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七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含解析)
七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 寒假提前学(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 寒假提前学(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隋初有官员进表,称,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中心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是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寒假提前学(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如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A.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2.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这句话表明( )A. 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 B. 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C. 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 D. 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3.隋朝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是在( )A.439年 B.494年 C.581年 D.589年4.隋初有官员进表,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这说明当时( )A. 分封制度盛行 B. 全国户口众多 C. 土地兼并严重 D. 郡县数量过多5.下列内容属于隋朝统一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是( )①编订户籍 ②盐铁专卖 ③统一文字 ④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6.隋文帝采用秀才、明经两科考试与官吏举荐用人相结合的方法选拔人才。隋炀帝保留秀才、明经,新设进士科,专门以试策取士,逐渐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这反映了科举考试( )A.走向了制度化 B.难度逐步增大C.选拔优秀人才 D.科目逐年增加7.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南至余杭,它们分别是今天的( )A.北京、上海 B.北京、杭州 C.天津、扬州 D.洛阳、杭州8.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中心是( )A.余杭 B.涿郡 C.洛阳 D.长安9.如图是我国古代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对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该工程南北起止点分别是余杭、涿郡②开凿目的是为了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③该工程以洛阳为中心④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0.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是在( )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唐玄宗时 D.武则天时11.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A.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C.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12.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13.隋朝的统一,开创了隋唐时期300余年的“大一统” 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隋朝兴亡】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材料二 (炀帝)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 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材料三 隋初隋盛时结论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万人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等 材料四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1)隋朝使“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是在哪一年?隋 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却很快走向灭亡, 其灭亡时间是哪一年?(2)材料二中列举了哪些隋炀帝征发人民的史实? 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3)请你完成材料三的结论部分。材料三、四反映了 隋朝社会出现了什么景象?(4)材料三、四反映的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是 什么?(5)通过上述史实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14.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大运河由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始建于春秋时期,经过历代的开凿、疏浚、连通而成,至今仍发挥着水路运输等作用。图1图2材料二:中国大运河项目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之一的宁波,位于大运河的最南端,是通往外海的重要口岸,是大运河上的一个重要节点。(1)请指出图1所示的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2)比较图1图2,大运河发生了“裁弯取直”的变化。这一变化最早出现于哪一朝代?请分析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3)在以“中国大运河”为主题的探究学习时,小宁与小波分别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运用相关材料及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问题进行解答。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统一的背景。材料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人民愿望和杨坚个人因素等方面阐述了隋朝统一的背景,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强南弱,没有体现出南方经济发展,A项排除;孝文帝汉化政策是在北魏时期,与材料中的“杨坚建国”不符,B项排除;科举制是在隋炀帝时期创立的,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排除。2.答案:D解析: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排除A、B;由题干中“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即随国公)”可排除C;由题干中“杨坚……夺位后立国号为‘随’”可知,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故选D。3.答案:D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故选:D。4.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隋初”“当今郡县,倍多于古”“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可知,隋初郡县数量太多,且郡县的规模相对较小,D符合题意。5.答案:D6.答案:A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文帝采用秀才、明经两科考试与官吏举荐用人相结合的方法选拔人才。隋炀帝保留秀才、明经,新设进士科,专门以试策取士,逐渐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考试逐渐走向了制度化,A符合题意。故选:A。7.答案:B8.答案:C解析: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故选:C。9.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开凿了大运河,它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余杭、涿郡,该工程以洛阳为中心,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B项正确;都江堰开凿目的是为了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而大运河开凿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0.答案:B11.答案:B12.答案:D13.答案:(1)589年。618年。(2)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原因:隋场帝统治残暴,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
(3)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反映了陏朝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
(4)隋文帝在位期间,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魈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5)成由俭,败由奢;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等。14.答案:(1)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2)元朝。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为了便利南粮北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抵大都;缩短运输路程,更加快捷;实现有效的统治与管理等。(3)小宁: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弥足珍贵;中国大运河是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承载了中华灿烂文明;是贯通南北的运输系统,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杰出成就;目前很多河段仍在使用,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需要保护等。小波:宁波濒临东海,拥有深水良港;通江达海(三江汇流,水系发达,汇入东海),海河联运;“港通天下”,是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或既是中国大运河的终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七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 寒假提前学(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唐朝“安史之乱”的影响是,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七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 寒假提前学(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共8页。
这是一份七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 寒假提前学(3)盛唐气象,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