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检测题
(时间:70分钟 满分:70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北京中考)如图所示,体温计示数为36.3℃。
2.(安徽中考)在我国“祝融号”火星车的顶部,有一个叫集热窗的装置,里面装有一种叫正十一烷的物质。这种物质在白天温度高时为液态,夜间温度低时会凝固(填物态变化名称)放热,从而起到控温作用。
3. 按照“实施三年增绿计划,建设绿色生态安徽”的总体规划要求,我省将大力实施湿地修复保护工程,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增大表面积的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从而调节气温。
4.将正在熔化的冰拿到 0 ℃的房间里,冰不会(选填“会”或“不会”)熔化。
5.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深海潜水器,下潜前停放在母船上,潜水器舱内非常湿热。当潜水器下潜时舱内温度降低,到达一定深度时,舱内壁开始出现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舱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此过程要放出(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6.(安徽中考)冬天,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上会出现“水雾”;夏天,从电冰箱里取出一瓶饮料,饮料瓶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都是物态变化中的液化现象。
7.(成都中考)做“纸杯烧水”实验时,小科用蜡烛火焰加热盛有适量冷水的纸杯,一段时间后水沸腾了。沸腾过程中,他多次测得水温为97.5 ℃,这说明当地水的沸点为97.5 ℃。
8.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窗花”,“窗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出现在玻璃窗的内(选填“内”或“外”)表面。
9.如图是某地遭受雪灾的报道中的交通运输情况,而且天气极其寒冷,造成中小学停课。这些雪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10.黄山景色闻名天下,严冬经常会出现“雨凇”现象,这种现象一般是由在朔风里飘扬的雨滴附于树枝、草等物体上形成的冰晶,如图甲所示;而松花江畔,严冬却经常出现“雾凇”现象,它是由水蒸气遇冷凝结并附在树枝叶上形成的冰晶,如图乙所示。“雨凇”“雾凇”的形成的物态变化是不同(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1.用一支体温计测某人的体温为38.5 ℃后,没有甩就去测另两个体温分别为37 ℃和39.2 ℃的人的体温,且中间也没有甩过,则测量的结果为(D)
A.37 ℃ 39.2 ℃ B.38.5 ℃ 38.5 ℃
C.37 ℃ 38.5 ℃ D.38.5 ℃ 39.2 ℃
12.(泰安中考)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D)
A.第5 min时,晶体开始熔化
B.晶体熔化过程持续20 min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吸收热量
D.晶体的熔点是80 ℃
13.室内温度为 20 ℃,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图像中正确反映了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C)
A B C D
14.(永州中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戴眼镜的同学佩戴口罩,眼镜片有时会出现起“雾”现象,干扰视线造成了不便,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保护好视力。关于镜片上的“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雾”是气体
B.“雾”是汽化形成的
C.“雾”的产生过程放出热量
D.一段时间后,“雾”消失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15.(临沂中考)水无常形,于千变万化中孕育自然奇观。下列水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A)
A.雪融成溪 B.气结成露 C.气凝成霜 D.水滴成冰
16.下面关于冰箱的一些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
A.拉开冷冻室的门,有时能看见“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这是汽化现象
C.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凝华现象
D.冰箱的冷冻室有时结有一层霜,这是凝固现象
17.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
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
三、实验题(第18小题4分,第19小题4分,第20小题8分,共16分)
18.炎热的夏季 “酷暑难耐”,人们常常采取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2)发烧病人使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比用水擦拭的效果更好;一滴油和一滴水掉在玻璃桌面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你的猜想是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19.(营口中考)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冰受热均匀,而且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
(2)如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给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BC段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0.(淮安中考)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温度上升到88 ℃后,每隔1 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温度/℃ | 88 | 90 |
| 94 | 96 | 98 | 98 | 98 | 98 |
(1)2 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92℃。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如图乙的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3)在5 min到8 min时间内,要用酒精灯持续加热保持水沸腾,撤去酒精灯后水很快停止沸腾,这说明水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
(4)从图像可以看出: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四、简答与计算题(第21小题5分,第22小题5分,第23小题10分,共20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
21.小刚发现天气较冷的季节,家里的窗户玻璃上有时是一层小水珠,有时是一层冰花。请简要回答水珠和冰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答:水珠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液化成的小水滴;
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成的小冰晶。
发生这两种现象的条件是室内外有一定的温差,当温差不大时发生液化,当温差较大时发生凝华。
22.如图所示,烧瓶内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会看到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因为当向瓶底浇冷水时,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瓶内液面上方气压减小,导致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起来的。
23.有一支温度计,表面刻有120格均匀的刻度。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30格处;玻璃泡浸没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80格处。则:
(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和量程分别是多少?
(2)应把40 ℃标在此温度计的第几格处?
(3)当外界实际温度为多少时,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的格数与实际温度数值相等?
解:(1)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 ℃,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 ℃,
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值为=2 ℃,即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 ℃,
则该温度计最下面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
0 ℃-2 ℃×(30-0)=-60 ℃,
最上面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100 ℃+2 ℃×(120-80)=180 ℃,
所以该温度计的量程是:-60~180 ℃;
(2)40 ℃时液面上升的格数:=20格,
则40 ℃时,温度计内液面所在的格数为20格+30格=50格;
(3)设实际温度为t ℃时与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相等,则有2 ℃×(t-30)=t ℃。
解得t=60。
答:(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 ℃;量程是-60~180 ℃;
(2)应把40 ℃标在此温度计的第50格处;
(3)当外界实际温度为60 ℃时,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的格数与实际温度数值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