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 (2019)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人教版 (2019)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示范课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环境的动态变化,4代谢废物排出,保证机体能量供应,3渗透压相对稳定,可防止机体中毒,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稳态失调
根据实验结果完成教材P8的讨论(1)就加入的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来说,肝匀浆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
(2)缓冲液的pH变化为什么与自来水不同
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3)根据模拟实验结果,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机体能维持pH的稳定。
生物材料的pH变化较小,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
(4)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尝试解释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NaHCO3/H2CO3
Na2HPO4/NaH2PO4
①由一种弱酸与该种弱酸的碱性盐组成。②既能抗酸,又能抗碱,有缓冲作用。
(1)剧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时:
①乳酸+NaHCO3→乳酸钠+H2CO3。
结果:CO2 由肺排出体外,缓冲了体内过多的酸。
(2)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 Na2CO3+H2CO3→2NaHCO3
结果:过多的 NaHCO3 由肾脏排出,缓冲了体内的碱性变化
以NaHCO3/H2CO3为例
②H2CO3→H2O+CO2↑。
“酸碱体质理论”缺乏充足的科学依据,理由如下。①该理论中的“酸碱体质”概念模糊,在现代医学和中医学中都没有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的分法。②该理论认为身体偏碱就是健康的,其实是偷换概念的错误命题。内环境相关知识显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的正常pH稳定在7.35~7.45,呈弱碱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健康身体的每部分都偏碱性。例如,胃液呈强酸性,尿液呈弱酸性,阴道分泌物也呈弱酸性。③该理论认为,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这是颠倒因果关系。在临床中,的确有很多酸中毒(pH低于7.35)的情况发生,但这不是酸中毒致病,而是因为服用了某些药物(如利尿剂) 或患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腹泻)而出现酸中毒。④该理论认为,若要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这也没有科学根据。食物虽有酸性、碱性的区分,但内环境相关知识表明,普通食物不可能引起内环境的酸碱度变化,因为人体内存在缓冲系统可以自动调节pH,使之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若日常饮食受该理论影响,将可能导致人体营养失衡,由此会引发更多疾病。
1. 不同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有没差别?
3 .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2.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但不超过1 ℃。
尽管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
结论: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是定值吗,这说明什么?
①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②说明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2、图中上下箭头代表什么含义?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表示高于参考值,↓表示低于参考值(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即谷草转氨酶)略微低于正常值,这通常没有临床意义,建议定期复查。若该值偏高,说明肝功能受损。(2)葡萄糖含量超标,且糖化血清白蛋白严重超标,可能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慢性损害。(3)甘油三酯超标,可引起高血脂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即化学成分(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理化性质(pH值、渗透压、温度)处于动态平衡。
3、为什么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情况?
因为血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浆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如果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导致机体出现相应的病症。
Ⅰ呼吸系统Ⅱ消化系统Ⅲ泌尿系统Ⅳ皮肤①消化作用②重吸收③滤过作用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Ⅰ、Ⅱ、Ⅲ、Ⅳ表示4种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或系统,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
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
尿毒症: 肾功能_________时,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________导致的。
只有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协调合作,内环境才能处于稳态
1857年,贝尔纳推测: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1926年,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平衡。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发高烧时,各种酶的活性发生变化,代谢紊乱,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症状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这样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高原空气稀薄,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
到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这是因为
说明:外环境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说明: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由于肾脏的衰竭,导致代谢失常引起的毒害: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无法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从而引起机体内部生化过程紊乱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综合征。
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因)
外环境变化过于剧烈(外因)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失温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换干衣服并挡住风寒吹袭 吃点流质食物、含糖食物热水袋包在手套或袜子里,放在腋窝、颈部和腹沟处 必要时身体温热者可用隔离物以身体直接接触方式导热 重度失温患者脉搏和心跳停止时,采用心肺复苏急救
(1)血糖和氧含量正常
(2)体温、pH等理化 性质相对稳定
保证酶活性、细胞代谢正常
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可见,在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
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存在着类似内环境稳态的特性
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ATP、ADP
如种群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细胞正常代谢;器官系统正常运行和协调直接相关的器官、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皮肤
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作业ppt课件,共24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第十单元 内环境及其稳态(课件),共1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主线思维串联,神经-体液-免疫,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课堂教学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来水,肝匀浆,缓冲物质缓冲对,H2O+CO2,由肺将CO2排出,由肾脏排出,《3年高考》P7,体温动态变化过程,稳态的概念,营养物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