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52.4 等比数列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52.4 等比数列学案及答案,共2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检查预习,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课后作业,课堂同步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4等比数列教案(一)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数学 编写人:李丽丽 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1.等比数列的定义;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1.明确等比数列的定义;2.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n中的三个,求另一个的问题.教学重点1.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与掌握;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比"的理解、把握和应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几个数列,看其又有何共同特点?(教材上的P48面)1,2,4,8,16,…,263; ① 1,,,,…; ②1,,…; ③ ④对于数列①,= ; =2(n≥2).对于数列②, =;(n≥2).对于数列③,= ; =20(n≥2).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第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二、检查预习1.等比数列的定义.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 , 3.{an}成等比数列4.求下面等比数列的第4项与第5项:(1)5,-15,45,……;(2)1.2,2.4,4.8,……;(3),…….三、合作探究(1)等比数列中有为0的项吗? (2)公比为1的数列是什么数列?(3)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存在吗?(4)常数列都是等比数列吗?四交流展示1. 等比数列的定义:一般地,若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等比数列的公比,用字母q表示(q≠0),即:=q(q≠0)注:(1)“从第二项起”与“前一项”之比为常数q; {}成等比数列=q(,q≠0.)(2) 隐含:任一项(3) q=1时,{an}为常数数列. (4).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非零常数列.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 观察法:由等比数列的定义,有:;; ;… … … … … … … . 迭乘法:由等比数列的定义,有:;;;…; 所以,即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 五精讲精练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与第4项分别是12与18,求它的第1项与第2项.解: 点评:考察等比数列项和通项公式的理解变式训练一:教材第52页第1例2.求下列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1) (2)点评:求通项时,求首项和公比变式训练二 :教材第52页第2例3.教材P50面的例1。例4. 已知无穷数列, 求证:(1)这个数列成等比数列; (2)这个数列中的任一项是它后面第五项的; (3)这个数列的任意两项的积仍在这个数列中.证:(1)(常数)∴该数列成等比数列. (2),即:. (3),∵,∴. ∴且,∴,(第项). 变式训练三:教材第53页第3、4题.六、课堂小结: 1.等比数列的定义;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变形式七、板书设计八、课后作业阅读教材第48~50页; 2.4等比数列教案(二)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数学 编写人:李丽丽 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利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寻找出等比数列的一些性质(三) 方法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的应用;(2)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教学过程二.问题情境1.情境:在等比数列中,(1)是否成立?是否成立?(2)是否成立?2.问题:由情境你能得到等比数列更一般的结论吗?三.学生活动对于(1)∵,,∴,成立.同理 :成立.对于(2),,,∴,成立.一般地:若,则.四.建构数学1.若为等比数列,,则.由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得:,,故且, ∵,∴.2.若为等比数列,则.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知:,则 .五.数学运用1.例题:例1.(1)在等比数列中,是否有()? (2)在数列中,对于任意的正整数(),都有,那么数列一定是等比数列.解:(1)∵等比数列的定义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是等比数列,∴,即()成立.(2)不一定.例如对于数列,总有,但这个数列不是等比数列.例2. 已知为,且,该数列的各项都为正数,求的通项公式。解:设该数列的公比为,由得,又数列的各项都是正数,故,则 .例3.已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它们的积为27,它们的平方和为91,求这三个数。解:由题意可以设这三个数分别为,得:∴,即得或,∴或, 故该三数为:1,3,9或,3,或9,3,1或,3,.说明:已知三数成等比数列,一般情况下设该三数为.例4. 如图是一个边长为的正三角形,将每边三等分,以中间一段为边向形外作正三角形,并擦去中间一段,得图形(2),如此继续下去,得图形(3)……求第个图形的边长和周长.解:设第个图形的边长为,周长为.由题知,从第二个图形起,每一个图形的边长均为上一个图形的边长的,∴数列是等比数列,首项为,公比为.∴.要计算第个图形的周长,只要计算第个图形的边数.第一个图形的边数为,从第二个图形起,每一个图形的边数均为上一个图形的边数的倍,∴第个图形的边数为..2.练习:1.已知是等比数列且,,则 .2.已知是等比数列,,,且公比为整数,则 .3.已知在等比数列中,,,则 .五.回顾小结:1.等比数列的性质(要和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类比记忆).六.课外作业:书练习第1,2题,习题第6,8,9,10题.七板书设计 课内探究学案(一 )学习目标1.明确等比数列的定义;2.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n中的三个,求另一个的问题.教学重点1.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与掌握;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比"的理解、把握和应用.(二)学习过程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等差数列的证明:①();②(、),;③证明为常数(对于适用);④证明。2.当引入公比辅助解题或作为参数时,注意考虑是否需要对和进行分类讨论。3.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不是等比数列,讨论数列是否等比数列,求解含参等比数列中的参数这四类问题同源。4.注意巧用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特别是()和()。5. 三数成等比数列,一般可设为、、;四数成等比数列,一般可设为、、、;五数成等比数列,一般可设为、、、、。2、精讲点拨三、典型例题例1 数列为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它的前项和为80,且前项中数值最大的项为54,它的前项和为6560,求首项和公比。解:若,则应有,与题意不符合,故。依题意有:得即得或(舍去),。由知,数列的前项中最大,得。将代入(1)得 (3),由得,即 (4),联立(3)(4)解方程组得。例2 (1)已知为等比数列,,,求的通项公式。(2)记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已知,,,求和公比的值。解:(1)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则,即也即,解此关于的一元方程得或。,或。(2)在等比数列中,有,又,联立解得或,由此知,而,从而解得或。例3 已知数列,其中,且数列(为常数)为等比数列,求常数。解:为等比数列,那么,将代入并整理得,解之得或。例4 设、是公比不相等的两个等比数列,,证明数列不是等比数列。解:设、分别是公比为、()的两个等比数列,要证明不是等比数列,我们只需证即可。事实上,,,又、,,数列不是等比数列。3、反思总结 4当堂检测1.已知等比数列中,则其前3项的和的取值范围是( ) 2.已知是等比数列,,则 3.若实数、、成等比数列,则函数与轴的交点的个数为( ) 无法确定4. 在数列中,,且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该数列满足(),则公比的取值范围是( ) 5.设数列满足(,,),且,则__________。6.设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若和是方程的两根,则__________。7.设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公比,且,则__________。8.设两个方程、的四个根组成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________。9.设数列为等比数列,,已知,。(1)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和公比;(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10.设数列的前项和为,已知(1)证明:当时,是等比数列;(2)求的通项公式。11.已知数列和满足:,,其中为实数,为正整数。(1)对任意实数,证明数列不是等比数列;(2)试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3)设,为数列的前项和。是否存在实数,使得对任意正整数,都有?若存在,求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当堂检测】1. 解析:设数列的公比为,那么,函数()的值域为,从而求得的取值范围。2. 解析:等比数列的公比,显然数列也是等比数列,其首项为,公比,。3. 解析:、、成等比数列,,二次函数的判别式,从而函数与轴无交点。4. ,,而,,即,解得,而,故公比的取值范围为。5. 解析:,即,也即,从而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6.解析:的两根分别为和,,从而、,。。7.解析:,,。8.解析:设该等比数列为、、、, ,,从而、、,。9.解:(1)对于等式,令得;令得,,。(2),则 ①①得 ②②①得:。10.解:(1)证明:由题意知,且,两式相减得,即 ①当时,由①知,于是又,所以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2)当时,由(1)知,即; 当时,由①得11.解:(1)证明:假设存在一个实数,使是等比数列,则有,即,矛盾。所以不是等比数列.(2)解: 。又,所以当时,,这时不是等比数列;当时,由上可知,。故当时,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3)由(2)知,当时,,,不满足题目要求。,故知,可得,要使对任意正整数成立,即,得 ①令,则当为正奇数时,;当为正偶数时,。所以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于是,由①式得。当时,由知,不存在实数满足题目要求;当时,存在实数,使得对任意正整数,都有,且的取值范围是。 等比数列学案一、课前预习(一)预习目标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2.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二)自我探究下面我们来看这样几个数列,看其又有何共同特点?(教材上的P48面)1,2,4,8,16,…,263; ① 1,,,,…; ②1,,…; ③ ④对于数列①,= ; =2(n≥2).对于数列②, =;(n≥2).对于数列③,= ; =20(n≥2).共同特点: (1)“从第二项起”与“前一项”之比为常数q; {}成等比数列=q(,q≠0.)(2) 隐含:任一项(3) q=1时,{an}为常数数列. (4).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非零常数列.(四)提出疑惑 (五)预习内容1、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该等比数列的公比,我们通常用字母()表示。数学语言描述:对于数列,如果满足(、,为常数,),那么为等比数列。2.当等比数列的公比时。该等比数列为常数列。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我们有以下结论:①;②(,此结论对于有意义时适用)。4. 等比数列的增减性:若,当时,等比数列为递增数列;当时,等比数列为递减数列;当时,等比数列的增减性无法确定(摆动数列)。若,当时,等比数列为递减数列;当时,等比数列为递增数列;当时,等比数列的增减性无法确定(摆动数列)。5. 如果在数和中间插入一个数,使得、、三数成等比数列,那么我们就称数为数和的等比中项,且。6.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设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那么该数列的前项和。7.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1)在等比数列中,若,则;(2)在等比数列中,若,则;(3)对于等比数列,若数列是等差数列,则数列也是等比数列;(4)若数列是等比数列,则对于任意实数,数列、也是等比数列;(5)若数列是等比数列且,则数列也是等比数列;(6)若数列是等比数列且,则数列为等差数列;(7)若数列和都是等比数列,则数列也是等比数列;(8)若是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则、、、…成等比数列,其公比为;四、课堂同步训练1.已知等比数列中,则其前3项的和的取值范围是( ) 2.已知是等比数列,,则 3.若实数、、成等比数列,则函数与轴的交点的个数为( ) 无法确定4. 在数列中,,且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该数列满足(),则公比的取值范围是( ) 5.设数列满足(,,),且,则__________。6.设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若和是方程的两根,则__________。7.设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公比,且,则__________。8.设两个方程、的四个根组成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________。9.设数列为等比数列,,已知,。(1)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和公比;(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10.设数列的前项和为,已知(1)证明:当时,是等比数列;(2)求的通项公式。11.已知数列和满足:,,其中为实数,为正整数。(1)对任意实数,证明数列不是等比数列;(2)试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3)设,为数列的前项和。是否存在实数,使得对任意正整数,都有?若存在,求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同步训练参考答案】1. 解析:设数列的公比为,那么,函数()的值域为,从而求得的取值范围。2. 解析:等比数列的公比,显然数列也是等比数列,其首项为,公比,。3. 解析:、、成等比数列,,二次函数的判别式,从而函数与轴无交点。4. ,,而,,即,解得,而,故公比的取值范围为。5. 解析:,即,也即,从而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6.解析:的两根分别为和,,从而、,。。7.解析:,,。8.解析:设该等比数列为、、、, ,,从而、、,。9.解:(1)对于等式,令得;令得,,。(2),则 ①①得 ②②①得:。10.解:(1)证明:由题意知,且,两式相减得,即 ①当时,由①知,于是又,所以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2)当时,由(1)知,即; 当时,由①得故当时,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3)由(2)知,当时,,,不满足题目要求。,故知,可得,要使对任意正整数成立,即,得 ①令,则当为正奇数时,;当为正偶数时,。所以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于是,由①式得。当时,由知,不存在实数满足题目要求;当时,存在实数,使得对任意正整数,都有,且的取值范围是。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33.1.2概率的意义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必修32.1.2系统抽样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精讲精练,反馈测评,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31.2.3循环语句导学案及答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