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深度思考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节 城镇化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结合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弊,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区域认知:结合资料,对比不同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异同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城镇化的特点及所处阶段,分析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综合思维:结合资料,分析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及成因,分析区域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人地协调观:理解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城镇发展的制约考点一城镇化的内涵、标志和动力城镇化的动力机制:(1)社会经济发展是促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产业影响第一产业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第二产业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从事加工制造、建筑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深度思考1】 为什么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提示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1、(2014·四川)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2012·上海)2010年,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4 684人和1 388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80.2%和61.4%。郊区人口密度增幅远高于城区。据此完成第(1)~(2)题 (1)1978年到2009年,上海市郊区和城区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以及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的变化可以显示( )①城区工业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②城区居住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③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工业用地 ④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2)近十年来,上海市郊区和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 )A.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急剧下降B.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比郊区弱C.远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近郊强D.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强(2019·全国Ⅱ卷)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A. 海港规模大 B. 沿长江分布C. 集聚长江口 D. 行政等级较高2. 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A. 均衡性 B. 边缘性C. 集中性 D. 对称性3. 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A. 空间位置邻近 B. 发展模式相同C. 城市性质相似 D. 产业部门接近(2019·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 7. 表示城镇人口比重的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8. 图中折线反映了A. 城镇人口比重显著下降B. 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C. 第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D. 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市化正相关考点二 世界城镇化进程1、逆城市化的原因和措施①大城市 :环境恶化;交通、住房、就业压力大;生活质量差等 ②乡村和小城镇:环境优美;地价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高速公路的发展,汽车的普及(城乡间交通运输的通达度提高)措施①治理城市环境污染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③政策引导: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回城④复兴城市,提升城镇化功能和内涵⑤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避免对绿地、森林和农田的过度开发,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①区位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②经济状况:东部地区工业基础高,经济发展迅速;③人口密度: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人口率相对较高;④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如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等;⑤科教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西部地区科教水平落后也加大了西部推进城市化的难度。(2012·福建)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A.甲 B.乙 C.丙 D.丁(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2015·重庆)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C.40%~50%D.60%~70%(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2014·重庆)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90 m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2011年香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据此完成第(1)~(2)题。(1)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 )A.洪涝灾害更少 B.淡水资源更多C.经济水平更高 D.土地成本更低(2)近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A.节约建筑用地 B.缓解交通压力C.降低建筑耗能 D.扩大用地规模(2014·全国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据此完成第(1)~(2)题。迁移应用能力(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A.居住人口减少B.城区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再扩大考点三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1)对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不利影响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城市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加强管理,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提高城市的绿地面积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城镇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探究题材料一 某大城市1949—2002年发展统计图。材料二 该大城市城市中心与郊外平原的数据比较图。(1)根据材料一描述该大城市的发展特征。(2)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乙,说明该大城市的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3)根据材料二,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该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点四 田园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圈不断涌现,一些学者将特大城市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周边的小城市,形成各有侧重、联系紧密的空间组织形态,如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 Howard)针对英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另外,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借助“绿色缓冲区”,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三个大城市,乌得勒支、哈勒姆、莱顿三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的小城市联系起来,形成绿心状城田园城市的空间布局由具备文化吸引力的中央公园和周围居住、商业部分以及外围大部分属于农用地的大型绿带组成。当田园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则由若干个这样的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形成社会城市。其中每个城市之间设置永久的隔离绿带,并通过放射交织的道路、环形的市际铁路、城市运河相互联系。田园城市理论认为每个田园城市都要兼具城镇的社会机遇和乡村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兰斯塔德城市群形成一个既分开又联系,并有明确职能分工的有机整体,互相促进,融合发展,可明显减轻“城市病”。(1)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2)兰斯塔德城市群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3)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考点五 生态城市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搬迁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2亿元“邀请”50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5000余株树龄在100~400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禁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擅自买卖属于违法行为。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有“前人栽树,后大乘凉”之说。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在城市生长。(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考点六城镇的服务范围和等级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2.(2015北京文综,)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2014·江苏卷]材料一2011年我国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材料二图18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图19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下表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比。(1)分析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2)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三个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①国际金融 ②机械制造 ③服装制造 ④石油化工⑤文化创意 ⑥进出口贸易(3)苏州和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4)为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考点三答案 (1)非农业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例增大;建成
区(城市用地)面积增大。(2)导致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用地紧张;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花卉种植。(3)问题: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小,地表径流量较大,易发生城市内涝。措施: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考点四(1)优点:疏散的城市中心人口和产业;把城市生活便利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利于城乡统筹发展问题:①城市环状连接,导致城市间交通成本提高②导致城市用地紧张,住房成本上升③中央公园,经济价值较低(2)提示: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3)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病。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考点五(1)大树移植成活率不高,导致树木死亡;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气候变干,影响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加剧,引发泥石流、滑坡、洪涝灾害。(2)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淤积下游的河、湖、水库,影响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同时也会引发洪涝灾害,威胁下游地区和城市安全。(3)社会和谐,经济高效,自然融入城市,城市归于自然。内涵: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二节 城镇化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导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城镇化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