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字词书写,句子默写,翻译,选择题,填空题,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字词书写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轻轻打开语文课本,美丽的四季向我们走来。春天里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夏季的雨热烈粗guǎng(1)_____,万物争先恐后地生长;秋日有“西风瘦马”的寂寥,也有“胜春朝”的豪迈;冬天则把终年zhù(2)_____蓄的绿色奉献给可爱的水藻。我们在自然中感悟着世间的真情与哲思:史铁生在秋风落叶中与母亲jué(3)_____别,把“好好儿活”的信念铭刻心底;莫怀戚在春日田野的散步中用爱与责任化解分qí(4)_____,背负起继往开来的希望。
二、句子默写
2.古诗文积累。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样的乡愁,不一样的景致。元代马致远眼中是 “夕阳西下,(1)____________”;唐人王湾则问道 “乡书何处达?(2)____________”;诗人李益听到的是 “(3)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山河有情,亦能与诗人共情同歌。且看,谭嗣同“(4)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少年意气; 陆游借风雨梦境“(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露自己满腔的爱国情怀;刘禹锡则以“(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明丽秋景抒发豪迈之情。亲爱的同学,请写下你所喜爱的写景古诗文名句:“(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
3.文言词汇积累。
把文言词汇进行梳理归类来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文言词汇常见的几种现象,一是通假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___________;二是古今异义,如:与儿女讲论文义(2)___________;三是词类活用,如:其一犬坐于前(3)____________。请将上述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填写在横线上。
四、选择题
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晚生”是文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B.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或“舍”,如家父、舍弟。
C.古代敬称很多,其中“令爱”指别人的女儿,“高足”指自己有才华的学生,“泰山”指岳父。
D.在敬称的特定字词中,“惠”用于自己对待对方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五、填空题
5.根据名著选段填空。
六、名著阅读
6.悟空一怒之下大闹天宫,展现出他无畏的勇气和叛逆的精神。青年鲁迅则愤怒痛苦中,选择了弃医从文,你对鲁迅先生当年的选择有怎样的了解?请结合《朝花夕拾》的阅读所得,谈谈你的看法。
7.《镜花缘》和《猎人笔记》是七年级上册自主阅读推荐书目。请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选择其中的一本书写一段推荐语,要求简练概括,突出作品主要特点,50字左右。
七、现代文阅读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③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④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⑤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⑥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⑦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⑧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⑨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⑩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它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⑪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⑫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⑬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⑭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⑮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⑯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⑰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⑱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⑲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节选自郑振铎《猫》)
8.(梳理故事情节)选文写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请将下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补充完整。
妻买鸟→____________→猫被疑→____________→猫被罚→真相大白
9.(赏析关键词句)
(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请从句式和修辞角度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10.(分析人物形象)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我”对选文中这只猫的情感变化?这变化体现了“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11.(探究情感主旨)文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人物心理和小说主旨。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⑧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⑨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12.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下列表格。
13.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在下列语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A.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
B.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我选择 句,
14.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好好儿活”反复出现,让我们印象深刻。调动你的阅读经验,说说本文第⑧段划线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5.作者给本文取题为“合欢,合欢”,你认为有何用意?如果请你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说你的理由。
八、对比阅读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安怜翁
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16.用“/”给文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太 傅 时 年 七 八 岁 着 青 布 绔 在 兄 膝 边 坐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而犹未已
(3)奕于是改容曰
(4)遂遣之
18.阅读两篇文章,请用自己的语言补全下列对话。
小文:读了上面这两则短文,我发现两文都善于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咏雪》一文中,谢太傅问“纷纷扬扬的雪像什么”,兄女回答:(1)_________________。《谢安怜翁》一文中,童年谢安看到兄长惩罚老翁时,劝谏兄长说:(2)_________________。
小涵:你说的没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往往最能体现人物性格。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我在《咏雪》一文中看到童年谢道韫是一个(3)_________________的人;而《谢安怜翁》中 ,童年谢安则是一个(4)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9.比较阅读两文,《谢安怜翁》中“奕于是改容”,体现了谢奕对幼弟怎样的态度?这与《咏雪》中谢安对待子侄辈的态度有何异同?结合两者的态度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九、诗歌鉴赏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释)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20.诗中与题目中“江”字相照应的词有“江林”“_______”和“客船”。
21.情由景生。在本诗首联的写景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十、作文
22.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壮观的电闪雷鸣,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它有献给自然的含蓄之美。请你合理运用修辞手法,描写家乡的一处冬景,体现其独有的特点,150字左右。
23.成长是个奇妙的旅程,或许初中是旅程中的一个拐弯点。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学会了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进入初中的这半年中,你经历过怎样的事,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请写下这段成长的经历与心得。
请以“原来,我也很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根据提示语,把题目补充完整。(2)除叙述和描写外,文章中还可适当穿插议论和抒情。(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名著
选段
人物
《朝花夕拾》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西游记》
他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相,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恶鹰儿,抖开翅,飞将扑去。
时间
事件
情感
九岁
在大院看到合欢花
欢喜
又五年
在家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
(1)
十九岁
在羊城遇见合欢花
茫然
我已是当年母亲的年纪
(2)
(3)
参考答案
1.犷 贮 诀 歧
2.断肠人在天涯 归雁洛阳边 不知何处吹芦管 河流大野犹嫌束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开放型)
3.同“悦”,愉快。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4.B
5.藤野先生;二郎神
6.鲁迅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即唤醒民众的觉悟。因此他弃医从文就是要以笔为刀,以文章为药,解救麻木之国人。
7.示例:讽刺现实辛辣幽默,尊崇女性独树一帜;奇思妙想巡礼斑斓,古典才艺百科汇聚。
示例:自然风光描写比肩《瓦尔登湖》,勘称十九世纪俄国自然风景与风俗长卷。
8. 猫凝望 猫被冤
9.(1)不能删掉。“似乎”是“好像”的意思,在句中表示猜测,意思是猫究竟做了什么我也无法肯定。但我却凭着这仅有的猜测去下结论,这样更能表现我的主观臆断对猫的伤害,为后文我内心的痛苦作铺垫。
(2)句式倒装和拟人修辞,表现了我对猫的主观臆断和厌恶之情,同时也与下文知道事情的真相后的自责与后悔形成了对比,更加突出了我内心的愧疚。
10.开始“我”对猫先是“不大喜欢它”;在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心里十分难过”。这些语句体现出“我”的忏悔愧疚和自我反省的觉醒意识。
11.“我家永不养猫”是因为“我”对一只弱小的生命的残忍,导致“我”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对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乃至延伸到永远愧对这类弱小的生命。为了确保以后不再出现这种过失,“我”不再养猫,不是简单地为了以后不犯错误,还因为内心的愧疚和对弱小生命的悲悯,体现出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12.(1)失望 (2)在医院看到合欢树 (3)悲伤或痛苦
13.示例:我选择A句,“翻翻覆覆”“重重叠叠”等叠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表达了“我”对合欢香气的喜爱。
示例:我选择B句,“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是拟人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写出这里的合欢树给人一种傲慢的印象,表现出当时作者心情的茫然。
14.结构上,这一句与第③段对妈妈的描写形成前后照应。内容上,“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写出了妈妈带给“我”的欢喜与美好。反复描写是为了强调重复,表现出对妈妈依恋不舍的情感。
15.“合欢”贯穿全文,是文章线索,并且以此为标题具有优美的意境,优美而吸引人。本文旨在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合欢的美衬托了母亲的美,是母爱的象征。第⑦⑧段,作者借合欢表达出对母亲的眷恋之情,突出了主题。考生自拟题目从“感念母爱”“思念母亲”等角度,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16.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17.(1)拟:相比 (2)已:停止 (3)容:脸色或仪容 (4)遣:打发
18.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哥哥,这老翁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 聪慧、才思敏捷 善良、富有同情心
19.《谢安怜翁》中体现了谢奕对幼年弟弟尊重、平等的态度,《咏雪》表现了谢安对孩子们毫不掩饰的赞赏态度。我们在他们身上都看到了对儿童的尊重、爱护与欣赏。
20.津亭
21.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领略春江晚景的喜悦心情。
22.示例:一提起冬,不少人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它的寒冷来以及那萧条的枯木残草。但我却希望它的到来。因为,也只有在这别具一格的季节里才能见到那令我思绪飞跃的梅花。梅花,她就像人生的向标。她迎接着狂风暴雪的打击,却毅然挺胸直立,不会逃避寒冬带来的种种困难,而是暗自飘香。梅花,她就像冬天的画家。雪中白茫茫的一片,草木枯萎,鲜花凋零,梅,却给单调的世界添上了一线生机,一点色彩。
23.示例:
原来,我也很自私
秋雨淅沥,路旁行道树上皂果挂了满树,不时被打落一两颗,砸烂在地上的泥水坑里,绽开几朵昏黄的水花。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成熟一点行不行?”行道上,一男一女对立着,互相拌嘴。来往行人不少,低头刷着手机,举着伞,匆匆走过。
斑马线前,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打着伞,站着。伞面很脏,混着泥的水一道道滑落,依稀可以辨认出伞是蓝色;雨伞很大,轻松便可以遮住男孩上半个身子。交通信号灯红了又绿,行人举着五彩斑斓的伞来来往往,男孩的泥伞却只是不动。
“哐!”突兀的声响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闹别扭的男女停止了争吵,行人的视线离开了手机,所有人都看向响动的那一处街角,行道树下,一位老人倒在那儿,正竭力扭转身子,两只手来回摸索,试图找到什么着力点好站起来。被打断的成年人们只是看了几眼,就又低头回到了自己的世界。那对男女不吵了,很有默契的对视,然后往反方向离开。我向前的步伐,也因此停住。行人依旧匆匆。没有人再去关注对街那个角落,仿佛那个正在竭力挣扎的老人从不存在。斑马线前,那把蓝底泥伞微微抬起,伞下的男孩看向对街,绿灯了,他飞奔而去。
老人倒在树下,独自挣扎。雨变得瓢泼,皂果和帘幕一般的水一齐砸到老人身上。老人双腿微颤,感受着行人来往,皱纹交织的脸上写满惊慌,麻布制的衣服冰凉得贴在皮肤上,狼狈不堪。逆着人群,男孩奔向老人,一把泥伞挡住让老人心惊的灰沉的天,蹲下身,为老人检查好伤势,男孩缓缓地扶老人起来。“谢谢!谢谢!”老人用不很清晰的口齿向男孩不住道谢,男孩听到这一连串的谢谢,却是愣住了,他张了张嘴,终于还是什么都没说出来,把伞塞给老人,挤出一抹笑,飞奔而去。老人追不上男孩的脚步,拿着被雨水洗刷干净的天蓝的伞,不知所措。
“那不是上周那孩子么?”老人环视,发现是一旁报亭边两个男人正在谈天,“怎么,被讹了一次,还敢扶人?”“小孩子嘛,幼稚。”另一个男人抽了一口烟,发出一连串干瘪的笑,似乎对自己的结论很是满意。
“啪”,路旁行道树又落下两颗皂果,砸烂在地上,只见绽开的昏黄水花旁,一颗嫩绿小苗,含着初秋的风和雨,轻摇。
幼苗稚嫩,却已然是成熟的模样,他懂得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揽下看似不属于他的责任。而我却因顾忌老人讹上我,停住我的步伐,原来我也很自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2023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共11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