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课件ppt
展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准确描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提高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个人探究合作相结合。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也让学生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并且通过“问题导学”形式展开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采用故事引入法。讲述二战期间,日本使用氢气球炸弹袭击美国的故事,并提问:这些氢气球炸弹是怎么样漂洋过海从日本到达美国的?从而导入新课。
(一)单圈环流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第一段内容,归纳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请学生画热力环流的模式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让学生思考:就全球范围来看,是否能形成热力环流?引入活动题,让学生分析。
2.假设条件:(1)地表是均匀的;(2)地球静止不动;(3)太阳直射赤道。结论:赤道、两极受热不均→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二)三圈环流在实际情况下(考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1.点明假设的是理想状态,让学生思考分析: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单圈环流无法维持”,全球大气环流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呢?结论: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2.知识拓展,提出问题。(1)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又有何差异?(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学生自由讨论回答问题,教师从旁点拨。
3.绘图训练。结合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由学生绘制全球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分布图,分析归纳分布规律。(高低压相间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4.否定其中假设条件: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表热量收支的改变→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天气与气候不同。让学生在侧视图上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导学生归纳各纬度的热量随季节的变化,结合图总结规律:气压带风带也会随直射点南北移动、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解决课前悬疑:氢气球炸弹是怎么漂洋过海,从日本到达美国的?通过前面的讲解学生容易理解是盛行西风的影响。
小结: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知识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可以让我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它们的学习反馈。
作业:让学生课下思考各气压带风带的物理性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优质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优质课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单圈环流,中纬环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说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程标准,导入新课,思考题,大气环流概述,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二三圈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东北信风,低纬环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课前预习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课标要求,本节课学习目标,温故知新,热力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形成条件,假设三,移动规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