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练习31故都的秋-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练习31 故都的秋-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 (统编版必修上册) (原卷版).doc
    • 解析
      练习31 故都的秋-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 (统编版必修上册) (解析版).doc
    练习31故都的秋-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01
    练习31故都的秋-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02
    练习31故都的秋-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03
    练习31故都的秋-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01
    练习31故都的秋-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02
    练习31故都的秋-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03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精品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精品练习,文件包含练习31故都的秋-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练习31故都的秋-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姓名             班级                     

    第31课 故都的秋

    本课重点

    (1)感受语言之美,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悲凉的特点;学习对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本课难点

    2 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识记

    【中等】(广东省汕头市2022届高三上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         ,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玻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         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经历劫难而不亡,         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C.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

    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据此排除C、D选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样,可承前省略,因此选B项,B项陈述对象和前文也保持一致。故选B。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

    第一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些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不合语境。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合语境,因为传统民俗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适合语境。据此排除A、C、D三项。

    第二处修饰旅游胜地应为褒义词。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为贬义。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符合语境。接踵而至,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和旅游胜地不搭配。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表明还没有去。和后面成为消费热点不对应。

    第三处,从容不迫,指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胸有成竹,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信心百倍,指非常有信心。此处哪个词在语法和句意上都能通,相对语境,踌躇满志更能表达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的状态。

    第四处,饱经风雨,形容一个人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或具有丰富的阅历。饱经沧桑,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前文的经历劫难,是经历很多磨难的意思,对应饱经风雨最恰当,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结构;内容对应,劫难风雨。故选B。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

    A、D项,保持……文化搭配不当;C项,一致共识语意重复,成分赘余。

    故选B。

     

    【中等】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本名人传记中有很多内容纯属无中生有,真是令人不忍卒读,据说这样的书居然还获过奖。

    B.曾几何时,美国的两颗核弹就使桀骜不驯的日本帝国屈服了,但这毕竟都已成为遥远的历史。

    C.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的学识人品永远激励着我们。

    D.李老汉晚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可住进去没几天就驾鹤西游了,这总算死得其所了。

    4.【答案】C 

    【解析】A项,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B项,曾几何时,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C项,山高水长,像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D项,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偏难】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故都的秋》全文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B.杭州西湖边武松墓坟头被撒满玫瑰花瓣的事件引发人们热议,可是有趣的是,这座引来关注的武松墓并不是水浒里的武松。
    C.《故都的秋》除了用摹绘写情,用对比托情的手法把作者蕴藏在胸中的情感垫高表现出来以外,也运用了旁逸衬情的手法。
    D.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合作,表明了两国之间没有你死我活的决斗理由,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5.答案:A

    解析:B项,搭配不当,在第二个武松墓后面加上墓主;C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将改成;D项,语序不当,“‘你死我活的决斗理由根本的利益冲突对调。

     

    【偏难】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散文的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______________

    所以古人常有传神”“神韵等说法。

    没有了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支撑不起来。

    而散文的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

    如同兼具形体和精神才能成为活生生的人一样,好的散文也应该”“兼备。

    可以说,是散文的主心骨。

    好像一个人的精神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琢磨才能感受到。

    A.②①③⑤④⑥      B.③⑥⑤①④②

    C.③⑥⑤②①④     D.②①③⑥⑤④

    6.【答案】C 

    【解析】整个语段先说,然后重点说的含义与作用,最后归结为好的散文应”“兼备。                                                                                                      

    【偏难】7.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体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倾注的深情,作者愿以生命留住北国之秋,可见其情之深,其爱之切。
    B.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作者认为秋的悲凉容易引发文人的颓废情绪,中国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就是证明。
    C.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对不同的饮食物产的口感、风味进行比较,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色,各具风味。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把秋蝉比喻为蟋蟀、耗子,一方面说明秋蝉在北平数量极多,极为常见,另一方面说明秋蝉的嘶叫不被人们喜爱。

    7.答案:A

    解析:B项,容易引发文人的颓皮情绪错误,C项,比较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D项,另一方面说明秋禅蝉嘶叫不被人们喜爱错误。

     

    二、阅读、理解与鉴赏

    【偏难】(长春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删节)

     

    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冬景、闽粤的冬景对比着写,表达了独爱江南冬景的情怀。
      B.文章对江南冬景做了大量描述,并始终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来写,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C.文中在描绘江南冬雨图时,远近结合,以动衬静,黑白的画面上点缀红黄的亮色,给人以既古朴又优雅的感受。
      D.本文与《故都的秋》在景物描写上都很生动,在感情基调上也都表现了浓重的悲凉,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歌颂江南的冬景和故都的秋天。
      9.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先写北方冬天的生活?
      10.在第段中,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描写江南的雪景,这些引用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8.C;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作者并没有说独爱江南冬景。B项,首尾没有呼应,结构也谈不上圆合。D项,浓重的悲凉分析有误,本文的基调是明朗、闲适,风景也充满了生机。

    9.首段描写北国冬天的蛰居生活,突出了吃喝之乐,但缺少赏景之乐,开启了人们对室外生活的向往,为下文写江南的美丽冬景做好铺垫,并与江南的冬天带给人的乐趣形成对比。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文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题干问得很具体,这个提问暗示了写北方的冬天是为写江南冬景做某方面的服务的。答题时,先看首段的内容,主要写了北方冬天人们蛰居在屋内,享受吃喝之乐;下一段写江南的冬天的,景致,突出了人们营屋外的生涯。一个屋内、一个屋外,由此可以判断,作者写北国的冬天是为了和江南的冬天做对比,突出江南冬天的不同;而从全文来看,首段是为全文写江南的美丽冬景做铺垫的。
    10.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的整体意境之美。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诗句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从引用诗句的一般性作用入手,再结合诗句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散文中,引用的一般作用有: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语言更富有诗意;能突出描述对象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描述对象的喜爱之情。第段中引用的诗句特点突出,按照日暮”“冬宵”“雪夜”“早晨的时间顺序表现不同时段的雪景特点,突出了雪景的整体美,作者对江南雪景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语言的角度看,富有诗意,增强了趣味性。

     

     

     

    三、链接高考

    【偏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乱世才子郁达夫

    唐宝民  

    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童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二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他们是同样的清醒者,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们塑造了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罗素曾经提出过支撑人生活下去的三种动力,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郁达夫即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创作是一个充满强烈悲悯意识的过程,而这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恰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可缺少的价值立场。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丝毫不顾及被灼伤的危险。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他为她筑下了象征着爱之永恒的风雨茅庐,并发出了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百年人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这样的感慨。然而,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的无奈结局。

    1945年8月29日20时许,在印尼苏门答腊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彼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郁达夫也等到了祖国抗战的胜利,然而,尚未来得及欢呼,就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做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摘自2012年10月9日《福建日报》)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郁达夫曾经历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困窘,也因此感受过世人的白眼。

    B.郁达夫与王映霞的惊世骇俗的婚恋,最终以分手告终,皆因风雨茅庐不能使爱永恒。

    C.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悲剧,为郁达夫的传奇人生抹上了最后的悲壮。

    D.本文围绕文风、婚恋、结局组织材料,写出郁达夫极其传奇的名士风采。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乱世才子郁达夫作为标题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

    B.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二人都生于乱世,而且他们的情怀、经历和结局也都相类似,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C.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他的创作充满强烈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D.郁达夫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虽然走到了一起,但最终却不得不承受灼伤之痛。

    E.本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作者通过大量侧面描写,并通过对比的手法给读者介绍了郁达夫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

     

    11.解析:选C A项,感受过世人的白眼错,原文无依据;B项,皆因风雨茅庐不能使爱永恒错,作者认为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D项,文章还提到了郁达夫的出身对文风的影响(第二段)及郁达夫、黄仲则几方面的相似(第三段)。

    12.解析:选CD A项,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强加因果;B项,二人都生于乱世错,原文说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E项,对比的手法错。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虞美人精品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虞美人精品课时训练,文件包含练习38虞美人-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练习38虞美人-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静女优秀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静女优秀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练习36静女-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练习36静女-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15 我与地坛(节选)优秀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2021学年15 我与地坛(节选)优秀课时练习,文件包含练习33我与地坛-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练习33我与地坛-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练习31故都的秋-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教材精准对点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