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无答案)
展开2021-2022学年下学期漳州立人学校期中阶段性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 分:150分 )
(命 题 人:陈晓玲;审核人:张雯)
温馨提示:请把所有答案填写到答题纸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按要求默写填空。(10分)
(1)____________,在河之洲。 (《关雎》)
(2)蒹葭萋萋,____________。 (《蒹葭》)
(3)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
(4)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 (《诗经•邶风》)
(5)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
(6)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境相似。
(7)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孩子自得其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10分)
4月4日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继续挖 ① (A.崛 B.掘)中国之美、文化之美,以匠心巧思 甲 (A.雕刻 B.雕像)春天,给观众带来一场穿越古今的清明盛宴。河南卫视的精良制作 丙 。奇妙游采用了四维戏剧将西园雅集中的场景穿越到舞台上,将古人的文化盛宴拉近到眼前,名画的古雅、明净融进现代舞台艺术。文人的形象不再是中学课本上要求背诵全文的文言文,也不是教科书上的一幅画像,而是生动立体、有故事、有情怀的人物。我们在清明节敬②(A.jìn B.jìng)仰的不止是古人的遗世才华,逝去亲朋好友的 乙 (A.浮光掠影 B.音容旧貌),还有眼前平淡和幸福的生活。逝去从来都不是远去,遗忘才是,不应该遗忘历史,更不能遗忘身边的平淡和幸福,这才是清明对于现代人最重要的意义。
(1)根据拼音为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2分)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甲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4)文中划线句下面三个句子填入文中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收获了全年龄段观众的认可 ②尤其在年轻人中广泛传播 ③打破了代际的壁垒
- ①③② B. ②①③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第二部分 阅读能力(70分)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 回答3~4题。(6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远眺湖面景色,突出浩瀚的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的雄伟景象。
B.颔联中描写洞庭湖水汽蒸腾、波涛汹涌的景象,渲染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C.颈联中“济”即渡,“端居”即平常家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本诗前四句“望洞庭湖”,重在记叙;后四句“赠张丞相”,重在抒情。
4.请赏析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余拟是年暂止游屐,而漳南之使络绎于道,而叔祖念莪翁①,高年冒暑,坐促于家,遂以七月十七日启行……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循溪觅胜,得石崖于北渚。崖临回澜②,澄潭漱其址③,隙缀茂树,石色青碧,森森有芙蓉出水态。僧结槛依之,颇觉幽胜。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一见如故,因为余言:“江山北二十里有左坑,岩石奇诡,探幽之屐,不可不一过。”余欣然返寓,已下午,不成行。八月初一日冒雨行三十里。一路望江郎④片石,咫尺不可见。先拟登其下,比至路口,不果。 (节选自徐霞客《闽游日记后》)
注释:①念莪翁:与下文“刘对予”同是人名。②回澜:荡漾的水波。③址:山脚。④江郎:山名。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__ (2)日光下澈 澈:__________
(3)舍舟登陆 舍:__________ (4)隙缀茂树 缀:__________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一见如故
B.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一见如故
C.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一见如故
D.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一见如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分)
(2)先拟登其下,比至路口,不果。(3分)
8.甲乙两文同样描写了石岩、潭水,其特征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20分)
桃花鼓声安塞 刘成章
①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
②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汽车沿着宽阔的大路飞驰,一路上桥梁飞架,已没有奔腾的河水挡道。大路平如砥,车如响箭飞。路的两侧,有崛起不久的高楼大厦、石箍窑洞。天上的云,好白好白。偶然也看到了羊群,羊群比云还白。一个老人踽踽前行,折形的镢头朝后挂在肩上,镢把就像一股溪水,沿着他的躯体斜着向下流淌,自在如仙。
③蓦然之间,看见了前面的腰鼓山,山上高竖着一个巨大的红色腰鼓,而山下就是安塞市区了。现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个区,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他的双脚飞舞的场地,是一面大鼓的造型,鼓面光亮,鼓身鲜红。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
④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那是红军小学的娃娃。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我的《安塞腰鼓》,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
⑤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是北国里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在石鲁笔下的火红高崖下,孩子们忘情地歌舞。
⑥杏花的气质是温婉秀丽清清浅浅,桃花的风度是激越轩昂风风火火。如果说杏花的魂灵是水,那么桃花的性情就是火,矢志不渝地燃烧。迎着高原的阳光,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
⑦安塞的丘陵沟壑里,奔腾着不少河流:延河、杏子河、西川河、小川河、小沟河、双阳河……现在发现,在它的地层下,有更多的石油河。整个安塞大地,是包着一团火的。世世代代的安塞人,也像这片土地一样,心底回荡奔突着滚烫的热血。
⑧早在古代,安塞就有“上郡咽喉”之称,常有重兵把守,山山岭岭都回荡过战鼓助阵的声音。唐朝的“安史之乱”期间,伟大的诗人杜甫,望着安塞的芦子关,写下了感时忧国的诗篇。在解放战争中,安塞出过一支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塞西支队,它的队长安塞人田启元更是威名远扬。1947年,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正是在真武洞,彭德怀将军召开了五万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留下了一帧英姿勃发的照片。有人说,冲着安塞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山大峁一声喊,随时都会出现九路烟尘、八百悍将、三千五百雷霆。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腰鼓艺术,哪能不高迈劲健、威震八方?
⑨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4日 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以浪漫故事开头,为下文写桃花鼓声安塞做铺垫,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通过目睹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诗意地联系起延安安塞的精神。
C.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道路宽阔、交通便利。
D.文章语言与课文《安塞腰鼓》的慷慨激昂有所不同,多了几分含蓄与理性。
10.作者又一次来到安塞记录了哪些见闻?请简要概括。(3分)
11.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1)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 (赏析加点词)(2分)
(2)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3分)
12.文章第⑧段能否删去?说说为什么。(4分)
13.通读全文,结合所学的《安塞腰鼓》,说说你对文章结尾句含义的理解。(5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2分)
冰雪文化最早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追溯。可以说,自冰雪积存区域有人类活动开始,就有冰雪文化存在。面对寒冷的冬季,我国北方各民族逐渐发展出巧借冰雪的智慧。今天人们喜爱观赏的“冰灯”,最早就起源于古人日常照明的需求。古诗咏叹的“以矾入冰冰不化,以烛照冰光四射”,就描绘了中国古人制冰照明的情形。为加强防御,古人还浇水成冰,再将冰与泥土混合,一夜之间就能筑起城墙。当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作为休闲娱乐的冰雪运动、冰雪艺术逐步出现。据《宋史·礼志》记载,“冰嬉”是有史料考证的古代冰雪休闲活动。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冰雪文化由生态文化衍生出人文内涵。开放、合作、包容的创新意志和纯净、无畏、坚毅的精神品质,成为当代冰雪文化内核,滋养着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冰雪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首先体现在以冰雪为“物料”的创新上。在人们充满创造性的手中,冰与雪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现代冰雪文化物质化的创新,以艺术性的提升为标志。人们通过研制环保化学色素,将无色冰和白色雪改造成彩色冰雪;运用冰灯、冰雕、雪塑造景技术装点北方城镇生活空间,更新冰雪应用场景。1963年第一届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带动了各地冰雪艺术的兴起。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多年来每年在冬季开园。去年底开园的第二十三届冰雪大世界以“冬奥之光 闪耀世界”为主题,用冰量23万立方米,色彩缤纷、美轮美奂。
北京冬奥会场馆的设计,更是对冰雪元素的创造性转化。主场馆之一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气势恢宏,造型采用传统如意元素,以表达美好祝愿。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设计理念来自冰和速度的结合:22条曲面玻璃幕墙环绕,有如速滑运动员在冰上滑过的痕迹,象征速度与激情,同时寓意北京冬奥会举办的2022年。
以冰雪为主要“物料”的创意,还体现在巧妙化用冰雪元素的艺术创作中。冰上杂技、空中飞雪等相结合的冰雪秀《幻境极光》,为观众提供冰雪环境下的视听体验。作为冰上杂技,作品在海内外演出赢得观众喜爱。冰雪还和传统艺术结合,如运用版画雕刻工具在冰表面进行肌理处理后设色转印,利用冰融化的特点形成天然耦合、不可复制的画面效果,从而创作出独特的冰版画。
冰雪文化,为冰雪赋予温暖的文化情怀,为素净的冰天雪地注入神奇的艺术生命。冰雪文化凝聚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实践经验。这些探索实践又进一步推动人们在传承创新冰雪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选自《人民日报》 2022年1月28日 有删改)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冰雪文化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在地球上存在之后,就有冰雪文化存在。
B.因古人生活、生存需求而产生的冰灯、冰墙出现的时间早于“冰嬉”。
C.人们用冰灯、冰雕、雪塑造景技术装点生活空间,更新冰雪应用场景。
D.《幻境极光》将冰上杂技、空中飞雪等相结合,赢得海内外观众喜爱。
15.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冰雪文化的创新发展? 请简要概括。(3分)
16.阅读全文,传承冰雪文化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10分)
【材料一】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去年3月3日首次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全球有15亿人患有听力损失,其中至少4.3亿人需要康复干预。若不加以控制,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目可能会增加到25亿。据推算,目前我国听力减退人数高达2亿之多,听力残疾者达7000万人,约占全国残疾人数的30%。 (选自《科普时报》 2022.3.4)
【材料二】 不同等级声音对人造成的危害
声音的等级 | 人的感觉与危害 |
0dB | 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
30~40dB | 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
超过 50dB | 影响休息和睡眠 |
超过 70dB | 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
超过 90dB | 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
150dB | 可能使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
【材料三】听力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护好听力?
1.使用耳机要注重音量和限制时间。使用耳机,要遵守“60-60-60”的原则,即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的 60%以内,连续使用耳机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60分钟)以内,外界声音不超过60 分贝。此外,最好每隔半小时要去掉耳机,让耳朵适当休息。
2.减少随意掏耳朵的不良习惯: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可自行脱落,如有大块硬结的耵聍栓塞,应请耳鼻喉科医生用工具取出。
3.远离强声刺激和噪音。经常去 KTV 等高分贝场所,即使在这些高分贝场所短时间停留,也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4.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如参加游泳、跳水等运动时,注意不要让耳朵先接触水面;遇到燃放鞭炮,应距现场3米以外或用手捂住耳朵;不能用手掌击打耳部等。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到2050年全球患听力损失的人数就可能增加到25亿。
B.目前我国听力残疾者达7000万人,数量庞大,约占全国听力减退人数的三分之一。
C.家里的冰箱运行时的声音虽然属于低强度噪音,但是也会影响到人的休息和睡眠。
D.直升飞机产生的噪音,会让人的听力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等疾病。
18.作为全国爱耳日宣传员,你做了一个表格来劝勉同学们养成良好的护耳习惯,请根据【材料三】 将表格补充完整。(3分)
错误习惯 | 改进方法 |
常用硬物掏耳朵 | ① |
② | 远离强声刺激和噪音 |
③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运动、观看烟花爆竹时注意保护耳朵 |
19.你的朋友小明经常喜欢戴着耳机听歌,请你根据材料对他提出一些建议。(4分)
(六)名著阅读。(6分)
20.填空题(3分)
(1)___________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引路人。
(2)保尔在篝火堆因看英国小说___________入迷了连头发被火烧着都不知道。
(3)与波兰白军战斗中,保尔腿受了伤并得了___________。
21.简答题(3分)
冬天过去了,窗外已春意盎然。他动完了最后一次手术,总算死里逃生,但已毫无血色。他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待在医院里……医生建议他再做一次手术,他冷冷地、生硬地说:“到此为止。我可够了。我已经向科学献出了我的一部分鲜血,剩下的留给我做点别的事吧。”
文中的“他”是 __________(填人名),他决定做的“别的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写作(60分)
三、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①亲密无间:间,缝隙。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现代汉语大词典》
②疫情期间,请保持合理的社交距离。 ——某小区标语
③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余光中《乡愁》
我们与父母、亲朋、师友、陌生人之间有着或近或远的“距离”,存在或深或浅的联系。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以“我们之间的距离”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文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不少于600字。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诗歌鉴赏,对比阅读,情景默写,课外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8语】蚌埠第一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8语】蚌埠第一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3页。
福建省漳州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B)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B)试题(无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