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 有理数1.4 有理数的加减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 有理数1.4 有理数的加减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有 理 数 的 减 法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就在于本节课的学习。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条件,把减数转变为它的相反数。教学难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转化过程中两类符号的改变。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3.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一.温习旧知 引入新课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等于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4.探究:课本第20页,某地某年2月3日的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5℃比-4℃高9℃. 师:能不能列出算式计算呢? 5-(-4). 师:如何计算呢?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教法说明】第1--3题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基础.第4题是一个具体实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把具体实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点明本节课课题—有理数的减法.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探究:下表记录了某地某年2月1日~2月10日每天气温情况:月/日2/12/22/32/42/52/62/72/82/92/10最高气温/℃121055356689最低气温/℃32-4-5-4-3-3-10-2 怎样求出该地2月3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温差)呢?. 这里的问题,就是做减法:5-(-4)=?由于加减法互为逆运算,上式可变为?+(-4)=5因为9+(-4)=5,所以上式中的 ?=9,即5-(-4)=9又5+4=9可见5-(-4)=5+(+4)比较上式两边:5-(-4)=5+(+4)说 说 你 对 有 理 数 减 法 法 则 的 猜 想。2.计算(-10)-(-3). 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会得到-10,那么这个数是谁呢?-7即:(-7)+(-3)=-10,所以(-10)-(-3)=-7. 教师给另外一个问题:计算(-10)+(+3).(-10)+(+3)=-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10)-(-3)=(-10)+(+3).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减去一个负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 教师总结:由(1)、(2)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强调法则:(1)减法转化为加法。(2)减数要变成相反数. 【教法说明】结合引入新课中温度计的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合理性,同时向学生指出了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请你算出上表中2月4日~10日每天最高与最低温度的差月/日2/42/52/62/72/82/92/10最高气温/℃5356689最低气温/℃-5-4-3-3-1 0-2温差 107 8 9 7 8 11 例题: 计算下列各题:(1)(-16)-(-9) (2)2-7(3)0 – (-2.5) (4)(-2.8) - (+1.7) 变式练习: 1.计算(口答) (1)6-9; (2)(+4)-(-7); (3)(-5)-(-8); (4)(-4)-9 (5)0-(-5); (6)0-5. 2.计算 某次法律知识竞赛中规定:抢答题答对一题得20分,答错一题扣10分,答对一题与答错一题相差多少分? 3. 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8米,陆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的死海湖,湖面海拔高度是-392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 8848-(-392)=8848+392=9240. 所以两地高度相差9240米. 四.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提问: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一个转化法则,要求同学们掌握并能应用其计算.对于小学不能解决的2-5这类不够减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也就是说,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总可能实施. 五.作业 1.填空题 (1)3-(-3)=____________; (2)(-11)-2=______________; (3)0-(-6)=____________; (4)(-7)-(+8)=____________; (5)-12-(-5)=____________; (6)3比5大____________; (7)-8比-2小___________; (8)-4-( )=10; (9)如果,,则的符号是___________; (10)用算式表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__________. 2.判断题 (1)两数相减,差一定小于被减数.( ) (2)(-2)-(+3)=2+(-3).( ) (3)零减去一个数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 ) (4)方程在有理数范围内无解.( ) (5)若,,,.( )六:课后作业:必做:课本习题1.4第26页 2(1)~(6)选做:课本习题1.4 P27 7七:总结、反思: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由于把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变成了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 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了. 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减号变加号的同时要把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而被减数是永远不变的.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上册1.4 有理数的加减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七年级上册1.4 有理数的加减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回顾,问题1,问题探究,课堂小结,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七年级上册1.4 有理数的加减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合作探究,理解应用,归纳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