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昌小学新教育实验构建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年级4学科数学教材人教版设计人胥小勇教学内容平均数课时数1教材解读: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通过这堂课,要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教学目标A类: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B类: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C类: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预习作业 第一课时教学板块个体学习清单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活动,四年级3班举行了踢毽子比赛。下面是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成绩。哪个队的成绩好?李雷说:比哪个队的总数多。杨羽说这不公平。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呢?像平均个数这样的数在统计学上叫平均数。生活中还有那些平均数? 因为两队人数不一样多,比总数不公平。应该比两队的平均个数。 第二板块--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研究问题通常从简单的入手。出示例题:环境日益恶化,同学们自发成立环保小队,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废旧的饮料瓶。你得到哪些信息?能提一个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吗?自己独立尝试解决。移多补少;先求总数再平均分。(这个算式每部分是什么意思)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判断:(1)池塘水深120厘米,小雨说:“我身高145厘米,在这里游泳不会有危险。”(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小明也是学校排球队的队员,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60cm。(3)小东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6kg,小刚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4kg,小东不一定比小刚重。【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在练习卡上尝试解决。 交流 展示 判断并阐述理由第三板块—深化学习回到开课时的问题。比较两个队的成绩,要怎么比?请男生帮男生队计算,女生帮女生队计算。 小结:回过头看看求平均数都是怎么算的?为什么有的除以5,有的除以4?【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掌握。 计算,展示第四板块—固化练习1.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2、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感悟中间值估计总数,应用拓展,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平均数平均数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内化拓展,探究平均数的特点,学以致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