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末模拟试卷】中图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2
展开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测试卷02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地 理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2020年9月15日,由NOAA和NASA共同主持的25个太阳周期预报小组发布:第24个太阳周期和第25个太阳周期之间的太阳最小值,即太阳最不活跃的时期(太阳活动极小年),发生在2019年12月,黑子数降至18个。下图是太阳黑子数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第25个太阳周期中,太阳活动黑子数将在某一年达到最高峰,大约为115个太阳黑子,推测该年太阳活动极大年是( )
A.2030年 B.2025年 C.2014年 D.2020年
2.在太阳活动最活跃时,带来的影响是( )
A.轮船航行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B.会减少对人造卫星的破坏
C.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有线通信 D.成都能看到极光
【答案】1.B 2.A
【解析】1.读图示坐标可知,上一个太阳黑子峰值出现在2014年前后,根据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11年,因此大约为115个太阳黑子数应在2025年出现。太阳活动极大年出现在2025年,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太阳活动活跃时,爆发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进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高能带点粒子流扰动磁场,引发“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冋;太阳活动活跃时极地高纬度地区可能出现极光,高能带电粒子流可能破坏卫星,不会影响有线通讯,成都不能看到极光。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下面3-4小题.
3.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通过固体、液体传播,A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B传到F界面时,波速突然下降
C.A和B在D处波速明显减小
D.C,E均为液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4.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B.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
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
【答案】3.B 4.D
【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因此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纵波(B)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横波(A)的传播只能通过固体,不能通过液体传播,选项A错误;图中显示,纵波(B)传到F界面(古登堡面)时,波速突然下降,这是因为传播媒介由固态物质变为气态物质,选项B正确;图中显示, 横波(A)和纵波(B)在D处(莫霍面)波速明显增大,而不是减小,选项C错误;图中显示,地震横波(A)能够在C(地壳)、E(地幔)中传播,表明C、E圈层不可能均为液体,选项D错误。故选B。
4.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之上),因此岩石圈不是属于地壳的一部分,A错误、D正确;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B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不包括地幔的全部,C错误。故选D。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月球)小,月亮(月球)绕着地球跑。”重温这首童谣,完成下面5-7小题。
5.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A.恒星、行星、卫星 B.星云、恒星、行星
C.恒星、行星、小行星 D.恒星、小行星、流星体
6.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7.以下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
A.水星、金星 B.木星、土星 C.天王星、海王星 D.火星、木星
【答案】5.A 6.B 7.A
【解析】5.童谣中出现的天体依次是太阳、地球、月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属于恒星,地球属于行星,月球属于卫星,因此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有地月系和太阳系,共2级,因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类地行星有水星、金星、火星,因此A正确;木星、土星属于巨行星,B错误;天王星、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C错误;火星、木星属于地外行星,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A。
下图为某地理小组拍摄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8-9小题。
8.甲乙丙丁四幅景观图中与其他形成原理差异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乙、丁两幅景观在我国最典型的分布区为( )
A.南海诸岛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青藏高原
【答案】8.D 9.B
【解析】8.甲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柱,乙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雅丹地貌,丙为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丁为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甲、乙、丙都是侵蚀地貌,只有丁是堆积地貌,因此D正确,故选D。
9.乙、丁两景观都为风力地貌,典型分布区域为西北地区,B正确;南海诸岛以海浪地貌为主,分布在沿海地区,A错误;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C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冰川地貌广布,D错误。故选B。
读“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表,完成下面10-11小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气
78.08
75.52
氧气
20.94
23.15
氢气
0.93
1.28
二氧化碳
0.03(变动)
0.05
10.下列关于表中干洁空气的主要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B.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
C.氮气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D.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11.下列关于地球各大气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洁空气只分布在对流层 B.平流层可见各种天气现象
C.臭氧层分布于高层大气 D.平流层适合航空飞行
【答案】10.C 11.D
【解析】10.近地面气温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大量吸收能量,使气温升高,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物质条件,缺少水汽和杂质不可能成云致雨,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干洁空气中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其中,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氮气在光合作用中不起重要作用,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减少,从而避免地面生物过多照射紫外线而受到伤害,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对流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干洁空气主要分布在对流层,不是只分布在对流层,A错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对流,加上水汽和杂质很少,不易成云致雨,天气稳定单一,但因气流平稳适合航空飞行,B错误,D正确;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高层大气臭氧含量并不多,C错误。故选D。
12.下列图中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海陆相比,海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增温、降温比陆地慢,海洋的昼夜温差较小;晴天与阴天相比,阴天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温度较晴天低,晚上云层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比晴天高,昼夜温差较小,故海洋上的阴天,昼夜温差最小,A正确,BCD错。故选A。
13.在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便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的缓解眼部的不适感。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应下图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点燃的蜡烛是一个热源,对空气加热,蜡烛处空气受热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上空形成高压;蜡烛的东西两侧相对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上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这样就形成热力环流,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021年7月27日,受台风“烟花”外围影响,连云港市普降暴雨,市区路面多处积水,内涝严重。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Ⅰ、Ⅱ、Ⅲ表示水循环类型)。读图,完成下面14-15小题。
14.台风“烟花”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 )
A.Ⅰ、Ⅱ B.Ⅱ、Ⅲ C.Ⅰ、Ⅲ D.Ⅰ、Ⅱ、Ⅲ
15.造成这次连云港内涝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导致蒸发环节增强 B.排水设施不足导致地表径流环节受阻
C.地面硬化导致下渗环节增强 D.绿地面积减少导致植物蒸腾环节减弱
【答案】14.B 15.B
【解析】14.水循环的类型有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台风在末登陆时参与了海上内循环,登陆后还参与了海陆间大循环,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5.全球变暖导致蒸发环节增强,地表径流会减少,不易发生内涝,A错误;地面硬化导致下渗环节减少,C错误;绿地面积减少导致植物蒸腾环节减弱,对内涝影响不大,且材料中不能看出绿地面积减少,D错误;排水设施不足导致地表径流环节受阻,使得市区路面积水,发生内涝,B正确。所以选B。
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16-18小题。
16.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大西洋的( )
A.密度、温度、盐度 B.温度、盐度、密度
C.温度、密度、盐度 D.密度、盐度、温度
17.影响曲线②出现图示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太阳辐射 C.陆地径流 D.海域形状
18.下列关于大西洋表层海水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60°N表层海水密度低于60°S
B.60°N表层海水盐度低于60°S
C.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地方,温度约为25℃
D.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地方,密度约为1027kg/m³
【答案】16.A 17.B 18.C
【解析】16.由于赤道附近的热量较高,可知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伟向高纬逐渐递减,可知②为温度变化曲线;由于副热带附近的降水较少,蒸发较为旺盛,可知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向低纬、高纬递减,呈马鞍状分布,可知③为盐度分布曲线;由于地球的表面的热量是由赤道向两极地区逐渐递减的,可知海水密度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增,可知①为密度分布曲线。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7.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②为温度变化曲线,低纬地区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地区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热量少。所以影响温度曲线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B正确;洋流性质、陆地径流、海域形状都不是影响温度曲线出现图示变化的主要因素,ACD正确。所以选B。
1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60°N表层海水密度高于60°S,A错误;60°N的海洋表层海水盐度高于60°S,B错误;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地区约为25°N左右,水文温度约为25℃,C正确;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地方约为25°N左右,密度约为1025kg/m³,D错误。所以选C。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简称土壤微生物量碳)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000立方微米的微生物体内碳的总和。下图为内蒙古温带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9-20小题。
19.造成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在水平地域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温度 C.降水量 D.耕作制度
20.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垂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这主要是因为越往深处土壤( )
A.有机质含量越少 B.通气状况越好
C.环境作用越大 D.根系越发达
【答案】19.C 20.A
【解析】19.图示信息显示土壤微生物量碳呈现出草甸草原最高、典型草原次之、荒漠草原最低的分布格局,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C正确。图中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变化主要体现的是降水量的水平变化,与海拔、温度和耕作制度无关,A、B、D错误。故选C。
20.表层土壤积累了较多的腐殖质,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同时表层积聚了大量植物根系,而越往土壤深处,植物根系越少,有机质的含量越少,A正确,D错误。越往土壤深处,土壤越紧实,通气状况越差,B错误。深层土壤的环境条件趋于稳定,对微生物的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A。
江西井冈山地区地势高耸,沟谷深切,物种及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极富多样化,在其沟谷地区保存有典型季雨林。此外,该地区还是典型的杜鹃花矮林分布区,杜鹃花矮林是井冈山地区特征性明显的常绿乔木,其叶片具有革质特征。据此完成下面21-22小题。
21.井冈山地区典型季雨林类型为( )
A.热带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混交林
22.井冈山地区杜鹃花矮林植被叶片具有革质特征,该特征有利于( )
A.抗干旱 B.抗湿热 C.抗涝渍 D.抗虫害
【答案】21.C 22.A
【解析】21.由所学知识可知,季雨林是生长在有周期性显著干季和湿季相更迭的热带区域内的植物群落;井冈山地区地处亚热带,沟谷地区虽水热充足,但不会出现在终年高温多雨地区才会出现的热带雨林,典型植被应为常绿阔叶林,A错误,C正确。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地区的典型植被,B错误。混交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森林,其自然环境通常具有过渡性,所以不是该地沟谷地区的典型植被,D错误。故选C。
22.由所学知识可知,叶片的革质形态,具有较强的阻挡叶面水分蒸发的作用,利于保持植被本身的水分,从而提升植被的抗旱能力,A正确。阻挡叶面水分蒸发,不利于散热,B错误。由于叶片不利于散失水分,因而不抗涝渍,C错误。植物抗虫害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基因,不取决于其表面形态,D错误。故选A。
台风是广东省主要的气象灾害。下图为广东省台风风暴潮灾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23-24小题。
23.下列选项中,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岸段位于( )
A.惠州南部、汕尾南部、揭阳东南部 B.阳江南部、广州南部、珠海东南部
C.湛江东部、中山东部、汕头东南部 D.茂名南部、东莞西部、潮州东南部
24.下列国家中,受台风、风暴潮危害较小的国家是( )
A.中国 B.孟加拉国 C.美国 D.巴基斯坦
【答案】23.C 24.D
【解析】23.读图可知,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岸段从东向西有潮州东南部、汕头东南部、深圳南部、东莞南部、中山东部、湛江东部,故C项正确。
24.中国容易受到来自太平洋的台风和风暴潮的影响,孟加拉国容易受到来自印度洋的风暴潮的影响,美国容易受到来自大西洋的风暴潮的影响,三国受台风、风暴潮危害很严重,ABC不符合题意。巴基斯坦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少,可知受台风、风暴潮危害较小,D符合题意。故选D。
25.当灾害发生时,下列行为中,正确的是( )
A.地震了,快从楼上跳下去
B.海啸来了,快去看,太壮观
C.台风来了,广告牌下避风观景
D.泥石流来了,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向的山坡上跑
【答案】D
【解析】地震时不可以从楼上跳下去,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应该就近躲避,A错误;海啸时应尽快撤离,B错误;台风时不能在广告牌等下停留,防止高空坠物砸伤,C错误;泥石流发生时应朝垂直于泥石流流向的高处跑,才能减少伤害,D正确。
2020年7月11日晚11时,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春厂坝“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的人工智能预警广播系统发出了滑坡预警(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当原本固定在某个区域的传感器发生沉降或偏移时,卫星能够感知其运动变化,实现全天候全自动在线监测预警),当地干部群众收到通知后成功组织避险。结合资料,完成下面26-28小题。
26.监测传感器沉降或偏移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D.数字地球
27.下列是村民建议该地可进行的滑坡防范措施,其中不合理的是( )
A.保护坡地植被 B.在坡体软弱面修建排水沟
C.修建大型水库 D.在滑坡底脚修建抗滑挡墙
28.遇到滑坡灾害,我们应该做的是( )
A.出现滑坡征兆时,立即跑回室内紧闭门窗
B.处在滑坡体上时,迅速朝滑坡方向撒离
C.在滑坡停止后,立即回家检查情况
D.无法逃离高速滑坡时,抱住身边大树等固定物体
【答案】26.C 27.C 28.D
【解析】26.传感器属于点状地理事物,其位置的沉降或偏移主要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来进行监测,C正确;遥感技术主要用于面状地理事物的获取;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处理,材料重在体现传感器位置的沉降或偏移;数字地球是将地理信息数字化后,借助计算机系统来进行管理的技术,均不是监测传感器沉降或偏移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故选C。
27.修建大型水库易诱发地质灾害,不利于滑坡的防范,C选项不合理,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属于防范滑坡的有效措施。故选C。
28.出现滑坡征兆时,应立即撤离滑坡地带,而不是跑回室内紧闭门窗,A错;处在滑坡体上时,迅速朝与滑坡方向垂直的高处撒离,B错;在滑坡停止后,有可能还会发生二次灾害,不能立即回家检查情况,C错;无法逃离高速滑坡时,可以抱住身边大树等固定物体,D正确,故选D。
29.倒立锥是山坡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堆积而成的地貌。下图为倒立锥景观图。据此完成问题。
倒立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是( )
A.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B.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C.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D.各部位颗粒物大小均匀
【答案】C
【解析】当碎石坠落时,大的岩块较重,受重力作用沿山坡向下滚动时,能滚得更远,所以大的岩块可以滚动到倒立锥的边缘部位。一些较小的岩块由于质量轻,坠落时动能小,多堆积在倒立锥的顶部。因此倒立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是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小。ABD错,C正确。故选C。
30.读下图,完成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
A.震级 B.震中距 C.烈度 D.震源深度
【答案】C
【解析】由图例及所学知识可知,断裂带附近的城市易发生地震,制定建筑防震标准的目的是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而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烈度是表示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的破坏程度,因此烈度是制定建筑防震标准主要考虑的因素,C正确。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都能影响地震造成的损失,但不是制定建筑防震标准,AB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请按要求作答)
31.下图的等压面弯曲是由于热力环流存在引起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A、B两地中,气温高的是 地,下沉运动的是 地,近地面气压低的是 地。(3分)
(2)若此图表示城市热岛环流,位于郊区的是 (填字母)地;若此图代表白天,按滨海地区海陆风形成原理,海洋是 (填字母)地,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 ;若此图代表夜晚,按山谷风形成原理,山坡吹 (填“山”或“谷”)风。(4分)
(3)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B、④、⑤四处气压由低到高的排序是 。(此题用>=<符号按顺序表达)。(2分)
(4)只考虑天气状况,A、B两地大气逆辐射作用强的是 (填字母)地,若此图为北半球,A位于B的正西,则近地面的风向为 风。(2分)
【答案】(1) B A B
(2) A 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 山
(3) ④>①=②=③>⑤ ⑤<④ (4) B 西北
【解析】(1)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所以A为高压,B为低压。B地空气遇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A地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所以气温高的为B地,下沉运动的为A地。近地面气压低的为B。
(2)城市的气温高,空气遇热上升;郊区的气温低,空气遇冷下沉。所以位于郊区的为A。白天太阳辐射强,陆地比热容小,升温速度快,气温高,空气遇热上升,形成低压。海洋的比热容大,升温的速度慢,气温低,空气遇冷下沉,形成高压,所以A为海洋。海风和陆风的昼夜变化,主要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陆地气温高,气压低。夜晚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气温的昼夜变化引起了风向的昼夜变化。夜晚山顶散热快,气温较低,冷空气下沉,沿着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
(3)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上,三者气压相同。在同一个位置,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逐渐降低,所以⑤<①,③<④,故④>①=②=③>⑤。④处的等压面向上凸出,为高压;⑤向下弯曲,为低压。所以④气压大于⑤气压。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所以A>B。在同一位置,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降低,④气压小于B气压。故⑤<④ (4)A气流下沉,天气晴朗。B气流上升,为阴雨天气,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较强。A处气压大于B,在水平方向上,空气自A向B流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西北风。
3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图中所示的全球表层海水盐度曲线与 变化曲线比较接近,海水盐度最高值出现在南北 附近的海域。全球盐度最低的海区是 ;全球盐度最高的海区是 ,其形成原因是 。(5分)
(2)图中显示,大部分纬度地带的海水盐度随水温上升而升高,而赤道附近海域水温最高,海水盐度曲线却呈波谷状,其原因是 。(1分)
(3)北纬60°附近的海水盐度比南纬60°附近的海域盐度 (大或小),这两个海域的海水盐度不同的原因是: 。(2分)
(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 、 是影响海水盐度的重要因素。(3分)
【答案】(1) 蒸发量 回归线 波罗的海 红海 红海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少,周围几乎无河流水注入,又红海海区较封闭,与外部海水交换少。
(2)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丰富
(3) 小 北纬60°海区有大陆淡水大量注入,南纬60°基本上全是海洋
(4) 蒸发量 降水量 入海径流量
【解析】(1)图中所示的全球表层海水盐度变化曲线与蒸发量变化曲线比较接近;两者都是双峰结构,都在南北纬20°-30°附近达到最高;据图可知海水盐度最高值出现在南北回归线或副热带附近的海域。全球盐度最低的海区是波罗的海,盐度最高的海区是红海,红海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气温高、蒸发量大、降水少,周围几乎无河流水注入,河流的稀释作用极小,海区较封闭,与外部海水交换少。
(2)赤道附近海域水温最高,海水盐度曲线却呈波谷状,是因为赤道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地处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因此其盐度低于两侧。
(3)读图可知,南纬60°附近的海水盐度约为34‰,它与北纬60°附近的海域相比,海水盐度大的是南纬60°附近海域。而北纬60°附近海域盐度较小,是由于北纬60°海区有大陆淡水河流大量注入,南纬60°基本上全是海洋,没有河流汇入淡水,所以北纬60°附近的海水盐度低于南纬60°附近的海域。
(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知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温度比较高的地区蒸发量也相对比较大。则可知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入海河流径流量大小等因素。
33.莆田市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春季进行省内地理实践活动,下列为该组同学调查搜集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第一站来到大连大黑山,开展“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了“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左图)示意图。
(1)图中序号①②③分别表示的是水循环的 、 、 环节。(3分)
(2)为了观察土壤的垂直分层结构,该组同学在森林地区采集了土壤标本,并绘制了土壤的剖面结构图(右图),土壤剖面中甲为 层。大黑山山脚地带的森林植被类型属于 林。大黑山分布大面积的野生杜鹃花,引起了研学小组的注意,推测 (南、北)坡的杜鹃花率先绽放。(3分)
(3)该组同学选取了土壤样本回实验室测量发现,对耕作而言,该地区土壤较南方地区的土壤肥沃,从自然原因角度分析该地土壤较南方肥沃的原因。(2分)
【答案】(1)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淋溶层;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南
(3)该地区枯枝落叶多,生物量多;较南方地区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降水量小,淋溶作用弱;有利于养分在土壤中积累,因此该地区耕作业区土壤肥沃。(任答2点)
【解析】(1)水循环示意图①是地表径流,②是下渗,③是地下径流
(2)甲位于淀积层和腐殖质层中间,应是淋溶层;大黑山位于大连,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坡是阳坡,光照、热量条件更好,杜鹃花率先绽放。
(3)该地区植被多,枯枝落叶多,生物腐殖质多;纬度更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降水量少于南方,淋溶作用弱,对肥力消耗少。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湖底高出东侧平原4~8米,所以又称为“悬湖”。历史上,该地区多次洪水泛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洪泽湖兴建了一系列控制工程。下图示意洪泽湖水系。
(1)分析洪泽湖湖区防洪压力大的原因。(4分)
(2)分别说明兴建洪泽湖入海入江水道和灌溉总渠的作用。(3分)
(3)洪水多发区的人们应怎样做好防洪准备工作?(3分)
【答案】(1)夏季降水集中,上游来水量大;地势低洼,入海通道少,泄洪不畅;为“悬湖”,易决堤;下游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一旦洪水泛滥,造成的损失大等。
(2)兴建入海入江通道,可以分流洪水,减轻下游地区洪涝威胁;兴建灌溉总渠为下游平原提供灌溉水源,增加灌溉面积。
(3)一是关注天气预报;二是注意自身技能的培训;三是熟悉逃生线路,储备逃生物资。
【解析】(1)洪泽湖湖区防洪压力大的原因可从水量来源、地势、悬湖和经济角度分析。洪泽湖湖区位于淮河流域,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交界处,夏季降水集中,上游来水量大;平原地形,地势低洼,受历史因素影响,入海通道少,泄洪不畅;湖底高出东部平原4~8米,为悬湖,易决堤。
(2)洪泽湖湖区防洪压力大,兴建入海入江通道,可以分流洪水,减轻下游地区洪涝威胁;洪泽湖湖区人口密集,农业发达,大兴建灌溉总渠为下游平原提供灌溉水源,增加灌溉面积。
(3)防洪准备工作主要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天气的变化,提高防洪意识、注意自身逃生技能的培训,熟悉逃生线路,在灾情发生时,做好有序撤离工作,储备逃生物资,保证灾情发生时能及时逃生。
【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3: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3,文件包含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3解析版doc、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3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2: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2,文件包含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2解析版doc、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2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模拟试卷】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2: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试卷】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2,文件包含期末模拟试卷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2解析版doc、期末模拟试卷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2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