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十二聚焦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三类命题视角
展开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新型垃圾焚烧发电厂通过对50万居民和4.6万家公司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与燃烧发电,实现垃圾100%利用,其理念与哥本哈根计划成为世界上第一座低碳城市的目标一致。该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筑顶部建有高差85米、灌木与草地环抱的斜坡,铺上草坪实现四季滑“雪”,形成当地唯一的室外大型滑“雪”场,同时屋顶还提供了跑道、攀岩墙等设施。据此完成1~3题。
1.该垃圾焚烧发电厂( )
A.资金投入少 B.技术要求高
C.交通通达度低 D.污染排放多
2.哥本哈根需要利用建筑斜坡修建四季滑“雪”场的原因是( )
A.森林广布 B.气候寒冷
C.降水稀少 D.地势平坦
3.该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筑设计模式的优势体现在( )
①充分利用空间 ②满足消费需求 ③降低施工难度 ④减少水土流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B 2.D 3.A 第1题,该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垃圾分类和焚烧后,能够实现垃圾100%利用,说明对资金和技术要求高,B正确。第2题,该处仅有这一个室外大型四季滑“雪”场,且需要利用建筑斜坡修建,说明当地地势平坦(丹麦地处欧洲西部,地势低平),缺乏自然坡道提供滑雪,D正确。第3题,由图文信息可知,该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设计集垃圾焚烧发电、滑“雪”场及其他娱乐设施于一体,充分利用了建筑空间,提高了建筑利用率,同时也增加了施工难度,①对,③错;北欧的人们多喜欢滑雪或攀岩等户外活动,该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设计迎合了当地居民的消费需求,②对;此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高强度降水少,水土流失问题不明显,④错。故选A。
吕二沟流域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为典型黄土,土层厚度50厘米以上。科研人员在该流域选取四个坡度近似的林地[灌木林、刺槐林(人工纯林)、油松林、针阔混交林]为径流小区研究植被覆盖对坡面径流的影响。下图为一次降水过程下不同植被坡面径流产流过程图。据此完成4~6题。
4.据材料推测,四种林地中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的是( )
A.灌木林 B.刺槐林
C.油松林 D.针阔混交林
5.与其余林地相比,灌木林坡面径流出现时间早主要是因为灌木林( )
A.地势起伏小 B.降水强度大
C.地表覆被少 D.土壤孔隙大
6.为提升刺槐林水土保持能力,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
A.种植林下灌草植被 B.增大刺槐种植密度
C.清理林下枯枝落叶 D.发展林下家禽养殖
解析:4.D 5.C 6.A 第4题,由图可知,针阔混交林出现地表径流的时间最短而且地表径流量最小,说明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地表土壤冲刷最轻,水土保持效果最好,D项正确。第5题,地表植被密度越低,水分下渗越少,也就有越多的地表径流,灌木林植被密度较低,阻滞接纳降水的能力差,坡面径流出现时间早,C对。第6题,种植林下灌草植被可以增加地表植被密度,增加水分下渗,提高水土保持能力,A对。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但近年来太湖多次出现严重的蓝细菌暴发污染事件。研究表明太湖蓝细菌暴发污染事件既是“天灾”也是“人祸”。读图,完成7~8 题。
7.导致太湖蓝细菌暴发的原因主要是( )
①初夏气温升高,降水较少,蓝细菌生长快 ②周围地区污染治理滞后 ③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④水草和漂浮物打捞速度过于缓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控制太湖蓝细菌暴发的有效措施是( )
①加大科技投入,推行清洁生产,严控入湖废水
②实行人工增雨,加快湖水更新,降低氮、磷浓度
③严禁人工养殖,减少氮、磷来源,降低污染物浓度 ④引江济太,稀释污染物浓度,提高自净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7.A 8.D 第7题,蓝细菌的重要特性是喜高温和光照,气温高、光照强时,蓝细菌会迅速地生长,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越长,蓝细菌生长时间就越长,①对。各种污水的过量排放是太湖蓝细菌暴发的根本原因,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使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快速生长,故A对。与水草和漂浮物打捞速度快慢没有关系。第8题,太湖蓝细菌暴发实质是水污染的问题,因此要加大水污染的治理,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对于已经被污染的湖水,可采取引水换水的方法,加快水流速度,稀释污染物浓度,加快水体自净能力,故D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过去黄沙漫天,生计困难。为了遏制沙漠化扩展,库布齐人实行“南围北堵战术”。“南围”是在沙漠南缘地带营建起乔、灌、草相结合的绿色防风固沙体系;“北堵”是在沙漠北缘、黄河南岸建立起的锁边林带。
材料二 经过多年综合治理,治理和绿化沙漠面积超过1.27万平方千米,该沙漠已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被绿化,带动库布齐及周边群众10.2万人受益。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被确定为联合国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典范。2019年7月,第七届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召开,主题为“绿色‘一带一路’ 共建生态文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治理库布齐沙漠经验产生浓厚兴趣。
材料三 库布齐沙漠位置和气候资料图。
(1)指出库布齐沙漠风沙大的季节,并从图中气候因子角度说明判断依据。
(2)与“南围”相比,分析“北堵”建设锁边林的有利自然条件。
(3)简述“北堵”锁边林的生态效益。
解析:第(1)题,库布齐沙漠地区冬春季节降水少,并且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地表干燥,冬春季节多发冬季风,风力大。第(2)题,根据材料,和“南围”相比,“北堵”离黄河较近,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植物存活。第(3)题,“北堵”锁边林带建立在沙漠北缘、黄河南岸。由于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春季节风力大,该锁边林带可防风固沙,夏秋季节该地降水相对较多,黄河流量也较大,该锁边林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量。
答案:(1)春季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快;春季相对湿度小,降水少;土壤干燥易起沙。 (2)邻近黄河,地下水埋藏较浅;多为河漫滩地;土层深厚;水土条件较好。 (3)冬春季防风固沙;夏秋季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入黄泥沙。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9年7月,李老师带领研学小组去珠海进行考察。在万山海域,同学们登上桂山岛,参观了桂山海上风电项目(如图)。该工程预计总投资近27亿元,是广东省首个海上风电项目。该风电项目除在海域建设风电机组、海底电缆等设施外,还需建设陆上升压站、进站道路、陆上集控中心、陆上电缆、海底电缆登陆点等配套设施。
(1)在与风电场工人的交谈中,师生们了解到,历时近两年的风电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并于2019年开始商用,二期工程也即将开始。推测建设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历时较长的原因。
(2)在与工人的进一步交谈中,同学们还了解到,受部分风电工程影响,滨海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等问题,而且用生物措施治理难度很大。分析滨海地区用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难度较大的原因。
(3)研学小组认为,海上风电项目将对广东省今后的发展产生许多影响。基于这些影响,部分成员对广东省是否应该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项目存在不同观点。假如你是研学小组成员,请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工程历时的长短与工程量和施工环境有关。由材料可知,该工程投资近27亿元,可见该工程的工程量很大,其中一期工程就历时近两年。此外,在海上进行工程建设本身就不如陆地方便,而且此处海域天气状况复杂,夏季高温、暴雨、台风,冬春季海雾等,给工程建设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历时较长。 第(2)题,解决本小题的关键在于对“滨海地区”“生物措施”的理解。滨海地区受海水影响,土壤盐度很大;生物措施治理往往需要采用人为增加植被的方式来治理。因此,需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一是滨海地区土壤盐度大对生物的生长很不利,植物生长缓慢;二是滨海地区盐碱地可选择的植物种类很少,因此治理难度很大。 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答题时应从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着手分析。
答案:(1)工程量大;海上天气变化无常;海上作业不方便。 (2)滨海地区的土壤含盐量较大,植物生长困难;可供盐碱地绿化的植物种类少。 (3)应该。带来电力供应,缓解广东能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发挥经济优势;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降低产业的能源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
或不应该。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地表生态,导致水土流失;大量建设海上风电场,可能影响海上运输。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十八“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类题目的三大命题视角: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十八“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类题目的三大命题视角,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十四“区域与区域发展”类题目的两大命题视角: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十四“区域与区域发展”类题目的两大命题视角,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四十五三大产业的两个共性命题视角: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四十五三大产业的两个共性命题视角,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