智建议;在失败后抑郁消沉时,从父母处得到的有力安慰;在犯下大错无法面对时,从父母处得到的批评教导……叙述事件的原由要简明扼要,将写作重点放在父母是如何发挥“灯”的作用及自己的体会、感悟上。文章的最后要点题,指出这种关爱对自己人生的积极影响,将“灯”的含义进行升华。
    立意:
    1.父母之爱如明灯,照亮成长。
    2.哲人之思如明灯,指引方向。
    3.党的领导如明灯,惠泽民生。
    4.家的温暖如明灯,驱散忧伤。

    相关试卷

    精品解析:北京市延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北京市延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 根据文意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十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北京市十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共12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兰州市三十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三十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