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人教统编版5.2 *边城(节选)教案
展开考材分析:
《边城》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它内涵丰富,体现了沈从文“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审美理想。在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它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在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格下所呈现出来的人性美,自然美。《边城》跟我们的学生有年代和地域上的距离感,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和揣摩细节来领会人物形象及其美感。
学情分析:
《中学语文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语言,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学生在此之前已接触过小说,具备初步的鉴赏能力,能够把握人物形象,但对《边城》来说,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背后的隐喻美,学生理解起来有一点难度,要引导学生结合课外知识补充,走进湘西,领悟沈从文《边城》的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结合文本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环境与人物,走进作者构建的美与善的世界,感知其寄寓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从环境,人物角度品读小说之美。
教学难点:文章是如何表达社会理想的。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细读文本,把握人物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大家看这几幅图片(凤凰古城)美吗?因为一篇《边城》,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湘西,饱览凤凰古城的文雅风韵,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边城》领悟作者“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情怀”
二.初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特征及塑造手法(学生独立探究)
明确:1.纯净 活泼 天真 善良 (动作,语言)
孝顺 体贴 重情轻利 专一 依恋爷爷 (语言,神态)
矜持 敏感 忧郁 (心理)
三.通过翠翠的形象特征,探究文本是如何展现“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态的”?
1.翠翠纯净天真调皮是优美自然环境孕育的结晶
(优美自然)
2.孝顺,体贴,重情轻利,专一是农业文明传统美德熏陶的结果 (健康)
3.矜持,敏感,忧郁是合乎花秀少女心事发展一般规律 (不悖于人性)
四.拓展延伸.利用刚才的手法分析次要人物形象及其蕴含的人性美.
爷爷:重视亲情 仁义 厚道 善良 淳朴 工作尽职
中国农业文明传统美德的典范
小结: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这里的人们之间关系非常简单,就是男女之爱,祖孙之爱,父子邻里之爱,没有私欲,阴谋,心机。作者通过这些爱与美的化身,向我们谱写了一曲审美理想化的田园牧歌。
板书:
语言
动作 翠翠 人性美
心理 他人
第二课时
1. 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边城》中那些闪耀着人性美的人们,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边城》去看一看那如画的山水,淳朴的风俗,继续感受其自然美。
2. 分析小说中的环境及其特点(学生自己探究)
自然环境(风景美):天朗 风轻 水清
吊脚楼 码头山 小城镇 白塔 船只
特点:原始古朴 安静祥和 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
人文环境(风俗美):月夜对歌 龙舟竞渡 端午捉鸭
中秋舞龙
特点:古风犹存 充满文化氛围
3. (合作探究) 这种环境美是如何体现作者的审美理想的.
明确: 所选取的自然环境,边远偏僻,与世隔绝,让爱在美中自然产生,而非可以安排,体现了作者优美自然且不悖于人性的审美特点。
所选取的人文风格如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
这种充满“竞争”的节目,展现“男性之美”从而打动少女心扉,体现了其隐喻的自然,健康,符合人性的审美理想。
4. 知人论世,深化主题
1934年,沈从文走出湘西农村,看到了都市文明冲击下传统美德的衰落,现代文明带来的物欲横流,腐化浅薄,让其写下小说,通过对边城风景之美,风俗之美,民众之美的赞美,隐含了对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现实的批评。
通过谱写《边城》这样充满自然与美的田园赞歌,来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与人格。
板书:
环境 人物 主旨
风景美 人性美 赞美 批判 呼吁
风俗美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5.2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200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5.2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参考示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5.2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5.2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作者及背景介绍,整体把握,小结作业,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5.2 *边城(节选)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5.2 *边城(节选)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想,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