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
展开《山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二、学情分析
学生比较喜欢背诵古诗,对古诗的节奏、停顿有了一定的认识,个别学生对《山行》比较熟悉,已经能进行背诵。但学生对古诗中的词义及内容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课后为古诗配画。
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
五、教学难点:感知古诗的画面美,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六、教学准备: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诗导入。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菊花酒,冬吟白雪诗。(此诗无题,出自北宋汪洙所编的集子《神童诗》)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我们学过哪些关于季节的诗歌呢?(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古诗)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是个金色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2、齐读课题。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尝试解释诗歌题目(山行:在山上行走)
2.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夕》等。
3.听《山行》的朗读,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4.自由朗读《山行》: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注意古诗的节奏停顿
5.教师范读《山行》,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提出疑问: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不懂(同学解释)
7.教师检查学生诗歌的朗读情况【先全班读,再请3-4个学生读】
(三)研读古诗:让学生朗读诗歌,边朗读边想象画面。
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学生从诗中画出景物)
预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结合图片,解释重点词语。
寒山:深秋的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风景。
学生结合景物提示,描述风景。
3.抓字眼,晓诗意。(解析关键词“生”和“于”)
(1)“白云生处有人家”, 你脑海里会出现怎么样的景象?
预设:山很高,白云环绕,好像白云是从山间某个地方生出来。白云遮挡的山间,能隐隐约约看到有几户人家。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的“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诗人要用“于”而不是“如”?
(诗人用“于”是因为他认为这枫叶比春花更红,也更美,更令诗人喜爱。)
(四)入诗境,悟诗情。
1.出示古诗,简析诗歌中的风景。
山行,展现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高路远,山间云雾缭绕,有几户人家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好一派辽阔悠远的景象。但这美景却不能吸引作者,而作者顾不得驱车赶路,停下车来欣赏的,是那枫林晚景。
2.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作者写诗时是怎么样的心情?(学生说)
【总结】
山行,是杜牧歌颂大自然的秋色之美的赞歌,让我们带着对秋天的赞美,一起来背诵这首诗歌。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径、斜、寒。
2.书写
九、板书设计
山行(在山上行走)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径:小路)(斜:陡,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山行第一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山行第一课时教案,共3页。
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导入,理解活动,阅读活动,结束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部编版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读自悟,质疑,合作交流,解疑,细读品味,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