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精品3篇)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本课的设计是紧紧围绕着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来展开教学的。
教学目标
1.感知、体验节奏,
2.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3.重点难点
使用声势或物体表现节奏、熟悉节奏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灵动的节奏
《灵动的节奏》
一、教学内容:
运用杯子表现节奏
二、 教学目标:
1.感知、体验节奏
2.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3.创编简单的节奏。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使用声势或物体表现节奏,从而熟悉节奏
教具:大、小杯子若干
四、教学过程:
1.师:现在请小朋友围成一个圆圈跟老师一起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现在在我们面前有几个杯子,大家来数一数。(横着倒扣八只杯子,注意杯子之间的距离要够放两个小杯子)嗯,有八个杯子(即一个八拍),当老师用手指到杯子时,你们就拍一次手。准备好了么?
学生拍手……
2.在拍手的过程中,随时改变节奏和强弱。改变节奏是指任意拿掉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杯子。(即休止。)把一个杯子替换成两个小杯子造成节奏的改变。即八分音符。教师用手势表示强弱。
3.师:你们演奏的非常好,这个游戏叫“杯子节奏”现在老师想请你们为这两种杯子用一个字来起一个名字。谁来帮帮老师?
生:……
师:好,我们就按这位同学起的名字来有节奏的读一下。……
4.那么现在老师也想给这两种杯子各起一个字。出示卡片“ta(四分音符) ” “ti(八分音符)”
你们可以用这两个字来读一遍节奏么?(教师任意用杯子摆出各种节奏)
学生读……
读的真好。你们想不想玩玩这个游戏?
5.教师放音乐,学生跟着拍子读
6.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现在你们每个派一人到老师这来拿一组杯子(老师之前把每组的杯子分好,共五组),老师指到谁,谁就上来拿,拿完回到自己的位置。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你们手中的杯子摆出一条节奏型并组内练习。
7.哪个小组来展示下你们小组创编的节奏型?(分组展示节奏)
8.教师组织学生把每组的节奏连起来一起读一遍。
五、拓展部分:游戏《传杯子》
规则:
1.用杯底在自己面前地上敲击一次(四分音符),第二次传到右面同学的地上并敲击一次(四分音符)。再回到自己面前拿起左面同学的杯子重复。(一开始注意速度不要太快。教师给速度。)
2.教师视学生的熟练程度改变游戏难度。(在自己面前敲击两次,即titi两个八分音符)。Ta(一个四分音符)在右边同学的面前。
教师总结下课。
《打枣》教案
教学目标
欣赏唢呐独奏《打枣》,感受乐曲诙谐、幽默的音乐形象。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乐曲《打枣》,了解民族乐器唢呐,听辨大小唢呐的音色区别。
2、通过欣赏乐曲《打枣》,想象爷爷、孙女的“对话”场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播放乐曲《打枣》引子部分,请学生听辨乐器音色。
教师出示唢呐图片,结合音响,介绍唢呐的形制、音色及简单的吹奏方法。如果教师或班上有会吹奏唢呐的学生,能现场演奏唢呐效果更好。
二、欣赏乐曲《打枣》
1、完整听赏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完整播放《打枣》并提出问题:
(1)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你能感受唢呐在演奏过程中,音区的变换和对比吗?
听完以后,教师针对以上两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介绍乐曲内容。
师:《打枣》是一首活泼、风趣的唢呐独奏曲,表现了河北农村,爷爷和孙女在庭院里打枣的欢乐情景。
2、分段听赏。
(1)听赏《打枣》引子部分。
乐曲由散板开始,唢呐奏出明亮、高亢、具有河北民间音乐风格的音调,仿佛把我们带
到了北方农村。
(2)听赏乐曲主题。
师:引子之后,由唢呐吹奏乐曲主题。
播放《打枣》乐曲主题,学生听赏。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唱一唱这个主题。要熟悉并记住这个主题的音调,因为在这首乐曲中,主题反复出现了好几次。
学生随教师的琴声一起唱主题。
师:这个主题是由唢呐和乐队一起演奏的,乐队在其中起到了过门的作用。请同学们再听一遍,体会一下乐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再次播放乐曲《打枣》主题,学生仔细聆听,体会乐队的作用。
(3)听赏大小唢呐的“对话”。
师:这首乐曲虽然是唢呐独奏,其实是由两只唢呐与民乐队一起演奏的。刚才,同学们听出乐曲有明显的音区转换和对比,就是由大唢呐、小唢呐演奏时形成的。我们来听一下这个部分。
播放大、小唢呐的“对话” 音频部分。
师:乐曲描绘了爷爷和孙女在庭院里打枣的场景。请同学们想一想:大、小唢呐演奏的这一段,音区对比明显,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呢?(爷爷和孙女的对话。)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这一段描绘了爷爷和孙女在打枣时的“对话”。小唢呐代表小孙女,大唢呐代表爷爷。我们再听一遍。
再次播放大、小唢呐的“对话”音频部分,学生认真听赏。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爷爷和孙女的“对话”,其实就是乐曲的主题部分稍加变化。变奏是民间音乐中常用的手法。
师:请同学们边听边看主题曲谱,看看哪一句是小唢呐演奏的?哪一句是大唢呐演奏的?
师:请同学们注意聆听乐曲结尾处,大唢呐模仿了爷爷的笑声。
3、完整听赏乐曲。
完整聆听乐曲《打枣》音频,学生认真聆听并随音乐的进行展开想象。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欣赏唢呐独奏曲《打枣》,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乐曲诙谐、幽默的音乐形象以及歌曲的民族风格。希望在课后同学们能够自己欣赏了解更多的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
《快乐宝贝》教案
教材简析:
《快乐宝贝》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第1——8小节节奏完全相同,四、六、七度的大调音程闪现在旋律进行中使歌曲动感十足,是孩子们不由就要跟着音乐跳起来。第9——12小节节奏舒展,动感中又增添了抒情的色彩。紧接着,切分音和附点节奏的出现使歌曲从新欢快活泼起来,在16小节歌曲进入高潮,最后在“就是我”的欢呼声中结束。歌曲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它有跳跃的旋律,用说唱结合的演唱形式,朗朗上口又紧跟时尚,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学习目标:
1、在歌唱的过程中感受童年的快乐与美好,掌握用轻松、自然的声音表现歌曲情绪。
2、认识并打准符点音符,并了解连音线的作用。用自由、舒展动作为歌曲创编律动。
3、用自由、舒展动作为歌曲创编律动。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良好歌唱能力,并注意提升学生创编律动能力。
2、认识并打准符点音符,并了解连音线的作用。
学习难点:
注重学生在歌唱、表演和创编能力上的培养。
课前准备:
录音机、节奏卡、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跟随旋律学生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律动部分
1、教师:今天是我们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动感十足的歌曲,让我们一边听一边扭动身体把一个假期的欠缺的运动补回来,用精神百倍来面对新学期吧。(播放歌曲。)
2、教师:同学们的节奏感觉真不错,我发现有好几个同学的动作非常棒,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到前台来做给大家看。
3、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看上台的同学表演,在鼓励的同时,纠正动作再适时教授自己编排的律动。
4、教师:同学们,你们的学习能力和表现能力真是太强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完整来表演一遍吧。
三、歌唱部分
1、多媒体播放《快乐宝贝》,学生边观看边休息。
2、再听一遍(发歌谱,词曲人手一份),学生轻声哼唱。
3、学生按照节奏朗读歌词,并说出难点。
A、师出示难点的节奏型:
(a)x x xx xo x x | (b)x x x |
(c)x x xx xo x x | x x x | (d)x x x x x | x o o o ||
指导认识附点节奏并拍准节奏型。
B、教师:老师再给加上歌词,你们还会拍吗?
(a)x x xx xo x x | x x x |
噜啦 噜啦啦 快乐 宝 贝
(b)x x x x x | x o o o ||
就 是 我 就是 我
教师: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再来一遍(用电子琴敲击节奏做纠正依据)。
C、认识并了解连音线的作用。
4、反复播放,学生自学歌曲。
5、教师适时指导、纠正,并做歌曲处理。
6、学生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四、师生共同载歌载舞演绎《快乐宝贝》。
五、小结
1、教师:快乐的宝贝们,今天的学习快乐吗?
2、让我们保持着现在的快乐状态精力充沛的去学习其他的课程吧,同学们,下一节课再见!(学生在《快乐宝贝》就是我中走出音乐教室。)
精品成套资料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