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随堂练习题
展开第四单元 第13课
[练案13]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来^@源:zz#ste&%p.com]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20·广州高二检测)18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式棉纺织机在英国出现,传统的动力已不适应新的需要,蒸汽机应运而生。这表明( A )
A.近代动力技术的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B.蒸汽机的发明是工匠们长期积累丰富生产经验的结果
C.蒸汽动力较传统动力能提供更方便可靠的动力
D.新的动力技术革新满足了社会生产的需要
[解析] 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近代动力技术的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故选A项。B.C两项与题干材料关系不大;D项与材料中所述现象因果关系正好相反。
2.(2019·四川学业水平测试)被誉为“是人类继发明用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的是( B )[来&#源@:^中*教网]
A.骡机 B.蒸汽机
C.电动机 D.内燃机
[解析] 蒸汽机的广泛运用,成为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万能的原动机”,它是人类继发明用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故选B项。
3.(2020·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在蒸汽时代的英国,许多贵族出巨资购置设备,开发煤矿、投资修筑铁路;工商资本家不断追寻市场、发现商机、谋取利润;工人为了薪水拼命工作;农舍中劳作者也经常为小雇主工作。据此可知 ( D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A.两大对立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来%^~&源#:中教网]
B.英国的民族主义具有殖民主义的特点
C.投机行为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
D.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激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各阶层在蒸汽时代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没有涉及英国的民族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中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和工作体现不出投机行为,故C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各阶层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有工业化大生产特点,体现了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故D项正确。
4.(2020·无锡高二期末)“法拉第把人类文明提高到空前高度,把文明进程提前几十年、几百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其伟绩。”材料意在说明法拉第( C )
A.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科学家
B.致力于人类文明研究
C.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巨大
D.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
[解析] 依据题干“法拉第把人类文明提高到空前高度,把文明进程提前几十年、几百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其伟绩”可知,法拉第的科学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巨大,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w@ww^.~*zzstep.com%]
5.1878年,爱迪生在报上预告了一项新发明,结果导致煤气公司的股票猛跌,因为这意味着普遍使用的煤气灯将要被淘汰。这项新发明是( C )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解析] 爱迪生的重大发明是电灯,答案为C项。蒸汽锤的发明者是英国人J.内史密斯。第一架飞机是由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三轮汽车的发明者是德国人戴姆勒和本茨。
6.(2020·南京高二期末)1882年,美国建立了第一座发电站。19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有2 700座发电站,1913年,美国发电量已达到248亿千瓦时,而英国同期只有45亿千瓦时。各项电器发明广泛应用于美国的工业、交通和公共事业部门。材料说明美国( A )
A.基本实现了电气化
B.取代英国世界第一的地位
C.成为工业革命中心
D.生产集中推动生产力发展[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材料“19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有2 700座发电站……各项电器发明广泛应用于美国的工业、交通和公共事业部门”可知,在美国,电力已经广泛应用,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美国的世界地位,故B.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生产的集中情况,故D项错误。
7.(2019·浙江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的一项科技成果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到数据处理、自动控制、信息传播、教学科研等领域。这项成果是( D )
A.电影 B.电视
C.有线电话 D.电子计算机[来源:zzs%t&ep^.c@om#]
[解析] 电子计算机出现于1946年,它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且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等领域,D项正确。
8.(2020·武威高二联考)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对材料解读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B )
A.因特网对每个国家都是利弊参半
B.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来源:zz^@step.&com*%]
C.因特网的发展会突破法律限制
D.因特网的发展不应受制于政府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因特网的积极作用,A项“利弊参半”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预示着无限的机会”“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说明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故B项正确;C项“突破法律限制”明显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D项“不应受制于政府”背离了材料信息,应予以排除。故选B项。
9.(2020·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期末)1999年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京东、苏宁易购等自营式电商企业随后相继诞生;201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网购市场;2019年的“双11”不仅是购物狂欢节,承载更多的是观念更新。这说明( B )
A.中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受益者
B.互联网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来@源:中教^%#网~]
C.电子商务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D.网络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网络购物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受益者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网购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经济观念的影响,反映出互联网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电子商务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由材料“承载更多的是观念更新”可知,材料反映的不仅是网络技术推动经济增长,还有网络对观念的更新,D项片面,错误。[来源~:中&*^@教网]
10.有人曾发布过这样一条微博:“网络是一个泄‘私粪’的地方,当‘私粪’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变成‘公粪’,那么,网络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公共厕所!”他意在说明( D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A.网络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网络发展得过快弊大于利
C.应采取措施限制网络的发展[来源:中教^网%@*&]
D.网络公德问题已不容忽视[中~&^国教育#出*版网]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故排除A项。题干也没有显示出利弊比较的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网络有弊端,没有指出应采取措施限制网络的发展,故排除C项。依据材料“当‘私粪’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变成‘公粪’,那么,网络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公共厕所”可知D项正确。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进入近代时期起,脚步非常清楚地、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向前发展:15.16世纪是“序幕”;17世纪进入精神的深处同神学反复“较量”;18世纪最为关键……为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全盛期”准备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这是一个合乎自然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局限在欧洲,它影响着、牵动着全世界前进的步伐。
——《欧洲文明扩张史》序
材料二 正当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刚刚开始蔓延,形成巨大冲击之时,一场更大的变动在率先进入工业化的少数几个国家又悄然到来了,它更加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电力、石油和钢以及更小的化学物质又加入了人类物质生活,世界以更快的速度向一起靠拢,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在少数国家聚集,倾斜的世界更加倾斜,现代工业也开始伸展身躯,成为一个真正的巨人。
——《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18世纪为19世纪准备的“物质”“精神”条件分别是什么。分别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0分)[中#国%^@教育出版网~]
[解析] 本问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18世纪最为关键……为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全盛期’准备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的时间最关键,18世纪在物质和精神上最突出的事件是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根据所学知识答出它们的影响。[来源*:%zz#step.^co&m]
[答案] 条件: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影响:①工业革命: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启蒙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弘扬了人文精神。[ww~w.z%^zst&ep.c@om]
(2)材料二中的“一场更大的变动”是指什么?有何突出特点?对工业发展有什么影响?(10分)
[解析] 本问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电力、石油和钢以及更小的化学物质又加入了人类物质生活”回答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及特点,并注意由第三小问的限定“工业发展”回答出工业结构和生产组织方面的影响。
[答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工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出现垄断组织。
12.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金属、化学、电力领域里,导致新产品的出现。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准的改善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反过来又增加了产量。同时增加产量的要求又迫使人们进行重大改组以便更自由地提供资本、确保更有效率的劳动力。
——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限提供了方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
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烟囱多于教堂”的理解。(9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城市化、环境的影响等角度作答。
[答案] 生产力高度发展(现代工厂制度确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由乡村转入城市);环境污染带来负面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技术应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的具体影响。(6分)[来^源#&:中教%~网]
[解析] 根据材料二中的关键词“金属、化学、电力”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应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角度进行作答。[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答案] 新产品;高产量;垄断组织的形成。
(3)材料三中“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说明了什么?“经济上的隔离消失”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8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的影响角度进行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来源:@z~^#zstep.com%]
[答案] 说明: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加强。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w~#ww.zz&st^ep.com@]
(4)据以上材料,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概括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对于科技的利用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7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成就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从对利害关系的取舍上分析。[来源^:*&中教%网~]
[答案] 特点: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态度:趋利避害。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一课一练,共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3课 美术的辉煌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3课 美术的辉煌课时练习,共6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 文学的繁荣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 文学的繁荣课时作业,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