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10分,阅读70分,写作7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一、积累应用10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2) ,尘满面,鬓如霜。( 《江城子》)
(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 , ”两句,不避用字重复,直接点出登临之所。
按要求选择。(5分)
2.(2分)小冬要向北方网友介绍江南的春天,他想借用古人诗句,以下适合他选用的一项是( )
A.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B.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C.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D.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所谓知行合一,并非主张知行总是一回事,而是说,知到切身处,知与行就合一了。“知”和“行”本来是两个字,___,___,___,___。
①而“知行合一”初听起来则似乎“与常识相触”
②正因为它们是两回事
③这差不多已经表明“知”和“行”是两回事
④“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这些话才是可解的
A.②④①③ 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二、阅读70分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散文的情感
王冰
①在散文写作中,情感被无端强调得厉害,甚至有人直接告诉年轻一辈散文写作者,说只要写出了你心中的真情实感就是散文了,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情感人人都有,作家的情感不一定比一般人更强烈,比别人更为强烈的情感也并不会使一个作家在写作中更加出类拔萃。况且,如果艺术包括文学不是首先以技艺比高下,而是以情感强弱为标准,那么艺术家和一般读者之间又有什么差别?
②在散文写作中,情感当然很重要。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陆机《文赋》中有“缘情而绮靡”的话,白居易也提到“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一个作家如果能把情感写好了,确实可以写出好作品。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林觉民的《与妻书》等,都是因为文章中的真实情感才流传下来的。前几日又读平凹先生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觉得也是这样的文章。
③但问题是,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情感就在散文创作中成为怎么也逃不脱的东西了,成为散文家最为熟悉的一个概念,也成为被前辈作家一遍遍谆谆教导的散文写作的要素。这个教导确实有好处,可以促使我们写出情感浓厚、感人至深的作品来;同时它也有害处,会导致散文也就只能在情感这个圈子里跑来跑去了,脱不出去,然后就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直到溺毙。
④一个正常人的情感肯定是自发的,不会那么理性,那么文字中的情感是吗?并且我们写出的散文是要表现这些自发的情感吗?现实情感并非艺术情感,现实情感的真实也并非艺术情感的真实。比如一个散文家在写高兴的时候,我们并不要求他一定高兴,这个散文家也没有必要一定高兴。我们对他的要求不是对他的情感要求,而是对他写出的作品有所要求。
⑤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描述情感与表现情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文章中直接写“我愤怒”这句话,就是描述,但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在文章中要表现“我愤怒”的意思,应该基本不会直接用这三个字来表达。就是在现实中,人悲伤了,几乎也没有人大呼“我悲伤”,只是愁容满面、流泪满面、啜泣或者号啕大哭吧。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情感表现是要有载体的,古诗词中就有很多,如“柳”和“留”就是典型的一种,于是也才有了“灞桥折柳”的千古吟唱,也就是说这个载体是可以将情感呈现为表象的东西,空喊绝对不是散文写作中所说的情感。宋人魏泰曾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说道:“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写作中,有了理智把控的情感,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体验到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
⑥一般说来,情感具有家族相似性这样的特点,而且大多数被我们贴上了“喜怒哀乐愁”的标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我们表达出的有限的感情往往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罢了,我们能抓住的所谓的情感,不过是它与人相同的部分,又是被定义好的一面,而且必须是言语能够加以表达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说,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基本是一致的,如果以此作为衡量文章高下的标准,是有很大的问题和难度的。而且情感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情感背后的道德取向才使之具有了高尚与龌龊之分。比如人的悲伤高兴是一样的,只是为了什么事情悲伤高兴才具有了道德的判断。在文学创作中,作品中的情感首先是作为审美的情感,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善良可以造就一个诚实的人,却不能造就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当然,艺术对于道德是有所要求的,没有什么豁免权,但是,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肯定首先不会是在道德上论上下、比高低。进入作品和在作品中完成的情感首先都是作为审美的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
⑦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作家在作品中所写的情感,原则上要经得起任何人去体验它,因此它是有组织的、可以塑造出来的具体化的情感,或者说是理性化的情感。理论上说情感都是可以来表现的,但是真正的写作实践中,情感又确实是有适于被作家表现和不适于表现的。而且如果说散文家的写作就是将情感表达出来,这对于谁来说都很困难,因为这首先要求他必须绝对坦诚和坦率。如果要求一个作家在绝对坦诚的时候才进入写作的状态,我想他是无法完成对于情感写作的选择和抒写的,这既在理论上说不通,又在实际中行不通,不可能实现,所以一个作家能找到一种能够进入审美的情感,并有能力把这种情感放进自己的文字中,就已经是很大的奢望了。
(选自《散文的传统》,有删改)
(1)第③段加点词“圭臬”在文中的意思是 。
(2)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理性有助于散文写作的情感表达。
B.抒情性成为散文发展的最大桎梏。
C.表现情感失去了描述情感的真诚。
D.散文情感不需要经受道德的评判。
(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
B.情感类型无高低优劣之分。
C.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各不相同。
D.作家表达情感时要绝对坦诚。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从第②段画线部分所举文章中任选一篇,运用本文的相关观点分析其情感处理。
5.(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牧归
刘国星
①夕阳斜坠荒原,草场、牛羊、蒙古包被蓦然涂抹上一层橘黄。爷爷和我走出包外,他拉响了马头琴。牧羊犬趴卧在不远处的勒勒车旁,歪愣着脑袋打量我爷爷,黑漆漆的眼珠子一动不动。我爷爷银须飘飘,抿一口酒,捻弦,运弓。琴声似水,随风荡漾。牧羊犬伸出红红的舌头,舔舔嘴,也学着我双手支下巴的样,把头抻在前爪上,神情悠闲专注。
②草场的牛羊听到琴声,仿佛听到了号令。三三两两停住嘴,抬起头,往营盘聚集。牛走一条线,头牛领队,后面的牛就码新蹄印回来了。羊走一大片,头羊打头,身侧却是前呼后拥,一团一团走过来。那天我问爷爷,咱家有牛羊,咋没马和驼?爷爷说,牛羊恋家,养活它们天天能看到,心就踏实。马和驼就不行了,它们白天黑天都在草场里,你不寻,它是不回营盘的,像是野牲口!听了这话,我心里有点走神。
③除夕那天,阿爸和额吉才急急地赶回家,是坐汽车回来的,“突突”的马达声和尖锐的喇叭声惊得牛羊四散奔逃,牧羊犬也围前绕后地狂吠。阿爸和额吉都没穿蒙古袍子,穿的是短短的棉裤羽绒服。阿爸和额吉热情地来抱我,我怯怯地打量他们,脚却不由自主地往后退。熟悉又陌生啊!我爷爷却打起我的哈哈,你呀,你不是想他们吗?咋还躲呢!我一下子窘迫得脸红起来,流出了泪。
④第二天,阿爸和额吉趁我熟睡时就返回城里了,说是去挣钱,耽误不得的!接下来,又是一年没有露面。
⑤营盘里一阵慌乱,牛羊都争先恐后地奔向长长的水槽子,低头喝水。一排一排的犄角碰得噼啪作响。眼前的牛羊皮毛厚实,被风梳理得熨帖闪亮。可我还是看出来,它们骨子里的那种冷。它们是害怕这冬天的。我感叹地说,爷爷,要是没有冬天多好!牛和羊就不冷了!爷爷说,不行,那样牛羊肉就不好吃了,它们只有经过冬天的掉膘,再上膘,肉才瓷实,才有嚼头。要不就全是些水肉。还有冬天草干没有水分。牛羊吃一天,口干舌燥,不饮水,会生病的。倒是那骆驼,几天几夜不喝水,也能撑得住,真是个野骨头!
⑥除夕夜,阿爸和爷爷一起饮酒,阿爸喝了两杯就放下了,说是长时间不喝酒,一喝就头疼。爷爷就嗤嗤笑着,自斟自饮,说,你真是退化了,草原汉子不能喝酒?我们年轻那会儿,几个人纵马草原,酒袋子满天飞,哪有个醉啊!我受到爷爷的蛊惑,偷偷抱过酒袋灌一口,却冲得我咳嗽出了眼泪,惹起一包的哄笑。
⑦夕阳坠下去了,牛羊喝完水,在爷爷的琴声里走进围栏。虽挤搡却不喧闹,都寻到自己的位置停下来。大地慢慢被暮色包围,终于黑下来了。牧羊犬却噌一下站起身,一溜小跑,巡视营盘去了。爷爷频举牛皮酒袋,琴声不歇,若断若续。牛羊在栏里传来反刍声,我偎依着爷爷,似睡似醒。阿爸和额吉睡了吗?还有三天就过除夕了,他们又该回来了。这回我要扑进他们的怀里,赖着不出来。想到这里,我涌起一丝忧伤,一丝甜蜜。
⑧牧羊犬悄没声地返回来了,四周一切都静下来了。爷爷抱起我走回包里,燃起灯烛。爷爷细细地看着我,我微闭着眼,装睡。可爷爷仿佛看出了我的秘密,说,这孩子,是不是又想阿爸和额吉了。我没有作声,但我分明看到,有一串闪亮的水珠子,从爷爷皱纹纵横的脸颊滚落……
(1)第⑤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标题“牧归”蕴含着丰富的情思,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分析。
(3)文中两次描写夕阳,分析这两处环境描写对展开情节的作用。
(4)本文的叙述视角比较特殊,请赏析其效果。
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________
(唐)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①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注】①腻红:一作“腻香”,此处指代花。腻,浓。
(1)根据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
A.葬花
B.惜花
C.春雨
D.秋夜
(2)对第二、三联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写远近高低之景,画面有立体感。
B.不限于写眼前之景,扩大了意境。
C.先悲后喜,欲扬先抑,情感丰富。
D.情景交融,笔触细腻,感染力强。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7.(2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仁轨传
①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武德初,补息州参军。累迁给事中。
②初,苏定方既平百济,留郎将刘仁愿守其城,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抚纳残党。文度死,百济故将福信及浮屠道琛迎故王子扶余丰立之,引兵围仁愿。诏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统文度之众,并发新罗兵为援。仁轨将兵严整,转斗陷阵,所向无前。信等释仁愿围,退保任存城。既而福信杀道琛并其众招还叛亡势张甚。
③仁轨与仁愿合,则解甲休士。时定方伐高丽,围平壤不克。高宗诏仁轨拔军就新罗与金法敏议去留计。将士咸欲还,仁轨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国家者,得专之。今天子欲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虽孽竖跳梁,士力未完,宜厉兵粟马,乘无备,击不意,百下百全。战胜之日,开张形势,腾檄济师,声援接,虏亡矣。今平壤不胜,熊津又拔,则百济之烬复炎,高丽之灭无期。吾等虽入新罗,正似坐客,有不如志,悔可得邪?扶余丰猜贰,表合内携,势不支久。宜坚守伺变以图之,不可轻动。”众从其议,乃请益兵。
④时贼守真岘城,仁轨夜督新罗兵薄城扳堞①,比明,入之,遂通新罗饟②道。而丰果袭杀福信。会诏遣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军浮海而至,士气振。
⑤百济余党悉平。仁师等振旅还,诏留仁轨统兵镇守。仁轨署官吏、开道路、赈贫贷乏、劝课耕种,民皆安其所。遂营屯田,以经略高丽。仁愿至京师,帝劳曰:“若本武将,军中奏请,皆有文理,何道而然?”对曰:“仁轨之辞,非臣所能。”帝叹赏之,超进仁轨六阶,真拜带方州刺史,赐第一区,厚赉妻子,玺书褒勉。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扳堞:指攀援城墙。②饟:同“饷”。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信等释仁愿围
②厚赉妻子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宜厉兵粟马
A.对……严格
B.使……凶猛
C.警惕
D.磨砺
②以经略高丽
A.治理
B.筹划
C.指官职名
D.支援
(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扶余丰猜贰,表合内携,势不支久。宜坚守伺变以图之,不可轻动。
(4)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既而福信杀道琛并其众招还叛亡势张甚
(5)第⑤段写到皇帝“超进仁轨六阶,真拜带方州刺史”,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
(6)第③段写到刘仁轨在“将士咸欲还”时讲的一番话,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8.(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味书阁记
﹣﹣为徐德夫右司作
(南宋)刘克庄
①阁在丰城山间。名,子贱潘公也;笔,广微袁公也。德夫读书其上有年矣,去而仕于朝,因以其所读者为天子言之,忠愤激发,几忤上意,竟坐是由省闼①放还故山。或窃笑曰:“世盖有剽窃涉猎书之毫芒而光显遇合者。德夫无所不读,顾龃齬留落如此,意者书误德夫耶?德夫宁能味此无味之味耶?”德夫亦叹曰:“有是哉!”
②夫书无穷尽,味有浅深。尝试以古今人观之:行之笃、守之固,味之深者也;先信而后畔,始合而卒离,味之浅者也。叔孙通、鲁两生皆学《礼》,一以取封,一没世无闻。舒、弘皆学《春秋》,一起徒步拜相,一老摈郡国②。□非深者守道而难合,浅者谐世而易售欤?使其果深于书,捽茹山雌也③,脱粟太牢也。苟为不然,如㗖土炭,如嚼蜡火,将唾弃之矣。然则德夫之所味,固世之所不能味;世之所味,固德夫之所不屑味欤!
③或又曰:“阁仅三间,奚其记?”余曰:“不然。石渠、天禄④,高则高矣,而不能逃莽大夫之讥;临春、结绮⑤,美则美矣,而不能湔⑥狎客之谤。德夫阁虽小,然圣贤之事具焉,古今之变合焉,天下、后世之责在焉。德夫味之不已,出则为遗直,为名臣;处则为高士,为全人。是阁与天壤俱敝矣。勿记,可乎?”
(选自《后村先生大全集》)
[注]①省闼:禁中,宫中。②老摈郡国:指董仲舒为公孙弘所谮而出为胶西王相。③捽茹山雌也:指采食野菜如同吃野鸟的肉一样鲜美。④石渠、天禄:汉宫中藏书阁名。扬雄曾校书其中,后撰文讨好王莽,朱熹在《通鉴纲目》中称他为“莽大夫”。⑤临春、结绮:南朝陈后主宫中的阁名。⑥湔:洗。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岂
B.盖
C.然
D.且
(2)第②段在举了“叔孙通、鲁两生”这组例子之后,又举出“舒、弘”的例子。请分析后一组例子在说理上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A.正反对比
B.骈散结合
C.叙议结合
D.借物喻人
(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三、写作70分
9.(70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通过说理未能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通过恳求倒可能让别人接受。请写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应用10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2)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 《江城子》)
(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 凤凰台上凤凰游 , 凤去台空江自流 ”两句,不避用字重复,直接点出登临之所。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金就砺则利(重点字:砺)
(2)纵使相逢应不识 苏轼(重点字:纵)
(3)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重点字:凰)
【点评】《劝学》中的名句辑录: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按要求选择。(5分)
2.(2分)小冬要向北方网友介绍江南的春天,他想借用古人诗句,以下适合他选用的一项是( )
A.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B.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C.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D.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解答】A.“飞雪”可知说的是冬天。
B.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本句是秋季。
C.汴水:汴河。唐人习惯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河南是北方,所以该句写的是北方的春天。
D.严士元是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从诗的内容看,两人是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诗赠别。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而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是典型的江南春天。
故选:D。
【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所谓知行合一,并非主张知行总是一回事,而是说,知到切身处,知与行就合一了。“知”和“行”本来是两个字,___,___,___,___。
①而“知行合一”初听起来则似乎“与常识相触”
②正因为它们是两回事
③这差不多已经表明“知”和“行”是两回事
④“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这些话才是可解的
A.②④①③ 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衔接与表达连贯的能力,做题时,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大处着眼、小处探究,重在整体把握,然后逐一击破。
【解答】语段阐释了“知行合一”的观点。第③句“这差不多已经表明‘知’和‘行’是两回事”中“这”指代上文“‘知’和‘行’本来是两个字”,衔接自然紧密;第②句“正因为它们是两回事”中恰好照应了第③句中“‘知’和‘行’是两回事”,句子间有相同词语时最能体现出连贯来;第④句“‘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这些话才是可解的”中“才是”表明与上文“两回事”成因果逻辑关系,所以第④句应该紧邻第②句,第①句中“而‘知行合一”’初听起来则似乎‘与常识相触’”“而”恰好与第④句成转折对比关系。
故选:C。
【点评】做排序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
二、阅读70分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散文的情感
王冰
①在散文写作中,情感被无端强调得厉害,甚至有人直接告诉年轻一辈散文写作者,说只要写出了你心中的真情实感就是散文了,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情感人人都有,作家的情感不一定比一般人更强烈,比别人更为强烈的情感也并不会使一个作家在写作中更加出类拔萃。况且,如果艺术包括文学不是首先以技艺比高下,而是以情感强弱为标准,那么艺术家和一般读者之间又有什么差别?
②在散文写作中,情感当然很重要。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陆机《文赋》中有“缘情而绮靡”的话,白居易也提到“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一个作家如果能把情感写好了,确实可以写出好作品。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林觉民的《与妻书》等,都是因为文章中的真实情感才流传下来的。前几日又读平凹先生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觉得也是这样的文章。
③但问题是,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情感就在散文创作中成为怎么也逃不脱的东西了,成为散文家最为熟悉的一个概念,也成为被前辈作家一遍遍谆谆教导的散文写作的要素。这个教导确实有好处,可以促使我们写出情感浓厚、感人至深的作品来;同时它也有害处,会导致散文也就只能在情感这个圈子里跑来跑去了,脱不出去,然后就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直到溺毙。
④一个正常人的情感肯定是自发的,不会那么理性,那么文字中的情感是吗?并且我们写出的散文是要表现这些自发的情感吗?现实情感并非艺术情感,现实情感的真实也并非艺术情感的真实。比如一个散文家在写高兴的时候,我们并不要求他一定高兴,这个散文家也没有必要一定高兴。我们对他的要求不是对他的情感要求,而是对他写出的作品有所要求。
⑤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描述情感与表现情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文章中直接写“我愤怒”这句话,就是描述,但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在文章中要表现“我愤怒”的意思,应该基本不会直接用这三个字来表达。就是在现实中,人悲伤了,几乎也没有人大呼“我悲伤”,只是愁容满面、流泪满面、啜泣或者号啕大哭吧。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情感表现是要有载体的,古诗词中就有很多,如“柳”和“留”就是典型的一种,于是也才有了“灞桥折柳”的千古吟唱,也就是说这个载体是可以将情感呈现为表象的东西,空喊绝对不是散文写作中所说的情感。宋人魏泰曾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说道:“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写作中,有了理智把控的情感,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体验到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
⑥一般说来,情感具有家族相似性这样的特点,而且大多数被我们贴上了“喜怒哀乐愁”的标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我们表达出的有限的感情往往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罢了,我们能抓住的所谓的情感,不过是它与人相同的部分,又是被定义好的一面,而且必须是言语能够加以表达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说,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基本是一致的,如果以此作为衡量文章高下的标准,是有很大的问题和难度的。而且情感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情感背后的道德取向才使之具有了高尚与龌龊之分。比如人的悲伤高兴是一样的,只是为了什么事情悲伤高兴才具有了道德的判断。在文学创作中,作品中的情感首先是作为审美的情感,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善良可以造就一个诚实的人,却不能造就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当然,艺术对于道德是有所要求的,没有什么豁免权,但是,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肯定首先不会是在道德上论上下、比高低。进入作品和在作品中完成的情感首先都是作为审美的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
⑦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作家在作品中所写的情感,原则上要经得起任何人去体验它,因此它是有组织的、可以塑造出来的具体化的情感,或者说是理性化的情感。理论上说情感都是可以来表现的,但是真正的写作实践中,情感又确实是有适于被作家表现和不适于表现的。而且如果说散文家的写作就是将情感表达出来,这对于谁来说都很困难,因为这首先要求他必须绝对坦诚和坦率。如果要求一个作家在绝对坦诚的时候才进入写作的状态,我想他是无法完成对于情感写作的选择和抒写的,这既在理论上说不通,又在实际中行不通,不可能实现,所以一个作家能找到一种能够进入审美的情感,并有能力把这种情感放进自己的文字中,就已经是很大的奢望了。
(选自《散文的传统》,有删改)
(1)第③段加点词“圭臬”在文中的意思是 准则 。
(2)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
A.理性有助于散文写作的情感表达。
B.抒情性成为散文发展的最大桎梏。
C.表现情感失去了描述情感的真诚。
D.散文情感不需要经受道德的评判。
(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B
A.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
B.情感类型无高低优劣之分。
C.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各不相同。
D.作家表达情感时要绝对坦诚。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从第②段画线部分所举文章中任选一篇,运用本文的相关观点分析其情感处理。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内容理解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3)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解答】(1)“圭臬”:古时测日影的器具。比喻准则、法度。语境说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准则时,所以“圭臬”在文中的意思准则。
(2)B.“抒情性成为散文发展的最大桎梏”错误,由文中第三段“但问题是,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同时它也有害处,会导致散文也就只能在情感这个圈子里跑来跑去了,脱不出去,然后就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直到溺毙”可知,文中说抒情性对散文的发展的有害处,但不是“最大桎梏”。C.“表现情感失去了描述情感的真诚”错误,原文第五段是“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描述情感与表现情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文章中直接写‘我愤怒’这句话,就是描述,但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在文章中要表现‘我愤怒’的意思,应该基本不会直接用这三个字来表达”可知,这种情感的表现并没有失去真诚的态度。D.“不需要”错误,原文第六段是“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肯定首先不会是在道德上论上下、比高低。进入作品和在作品中完成的情感首先都是作为审美的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故选A。
(3)A.“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错误,由文中第一段“情感人人都有,作家的情感不一定比一般人更强烈,比别人更为强烈的情感也并不会使一个作家在写作中更加出类拔萃”可知,不是“情感越强烈”,散文就“越好”。C.“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各不相同”错误,由文中第六段“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基本是一致的”可知,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应是“基本一致”而不是“各不相同”。D.“作家表达情感时要绝对坦诚”错误,由文中第七段“如果要求一个作家在绝对坦诚的时候才进入写作的状态,我想他是无法完成对于情感写作的选择和抒写的,这既在理论上说不通,又在实际中行不通,不可能实现”可知,作者认为要求一个作家在绝对坦诚的时候才进入写作的状态,他是无法完成的,所以“绝对坦诚”说法错误。故选B。
(4)由第二段“在散文写作中,情感当然很重要”、第三段“但问题是,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情感就在散文创作中成为怎么也逃不脱的东西了,……也成为被前辈作家一遍遍谆淳教导的散文写作的要素。……同时它也有害处,会导致散文也就只能在情感这个圈子里跑来跑去了,脱不出去”可知,第二、三段首先指出情感对于散文写作具有重要性,但以情感本身为准绳则是有害的;
由第四段“现实情感并非艺术情感,现实情感的真实也并非艺术情感的真实”“我们对他的要求不是对他的情感要求,而是对他写出的作品有所要求;第五段“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描述情感与表现情感是不一样的”;第六段“在文学创作中,作品中的情感首先是作为审美的情感,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可知,文章从散文的情感是艺术情感而非现实情感、散文写作是表现情感而非描述情感、散文的情感首先是审美情感而非道德情感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证;
由第七段“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作家在作品中所写的情感,原则上要经得起任何人去体验它,因此它是有组织的、可以塑造出来的具体化的情感,或者说是理性化的情感”可知,文章最后明确提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散文中的情感是有组织的、理性化的情感。
(5)如示例所给《项脊轩志》通过记叙父辈分家、追忆母亲与祖母的遗事、追叙与亡妻的共同生活、记叙项脊轩遭火及其修缮之事,来表现对亲人的怀念和对亡妻的痛悼之情,所写之事经过精心筛选并严密的组织;
文章结尾实通过写妻亲手所值枇杷树已长大茂盛来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可见作者善于以轩中之物为载体来寄托深情。
作者选择典型故事以及生活细节来抒发感情,读来情感真挚,令人动容。该文情感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其艺术魅力也远远超出了道德层面的判断。
答案:
(1)准则
(2)A
(3)B
(4)本文在承认情感对于散文写作的重要性的同时,批驳了教条地以情感本身为准绳且将散文情感与作家现实情感混为一谈的散文写作观,并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散文的情感是艺术情感而非现实情感;散文写作是表现情感而非描述情感;散文的情感首先是审美情感而非道德情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散文中的情感是有组织的、理性化的情感。
(5)如《项脊轩志》,情感真实而浓厚,感人至深,而其情感处理仍然是理性化的。作者善于通过写轩中生活琐事来表现情感,所写之事经过精心筛选并有严密的组织;作者还善于以轩中之物为载体来寄托深情,如其结尾处用枇杷树之茂盛来表现对亡妻的思念之深。该文情感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其艺术魅力也远远超出了道德层面的判断。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5.(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牧归
刘国星
①夕阳斜坠荒原,草场、牛羊、蒙古包被蓦然涂抹上一层橘黄。爷爷和我走出包外,他拉响了马头琴。牧羊犬趴卧在不远处的勒勒车旁,歪愣着脑袋打量我爷爷,黑漆漆的眼珠子一动不动。我爷爷银须飘飘,抿一口酒,捻弦,运弓。琴声似水,随风荡漾。牧羊犬伸出红红的舌头,舔舔嘴,也学着我双手支下巴的样,把头抻在前爪上,神情悠闲专注。
②草场的牛羊听到琴声,仿佛听到了号令。三三两两停住嘴,抬起头,往营盘聚集。牛走一条线,头牛领队,后面的牛就码新蹄印回来了。羊走一大片,头羊打头,身侧却是前呼后拥,一团一团走过来。那天我问爷爷,咱家有牛羊,咋没马和驼?爷爷说,牛羊恋家,养活它们天天能看到,心就踏实。马和驼就不行了,它们白天黑天都在草场里,你不寻,它是不回营盘的,像是野牲口!听了这话,我心里有点走神。
③除夕那天,阿爸和额吉才急急地赶回家,是坐汽车回来的,“突突”的马达声和尖锐的喇叭声惊得牛羊四散奔逃,牧羊犬也围前绕后地狂吠。阿爸和额吉都没穿蒙古袍子,穿的是短短的棉裤羽绒服。阿爸和额吉热情地来抱我,我怯怯地打量他们,脚却不由自主地往后退。熟悉又陌生啊!我爷爷却打起我的哈哈,你呀,你不是想他们吗?咋还躲呢!我一下子窘迫得脸红起来,流出了泪。
④第二天,阿爸和额吉趁我熟睡时就返回城里了,说是去挣钱,耽误不得的!接下来,又是一年没有露面。
⑤营盘里一阵慌乱,牛羊都争先恐后地奔向长长的水槽子,低头喝水。一排一排的犄角碰得噼啪作响。眼前的牛羊皮毛厚实,被风梳理得熨帖闪亮。可我还是看出来,它们骨子里的那种冷。它们是害怕这冬天的。我感叹地说,爷爷,要是没有冬天多好!牛和羊就不冷了!爷爷说,不行,那样牛羊肉就不好吃了,它们只有经过冬天的掉膘,再上膘,肉才瓷实,才有嚼头。要不就全是些水肉。还有冬天草干没有水分。牛羊吃一天,口干舌燥,不饮水,会生病的。倒是那骆驼,几天几夜不喝水,也能撑得住,真是个野骨头!
⑥除夕夜,阿爸和爷爷一起饮酒,阿爸喝了两杯就放下了,说是长时间不喝酒,一喝就头疼。爷爷就嗤嗤笑着,自斟自饮,说,你真是退化了,草原汉子不能喝酒?我们年轻那会儿,几个人纵马草原,酒袋子满天飞,哪有个醉啊!我受到爷爷的蛊惑,偷偷抱过酒袋灌一口,却冲得我咳嗽出了眼泪,惹起一包的哄笑。
⑦夕阳坠下去了,牛羊喝完水,在爷爷的琴声里走进围栏。虽挤搡却不喧闹,都寻到自己的位置停下来。大地慢慢被暮色包围,终于黑下来了。牧羊犬却噌一下站起身,一溜小跑,巡视营盘去了。爷爷频举牛皮酒袋,琴声不歇,若断若续。牛羊在栏里传来反刍声,我偎依着爷爷,似睡似醒。阿爸和额吉睡了吗?还有三天就过除夕了,他们又该回来了。这回我要扑进他们的怀里,赖着不出来。想到这里,我涌起一丝忧伤,一丝甜蜜。
⑧牧羊犬悄没声地返回来了,四周一切都静下来了。爷爷抱起我走回包里,燃起灯烛。爷爷细细地看着我,我微闭着眼,装睡。可爷爷仿佛看出了我的秘密,说,这孩子,是不是又想阿爸和额吉了。我没有作声,但我分明看到,有一串闪亮的水珠子,从爷爷皱纹纵横的脸颊滚落……
(1)第⑤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标题“牧归”蕴含着丰富的情思,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分析。
(3)文中两次描写夕阳,分析这两处环境描写对展开情节的作用。
(4)本文的叙述视角比较特殊,请赏析其效果。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语句细致分析,准确表达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先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深层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认真理解小说中相关文字所表现的要素,思考他们的作用,根据故事情节,推敲作者的用意。
(4)本题考查分析叙述技巧的能力,需要明确文章的叙述视角,结合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及本文内容赏析。
【解答】(1)画线句子是对营盘里牛羊的描写,牛羊的“皮毛厚实”“熨帖闪亮”是“我”看到的外在表现,“骨子里的冷”“害怕”则是“我”对在牛羊的理解下给与了他们以人的情态。牛羊的外在状态与内在心理形成对比,联系上下文也颇有象征意味,“我”和爷爷生活在草原上,但没有父母的陪伴,牛羊的“冷”“害怕”实际上也是“我”内心孤独的表现。所以画线句子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2)本题探究标题“牧归”蕴含的情思,答题时要紧扣全文思想主旨的表达,即标题对表达小说主旨的作用。“牧归”表面上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夕阳西下,牧人归来牛羊回圈的画面。在全文中,草原上的“我”和爷爷是相伴的,“我”的父亲和额吉则常年在外挣钱,除夕时的归来就如同日暮时分的牧人,所以标题还蕴含着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我”对父母归来的期盼,但归来的短暂传达了亲人分隔的悲伤。通过“我”的故事,也展现了草原生活形态的改变,让人产生对传统“牧归”生活的留恋。
(3)第一处描写夕阳是在第一段故事开始的时候,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时间是在傍晚,周围一切都染上了橘黄,营造了日暮牧归的氛围,为下文爷爷拉琴、“我”眺望远方并盼望父母归来的情节作铺垫。第二处描写夕阳是在故事的最后,此时夕阳已经坠下来了,天色更晚,“我”也从回忆中回归到现实,情节发展波澜而又衔接自然,
(4)整个故事都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述,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和故事性,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有亲切感。“我”作为留守儿童,写“我”日暮下与爷爷等着牧归、回忆父母归来时的情景以及盼望父母归来,既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也使读者更真切地体会到父母务工对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的影响,引发读者对小说反映的现实情况进行深入思考。
答案:
(1)牛羊皮毛的“厚实”“熨帖闪亮”与“骨子里的那种冷”对比鲜明,其外在表现与内在感受差异明显,这颇有象征意味,与“我”的生活状态有相似处。“冷”“害怕”等词赋予牛羊以人的情态,表现出“我”对牛羊的理解之深、与其关系之亲,有力衬出“我”没有父母相伴时的孤独。画线部分话语蕴藉、耐人寻味,很有表现力。
(2)“牧归”勾勒出日暮时牧人归来牛羊回圈的画面,蕴含着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对“我”父母归来的期盼,传递出亲人两地分隔(牧归而亲人未归)的感伤,并传达了对草原传统生活形态的留恋和对其回归的渴望。
(3)第一处对夕阳的描写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傍晚,渲染了日暮牧归的气氛,为写“我”怀念和盼望父母回归的情节作了铺垫。第二处对夕阳的描写将小说叙事从回忆再次拉回现实,使情节的展开既有波澜又衔接自然。
(4)本文以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叙述者,也是小说中的人物,而且是个儿童。运用这样的限知视角,写“我”这个留守儿童的所见所闻所感,便于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使内容更集中地表现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影响。运用这样的叙述视角,还有助于消释读者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陌生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容易引发读者对小说所描述的社会底层人物的理解、同情和对小说所反映的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农牧民外出务工现象的深入思考。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________
(唐)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①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注】①腻红:一作“腻香”,此处指代花。腻,浓。
(1)根据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 B
A.葬花
B.惜花
C.春雨
D.秋夜
(2)对第二、三联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写远近高低之景,画面有立体感。
B.不限于写眼前之景,扩大了意境。
C.先悲后喜,欲扬先抑,情感丰富。
D.情景交融,笔触细腻,感染力强。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解答】(1)由诗中“皱白”“腻红”“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若教泥污”和注释①“腻红:此处指代花”可知,本诗写的是“落花”,排除CD两项;“恨”“更伤心”表达了作者的惜花之情,排除A项。
(2)C.“先悲后喜,欲扬先抑”错误,颔联“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意思是眼睛追随着那一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枝上的花朵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残,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此联写出了诗人的诗人惆怅和伤痛。颈联“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意思是美丽的花瓣散落在地面上,设使能得到青苔遮护,还可稍稍慰藉人意;而如果一任泥土污损,岂不更令人黯然伤神?此联表达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悼惜。两联所写为惆怅、伤痛、惋惜之情,所以先悲后喜,欲扬先抑的说法错误。
(3)首联“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通过写枝头摇摇欲坠的已经枯萎皱缩的残花将落未落之时的愁态与离情,烘托出诗人的流连痛惜的心情。颔联“片片沿流去”“枝枝被雨淋”写花瓣坠落水中顺流而去,花朵残留枝上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残,满目狼藉,表达了作者的满怀惆怅和痛惜之情。颈联“总得苔遮”“若教泥污”是诗人设想花落后的遭遇,能得到青苔遮护,还可稍稍慰藉人意;而如果一任泥土污损,则更令人黯然伤神,表达了作者对落花的关切与疼惜。尾联“明日池塘是绿阴”写诗人遥想明日残红去尽,只有绿沉沉的树荫映入池塘,表达了诗人无计留春、对落花消逝的哀痛心情,伤春中透露着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或者可以理解为“绿沉沉的树荫映入池塘”是作者对春去不能留住的一种慰藉,伤春之意中又透出一丝豁达。
答案:
(1)B
(2)C
(3)示例1:首联写即将落下和稍晚将落的残花,烘托出流连不舍的心情;颔联写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落花情景,并直接用“恨满”表现出满怀的痛惜、怅恨;颈联设想花落后的遭遇,表现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悼惜;尾联写对酒浇愁并遥想明日残红去尽的情景,传递出浓浓的伤春之意,交织着诗人自己的身世怀抱。
示例2:首联写即将落下和稍晚将落的残花,烘托出流连不舍的心情;颔联写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落花情景,并直接用“恨满”表现出满怀的痛惜、怅恨;颈联以退为进,为落花犹能得到遮护而欣慰,表现出对落花的爱惜之深,进而表现出对花落的伤感之深;尾联写借酒消愁并遥想明日绿荫一片的另一番景象,伤春之意中又透出一丝豁达。
【点评】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是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7.(2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仁轨传
①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武德初,补息州参军。累迁给事中。
②初,苏定方既平百济,留郎将刘仁愿守其城,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抚纳残党。文度死,百济故将福信及浮屠道琛迎故王子扶余丰立之,引兵围仁愿。诏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统文度之众,并发新罗兵为援。仁轨将兵严整,转斗陷阵,所向无前。信等释仁愿围,退保任存城。既而福信杀道琛并其众招还叛亡势张甚。
③仁轨与仁愿合,则解甲休士。时定方伐高丽,围平壤不克。高宗诏仁轨拔军就新罗与金法敏议去留计。将士咸欲还,仁轨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国家者,得专之。今天子欲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虽孽竖跳梁,士力未完,宜厉兵粟马,乘无备,击不意,百下百全。战胜之日,开张形势,腾檄济师,声援接,虏亡矣。今平壤不胜,熊津又拔,则百济之烬复炎,高丽之灭无期。吾等虽入新罗,正似坐客,有不如志,悔可得邪?扶余丰猜贰,表合内携,势不支久。宜坚守伺变以图之,不可轻动。”众从其议,乃请益兵。
④时贼守真岘城,仁轨夜督新罗兵薄城扳堞①,比明,入之,遂通新罗饟②道。而丰果袭杀福信。会诏遣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军浮海而至,士气振。
⑤百济余党悉平。仁师等振旅还,诏留仁轨统兵镇守。仁轨署官吏、开道路、赈贫贷乏、劝课耕种,民皆安其所。遂营屯田,以经略高丽。仁愿至京师,帝劳曰:“若本武将,军中奏请,皆有文理,何道而然?”对曰:“仁轨之辞,非臣所能。”帝叹赏之,超进仁轨六阶,真拜带方州刺史,赐第一区,厚赉妻子,玺书褒勉。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扳堞:指攀援城墙。②饟:同“饷”。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信等释仁愿围 解除
②厚赉妻子 赏赐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宜厉兵粟马 D
A.对……严格
B.使……凶猛
C.警惕
D.磨砺
②以经略高丽 B
A.治理
B.筹划
C.指官职名
D.支援
(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扶余丰猜贰,表合内携,势不支久。宜坚守伺变以图之,不可轻动。
(4)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既而福信杀道琛并其众招还叛亡势张甚
(5)第⑤段写到皇帝“超进仁轨六阶,真拜带方州刺史”,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
(6)第③段写到刘仁轨在“将士咸欲还”时讲的一番话,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应掌握方法并结合语境推断。
(2)本题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应掌握方法并结合语境推断。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句的能力,应遵循翻译的原则、步骤及方法。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应掌握方法并结合语意推断。
(5)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应筛选原文的语句并概括内容要点。
(6)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应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作答。
【解答】(1)①解除,译文:福信等人解除了对仁愿的包围。
②赏赐,译文:重重地赏赐他的妻子儿女。
(2)①D.“厉”,磨砺,译文:应该磨砺兵器喂养马匹。
②B.“经略”,筹划,译文:来筹划攻打高丽。
(3)“猜贰”,心怀猜忌;“表合内携”,貌合神离;“支”,支撑;“伺变”,等待敌方发生变故;“图”,谋取。译文:扶余丰对福信心怀猜忌,(与他)貌合神离,势必不能撑持多长时间。我们应当用坚守等待敌方发生变故的策略来谋取胜利,不可轻举妄动。
(4)第一处应在“道琛”后断句,道琛是福信杀的对象,主语是“福信”,谓语是“杀”,宾语是“道琛”。第二处在“众”后断句,因为主语承前,是“福信”,谓语是“并”,宾语是“其众”。第三处在“亡”后断句,“叛亡”是背叛逃亡的人,是谓语“招还”的宾语。所以正确的断句是:既而福信杀道琛/并其众/招还叛亡/势张甚。译文:不久以后,福信杀了道琛,合并了他的部队,招纳唤回背叛逃亡的人,势力非常嚣张。
(5)原文第五段提到“百济余党悉平”,这表明他平定百济的功劳。“仁师等振旅还,诏留仁轨统兵镇守”,皇帝下诏书让他统兵镇守。这表明刘仁轨善领军,第五段提到“仁轨署官吏、开道路、赈贫贷乏、劝课耕种,民皆安其所”,刘仁轨为百姓开路,赈灾扶贫,劝百姓耕种,百姓安居乐业,这说明刘仁轨也善文事。第五段提到“遂营屯田,以经略高丽”,可见他在经略高丽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刘仁轨功绩突出,应该予以褒奖提拔。第五段提到“仁愿至京师,帝劳曰:‘若本武将,军中奏请,皆有文理,何道而然?’对曰:‘仁轨之辞,非臣所能。’帝叹赏之,”,从皇上和大臣的对话看,刘仁轨的奏疏文辞出众,皇上很是赞赏,可见他是凭借出众的才华,得到重用。
(6)在这段话中,刘仁轨首先引用《春秋》的要义,说“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国家者,得专之”,这是从报国大义表明出征在外的将帅为大局而有所专断,是有经义可循的。接着表明天子的想法,即“今天子欲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天子想要消灭高丽,就要先灭百济,留下军队镇守是为了制服对方。可见继续留下对敌,从朝廷意图看,留下是符合朝廷的战略意图。接着从敌我形势方面说明,敌方的情况是“孽竖跳梁,士力未完”,敌方存在发生内乱的可能性,并点明我方军队应该“厉兵粟马,乘无备,击不意,百下百全”,点明我方的策略是磨砺兵器喂养马匹,乘着对方没有准备的时候,去突袭他们。接着表明留下来会出现的情况,即“战胜之日,开张形势,腾檄济师,声援接,虏亡矣”,战胜的日子指日可待,敌军一定会灭亡。接着表明如果撤军会出现的情况,情况是“今平壤不胜,熊津又拔,则百济之烬复炎,高丽之灭无期”,百济死灰复燃,高丽也不会消灭。刘仁轨从个人志趣抱负的角度劝说众人,很有鼓动性,他引经据典,引用儒家经典要义,以理服人,强化了论据的权威性。分析战争形势,逐层论述,环环相扣、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答案:
(1)①解除
②赏赐
(2)①D
②B
(3)扶余丰对福信心怀猜忌,(与他)貌合神离,势必不能撑持多长时间。我们应当用坚守等待敌方发生变故的策略来谋取胜利,不可轻举妄动。
(4)既而福信杀道琛/并其众/招还叛亡/势张甚
(5)刘仁轨善领军也善文事,表现了出众的才华,值得重用。刘仁轨功绩突出,应该予以褒奖提拔。刘仁轨可以在经略高丽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在百济所为深合帝心),有必要褒奖提拔。
(6)刘仁轨指出,出征在外的将帅为大局而有所专断,是有经义可循的。继续留下对敌,符合朝廷的战略意图,而且从双方形势看,此时留下对己方是有利的。如果撤军,形势将随之变化,朝廷的意图将更难达成。他还特别指出敌方存在发生内乱的可能性,应该伺机而动。他从报国大义、朝廷意图、敌我形势、留战与撤军的不同后果、当前机遇与策略五个方面逐层论述,环环相扣、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引用儒家经典要义,强化了论据的权威性。不仅晓之以理,他还动之以情,从个人志趣抱负的角度劝说众人,很有鼓动性。
【点评】做文言文阅读时,要掌握利用文言实词储备作铺垫,以推断词义的方法做好文言实词推断题;要掌握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把课内文言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到文言文本中。细心研读文本内容,理解文意,大胆判断取舍,调通疏浚,做好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和文言文翻译题。
8.(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味书阁记
﹣﹣为徐德夫右司作
(南宋)刘克庄
①阁在丰城山间。名,子贱潘公也;笔,广微袁公也。德夫读书其上有年矣,去而仕于朝,因以其所读者为天子言之,忠愤激发,几忤上意,竟坐是由省闼①放还故山。或窃笑曰:“世盖有剽窃涉猎书之毫芒而光显遇合者。德夫无所不读,顾龃齬留落如此,意者书误德夫耶?德夫宁能味此无味之味耶?”德夫亦叹曰:“有是哉!”
②夫书无穷尽,味有浅深。尝试以古今人观之:行之笃、守之固,味之深者也;先信而后畔,始合而卒离,味之浅者也。叔孙通、鲁两生皆学《礼》,一以取封,一没世无闻。舒、弘皆学《春秋》,一起徒步拜相,一老摈郡国②。□非深者守道而难合,浅者谐世而易售欤?使其果深于书,捽茹山雌也③,脱粟太牢也。苟为不然,如㗖土炭,如嚼蜡火,将唾弃之矣。然则德夫之所味,固世之所不能味;世之所味,固德夫之所不屑味欤!
③或又曰:“阁仅三间,奚其记?”余曰:“不然。石渠、天禄④,高则高矣,而不能逃莽大夫之讥;临春、结绮⑤,美则美矣,而不能湔⑥狎客之谤。德夫阁虽小,然圣贤之事具焉,古今之变合焉,天下、后世之责在焉。德夫味之不已,出则为遗直,为名臣;处则为高士,为全人。是阁与天壤俱敝矣。勿记,可乎?”
(选自《后村先生大全集》)
[注]①省闼:禁中,宫中。②老摈郡国:指董仲舒为公孙弘所谮而出为胶西王相。③捽茹山雌也:指采食野菜如同吃野鸟的肉一样鲜美。④石渠、天禄:汉宫中藏书阁名。扬雄曾校书其中,后撰文讨好王莽,朱熹在《通鉴纲目》中称他为“莽大夫”。⑤临春、结绮:南朝陈后主宫中的阁名。⑥湔:洗。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A.岂
B.盖
C.然
D.且
(2)第②段在举了“叔孙通、鲁两生”这组例子之后,又举出“舒、弘”的例子。请分析后一组例子在说理上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D
A.正反对比
B.骈散结合
C.叙议结合
D.借物喻人
(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要抓住论据特点,分析其采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掌握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主旨,可抓住关键句如抒情、议论性语句来概括总结。
【解答】(1)“非深者守道而难合,浅者谐世而易售欤?”是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是对书本体味得深的人,因为信守道又而难于迎合人意,而体味得浅的人却谐俗媚世而容易得到人们的欢心。
A.岂,难道,表反问语气,符合语境;
B.盖,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不符合语境;
C.然,但是、然而,表转折,不符合语境;
D.且,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不符合语境。
故选:A。
(2)由第二段“夫书无穷尽,味有浅深。尝试以古今人观之:……味之深者也;先信而后畔,……味之浅者也。叔孙通、鲁两生皆学《礼》,一以取封,一没世无闻。舒、弘皆学《春秋》,一起徒步拜相,一老摈郡国”可知,文中以古代和如今的人对比来论证“没有穷尽的,而旨趣却有浅深之别”的观点,先列举“叔孙通、鲁两生”这组例子,之后又举出“舒、弘”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增强了论据的说服力。
叔孙通取得封侯,而鲁两生却到死也没有名声,第一事例体现了有用与不用之别;公孙弘被举荐,由布衣而拜相封侯,董仲舒却以垂老之年被谮而摈弃于边远郡国,第二组事例则体现了重用与否之分。两组示例各有侧重,更能体现所论现象的普遍性。
(3)A.由文中“叔孙通、鲁两生皆学《礼》,一以取封,一没世无闻”可知,文中用叔孙通、鲁两生事例来论证有用与不用之别,所以正反对比说法正确。
B.由文中“行之笃、守之固,味之深者也;先信而后畔,始合而卒离,味之浅者也。叔孙通、鲁两生皆学《礼》,一以取封,一没世无闻。舒、弘皆学《春秋》,一起徒步拜相,一老摈郡国”可知,文章中骈句和散句结合使用,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整体抑扬顿挫,所以骈散结合说法正确。
C.由文中“德夫读书其上有年矣,去而仕于朝,因以其所读者为天子言之,忠愤激发,几忤上意,竟坐是由省闼放还故山”和“然则德夫之所味,固世之所不能味;世之所味,固德夫之所不屑味欤!”可知,文中既有对德夫读书、做官之事的叙述,也有对德夫读书的议论,叙议结合,内容丰富,所以叙议结合说法正确。
D.由文中“阁在丰城山间。名,子贱潘公也;笔,广微袁公也。德夫读书其上有年矣,去而仕于朝”和“德夫阁虽小,然圣贤之事具焉,古今之变合焉,天下、后世之责在焉。德夫味之不已,出则为遗直,为名臣;处则为高士,为全人。是阁与天壤俱敝矣。勿记,可乎?”可知,文章只是叙述了阁的的简单情况以及与阁有关的人的故事,未使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故选:D。
(4)由第二段“夫书无穷尽,味有浅深。尝试以古今人观之:行之笃、守之固,味之深者也;先信而后畔,始合而卒离,味之浅者也”“岂非深者守道而难合,浅者谐世而易售欤?”可知,作者先明确没有穷尽的,而旨趣却有浅深之别的观点,接着指出“味之深者”对书中道理真诚实行坚决信奉,却难迎合世人;“味之浅者”对书先信奉后背离,却容易得人欢心。
由“然则德夫之所味,固世之所不能味;世之所味,固德夫之所不屑味欤!”可知,作者肯定德夫是能够深得阁中书之“味”之人,守道而不媚俗。
由文中“德夫阁虽小,然圣贤之事具焉,古今之变合焉,天下、后世之责在焉。德夫味之不已,出则为遗直,为名臣;处则为高士,为全人”可知,结尾写德夫体味之深,出仕成为正道、有政绩的名臣;隐退成为超世绝俗、道德完美的人,表达了对德夫的认同与赞美。文章以事论世,借古论今,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意图。
答案:
(1)A
(2)以世人皆知的典型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读书味深者和味浅者际遇有别。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如果仅举“叔孙通、鲁两生”这一组事例,很难证明所论现象的普遍性,加上“舒、弘”这一组事例,则增强了论据的说服力。前一组事例所举双方有用与不用之别,这组所举双方则有重用与否之分,避免了同类重复,更有助于证明所论现象的普遍性。
(3)D
(4)本文从“书无穷尽,味有浅深”入手,肯定了阁的主人德夫是“味之深者”,为德夫因“忠愤激发”而遭“放还”的遭遇感到不平,并表达了对读书味之深者“守道而难合”、味之浅者却“谐世而易售”这种现象的慨叹、批判。同时,本文还对德夫因“味之深”而不“畔”不“离”的操行表达了认同、赞美。文章以事论世,借古论今,借题发挥,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意图。
参考译文:
味书阁在丰城的山里。取名的人是潘子贱,题款的人是袁广微。德夫在阁上读书已有好多年了。离开阁而入朝做官,就把他读书的心得讲给皇上听,抑郁在他心中的忠言谠论激切地吐露出来,几乎忤逆皇上的心意,终因此而从宫廷中放还故山。有人讥笑道:“世上大概有些人由于以剽窃书中的片言只语或一知半解地得到的零星知识,光荣地得到了君王的赏识。可是德夫无书不读,反而与君王龃龉不合而穷困失意,想来是书误了德夫吧!德夫难道能体味这种没有意义之书的旨趣吗?”德夫也叹口气说:“有这种情况呀!”
书是没有穷尽的,而旨趣却有浅深之别。试以古代和如今的人看这问题:对书中有讲的实行得真诚、信奉得坚决的,是对书体味得深的人;先信奉而后背叛它,开始投合而终于背离的,是对书体味得浅的人。叔孙通和鲁国的两位儒生都学《礼》,叔孙通用来取得封侯,而鲁两生却到死也没有名声。董仲舒、公孙弘都学《春秋》,公孙弘被举荐,由布衣而拜相封侯,董仲舒却以垂老之年被谮而摈弃于边远郡国。这难道不是对书本体味得深的人,因为信守道又而难于迎合人意,而体味得浅的人却谐俗媚世而容易得到人们的欢心吗?要是果真得到了书中真谛,那他吃野菜就如同吃野鸡一样鲜美,吃粗粮如同吃牛肉一样甘甜。如果不是这样而只是浅尝辄止,那他吃野菜粗粮,就同吃土和炭、嚼蜡和火一样难以下吞,将要唾弃它了。这样看来,那么德夫所体味的,原来是世人所不体味的;而世人所体味的,原来是德夫所不愿意体味的吧!
又有人说:“阁仅有三间,记什么呢?”我说:“不能这样说,石渠、天禄二阁,高是算高了,而在上读书的扬雄却不能逃脱‘莽大夫’的讥评;临春、结绮二阁,美算是美了,而在内宴饮酬唱的江总等人,却洗雪不了‘狎客’的讥谤。德夫的味书阁虽然小,然而圣贤经天纬地的经典具备在此,贯通古今演变规律的史籍聚会在此,记载如何兼济天下、泽惠后人的图书摆放在此。德夫体味得不停不歇,出仕就成为正道而行有古之遗风的人,成为有政绩的名臣;隐退就成为超世绝俗的人,成为道德完美的人。这样,这幢味书阁将与天地一起而败坏呀!要是不写这篇记,能行吧?”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三、写作70分
9.(70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通过说理未能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通过恳求倒可能让别人接受。请写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分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要想写好作文,立意先行,也就是说首先要理解所给材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通过说理未能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通过恳求倒可能让别人接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这里的“说理”代表一种态度,即以理服人,“理”中难免气盛,甚或咄咄逼人,所以讲究一个技巧,若对方虚心接受还好,如果一开始就生抵触情绪,是难以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立场的,若是无异于对牛弹琴,最终的结果可能会白费口舌。所以有时候不妨换种方式,正如材料里所言的“通过恳求倒可能让别人接受”,“恳求”里大有内涵,这不仅是待人接物的虚心、诚恳、真挚的态度情感,更是一种姿态、方式,或者说取胜的法宝。与人相处时不妨试一试,较之绘声绘色唾沫星子飞溅的讲话技巧,这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妙招。无异于武学最高的境界,即是杀人于无形。这样讲来似乎是把简单说得深奥了,其实归根到底这是老生常谈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是示弱的艺术,是一种温和待人的智慧。要改变他人是很难的,与其迎难而上,不如转换思维,变通一下选择改变自己,而说理便是在改变他人,恳求则是降低姿态暂时屈服的改变自己。要求是“请写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适合写成议论文。这篇作文若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参考立意:
(1)学会示弱,成功回来。
(2)与其费尽口舌,毋宁恳求以示弱。
(3)源自小草和大树的人生启迪。
(4)低头是为了蓄势,是以退为进的哲学。
(5)刚柔相济,能屈能伸。
【解答】
示弱,不失为制胜法宝
青松在严寒的冬季生长,当它被厚实的雪压住时,也不得不弯下了腰。如果它继续挺直躯干,那么它将被雪压断;茂盛的芦苇生长在河边,当风徐徐吹来时,它也不禁低下了头,如果它执意抬起它高傲的头,那么它将被风折断;碧荷生长在碧绿的湖面,当乌云滚滚,豆大的雨滴落下,猛烈的拍打在荷面上时,它必须低下头,让雨水顺势流下去,不然就会被雨水打碎。我们人类也是一样,在必要时,也要学会示弱。
示弱是什么?有些人说示弱就是在向别人低头认输,就是承认自己无能;还有些人说,示弱代表放弃,代表胆小懦弱。仔细一想,这些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有另外的看法,我认为示弱并不是懦夫的行为,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能力。有时候爱逞能,爱出风头,不懂得示弱,便会吃大亏,这对自己反而是一种伤害,当然,更不利于做事。正如材料所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通过说理未能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通过恳求倒可能让别人接受
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时候示弱并不能代表低人一头,失了面子,减了气节,没了骨气什么的。也就是说不能因为面子,就否定了示弱。面子不能当饭吃,事情成功才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懂得示弱,其实是另一种勇气,另外一种智慧,因为人从不轻易示弱,他们总是有着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在面对这些事情时,我们要学会坚强,学会乐观,学会坚持,更要学会示弱。当狼遇到危险时,它会示弱,小草遇到危险时,也会弯下腰来示弱,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意义也是一样,所以,示弱也是很重要的。
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曾在一家小印刷厂里工作,他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在那里,希望得到为议会印文件的工作,但他却受到另一个议员的干涉。那个议会员既有钱又能干,是印刷厂里的重要人物,但他很讨厌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听说他的图书室里藏有一本很奇特的书,于是便写了一个便笺,很有诚意地说想看那本书,那人看了便笺后,立即派人把书送了过去。一星期后,富兰克林把书还了回去并附带一封信,强烈表示了对他的谢意。不久后,两人再次相见,他与富兰主动打招呼,与之前的态度截然不同,久而久之,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刘备在与曹操饮酒时,谈论起天下的英雄,曹操问刘备谁是天下英雄?刘备答了很多人,唯独没有说自己。而曹操却说天下英雄是他们二人,刘备吓得连筷子都掉在了地上,如果刘备当时说英雄是自己的话,那么可能就没有之后的三国鼎立,更没有刘备称帝的事情发生。可见示弱的举重若轻。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学会示弱,才是真正的强者。当以理论难以服人时,不妨试试弱吧,或许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
【点评】行文结构:
首先拟定一个论点式题目“示弱,不失为制胜法宝”,明确观点总领全文。开篇使用比兴手法,以自然现象引入,增添文采,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我们人类也是一样,在必要时,也要学会示弱”,过渡句的使用使得行文自然严谨。第二段“示弱是什么?”设问既引出下文“有些人说”,又启人深思,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自然而然亮明自己的立场观点“但是,我有另外的看法,我认为示弱并不是懦夫的行为,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能力”。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法突出观点。第三段由“俗话说”引出生活中人们的共识,然后进一步说明示弱的奇效,是一种智慧,何乐而不为呢?第四段回到现实生活解决问题,通过狼和小草的示弱智慧,到名人富兰克林成功的先例,由外国到中国,联想到刘备成功的原因,明确示弱的重要性。结尾段““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学会示弱,才是真正的强者。当以理论难以服人时,不妨试试弱吧,或许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借用名言再次申明学会示弱,人生大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按要求选择,写作,看成语适用的对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10分,阅读70分,写作7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10分,阅读70分,写作7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