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共2页。
“永续成都之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任教学科:生物上课教师:上课班级:八年级一班教学课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了接近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有逻辑性较强的理性思维,懂得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且对基本生命观念的认识比较到位,还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学生在这一阶段的重要目标是会考的复习,所以在课中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落实和概念的建构。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较强,且对现代技术操作较为熟练。所以教师在课中使用以未来课堂技术辅助的交互式学习,并创设一定的情境,能让学生能有更加直观的体验。另外,学校周围有丰富的本土生物教学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合理使用此类资源可以使他们更好感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建立“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服务于日后的生活。教学目标:1. 通过府南河的实践调查,描述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能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 通过交流与资料收集能简述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3. 通过观看成都生态之美的影音资料,能建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且能建立“稳态与平衡”的重要生命观念,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4. 在探究府南河古往今来历史的过程中,巩固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学重难点:1.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平板、视频及图片资料2. 学生调查“古往今来的府南河”相关前置学习资料学法及教法:(双主课堂)1. 学生学法:(多元混合)前置学习、“以现实情境为驱动”的探究学习、交互式学习……2. 教师教法:(直观深度)概念建构教学、生成式教学、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感悟成都之美,激发对生活现象的思考与质疑)展示成都美景图片及“生态成都”的宣传视频。激发学生对成都的热爱之情,铺垫课堂基调、创设情境。展示不文明现象,引起冲突。问题:适量的外来干扰因素,使生态系统土崩瓦解了吗?引入: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引入主题:永续成都生态之美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感受成都生态环境的美好。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古往今来的府南河”实践探究任务(建构核心概念,建立稳态与平衡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感)从身边的府南河谈起,完成“古往今来中的府南河”实践探究成果交流。课题一:府南河的兴起与历史问题:请分享你记忆最深刻的府南河历史中的点滴。播放《水润锦官城》纪录片片段。给出记录历史大事件的时间轴线。活动:绘制水质情况与时间的关系图。通过对学生生成图形的分析,建构稳定性概念中:“长期发展、逐步形成”(府南河历史有2300年)“相对稳定平衡”(波浪线,动态平衡) 课题二:府南河的物种及食物链分享一组同学前置时绘制的食物链。请学生分享制作思路,并阐述食物链中关系。建构:“生物与生物之间”(食物链)问题:各种生物生活还与什么因素有关?非生物因素。以此建构:“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活环境)由以上两个课题,建构出“稳定性”的概念,并且在书上落实。分析:为什么生态系统能保持稳定性?建构自我调节能力的概念。 课题三:府南河的污染与后果问题:请分享你调查到的府南河污染的一个原因,并阐述后果。分享大家查到的打油诗。淘米洗菜没有破坏稳定性,但为什么大量排污就破坏了。→得出: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比较分析影响稳定性的因素。特别阐述学生提到的“巴西龟”为引种不合理。 课题四:府南河的整治与成效谈一谈:你觉得府南河恢复如初了吗? 分享前置学习的成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大量的体验和感受来建构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做到从具象到抽象的提升。并且能够培养“稳态与平衡观”,突破本节课重难点。拓展(初高知识衔接,并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比较川内其他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强弱。了解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关。再次呼吁保护多样性 讨论交流。学以致用(结尾立足现实生活)解决生态育才的“墨池难题”。 观看视频。思考解决方法。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协调发展的观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