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后精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精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精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后精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后精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堂检测
展开1. 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
B.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 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D. 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2. 唐人李白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下列与其所说的风格一致的字体是( )
A. 楷书 B. 行书 C. 草书 D. 小篆
3. 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
A. 注重写意传神B. 意在借物抒情
C. 追求娱乐教化D. 渴望俗世认可
4. 《陀罗尼经咒》为唐刻古梵文经咒,约一尺见方,纸张为纤维较粗之黄麻纸,边上有一行字清晰可辨,为“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据此可知当时( )
A. 四川地区已出现雕版印刷术
B. 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佛教兴盛
C. 四川地区的造纸技术最发达
D. 雕版印刷术出现了重大改进
5. 日本的唐招提寺在每年的6月5日,即鉴真忌辰的前一天举办纪念法事。而只有在这一天,平日难得一见的国宝“鉴真和尚坐像”才会和公众见面。下列关于鉴真东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日本效仿唐朝的政治制度,鉴真应邀前往
B. 唐朝对外海上交通发达使鉴真顺利东渡
C. 对日本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D. 反映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素养提升(限时10分钟)
6. 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唐代古文运动旨在( )
A. 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B. 实现文学的世俗化
C. 推广新型文学体裁
D. 确立儒学主流地位
7. 绘画是人们历史生活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隋唐时期的绘画,山水、花鸟成为主题,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这些绘画共同之处是( )
A. 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B.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C. 古代绘画博大精深
D.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8.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B. 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
C. 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D. 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
9.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蕴含着不少历史信息。下列诗句能反映中外交往的是( )
A. 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
B.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D.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僧一行,唐代僧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同梁令瓒和工匠们,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一行还设计了一种叫做复矩图的仪器,并组织大规模的测量活动,测量地点北到铁勒曰纥布(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等十三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子午线的科学测量。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后来一行修订成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明末吸收西洋历法才有所改变。
——据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等整理
材料二 唐代,中国与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各国、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
——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材料三 公元816年,淮西战事刚一结束,宪宗就下诏天下,在社会上兴起了佞佛崇道的风气,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僧一行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排斥佛教的原因。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基础达标
1. C 【解析】朝廷在崇佛的同时,也允许反佛言论的存在,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C项正确。
2. C 【解析】根据材料“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可知描写的是草书的特征,故选C项;楷书字体方正且规矩严整,排除A项;工整清晰,飘逸活泼是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特点,排除B项;小篆横平竖直且粗细均匀,排除D项。
3. A 【解析】材料“点睛即飞去”,表明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注重写意传神,故选A项。
4. A 【解析】据材料“边上有一行字……‘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可知,唐刻古梵文经咒《陀罗尼经咒》产自成都,说明四川地区已出现雕版印刷术,故选A项。
5. D 【解析】鉴真是唐朝高僧,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故D项正确。
素养提升
6. A 【解析】“古文”,是指先秦和汉朝的散文,提倡“古文”意在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巩固儒学的主流地位,故选A项。
7. D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隋唐时期的绘画突出享受和娱乐,反映的是隋唐盛世的生活特色,故选D项。
8. D 【解析】《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北魏时期,此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加强,因此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故选D项。
9. D 【解析】“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出自唐代李白的《哭晁卿衡》,晁衡即阿倍仲麻吕,日本遣唐留学生,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杰出贡献,故选D项;“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相和歌辞·贾客乐》,反映的是唐代商贸情况,排除A项;“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著名的送别诗,排除B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背景是安史之乱结束,排除C项。
10. (1)原因: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政府支持;疆域辽阔;个人努力;对之前成果的批判继承。
(2)背景:开明的对外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僧人的宗教热情。
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3)原因:寺院经济的发展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兵源无法保证;统治者对寺院的大量投入耗费了国力,加重了人民负担;佛教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危机)。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们通过研究唐代诗人和诗篇发现,《齐民要术》中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综合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训练,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儒学,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