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含解析)____中图版专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含解析中图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含解析中图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下表为四个国家农业相关指标的数据。据此完成1、2题。国家耕地面积(亿亩)农业就业人数(万人)中国20.2420 990日本0.70227韩国0.27129美国25.042341.根据表格数据推测,我国( )A.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最低B.粮食人均产量最低C.人均耕地面积最低D.农业劳动生产率最低2.针对表格数据反映的农业问题,我国应该( )A.多途径增加粮食进口,保障粮食安全B.大规模开发未利用土地,增加耕地面积C.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吸引农业劳动力D.全面开展精耕细作,提高农产品单产1.D 2.C 解析:第1题,材料中没有产量相关数据,无法判断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人均产量,A、B错误。没有总人口的数据,无法计算人均耕地面积,C错误。我国单位面积耕地的农业就业人数最多,农业劳动生产率最低,D正确。第2题,表格数据反映的农业问题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最低,我国应该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单位面积耕地的农业就业人数,推进城镇化进程,C正确。读我国能源保障分布区示意图,完成3、4题。3.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分布特征有( )①沿海高,内陆低 ②西部高,东部低③北部高,南部低 ④东部高,中西低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4.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是因为(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石油资源丰富③天然气资源丰富 ④水能资源丰富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3.B 4.D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特征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内陆高于沿海。第4题,M地区为四川省,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下图是2005—2008年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统计图。读图,完成5、6题。5.字母M表示( )A.净出口量 B.净进口量C.净储备量 D.净增产量6.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限制石油化工业的发展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C.降低油价以刺激石油消费D.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5.B 6.D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为消费量与生产量之差,即净进口量。第6题,要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需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中D项为节流措施。(2020·济南模拟)围填海是沿海地区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围海活动多发展沿海养殖和盐业用海,分于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滩涂海域;填海活动则集中分布于沿海各大港口海域和城市滨海区域。及时准确地监测地区围填海时空动态变化对于合理保护海岸带资源和推进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1974—2017年山东省大陆海岸围填海质心迁移轨迹图。据此完成7、8题。7.在围海和填海活动双重影响下,围填海质心的总体迁移趋势是( )A.与填海质心的变化一致B.自东南向西北移动C.向莱州湾东南方向移动D.迁移速率不断加快8.2000年后,山东省填海用地多来自前期的围海地区。造成围填海利用方式转换的主导因素是( )A.产业结构的调整 B.生态环境的变化C.国家政策的改变 D.填海能力的提高7.B 8.A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从填海和围海的图例看,2000、2017年质心数据偏西北,而1974年质心数据在东南,因此大致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移动。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围海活动与填海活动的目的不同,一个是用于养殖生产和晒盐,一个是港口用地和城市滨海建设用地。题干“2000年后,山东省填海用地多来自前期的围海地区”说明,2000年后,山东沿海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加,产业结构升级,造成填海利用方式转变。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和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下图为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读图,完成9、10 题。9.有关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陆上水域面积大于海上水域面积B.山地丘陵区面积大于平原面积C.盐城等地滩涂面积占比较低D.林地主要集中江苏南部地区10.苏南地区保障生态保护红线的措施有( )①确保人口、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②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增强经济产出能力 ③涉及的生态系统各部门各自采取分块式管理方式 ④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加强对生态红线动态监管和监测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9.D 10.C 解析:第9题,读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陆上水域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区主要是湖泊和河流,东部黄海海上水域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区有多处且总面积大于陆上水域;江苏省地形多为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只有西南部和西北部极少数地区为海拔200米以上的低山丘陵地区,太湖、洪泽湖等都位于平原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山地丘陵区面积小于平原面积;图中沿海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分布面积大,盐城(盐城临海且海岸线长、滩涂广布)等临海地区滩涂面积大、占比较高;江苏东部、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集中分布在南部、西北部,其中南部更多,因此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第10题,合理控制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确保人口、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有利于保护生态,①对;应合理利用土地,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过度使用土地加剧生态恶化,②错;图中林地、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如森林破坏会导致湖泊萎缩、湖泊生态破坏,治理生态问题时各部门应加强合作、齐抓共管,③错;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生态红线动态监管和监测,有利于减少生态破坏行为,④对。二、非选择题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2020年6月25日是第29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材料二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图。材料三 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资料暂缺。(1)材料二中,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的是________(A或B)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要解决材料三中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3)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4)据以上材料,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第(1)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比较吻合的是B线;这种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第(2)题,先确定a地区为东北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商品粮基地;然后明确其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黑土地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解决的措施则主要围绕保土保肥方面分析。第(3)题,要确定b、c、d为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①人口稠密,②耕地总量少,③城镇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比重大。第(4)题,要由题干中提出的问题“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再回归到图中,从图例中找到“人均耕地介于世界平均水平与警戒线之间”的符号和“人均耕地低于警戒线”的符号,再对应到中国区域的分布,即面积最大;从图中找到“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信息,然后分析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理由。答案:(1)B 原因:人口的快速增长;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2)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3)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镇化水平高)。(4)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50中国地理分区含解析中图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9中国地理概况含解析中图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7世界地理分区含解析中图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