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备课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史传体例,春秋时期形势图,秦晋围郑形势图,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第一段,晋文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纪事本末体 通史 断代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也:句尾语气词,表判断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弄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烦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而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谦词,有“冒昧”的意思
鄙: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远:形作名,远方的郑国
其:代词,指“越国以鄙远”
厚,薄:指土地多少,古代用土地多少来表示国力的强弱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出使的人xíng lǐ
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xíng li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朝、夕,名作状,在早晨、在晚上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
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烛之武” “ 退秦师”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烛之武高超的论辩艺术体现哪些地方?
(1)提出问题,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2)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3)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4)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知所知也)
(5)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郑伯听从佚之狐的建议:
主动地说,说明他爱国;推荐烛之武,说明他有知人之明;建议用外交手段,说明他对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是中国士人对虚掷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和感伤。烛之武在青年时代没有受到重用,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露出丝毫不满,也没有安慰和许诺。他的自责,情真意切。他又指出郑亡对烛之武没有任何好处,说明他善于做思想工作。
辞曰:“臣之壮也……”许君焦、瑕夜缒而出敢以烦执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无能为也已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何厌之有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夫人,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①行李之往来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因声求气烛之武退秦师备课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范读课文,看课文回答下列问题,秦晋围郑,郑国危矣,郑围得解,烛之武,第二课时,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左传》简介,若不阙quē秦,烛之武,随堂讨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春秋时期形势图,秦晋围郑图,通假字,名词→动词,词类活用,动词→名词,形容词→名词,名词→状语,省略句,特殊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