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PPT课件+练习(含答案解析版)
2020-2021学年第3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精品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3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23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含答案解析docx、23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docx、23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课件ppt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3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单选题1.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的糖类是( )A.葡萄糖 B.纤维素C.糖原 D.乳糖【答案】AA、 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的糖类,A符合题意; B、纤维素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B不符合题意; C、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C不符合题意; D、乳糖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二糖,D不符合题意。2.棉子糖是一种由半乳糖、果糖和葡萄糖结合而成的非还原性三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棉子糖和蔗糖的水解产物不完全相同B.棉子糖是由三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C.棉子糖的水解产物是还原糖D.棉子糖和纤维素可作为细胞的能源物质被利用【答案】DA、棉子糖的水解产物是半乳糖、果糖和葡萄糖,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故棉子糖和蔗糖的水解产物不完全相同,A正确;B、乳糖、果糖和葡萄糖是单糖,而棉子糖是一种由半乳糖、果糖和葡萄糖结合而成的非还原性三糖,B正确;C、棉子糖的水解产物是半乳糖、果糖和葡萄糖,而半乳糖、果糖和葡萄糖均是还原糖,C正确;D、纤维素不能作为细胞的能源物质被利用,D错误。3.适度的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中产生维生素D3(VD3),活化的VD3可促进肠道吸收钙离子。对于因缺乏VD3引起缺钙的人群来说,为缓解缺钙这一状况,下列做法不应选择的是( )A.适量进行日光浴B.增加室外活动C.补充适量鱼肝油(主要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D)D.补充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A)【答案】D【解析】补充胡萝卜素有利于补充维生素A,但维生素A不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补充胡萝卜素不能缓解缺钙这一状况,D错误,ABC正确。4.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B.植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淀粉和纤维素,动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乳糖和糖原C.固醇类物质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D.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答案】B【解析】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因此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A正确;B、植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淀粉和纤维素,动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糖原,而乳糖是二糖、不是多糖,B错误;C、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之一,也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维生素D对于钙、磷吸收具有重要功能,性激素参与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D、葡萄糖是生命的燃料、核糖、脱氧核糖都是组成核酸的单糖,因此,三者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单糖类物质,D正确。5.如图为糖的分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糖原、淀粉和纤维素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B.糖类不参与细胞识别C.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都是还原性糖D.枯枝落叶中的纤维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答案】D【解析】A、纤维素是结构物质,而非储能物质,A错误;B、细胞识别主要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关,糖蛋白是由多糖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B错误;C、蔗糖不是还原性糖,C错误;D、纤维素的单体为葡萄糖,枯枝落叶中的纤维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D正确。6.下列关于部分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性激素和胰岛素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均呈紫色B.用碘液处理淀粉和纤维素都会出现蓝色反应C.给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用75%的酒精冲洗D.使用斐林试剂时,必须将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后再用【答案】D【解析】A、性激素的本质是固醇,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A错误;B、纤维素属于多糖,无法与碘液反应,B错误;C、给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用50%的酒精冲洗来洗去浮色,C错误;D、斐林试剂的添加顺序为等量混合、现配现用,D正确;7.脂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在细胞中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下列叙述与脂质相符的是( )A.构成脂质的主要化学元素为C、H、O、N、P五种B.原核细胞中不含磷脂C.脂肪是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D.性激素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答案】D【解析】A、构成脂质的主要化学元素为C、H、O三种,还有部分含有N、P,A错误;B、原核细胞具有细胞膜,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因此原核细胞含有磷脂,B错误;C、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C错误;D、性激素属于脂质,其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D正确。8.如图是由3个圆构成的类别关系图,符合这种类别关系的是( )A.Ⅰ脂肪、Ⅱ磷脂、Ⅲ固醇 B.Ⅰ淀粉、Ⅱ糖原、Ⅲ纤维素C.Ⅰ固醇、Ⅱ胆固醇、Ⅲ维生素D D.Ⅰ原核生物、Ⅱ细菌、Ⅲ酵母菌【答案】C【解析】A、脂肪、磷脂和固醇都属于脂质,三者是并列关系,A错误;B、淀粉、糖原、纤维素都属于多糖,三者是并列关系,B错误;C、固醇包含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C正确;D、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不是原核生物,D错误。9.某些保健品含有一定量的性激素(或性激素类似物),对青少年的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从化学成分上分析,性激素属于( )A.脂质 B.糖类 C.蛋白质 D.核酸【答案】A【解析】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类物质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故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A正确,BCD错误。10.玉米和小麦细胞中都含有丰富的糖类,这些糖类不包括( )A.淀粉 B.麦芽糖 C.几丁质 D.纤维素【答案】C【解析】A、淀粉是植物细胞中重要的多糖,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与题意不符,A错误;B、麦芽糖是植物细胞中的二糖,玉米和小麦中都含有,与题意不符,B错误;C、几丁质是一种动物多糖,在小麦和玉米细胞中不存在,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与题意相符,C正确;D、纤维素是植物细胞中的多糖,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与题意不符,D错误。1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依次是( )A.纤维素和糖原 B.麦芽糖和乳糖 C.淀粉和糖原 D.葡萄糖和纤维素【答案】C【解析】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和脂肪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A、B、D错误;C正确。12.大多数熊食性复杂,既吃植物也吃部分动物,且大多数熊有冬眠的习性,但其冬眠之前要吃大量的食物,其中的营养物质有相当多的部分转化为脂肪储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熊冬眠时,脂肪也可转化成糖类来供能B.熊冬眠前所食用的动植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脂肪C.熊体内的脂肪具有保温作用,在冬眠期间也能分解利用D.熊冬眠前大量进食,食物中的淀粉消化分解成葡萄糖【答案】B【解析】A、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故熊冬眠时,脂肪也可转化成糖类来供能,A正确;B、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因此熊冬眠前所食用的动植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水,B错误;C、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可作为备用能源冬眠时进行分解利用,动物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动物体内的脂肪还具有保温的作用,C正确;D、动物在冬眠前大量进食,这些食物被消化吸收后在体内主要转变成脂肪贮存,而食物中的淀粉需要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熊吸收,D正确。13.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属于“碳水化合物”,它们的组成元素是( )A.C、H、O B. C、H、O、NC.C、H、O、N、P D.C、H、O、N、P、S【答案】A【解析】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属于糖类中的多糖,其中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糖类都只含有C、H、O3种元素。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它们的组成元素是C、H、O,A正确,BCD错误。二、综合题14.如图为生物组织中某些有机物相互关系及分布的概念图,分析细胞内各有机物的组成及功能,回答下列问题:(1)A是指_______,由2分子单糖组成;D在植物细胞内包括_____麦芽糖。(2)B是指___________,它是由[C]___ 组成的。包括[F]_______、[G]纤维素和[H]糖原。饥饿状态下,动物组织中的_________可以分解补充血糖。(3)脂质除了[K]__________外,还包括________、[J]植物蜡、固醇类。【答案】 二糖 蔗糖 多糖 葡萄糖 淀粉 肝糖原 脂肪 磷脂【解析】(1)A是二糖,由2分子单糖组成;植物细胞内的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2)B是指多糖,它是由[C]葡萄糖组成的,多糖包括[F]淀粉、[G]纤维素和[H]糖原。饥饿状态下,动物组织中的肝糖原可以分解补充血糖。(3)脂质除了[K]脂肪外,还包括[I]磷脂、[J]植物蜡、固醇类。【点睛】本题结合概念图,考查糖类和脂质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题,只要考生识记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5.图1表示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各种有机物的变化情况(1表示可溶性糖、2表示淀粉、3表示含氮化合物、4表示脂肪)。图2表示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蛋白质、葡萄糖、淀粉的含量和淀粉磷酸化酶(催化淀粉的生物合成)活性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油菜种子在成熟过程中,________含量不断提高,而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不断下降,这说明__________而来。(2)图2中曲线③表示____________。在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种子的干重将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3)将小麦开花后第10天和第30天的种子分别制成组织样液,各取等量样液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再各加入等量的________,适温水浴加热后,A试管出现________,并且比B试管颜色更________,两试管中被检测的物质可以用图2中的曲线________表示。【答案】(1) 脂肪 脂肪可能由糖类(或可溶性糖和淀粉)转化(2) 淀粉磷酸化酶 增加(3)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深 ①【解析】【分析】 (1)据图可知,油菜种子在成熟过程中,脂肪含量不断提高,而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不断下降,这说明脂肪由糖类(或可溶性糖和淀粉)转化而来。(2)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葡萄糖含量应逐渐减少,淀粉含量应升高,因此图2中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葡萄糖含量、淀粉含量、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在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叶片合成的有机物将运到种子处,种子的干重将增加。(3)小麦开花后第10天和第40天的种子相比较,前者含有较多的还原性的葡萄糖糖,检验还原糖应用斐林试剂,A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并且比B试管颜色更深,两试管中被检测的物质可以用图2中的曲线①表示。【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组成细胞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解答曲线分析题时先看曲线的变化趋势,找出不同点,再结合题目给出的信息,判断出分别代表的物质变化即可。16.科研人员测定了芒果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淀粉、可溶性糖等物质的含量变化,如下图所示。(1)芒果种子在萌发初期过程中,大分子有机物水解使干重逐渐增加,质量增加的主要元素是_______________。(2)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属于可溶性糖,其中葡萄糖和果糖能与___________发生作用,生成_________色沉淀。(3)据图可知,芒果果实发育至青熟期间(40~120天)__________含量增加明显;果实青熟采收后至完熟阶段,果实甜度大幅增加,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O 斐林试剂 砖红 淀粉、果糖 淀粉水解转化为大量蔗糖【解析】(1)芒果种子在萌发初期过程中,大分子有机物水解使干重逐渐增加,增加的重量为水的重量,水中氧的重量更大,质量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2)葡萄糖、果糖属于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3)据图可知,芒果果实发育至青熟期间(40~120天)淀粉、果糖含量增加明显;在120后,淀粉急剧减少,蔗糖急剧增加,,果实甜度大幅增加,可能的原因淀粉水解转化为大量蔗糖。【点睛】本题结合芒果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机物含量曲线图,考查了细胞代谢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17.科学家观察发现,有一种俗称“熊虫”的动物,若进入“隐生状态”(这时它的代谢速率几乎可降至0),能耐受-271℃的冰冻数小时,据研究,熊虫进入隐生状态时,它们的体内会大量产生一种叫作海藻糖的二糖。根据上述资料,有人认为“熊虫体液中的海藻糖可以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避免受到因低温造成的损伤”。请设计一实验方案,用于探究题中假设的真实性。(操作时只要定性即可)(1)设计实验的目的是_____。(2)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用于实验的材料,从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看,应该具有_____的特点,用于实验的材料可以取自同一动物个体的组织或器官,经过_____技术获得大量实验用的材料。(3)简述实验操作:①___ __;②向甲组细胞的培养液中添加__ ___,乙组细胞的培养液中不加;③__ ___;④___ _。(4)写出实验的预期结果及相应结论_ ____。【答案】(1)探究熊虫产生的海藻糖是否能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避免受到因低温造成的损伤(2) 自身不含海藻糖也不能合成海藻糖 动物细胞培养(3) 取经动物细胞培养获得的同种动物细胞适量,等分成甲、乙两组 一定量的熊虫产生的海藻糖 将甲、乙两组细胞均控制在-271℃的条件下冰冻数小时 观察并记录两组细胞的生活状况(4)①若甲组细胞均生活状况良好,乙组细胞均(或大部分)死亡,则说明熊虫产生的海藻糖确实能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避免受到因低温造成的损伤;②若甲、乙两组细胞均(或大部分)死亡,则说明熊虫产生的海藻糖不能保护组织细胞,使其避免受到因低温造成的损伤【解析】 (1)从题干中“熊虫体液中的海藻糖可以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免受低温造成的损伤”可得出本实验目的是:探究熊虫产生的海藻糖是否能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免受低温造成的损伤。(2)本实验研究海藻糖对组织细胞的影响,确认海藻糖为自变量,试验中应排除掉试验材料中的海藻糖的影响,所以用于实验的材料,从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看,应该不含有也不能合成海藻糖,实验用的材料可以将取自同一动物个体的组织或器官,经过动物细胞培养获得。(3)简述实验操作:①第一步,试验设计时要符合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的原则,先将经动物细胞培养获得的同种动物细胞适量,等分为甲、乙两组;②第二步,控制好单一变量,将甲乙两组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实验组加入海藻糖,对照组不加,即向甲组细胞的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由雄虫产生的海藻糖,乙组细胞的培养液中不加;③第三步,控制相同且低温的条件培养,即将甲、乙两组细胞均控制在零下271℃的条件下冰冻数小时;④第四步,观察并记录两组细胞的生活状况。(4)预期试验结果时要考虑全面,分别有哪几种情况,并得出相应结论,本实验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有两种情况:①甲组细胞均生活良好,乙组细胞均(或大部分)死亡,则说明熊虫产生的海藻糖确实能保护组织细胞,使其免受低温造成的损伤;②甲、乙两组细胞均(或大部分)死亡,则说明熊虫产生的海藻糖不能保护组织细胞,使其免受低温造成的损伤。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第3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ppt课件,共4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第3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ppt课件,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