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2021学年湖南省常德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人教版

    2020-2021学年湖南省常德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人教版第1页
    2020-2021学年湖南省常德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人教版第2页
    2020-2021学年湖南省常德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人教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2021学年湖南省常德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湖南省常德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人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二生三,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湖南省常德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材料三: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论述诗歌时,开始“格”“调”是分开用的,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皎然《诗式》从内容上讨论谢灵运诗歌的精神境界,从形式上体会诗人的随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________
    A.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
    B.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如“美是有用的”。
    C.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
    D.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形态。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有人说,诗歌能够润泽生命。请结合三则材料,联系你的阅读体会,表达你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作“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作“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作“焦屑”。煳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两支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文章先写四川“炒米糖开水”,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对比中凸显食物特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在文中多处用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
    C.作者在文中讲述了生活中吃炒米的故事,多用口语化的表达,读起来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D.文中画线句子承上启下,既小结炒米方便的特点,又引出另一种可以急就的叫焦屑的食品。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文中写到郑板桥与炒米的故事、父亲的朋友算卦的故事、避难红十字会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B.文章平淡质朴,不事雕琢,多用民间鲜活的口语少用修辞;多是聊天谈话的语气,如叙家常。
    C.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幼年躲避战乱的背景下来写,增强文章的年代感。
    D.文章虽然题为“炒米和焦屑”,但大部分篇幅写的是炒米,用于焦屑的笔墨相对很少,表明作者还是比较钟情于炒米的。

    (3)结合文本,分析文章开篇引用《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的作用。

    (4)作者最后说“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怎样理解这句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莘等卒无罪,天下服其持平。元祐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垛、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致仕。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上官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B.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C.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D.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里行,属官名,唐朝开始设置,宋代因袭,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
    B.大理,即大理寺,我国古代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C.临御,古代可以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或临幸至某地,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
    D.风宪,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的官职,亦称御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上官均坚持公正,敢于直言进谏。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他为法官窦莘等人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被贬为光泽县县令。
    B.上官均重视经义,言论切中时弊。宰相想废除经义科考试,上官均认为经术是以理为主,是立世的根本;他指出要从根本上整治官员过多的弊端。
    C.上官均考虑民生,主张宽猛相济。他认为青苗法没有带给百姓真正的实惠,应该恢复为常平籴粜之法;他认为为政要宽猛适宜,兴起中正和顺之风。
    D.上官均刚直不阿,决不徇私枉法。审理蔡硕非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枉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
    ②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

    (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中父子、婆媳主轴和夫妻配轴“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在本篇文章中也提到了一处是因为执政效率而影响了群众感情的,请找出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惧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袁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写下这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直说地点与时间,“更无一点风色”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B.“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阕写景,回顾岭表一年。
    C.“肝胆皆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与上阕“表里俱澄澈”虚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
    D.诗人最后作主人,请天地万物做客人,想象瑰丽;敲击船沿,仰天长啸,豪情满怀。

    (2)请比较本词与曹操《短歌行》中“月”的意象,谈谈它们在艺术手法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听众的神情,江心的秋月写琵琶曲妙绝入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苏轼以酒祭奠江月以寄托其旷达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以写景抒怀,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曹操《短歌行》中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并不知道,当他看着一堵老墙时,①________。两个老去的身子,在彼此的凝视里,也在彼此模糊和漠然里,把一份孤独,扯棉线一般,一丝丝一缕缕地拉长,一丝丝一缕缕地丈量着一颗心与时间的关系,丈量着一颗心在时间里的不断沦落,直至彻底消失。老墙的旁边是牛厩,②_______,随着征地拆迁,牛厩里的牛早已经退役;随着土地的消失,一头牛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变。父亲从来没有想到一头牛的命运还会被改变,相对于他自己而言,他一直以为一头牛贴身于土地之上,便可以是时间与岁月的久远。只是他不知道,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一直要把所有的事物改变得面目全非。当年父亲把一幢房子和一间牛厩稳稳地立在土地上,父亲一定看到了在一个屋檐下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只是让父亲预料不到的是,如今房子老了,牛厩也老了,子女们也都离开老屋而去,并在属于各自的房子里离散而居。所谓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到头来就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如斯。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________
    A.拟人 夸张 排比 B.拟人 反复 对偶
    C.对比 反复 排比 D.对比 夸张 对偶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只是让父亲想不到的是,如今房子、牛厩老了,子女们也都离开了老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社会公信力”。(不超过45个字)
    “民无信不立”,国家机关或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也应如此。国家机关或社会各种公共服务部门在处理公务中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问题,考虑其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与公益性,考虑公民的心理因素和利益需求,以及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自己的一切行为必须让民众认同,让民众信任,让民众满意。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把增强政府公信力作为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社会公信力是________。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鲁迅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梁启超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体会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湖南省常德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
    【答案】
    B
    D
    A
    ①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②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③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④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诗歌能够培养高尚的人格。一流的诗作既有美的形式,又有大格局、高境界,诗教的意义也正在此,如读杜甫的《登高》,在秋景之中感慨诗人的家国情怀。诗歌能够培养审美品位。美在感知中,亦在情境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如读柳永的《雨霖铃》,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提升审美修养。诗歌能够拓宽视野。我们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增加精神阅历,从而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沿着苏轼的思索轨迹思考不同的人生以及人生的有限与无限。
    【考点】
    社会科学类
    科普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把握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的能力。是对文本逻辑说理思路的考查。做此题,考生可从论证思路(提分解式: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的结构模式(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论证方法等角度考虑。掌握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解答】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范围扩大。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结合文本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故选B。
    A.“越背离……越能体现……”的说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对作品的理解越……感悟能力”错误。B.“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错。结合文本内容“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第二、第三层次的读者也能够做到这一点。C.“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分析可知,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
    结合“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可知,材料三强调的观点是美在意象,只有“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符合要求。故选A。
    结合“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可知,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结合“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结合“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可知,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结合“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可知,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结合“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等句子可以进行具体概括。

    答案:(1)B(2)D(3)A(4)①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②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③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④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5)诗歌能够培养高尚的人格。一流的诗作既有美的形式,又有大格局、高境界,诗教的意义也正在此,如读杜甫的《登高》,在秋景之中感慨诗人的家国情怀。诗歌能够培养审美品位。美在感知中,亦在情境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如读柳永的《雨霖铃》,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提升审美修养。诗歌能够拓宽视野。我们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增加精神阅历,从而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沿着苏轼的思索轨迹思考不同的人生以及人生的有限与无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答案】
    B
    D
    ①内容上:形象生动地介绍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以及背后的温暖情谊。②结构上:文章开头以《板桥家书》中的话引出下文对炒米的叙述。③效果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吃炒米这一风俗具备雅趣。
    ①表现“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②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③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
    【考点】
    散文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此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要注意从原文中选择相应事例作为观点的支撑。注意在解答过程中,不能观点与事例割裂,或者只列举事例而不加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解答】
    B.“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表述错误,这篇文章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内容,将笔力集中于日常的小事上,但是恰恰在这些小事中,流露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故选B。
    D.“表明作者还是比较钟情于炒米的”表述错误,下一段“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可知两者没有主次之分。
    故选D。
    从内容看,“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写出炒米的普遍、方便,“佐以酱姜”写出吃法的多样性,“最是暖老温贫之具”写出食物背后的温暖情谊。
    从结构看,文章的下文写炒米的相关事情,此段引出后面的相关内容,比如“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
    从效果看,此段处于文章的开头,同时又引用古人的说法,起到了制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的作用。
    本句的核心是“浪漫主义”,这明显是一种诙谐幽默的写法,“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可知打破常规的生活很有趣;“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这是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本来很辛苦,为躲避战争而出逃,然而作者以对待生活的达观的态度来回忆,让文章显得豁达从容。

    答案:(1)B(2)D(3)①内容上:形象生动地介绍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以及背后的温暖情谊。②结构上:文章开头以《板桥家书》中的话引出下文对炒米的叙述。③效果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吃炒米这一风俗具备雅趣。(4)①表现“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②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③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答案】
    C
    C
    D
    ①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他们的冤情。
    ②近来,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跟风催促办理,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
    上官均认为,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有伤大义,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

    参考译文:
           上官均字彦衡,是邵武人。神宗熙宁年间皇帝亲自策试进士,选为第二名。元丰年间,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当时,相州富家子弟杀人,案件的审理受到审刑、大理寺的怀疑,京城中谣传法官窦莘等人接受贿赂。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冤情。上官均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但因此获罪,被贬谪为光泽县县令。哲宗元祐初年,有谏官请示兼用诗赋来考试录取士人,宰相就想废除考试经义。上官均说:“经学以理为主,使人得到的是根本;诗赋以文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节。如果不考虑本末(的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从熙宁时期以来,京城众多官府禁止接待外人。上官均说:“以诚待人,别人就会竭力尽忠;用怀疑的态度待人接物,人们就会只想苟且免于罪罚而得过且过。希望除了开封、大理之外,其它地方都取消禁令,以表明胸襟磊落,对人不疑之意。”接着又评论青苗法,认为它只有惠及百姓的名声却没有惠及百姓的实际,虽有眼前利益但却成为常年的祸患,希望停止青苗法而恢复常平籴粜法。又进言说官吏冗多的弊端,请求停止入粟补官,减少任命子员,控制过多的“特奏名”,增加代理官职的数量。抑制办事人员做官,从根本上来整治冗官的现状。又进言说:“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近来,监司(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也就)跟风催促办理(强行推行政令),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陛下亲自主持朝政时,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希望皇上明令诏告天下,使政令宽松而不纵恶,严厉而不失恩德,以此来兴起中正和顺之风。”皇帝按他的奏章之意下诏书。蔡确的弟弟蔡硕非法借贷官府的钱币数以万计,他的案件呈上后,上官均抨击蔡确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应当揭露他的罪行,来告诫百官。张垛、李清臣等人掌权,与正直的人的志向不同,将正派的官员相继排挤出朝廷。监察御史张舜民议论边塞的事情,因为涉及宰相文彦博,张舜民被贬官。上官均说:“御史官员可以议论传闻的事情,这有利于增长见闻。张舜民的话正确,就应当听从;他的话不对,就应当宽容。希望恢复张舜民的官职。”但他的建议没有被批准。辞官回家。去世,年龄七十八岁。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
    “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这是两组对称句式,分别在“而”前“也”后停顿,排除AB;最后的“而”表转折,放在句首,排除D。故选C。译文:经学以理为主,使人得到的是根本;诗赋以文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节。如果不考虑本末(的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
    C.“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错误。“临御”,结合“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分析,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文中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
    D.“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理解错误。结合“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等分析,推荐上官均为官的是蔡确,做宰相的也是蔡确。
    ①引,安排;穷,残酷地;明,申明。译文: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他们的冤情。
    ②间,近来;趣,催促;暇,空闲。译文:近来,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跟风催促办理,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
    原文说到“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意思是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执政效率而影响了群众感情的表现。

    答案:(1)C(2)C(3)D(4)①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他们的冤情。
    ②近来,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跟风催促办理,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5)上官均认为,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有伤大义,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

    参考译文:
           上官均字彦衡,是邵武人。神宗熙宁年间皇帝亲自策试进士,选为第二名。元丰年间,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当时,相州富家子弟杀人,案件的审理受到审刑、大理寺的怀疑,京城中谣传法官窦莘等人接受贿赂。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冤情。上官均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但因此获罪,被贬谪为光泽县县令。哲宗元祐初年,有谏官请示兼用诗赋来考试录取士人,宰相就想废除考试经义。上官均说:“经学以理为主,使人得到的是根本;诗赋以文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节。如果不考虑本末(的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从熙宁时期以来,京城众多官府禁止接待外人。上官均说:“以诚待人,别人就会竭力尽忠;用怀疑的态度待人接物,人们就会只想苟且免于罪罚而得过且过。希望除了开封、大理之外,其它地方都取消禁令,以表明胸襟磊落,对人不疑之意。”接着又评论青苗法,认为它只有惠及百姓的名声却没有惠及百姓的实际,虽有眼前利益但却成为常年的祸患,希望停止青苗法而恢复常平籴粜法。又进言说官吏冗多的弊端,请求停止入粟补官,减少任命子员,控制过多的“特奏名”,增加代理官职的数量。抑制办事人员做官,从根本上来整治冗官的现状。又进言说:“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近来,监司(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也就)跟风催促办理(强行推行政令),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陛下亲自主持朝政时,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希望皇上明令诏告天下,使政令宽松而不纵恶,严厉而不失恩德,以此来兴起中正和顺之风。”皇帝按他的奏章之意下诏书。蔡确的弟弟蔡硕非法借贷官府的钱币数以万计,他的案件呈上后,上官均抨击蔡确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应当揭露他的罪行,来告诫百官。张垛、李清臣等人掌权,与正直的人的志向不同,将正派的官员相继排挤出朝廷。监察御史张舜民议论边塞的事情,因为涉及宰相文彦博,张舜民被贬官。上官均说:“御史官员可以议论传闻的事情,这有利于增长见闻。张舜民的话正确,就应当听从;他的话不对,就应当宽容。希望恢复张舜民的官职。”但他的建议没有被批准。辞官回家。去世,年龄七十八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答案】
    B
    (1)B(2)①两首都用了即景抒怀的手法,以月写人。②张词以“素月分辉”“孤光自照”,“表里澄澈”,象征诗人的高洁忠贞;曹诗以月比人,“明明如月”以月的皎洁比喻贤人能士的高尚品德和非凡能力,抒发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态。
    译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赏析: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把这两句诗发在原诗中理解,再读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诗人的情感抒发。
    【解答】
    B.“同时巧妙引出下阕写景”说法错误,应该是同时巧妙引出下阕抒情。故选B。
    曹操《短歌行》中月的意象有两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明明如月”“月明星稀”是诗人眼前之景,诗人借助眼前之景,即兴抒怀,把贤才比喻成空中的明月,说自己何时才能摘取,表达自己招揽贤才的愿望。并告诉天下贤才时局一片大好,可以出而仕也。本词写月的意象主要有“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惧澄澈”“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词人洞庭湖,看到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水天辉映,一片晶莹,没有一丝儿污浊。“孤光自照”,是词人说自己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这是词人以眼前之景即兴抒怀,以月写人,表现了词人自己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傲高洁的情怀。
    答案:(1)B(2)①两首都用了即景抒怀的手法,以月写人。②张词以“素月分辉”“孤光自照”,“表里澄澈”,象征诗人的高洁忠贞;曹诗以月比人,“明明如月”以月的皎洁比喻贤人能士的高尚品德和非凡能力,抒发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态。
    译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赏析: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答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和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舫)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滚)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重点字:深)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重点字:戈)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答案】
    B
    ①原文多用短句,更能突出父亲预料不到的那些情形;②原文连用两个“老了”,更能突出“老”的状态;③原文交代了子女们“离散而居”的状态,更有意境和深意。
    ①老墙其实也在看着他  ②只是现在却空着了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辨别修辞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要能够区分。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比较原句和修改后的两个句子,找出两句话中不同的地方,通过对其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和语气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解答】
    “两个老去的身子……直至彻底消失”是拟人,两个“一丝丝一缕缕”是反复,“随着征地拆迁,牛厩里的牛早已经退役;随着土地的消失,一头牛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变”是对偶。文段没有排比、对比、夸张等修辞。
    故选B。
    ①原文“只是让父亲预料不到的是”后面的内容多用短句,有突出的作用效果,更能突出“房子老了,牛厩也老了,子女们也都离开老屋而去”是父亲预料不到的。②原文两个“老了”反复使用,更能突出“老了”的状态。③“并在属于各自的房子里离散而居”是通过没有的内容,原文“并在属于各自的房子里离散而居”交代了子女们“离开老屋而去”后“离散而居”的状态,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的荒凉感。
    结合“当他看着一堵老墙时”和“两个老去的身子,在彼此的凝视里”可推知①应填写的内容是“老墙其实也在看着他”。根据“老墙的旁边是牛厩”和“随着征地拆迁,牛厩里的牛早已经退役”可推知②应填写的内容是“只是现在却空着了”。

    答案:(1)B(2)①原文多用短句,更能突出父亲预料不到的那些情形;②原文连用两个“老了”,更能突出“老”的状态;③原文交代了子女们“离散而居”的状态,更有意境和深意。(3)①老墙其实也在看着他  ②只是现在却空着了
    【答案】
    国家机关或公共服务部门在处理社会公务中所具备的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和信任的影响能力。
    【考点】
    一句话概括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对相关信息分析、归纳、得出答案。
    【解答】
    首先找句子主干:社会公信力是影响能力;然后找修饰成分。注意定语的排列顺序:“国家机关或公共服务部门”“在处理社会公务中所具备的”“社会公众所认同和信任的”;最后连成一句话:社会公信力是国家机关或公共服务部门在处理社会公务中所具备的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和信任的影响能力。
    四、写作(60分)
    【答案】
    责任与担当
    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需要自己去担当,去完成。
    只有当我们担当起了自己的责任时,才能够把事情做好。就像我们学生的责任主要是抓好学习,教师的责任主要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警察的责任主要是维护社会治安,而清洁工人的责任主要是打扫卫生……我们的社会需要负责任的人,只有人人都勇于积极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共同把各项工作做好,社会才会进步。一个人想要赢得他人的信任,在他人面前树立起威信,就必须做到四个字﹣有责任心。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这句话说得十分正确。一个教师想要在他所教的班上树立威信,想要管理好这个班级,使之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级,那么他自己身为一个教师,就必须担当起教师的责任,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各个方面切实地负起责任,才会让学生相信他,敬佩他,从而在班上建立了一个老师的威信。
    有的人肯定会认为想要做到对工作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是很困难的事,但在世界上就有人做到了。现在由我来讲述一个实例:在日本东京的一个国际大酒店里,来了一位新应聘的服务人员,她找到饭店的负责人,负责人却叫她去打扫厕所。她犹豫了,怎么办?是接受这个工作?还是另谋职业?考虑再三,她决定还是先听听负责人怎么说再作决定。于是,负责人把她带到厕所,并告诉她厕所要清洁得十分干净,特别是马桶要弄得一尘不染,光滑洁白,饭店负责人一边说就边开始给她做示范,并且最后还从马桶里舀了一碗水喝了下去。她被坂店负责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感动了,明白了什么是工作,什么是责任心,于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份工作,漂亮地迈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在此后的岁月里,她一直勤奋的工作,她所清洗的厕所,一向光洁如新,马桶里的水她也喝了不知多少次。她就是后来成功成为了日本邮政大臣的野田圣子。正是她那种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对自己工作极度负责和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使她从此踏上了成功之路。她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负责任是我们所应当做的,而不负责任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而且还会损害他人利益,甚至还有可能会害人又害己,所以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f万不能做。《狼来了》这个故事的主人翁:小男孩,就是因为不负责任地乱喊乱叫才造成在最后让自己也被狼吃掉了的结局。
    责任重于泰山,只有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才会使自己走向成功。而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在人们的眼中却比一颗沙粒还要渺小和可悲,必将受到人们的谴责,也注定会使自己走向失败。
    担当责任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做且必须做到的事,只有每一个人都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整个社会的明天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等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容,从而确定立意。这道作文题的关键词“责任”,主体是“中国青年”。宜综合两道材料,提炼它们强调信息的合集,寻求中心论点。第一则材料号召中国青年拒绝冷漠,不惧阻力,热切关注社会,力所能及地担负责任,哪怕自身如萤火一样微弱。第二则材料与第一则材料相呼应,强调负责任的“苦”和尽责任的“乐”。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突出负责任的意义。
    参考立意:
    ①履行责任,不怕牺牲。
    ②责任的乐趣。
    ③勇承担责任。
    ④责任和担当。
    【解答】
    责任与担当
    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需要自己去担当,去完成。
    只有当我们担当起了自己的责任时,才能够把事情做好。就像我们学生的责任主要是抓好学习,教师的责任主要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警察的责任主要是维护社会治安,而清洁工人的责任主要是打扫卫生……我们的社会需要负责任的人,只有人人都勇于积极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共同把各项工作做好,社会才会进步。一个人想要赢得他人的信任,在他人面前树立起威信,就必须做到四个字﹣有责任心。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这句话说得十分正确。一个教师想要在他所教的班上树立威信,想要管理好这个班级,使之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级,那么他自己身为一个教师,就必须担当起教师的责任,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各个方面切实地负起责任,才会让学生相信他,敬佩他,从而在班上建立了一个老师的威信。
    有的人肯定会认为想要做到对工作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是很困难的事,但在世界上就有人做到了。现在由我来讲述一个实例:在日本东京的一个国际大酒店里,来了一位新应聘的服务人员,她找到饭店的负责人,负责人却叫她去打扫厕所。她犹豫了,怎么办?是接受这个工作?还是另谋职业?考虑再三,她决定还是先听听负责人怎么说再作决定。于是,负责人把她带到厕所,并告诉她厕所要清洁得十分干净,特别是马桶要弄得一尘不染,光滑洁白,饭店负责人一边说就边开始给她做示范,并且最后还从马桶里舀了一碗水喝了下去。她被坂店负责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感动了,明白了什么是工作,什么是责任心,于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份工作,漂亮地迈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在此后的岁月里,她一直勤奋的工作,她所清洗的厕所,一向光洁如新,马桶里的水她也喝了不知多少次。她就是后来成功成为了日本邮政大臣的野田圣子。正是她那种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对自己工作极度负责和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使她从此踏上了成功之路。她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负责任是我们所应当做的,而不负责任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而且还会损害他人利益,甚至还有可能会害人又害己,所以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f万不能做。《狼来了》这个故事的主人翁:小男孩,就是因为不负责任地乱喊乱叫才造成在最后让自己也被狼吃掉了的结局。
    责任重于泰山,只有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才会使自己走向成功。而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在人们的眼中却比一颗沙粒还要渺小和可悲,必将受到人们的谴责,也注定会使自己走向失败。
    担当责任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做且必须做到的事,只有每一个人都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整个社会的明天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相关试卷

    2020-2021年湖南省常德市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0-2021年湖南省常德市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人教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默写题,综合读写,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年湖南省常德市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0-2021年湖南省常德市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人教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古诗词鉴赏,默写题,填空题,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年湖南省常德市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0-2021年湖南省常德市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人教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默写题,综合读写,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