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变化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变化,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种群的数量特征,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只老鼠10m2,整个草原如何调查,估算法抽样调查,黑光灯诱捕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自我调节、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整体
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查明: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监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
(1)定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P1黑体字)
例:①每立方米水体内非洲鲫鱼的数量。 ②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是种群密度吗?
(2)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意义: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等
逐个计数法(总数量调查)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教材P2)
适用范围:多用于活动能力弱或不活动的生物。如:植物、昆虫卵、树叶上的蚜虫、跳蝻等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在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调查期间,若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死亡、迁入或迁出,则会导致估算出现较大误差。
第二次被标记的m 偏小①标志物脱落②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③标志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天敌发现④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会导致估算值偏大
第二次被标记的m 偏大①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②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会导致估算值偏小
原理:黑光灯发出的紫外光能吸引一些昆虫(紫外光在肉眼可见范围之外,故称“黑光”)
连续捕捉被调查动物,随着连续捕捉,种群内个体数逐渐减少,造成每次捕获数逐次递减,但捕获的总累积数则逐渐增加,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
2.出生率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①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②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火山爆发使某个小岛的蝴蝶死亡
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出生率> 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但是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
提示: ①并不是所有种群都有性别比例,如两性花 ②并不是所有种群合适的性别比例都是 1∶1,如蜜蜂、蚂蚁种群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降低交配机会从而降低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决定种群动态的数量变化
例1.下列有关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这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都要采用标记重捕法B.选取的样方一般呈长方形,样方面积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大小C.标记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初次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D.样方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且要计算样方边线上的所有个体例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有200个个体,一年内出生了10个个体,则年出生率为10%B.若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的,则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C.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立即下降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例3.(多选)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该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B.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C.某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致使黑线姬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D.为避免某地豹种群消亡,由另一地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该地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E.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F.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例4.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方圆为16 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画眉大约有148只C.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D.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
例5.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例6.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例7.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
1.指数增长(“J”形增长)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该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种群的增长率是一定的;种群数量没有上限;
2. 种群的“S”形增长
①产生条件:环境有限(现实状态)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
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死亡率和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稳定在一定水平。
两种增长曲线的主要差异是环境阻力的不同
K/2时,种数量群在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最大
提示:K值并不是种群的最大数量
开始阶段并没有受到限制
K值的表示方法和K值的变化
①捕鱼;②灭鼠;③保护濒危动物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酵母菌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且世代间不重叠,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 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2)养分、氧气、温度和代谢废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①酵母真菌—真核生物②兼性厌氧菌—属于异养生物③进行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④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3)血球计数板: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抽样检测法),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盖有载玻片的血细胞计数板上,在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计数,测定1 mL 培养液中的酵母菌个数。
取样时,要振荡培养基,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个体数量变化规律
例8.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 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B.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 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C.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例9.生物有两种繁殖策略:r-策略和K-策略。采取r-策略的生物通常是一些小型生物如果蝇、鼠等,适应食物或温度这些波动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以便在特定的环境中占据优势B.r-策略的种群常受到非生物因素的控制,其种群数量通常不能维持在K值附近C.只要将沙漠蝗虫的数量控制在K/2之内,就能有效地控制近期危害非洲的蝗灾D.虎属于K-策略的生物,其有效保护措施是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以提高K值
例10.下列关于图中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速率大于死亡速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速率等于死亡速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在t1时控制有害生物最有效
例11.(多选)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有(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C.振荡使酵母菌在锥形瓶中分布均匀后,再用滴管吸取适量培养液至计数板上,然后放盖玻片以减小实验误差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E.计数酵母菌可用取样器取样法F.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G.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数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学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强基础增分策略,提能力精准突破,悟考情演练真题,种群的特征,自然区域内,全部个体,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迁出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9单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word部分,点击进入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生物复习课件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种群的概念,同一物种,实验步骤,X10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